正在阅读:

【戛纳】专访| 李鸿其:处理好哲学问题才能拿捏好表演的分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戛纳】专访| 李鸿其:处理好哲学问题才能拿捏好表演的分寸

“我也想要有粉丝,但我不会一味朝这个方向表演。还是要看机缘、看老天爷是否赏饭吃。”

李鸿其觉得自己和毕赣的关系像是同级毕业生,在片场拍电影的氛围像是在大学社团。两个人年龄相差一岁,2015年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他们一个获得了最佳新人演员,一个获得了最佳新导演。那时李鸿其就非常喜欢毕赣的《路边野餐》,有了一起“毕业”的缘分,他联系了导演,或许还是最早看到神秘的《地球最后的夜晚》项目的人之一。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李鸿其作为演员和导演毕赣、主演黄觉、陈永忠一起来到戛纳,毕赣的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上映之后大受好评,不仅是本单元的得奖热门,讨论的声势甚至盖过了不少主竞赛片,尤其片中长达1小时的3D长镜头被不少人认为足以载入电影史。

右2为李鸿其

但由于导演后期调整花了太长时间,在戛纳首映前16小时他才带着拷贝来到戛纳。也就使得除了毕赣本人,几位主创都是在戛纳才和观众一起看到了这部作品。被问到看过电影的感受,李鸿其说:“其实有点不爽,因为戴上3D眼镜就代表和我没关系了。” 

如果单从投入产出比来说,李鸿其拍这部《地球最后的夜晚》看起来有些吃亏。《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糅合了梦境与真实的电影分为两个段落,前一半是2D介质呈现的现实,后一半是以3D长镜头表现的梦境,李鸿其没有参与3D长镜头的拍摄,在现实的部分也只有3次出场。真正拍戏是十多天,但他在贵州凯里呆了2个月。他向记者提到的一些拍了很久的场景,比如游泳池、和陈永忠的对手戏都没有在片中出现,电影中只呈现出他角色的冰山一角。在凯里除了拍戏他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实是等待,因为毕赣在拍摄期间还在一直写剧本、改剧本,李鸿其只能等着。

可这并不影响他喜欢戛纳放映的版本、享受这次合作。李鸿其告诉界面娱乐:“看完可以理解导演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式,我、汤小姐(汤唯)、小姑爹(陈永忠),如果每个人再加3场戏进去可能会扣分。现在的处理方式我尊重,心服口服。” 他也毫不掩饰对毕赣的欣赏并非常精炼的列出了理由:“诚意、新意、调度、1989年(出生)。”李鸿其相信只要毕赣能保持创作的热情和态度,一定会是中国很有影响力的导演,说毕赣就是“中国的多兰”。

这份欣赏也是相互的,毕赣这样形容李鸿其在片中的表演:“鸿其是替补队员,上场踢球得了一分。”虽然戏份很少,但李鸿其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其中一幕特写,李鸿其近乎机械的吃着苹果,但忘不掉的还是他的眼睛。几乎从没见过谁的眼睛能承受如此多的泪水,只有泪海翻涌可以形容,泪水的温度太高把眼底烫的血红。李鸿其可能是泪腺最会演戏的男演员。

李鸿其出演的前半部分是碎片化的叙事,毕赣也没有给他一个完整的人物小传。他扮演的白猫是男主角罗纮武的儿时伙伴,毕赣对李鸿其是这样介绍的:“一个记忆里的人”,如果再多一点,“他的属性是风。”李鸿其靠自己的理解填补了其中的空白。他非常信任自己的感觉,无论是选片还是表演,他说:“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身体,相信神。”他的表演方式大概是进入一个情景,然后交给自己的身体去表现。而为了更好的理解角色所处的情景,李鸿其在凭借《醉·生梦死》拿到金马奖最佳新人后选择回到学校学习哲学,而不是趁热攫取人气。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和表演更直接相关的专业,他这样解释,“我高中大学都在学表演,但就像一个少林武僧,练习到了一定程度会发现,要想有所提高还是要回到观、回到念。”

