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京东28亿收购途牛又蹊跷“撤资”背后的真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京东28亿收购途牛又蹊跷“撤资”背后的真相

京东已是途牛二股东,收购带来的价值有限。

5月15日,途牛旅游网(下称途牛)创始人、CEO于敦德亮相“途牛旅游目的地服务发布会”,这是自传出京东发出28亿元收购邀约失败、联合创始人严海峰带团队离开消息半年后,首次公开现身。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京东有意控股途牛,加码旅游产业,但双方均否认。不过,时间财经从途牛内部工作人员独家获悉,“京东曾提出28亿元全资收购途牛,但由于途牛创始团队失和,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导致邀约计划流产”。

此事得到一位接近京东的业内人士证实。他表示,当时京东提出两种收购计划,一种是28亿元全资收购途牛所有业务,另一种是2至3亿元仅收购途牛的机票+酒店业务,不要它的牛人专线等度假产品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途牛旅游网于2006年10月创立于南京,在北京、天津、上海等64个城市有旅游产品预订服务业务,并于2014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创始团队包括CEO于敦德、CFO杨嘉宏、COO严海峰、CMO陈福伟等人。

据了解,于敦德主要负责途牛的旅游度假产品及自营产品牛人专线,严海峰负责大小交通(机票、租车等产品)、酒店及途牛金融产品。

“这就意味着无论哪种收购方案达成,于敦德都有出局的可能。”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其实京东只想要“机票+酒店”业务。因为在线旅游业务特别是酒店+机票,对于京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品类。这个业务有着天然和电商契合的属性——不仅可以快速地提升京东的流量变现能力,还可进一步增加用户黏度。

至于收购最终失败的原因,途牛内部人士表示,“在京东提出收购邀约时两位创始人于敦德和严海峰意见始终无法达成统一,其实京东28亿已经趴到账上了”。

对于两位创始人失和问题,此前曾有多位旅游业内人士曾向时间财经表示,于敦德和严海峰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现在各管各的业务。

至于两位创始人是否真的失和,不得而知。可以看到的是,2017年11月,途牛发布内部信宣布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严海锋及首席财务官杨嘉宏因个人原因辞去现有公司职位,即日起生效。随后,严海峰宣布创办小黑鱼科技,主营互联网金融,团队包括前途牛高管杨嘉宏、陈福伟等人。

途牛内部人士告诉时间财经:“严海峰离开时带走了金融、机票及酒店的部分员工。”

创始团队的集体出走,或已让于敦德焦头烂额。更糟糕的是,他还将面临另一个更严峻的事实,京东或将切断此前曾提供给途牛的流量端口。

公开资料显示,在2014年底,京东就已经投资5000万美元入股途牛,和途牛在业务上展开合作。次年5月,京东再次投资了3.5亿美元用以认购途牛股份,其中包括2.5亿美元现金以及向途牛提供1亿美元资源及运营支持。通过这次交易,途牛获得京东旅行-度假频道网站和移动端的5年免佣金独家经营权。

上述途牛内部人士表示,说白了,独家经营权就是部分流量置换。这个协议将在2020年6月18日前后到期,现在京东正在做自营机票+酒店品类,届时有可能会不再提供给其端口,京东给途牛的流量支持还是挺大的,或许这对途牛来说会是另一个难题。

从京东官方网站发现,目前京东旅行品类已初具规模,机票、酒店及旅游度假产品均已实现部分自营。在此之前,其旅行品类预定会自动跳转至途牛网站。

对于京东收购邀约及合作问题,于敦德对媒体说,“是传闻,莫名其妙。”

其实,途牛进入资本市场以来其业绩及股价表现并不亮眼。因此,在面对收购等敏感问题时,态度相较谨慎,实属正常。

自在纳斯达克上市四年来,途牛业绩亏损逐年扩大。最高时的2016年,其净亏损曾达到24亿元,相较2015年的14.62亿元,同比亏损扩大近60%。在股市方面,截至目前,途牛股价报收7.74美元,相较于刚上市时的19.8美元,接近腰斩。