一个演文艺片出道学哲学、读加缪的演员,很容易被预设为一个偏静的人,但李鸿其完全不是。接受采访时他穿着当天photocall时的服装,一身白衣、意气风发,会和媒体开玩笑,但又在有可能误解的地方认真作解释,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都非常丰富,听到对他表演的夸奖时会开心的表示:“你可以多说一点,我想多听点。”

其实对于他演技的褒奖李鸿其应该已经听了不少,在《醉·生梦死》后他的第二部长片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大鹏执导的《缝纫机乐队》,在其中饰演痴情寻找“丽丽”的鼓手炸药,被好多女粉丝大呼可爱。获得这个角色和他自身的技能也是有关的。大鹏选中他的原因就是在朋友圈看到姚晨,同时也是李鸿其的老板对他的推荐,大鹏觉得:“一个外乡人、会打鼓”,完全符合他的角色需求。但在东北拍摄《缝纫机乐队》时他已经接下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并开始通过视频学习贵州话了,去年年底根据东野圭吾畅销小说改编的《解忧杂货铺》也上映了。接下来他的作品列表里还有一部电竞题材的电视剧《蜜汁炖鱿鱼》。这种不拘一格的接戏方式或许也和他本身就是一个爱好广泛且乐于尝试的人有关,还有大男孩的一点淘气在,他不想被框定在艺术片或商业片里,本身也没用做这样的区分。可以说,除了“好演员”,李鸿其不想要其他的归类。

界面娱乐对话李鸿其:

界面娱乐:来到戛纳第三天了,感觉怎么样?

李鸿其:非常好,就是喜欢戛纳,以前都是透过电脑、透过别人看戛纳的电影。很多片影响过我。这次能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过一些自己所欣赏的一些电影大师、大演员走过的路,非常荣幸。戛纳电影节真的是“节”, 不是电影展,整个城市只为电影而生。

界面娱乐:之前因为其他原因来过戛纳吗?

李鸿其:我拍这部片就是很想来戛纳看一看。

界面娱乐:但导演因为后期的原因差点就赶不上戛纳了是吗?

李鸿其:所以我觉得:酷!缘分。我看过很多电影虽然入围了导演双周或者一种关注,但我觉得都非常好甚至比主竞赛强多了。

界面娱乐:你也是在戛纳第一次看片,喜欢这部电影吗?

李鸿其:未来你会相信他会是中国很有影响力的导演,如果他创作的热情和态度不变的话。你能感受到这个东西吗?你看他的诚意、新意、调度,1989年(出生)。你知道多兰吧,中国有毕赣,我只能这样形容。

界面娱乐:你和导演是在2015年金马奖上认识的,当时建立了联系吗?

李鸿其:对,我觉得非常有缘分。我在台湾看了《路边野餐》就决定一定要演他的电影。有人会质疑:“为什么要演,看不懂?” 我还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别人的感觉都不准。之后就慢慢聊,加个微信啊。看他的企划案啊,或许我是第一个看到他企划案的人。从零到完成到收获掌声,对我来说很感动。

界面娱乐:戛纳电影放映的仪式感非常强,首映结束后会有一束光照亮主创,接受观众的掌声。被照亮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李鸿其:可能因为我在光里面,就看不到黑暗之中了吧。但我觉得电影人某种层面上挺辛苦的,你必须把你的精神层面,甚至很私密的想法,或者异想天开剖开给别人看。但这一个天真的想法有时会被别人抨击为一个无耻的东西。我觉得无论如何我们要保持一个好心态,无论喜不喜欢,我们把我们认为做的最好的作品给观众看,这就是最大的目的。

界面娱乐:看到自己只有三个镜头,很多辛苦拍摄的场景没有放到电影里是什么心情?

李鸿其:挺不爽的。哇到了长镜头要上片头了,戴上3D眼镜就代表没有我了。但看完可以理解导演最后选择这个方式,所有东西放进去,扣分。说不定哦?最后全部回到罗紘武身上我尊重,心服口服。

界面娱乐:你出演的部分是在电影里是用碎片化的叙事呈现的,但导演不可能按照剪辑成果和你说戏,他是如何让你理解你的角色的?

李鸿其:是,企划案和开拍前不一样,开拍前和现场拍又不一样。当然这是因为这部电影是符合导演个人创作而不是符合观众期待的,比如一部喜剧的创作目的就是让观众笑。艺术片更偏向于把我的想法呈现给大家。现场有什么就来什么吧!包括吃苹果也是突然加进来的。

界面娱乐:这场戏非常出彩,如何把突然加的戏还能演出这么饱满的情绪呢?

李鸿其:会流眼泪我也没办法。导演让我吃了7、8个苹果。有时候人一直重复做一件事,身体就会产生很奇怪的化学反应。我就去尊重这种反应,我相信导演也是尊重的。

界面娱乐:你是怎么理解白猫这角色的?导演是怎么告诉你的?

李鸿其:我和导演主要聊的是人物的关系,但其实在电影中一个画面就可以交代清了。他没有说的很明确但我相信自己的身体,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神。比如我现在身体就是很累,我就不用故意表演的气势很盛。尊重我的身体,这是一个非常人道的剧组。

界面娱乐:你觉得你和导演算是有默契吗?

李鸿其:有默契,我愿意尊重他他也尊重我。像是好朋友、大学社团、电影创作社,我来演一个猛一点的你也来拍一个猛一点的,多幸福啊!

界面娱乐:所以整个过程是非常享受的?

李鸿其:可是我呆两个月只拍十天。等待很累,每天游泳很累,每天吃烤串很累。哈哈哈,超肤浅的!

界面娱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你曾说过“我也很想有一亿个粉丝,但是可能运气是一个问题,我的形象也是一个问题”,在我看来你没有形象问题。

李鸿其:哈哈哈哈我想要一亿粉丝啊,我想要全部街道都是我的照片。我觉得是缘分了。你看现在有很多影视剧都是主角原本是素人,演完就爆红,广告接不完电视节目上不完,这是怪别人还是怪我自己?但我想要人家爱我,想拍一个手机广告啊(大笑)。很美好的东西啊为什么不要,就像我当初我有想当导演,但人家找我当男主角,带我去柏林拿金马我干嘛不要。但没有这些,也没关系。

界面娱乐:拿了金马奖之后为什么没有学一个和表演更相关的专业而是去学哲学?

李鸿其:我高中大学都念表演,你有没有看过少林武僧每天都在练拳最后还是不强。因为无招胜有招,最后还是要回到观、回到念。

表演需要一直实践。 我现在和你一大段莎士比亚独白,我用想的没有用。我还是要尊重现场,比如现在明明大热天我要演出很冷的状态,就很怪。只有现场气氛给我,再慢慢去磨才能演好。如果现场对手不给我球我练的再好也没有用。所以我还是希望回到尊重人,因为哲学本来就比较偏向人跟人之间。而且很多电影都有哲学性,哲学重点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没有过程,直接表现”啊我好痛苦、救命啊”就很做作。

界面娱乐: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有时角色需要的状态你也可以表演,但不理解背后的道德困境你的呈现就不会有说服力,而哲学可以帮你理解?

李鸿其:对,不然会很片面,要处理好哲学问题表演时才能拿捏好分寸,不说教,只呈现。

界面娱乐:现在工作越来越忙了还能像以前一样学习吗?

李鸿其:学业慢慢放掉了,我一开始很理想化觉得可以兼顾,现在只能慢慢收手放掉,剧组就把我搞疯了。但学习是终身的,在外面也可以学习。

界面娱乐:你在《缝纫机乐队》和《解忧杂货店》中的表演都获得了认可,但两部影片本身的票房或口碑并不理想,会觉得遗憾吗?