一位接近京东的内部人士表示,没有接受京东的收购邀约对于途牛来说确实是失去了一个好的机会,目前只能待价而沽。毕竟,现在资本市场不太看好。当然出于京东的考虑,未来合作到期之前还会有收购的可能。现在市场上OTA基本都是携程系,京东想要自营旅游业务,最快的办法还是收购。

或许是出于重建投资人对途牛的信心,近期途牛宣布于敦德等四位高管将用个人资金,总额不超过200万美元,在未来六个月内购买途牛上市公司股票。

此前1月,途牛曾宣布公司计划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以现有资金回购最高不超过1亿美元金额的普通股或美国存托股票。受股票回购计划的积极影响,途牛股价一度涨至8.54美元/股。但新一轮回购计划对股价的涨幅拉动效果有限,计划公布后途牛股票仍处于低位。

于敦德表示,高管回购计划考虑到在压力比较大、特别关键的时刻需要传递给团队信心。而这一回应在一定程度印证了于敦德及其团队正面临着较大压力。

此外,曾有分析人士认为途牛高管回购股票,可能与其退市或将回A股有关系。因为相对于美股市场,A股市场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明显较高,由此也吸引了不少在美股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有回归A股的念头。

对此,于敦德表示,有机会一定回A股。

此前,分析师于斌曾经判断,京东目前收购途牛旅游网的可能性不大。

京东已是途牛二股东,收购带来的价值有限

一般来说,从效率出发,普遍认为收购活动会增加企业利益的总和,但是目前来看,收购途牛其实带给京东的价值有限。

一方面,作为途牛的第二大股东,京东和途牛已经建立了合作,途牛和京东的优质资源已经有了对接。在2014年底,京东就已经投资5000万美元入股途牛,和途牛在业务上展开合作,次年的5月,京东再次投资了3.5亿美元用以认购途牛股份,其中包括2.5亿美元现金以及向途牛提供1亿美元资源及运营支持。通过这次交易,途牛获得京东旅行-度假频道网站和移动端的5年免佣金独家经营权,在该频道独家销售打包旅游产品、邮轮、景点、签证、火车票以及租车等产品及服务。

在这个交易中,途牛对于京东作为流量入口是非常认可的,京东也可以在旅游业务的起步初期,接入了具有一定服务经验的合作伙伴。双方算是互赢。要是这样的合作关系愉快的延续下去,这次传出的的收购可能还更高一些。

但是,途牛和京东的合作中间,插进了一个最大股东海航。原本上述的两次投资,可以让京东成为途牛的最大股东,持股27.5%。但是目前京东共持有途牛78,061,780股,拥有20.6%股权,拥有14.6%的投票权,位列途牛第二大股东,还次于海航集团。原因就是在2015年京东和途牛的上述交易完成后,途牛又在当年11月转投了海航怀抱。海航旅游通过5亿美元战略投资,成为途牛的第一大股东。

当时分析普遍认为途牛会获得海航在机酒方面的资源倾斜,毕竟海航旅游旗下业务包含航空、酒店和公务机等优质旅游资源。但是从后续的推进来看,这次的合作最后并没有促进海航优质资源在途牛上的落地,途牛仅与首都航空在机票和打包产品上有渠道合作。这次的投资海航基本是纯粹的财务投资。

对于京东来说,途牛自身的优势资源跟团游目前已经入驻京东的度假频道,而其他的品类,机酒大部分都是分销携程的,基本没有什么优势,第一大股东海航并没有能够提供资源上的帮补提升途牛的竞争力,即便是目前收购了途牛,也不能够为自身的旅游业务带来稀缺资源或者是跨跃性的发展,收购的价值有限。

途牛亏损持续,不能只看甜蜜不看负担

曝出京东想要收购途牛的文章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分析逻辑:整个在线旅游市场中,已经没有神马可收购的标的了,几乎所有的曾经有点声望的网站都已经被携程拿下了。途牛算是“价格便宜量又好”的最好的并购标的。加上京东还是二股东,收购只需要再增持30%股份就可以拿下,而且途牛现在的股价这么便宜,买了总价也不贵。

但是要知道,购物逻辑如果落入这个东西便宜买了就买了,很容易买回家一堆不实用的东西。收购也一样,不能只看到甜蜜的一面,不看负担。在目前在线旅游格局基本落定,移动互联网增量市场红利期已经过去,途牛的营收增速放缓加上亏损扩大,未来的上升空间有多大还存疑,收购途牛在目前看来并不是一个特别划算的生意。