李鸿其:不会啊。举个例子,我拍过一部很不满意的短片,因为我当时搞不清楚状况。可是有些人很感动,并特意告诉了我。这就点化了我。某些作品是为了某些人,我不需要为了所有人。比如《地球最后的夜晚》就不适合推荐给小孩子看。当一个演员最重要的还是把我的戏演好、尽力而为,其他的不重要。我知道有些作品可能比较容易增长人气,我也想要有粉丝,但我不会一味朝这个方向表演。还是要看机缘、看老天爷是否赏饭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戛纳】专访| 李鸿其:处理好哲学问题才能拿捏好表演的分寸

“我也想要有粉丝,但我不会一味朝这个方向表演。还是要看机缘、看老天爷是否赏饭吃。”

李鸿其觉得自己和毕赣的关系像是同级毕业生,在片场拍电影的氛围像是在大学社团。两个人年龄相差一岁,2015年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他们一个获得了最佳新人演员,一个获得了最佳新导演。那时李鸿其就非常喜欢毕赣的《路边野餐》,有了一起“毕业”的缘分,他联系了导演,或许还是最早看到神秘的《地球最后的夜晚》项目的人之一。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李鸿其作为演员和导演毕赣、主演黄觉、陈永忠一起来到戛纳,毕赣的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上映之后大受好评,不仅是本单元的得奖热门,讨论的声势甚至盖过了不少主竞赛片,尤其片中长达1小时的3D长镜头被不少人认为足以载入电影史。

右2为李鸿其

但由于导演后期调整花了太长时间,在戛纳首映前16小时他才带着拷贝来到戛纳。也就使得除了毕赣本人,几位主创都是在戛纳才和观众一起看到了这部作品。被问到看过电影的感受,李鸿其说:“其实有点不爽,因为戴上3D眼镜就代表和我没关系了。” 

如果单从投入产出比来说,李鸿其拍这部《地球最后的夜晚》看起来有些吃亏。《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糅合了梦境与真实的电影分为两个段落,前一半是2D介质呈现的现实,后一半是以3D长镜头表现的梦境,李鸿其没有参与3D长镜头的拍摄,在现实的部分也只有3次出场。真正拍戏是十多天,但他在贵州凯里呆了2个月。他向记者提到的一些拍了很久的场景,比如游泳池、和陈永忠的对手戏都没有在片中出现,电影中只呈现出他角色的冰山一角。在凯里除了拍戏他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实是等待,因为毕赣在拍摄期间还在一直写剧本、改剧本,李鸿其只能等着。

可这并不影响他喜欢戛纳放映的版本、享受这次合作。李鸿其告诉界面娱乐:“看完可以理解导演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式,我、汤小姐(汤唯)、小姑爹(陈永忠),如果每个人再加3场戏进去可能会扣分。现在的处理方式我尊重,心服口服。” 他也毫不掩饰对毕赣的欣赏并非常精炼的列出了理由:“诚意、新意、调度、1989年(出生)。”李鸿其相信只要毕赣能保持创作的热情和态度,一定会是中国很有影响力的导演,说毕赣就是“中国的多兰”。

这份欣赏也是相互的,毕赣这样形容李鸿其在片中的表演:“鸿其是替补队员,上场踢球得了一分。”虽然戏份很少,但李鸿其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其中一幕特写,李鸿其近乎机械的吃着苹果,但忘不掉的还是他的眼睛。几乎从没见过谁的眼睛能承受如此多的泪水,只有泪海翻涌可以形容,泪水的温度太高把眼底烫的血红。李鸿其可能是泪腺最会演戏的男演员。

李鸿其出演的前半部分是碎片化的叙事,毕赣也没有给他一个完整的人物小传。他扮演的白猫是男主角罗纮武的儿时伙伴,毕赣对李鸿其是这样介绍的:“一个记忆里的人”,如果再多一点,“他的属性是风。”李鸿其靠自己的理解填补了其中的空白。他非常信任自己的感觉,无论是选片还是表演,他说:“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身体,相信神。”他的表演方式大概是进入一个情景,然后交给自己的身体去表现。而为了更好的理解角色所处的情景,李鸿其在凭借《醉·生梦死》拿到金马奖最佳新人后选择回到学校学习哲学,而不是趁热攫取人气。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和表演更直接相关的专业,他这样解释,“我高中大学都在学表演,但就像一个少林武僧,练习到了一定程度会发现,要想有所提高还是要回到观、回到念。”

一个演文艺片出道学哲学、读加缪的演员,很容易被预设为一个偏静的人,但李鸿其完全不是。接受采访时他穿着当天photocall时的服装,一身白衣、意气风发,会和媒体开玩笑,但又在有可能误解的地方认真作解释,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都非常丰富,听到对他表演的夸奖时会开心的表示:“你可以多说一点,我想多听点。”

其实对于他演技的褒奖李鸿其应该已经听了不少,在《醉·生梦死》后他的第二部长片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大鹏执导的《缝纫机乐队》,在其中饰演痴情寻找“丽丽”的鼓手炸药,被好多女粉丝大呼可爱。获得这个角色和他自身的技能也是有关的。大鹏选中他的原因就是在朋友圈看到姚晨,同时也是李鸿其的老板对他的推荐,大鹏觉得:“一个外乡人、会打鼓”,完全符合他的角色需求。但在东北拍摄《缝纫机乐队》时他已经接下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并开始通过视频学习贵州话了,去年年底根据东野圭吾畅销小说改编的《解忧杂货铺》也上映了。接下来他的作品列表里还有一部电竞题材的电视剧《蜜汁炖鱿鱼》。这种不拘一格的接戏方式或许也和他本身就是一个爱好广泛且乐于尝试的人有关,还有大男孩的一点淘气在,他不想被框定在艺术片或商业片里,本身也没用做这样的区分。可以说,除了“好演员”,李鸿其不想要其他的归类。

界面娱乐对话李鸿其:

界面娱乐:来到戛纳第三天了,感觉怎么样?

李鸿其:非常好,就是喜欢戛纳,以前都是透过电脑、透过别人看戛纳的电影。很多片影响过我。这次能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过一些自己所欣赏的一些电影大师、大演员走过的路,非常荣幸。戛纳电影节真的是“节”, 不是电影展,整个城市只为电影而生。

界面娱乐:之前因为其他原因来过戛纳吗?

李鸿其:我拍这部片就是很想来戛纳看一看。

界面娱乐:但导演因为后期的原因差点就赶不上戛纳了是吗?

李鸿其:所以我觉得:酷!缘分。我看过很多电影虽然入围了导演双周或者一种关注,但我觉得都非常好甚至比主竞赛强多了。

界面娱乐:你也是在戛纳第一次看片,喜欢这部电影吗?

李鸿其:未来你会相信他会是中国很有影响力的导演,如果他创作的热情和态度不变的话。你能感受到这个东西吗?你看他的诚意、新意、调度,1989年(出生)。你知道多兰吧,中国有毕赣,我只能这样形容。

界面娱乐:你和导演是在2015年金马奖上认识的,当时建立了联系吗?

李鸿其:对,我觉得非常有缘分。我在台湾看了《路边野餐》就决定一定要演他的电影。有人会质疑:“为什么要演,看不懂?” 我还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别人的感觉都不准。之后就慢慢聊,加个微信啊。看他的企划案啊,或许我是第一个看到他企划案的人。从零到完成到收获掌声,对我来说很感动。

界面娱乐:戛纳电影放映的仪式感非常强,首映结束后会有一束光照亮主创,接受观众的掌声。被照亮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李鸿其:可能因为我在光里面,就看不到黑暗之中了吧。但我觉得电影人某种层面上挺辛苦的,你必须把你的精神层面,甚至很私密的想法,或者异想天开剖开给别人看。但这一个天真的想法有时会被别人抨击为一个无耻的东西。我觉得无论如何我们要保持一个好心态,无论喜不喜欢,我们把我们认为做的最好的作品给观众看,这就是最大的目的。

界面娱乐:看到自己只有三个镜头,很多辛苦拍摄的场景没有放到电影里是什么心情?

李鸿其:挺不爽的。哇到了长镜头要上片头了,戴上3D眼镜就代表没有我了。但看完可以理解导演最后选择这个方式,所有东西放进去,扣分。说不定哦?最后全部回到罗紘武身上我尊重,心服口服。

界面娱乐:你出演的部分是在电影里是用碎片化的叙事呈现的,但导演不可能按照剪辑成果和你说戏,他是如何让你理解你的角色的?

李鸿其:是,企划案和开拍前不一样,开拍前和现场拍又不一样。当然这是因为这部电影是符合导演个人创作而不是符合观众期待的,比如一部喜剧的创作目的就是让观众笑。艺术片更偏向于把我的想法呈现给大家。现场有什么就来什么吧!包括吃苹果也是突然加进来的。

界面娱乐:这场戏非常出彩,如何把突然加的戏还能演出这么饱满的情绪呢?

李鸿其:会流眼泪我也没办法。导演让我吃了7、8个苹果。有时候人一直重复做一件事,身体就会产生很奇怪的化学反应。我就去尊重这种反应,我相信导演也是尊重的。

界面娱乐:你是怎么理解白猫这角色的?导演是怎么告诉你的?

李鸿其:我和导演主要聊的是人物的关系,但其实在电影中一个画面就可以交代清了。他没有说的很明确但我相信自己的身体,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神。比如我现在身体就是很累,我就不用故意表演的气势很盛。尊重我的身体,这是一个非常人道的剧组。

界面娱乐:你觉得你和导演算是有默契吗?

李鸿其:有默契,我愿意尊重他他也尊重我。像是好朋友、大学社团、电影创作社,我来演一个猛一点的你也来拍一个猛一点的,多幸福啊!

界面娱乐:所以整个过程是非常享受的?

李鸿其:可是我呆两个月只拍十天。等待很累,每天游泳很累,每天吃烤串很累。哈哈哈,超肤浅的!

界面娱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你曾说过“我也很想有一亿个粉丝,但是可能运气是一个问题,我的形象也是一个问题”,在我看来你没有形象问题。

李鸿其:哈哈哈哈我想要一亿粉丝啊,我想要全部街道都是我的照片。我觉得是缘分了。你看现在有很多影视剧都是主角原本是素人,演完就爆红,广告接不完电视节目上不完,这是怪别人还是怪我自己?但我想要人家爱我,想拍一个手机广告啊(大笑)。很美好的东西啊为什么不要,就像我当初我有想当导演,但人家找我当男主角,带我去柏林拿金马我干嘛不要。但没有这些,也没关系。

界面娱乐:拿了金马奖之后为什么没有学一个和表演更相关的专业而是去学哲学?

李鸿其:我高中大学都念表演,你有没有看过少林武僧每天都在练拳最后还是不强。因为无招胜有招,最后还是要回到观、回到念。

表演需要一直实践。 我现在和你一大段莎士比亚独白,我用想的没有用。我还是要尊重现场,比如现在明明大热天我要演出很冷的状态,就很怪。只有现场气氛给我,再慢慢去磨才能演好。如果现场对手不给我球我练的再好也没有用。所以我还是希望回到尊重人,因为哲学本来就比较偏向人跟人之间。而且很多电影都有哲学性,哲学重点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没有过程,直接表现”啊我好痛苦、救命啊”就很做作。

界面娱乐: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有时角色需要的状态你也可以表演,但不理解背后的道德困境你的呈现就不会有说服力,而哲学可以帮你理解?

李鸿其:对,不然会很片面,要处理好哲学问题表演时才能拿捏好分寸,不说教,只呈现。

界面娱乐:现在工作越来越忙了还能像以前一样学习吗?

李鸿其:学业慢慢放掉了,我一开始很理想化觉得可以兼顾,现在只能慢慢收手放掉,剧组就把我搞疯了。但学习是终身的,在外面也可以学习。

界面娱乐:你在《缝纫机乐队》和《解忧杂货店》中的表演都获得了认可,但两部影片本身的票房或口碑并不理想,会觉得遗憾吗?

李鸿其:不会啊。举个例子,我拍过一部很不满意的短片,因为我当时搞不清楚状况。可是有些人很感动,并特意告诉了我。这就点化了我。某些作品是为了某些人,我不需要为了所有人。比如《地球最后的夜晚》就不适合推荐给小孩子看。当一个演员最重要的还是把我的戏演好、尽力而为,其他的不重要。我知道有些作品可能比较容易增长人气,我也想要有粉丝,但我不会一味朝这个方向表演。还是要看机缘、看老天爷是否赏饭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