我们可以看到,途牛过去一年并没有什么大的资本动作,但是在近期却频频传出被收购的传闻。先是传同程要和途牛合并,这次又传要被京东收购,两次都快速的被否认了。这个信号在资本市场看来,有不小的可能是某方的市场试水。

从财报的数据来看,途牛从上市以来就没有盈利过,一直在亏损。去年途牛的总营收达105.6亿人民币,但运营亏损为25.19亿元,净亏损高达24.42亿元,比2015年的14.62亿元净亏损扩大了10多亿人民币。

而且不断亏损的同时,途牛的运营战略一直被外界诟病。之前笔者一直撰文指出,途牛的战线拉得太长了。在刚过去的途牛十周年发布会上,集团化的途牛宣布拆分成旅游度假子公司和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方面,途牛一上来就想要打通“互联网+旅游+金融”的生态,虽然拥有基金销售、保险经纪、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多张牌照,但是一上来就咬为产业链合作伙伴提供丰富的供应链金融及保险经纪服务,同时为个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综合金融产品,胸怀很大的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不少对手。

再加上金融业务也是起步期,前期要投入多少资金才能够将这个布局实现?

除了金融业务刚起步需要扶持,途牛在影视、婚庆、旅游产品B2B分销平台等方面的业务也需要途牛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之前笛风假期还被爆料平台通过变相补贴,来带动交易额。外部的供应商交易数据存在刷单现象,笛风假期的交易额越高,就说明其实可能付出的返点越多,亏损就越高。

加上途牛去年在主业休闲旅游这块的线下布局——地接社,也是大笔烧钱的项目。作为试点的厦门随往被爆料巨亏,而根据内部员工的爆料,途牛还要设立10多家类似厦门随往的地接社。除此之外,途牛全球化已经在海外建立十多家服务中心,作为海外游激战的前线,也需要途牛的输血。

途牛遍地开花,处处跟进的战略,就决定了途牛的亏损在短期内是不能够扭转的。途牛这么多年不盈利,每季度亏损上亿。京东作为二股东也亏得不少。现在好不容易自己平台终于迎来盈利扬眉吐气了,要是收购进一个持续亏损并且短期内止损无望的企业,很可能又把整体业绩拖累了,这个风险相信不是现在的京东愿意冒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途牛

1.9k
  • 途牛“AI助手小牛”上线
  • 途牛2024年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全年净利润8370万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京东28亿收购途牛又蹊跷“撤资”背后的真相

京东已是途牛二股东,收购带来的价值有限。

5月15日,途牛旅游网(下称途牛)创始人、CEO于敦德亮相“途牛旅游目的地服务发布会”,这是自传出京东发出28亿元收购邀约失败、联合创始人严海峰带团队离开消息半年后,首次公开现身。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京东有意控股途牛,加码旅游产业,但双方均否认。不过,时间财经从途牛内部工作人员独家获悉,“京东曾提出28亿元全资收购途牛,但由于途牛创始团队失和,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导致邀约计划流产”。

此事得到一位接近京东的业内人士证实。他表示,当时京东提出两种收购计划,一种是28亿元全资收购途牛所有业务,另一种是2至3亿元仅收购途牛的机票+酒店业务,不要它的牛人专线等度假产品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途牛旅游网于2006年10月创立于南京,在北京、天津、上海等64个城市有旅游产品预订服务业务,并于2014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创始团队包括CEO于敦德、CFO杨嘉宏、COO严海峰、CMO陈福伟等人。

据了解,于敦德主要负责途牛的旅游度假产品及自营产品牛人专线,严海峰负责大小交通(机票、租车等产品)、酒店及途牛金融产品。

“这就意味着无论哪种收购方案达成,于敦德都有出局的可能。”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其实京东只想要“机票+酒店”业务。因为在线旅游业务特别是酒店+机票,对于京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品类。这个业务有着天然和电商契合的属性——不仅可以快速地提升京东的流量变现能力,还可进一步增加用户黏度。

至于收购最终失败的原因,途牛内部人士表示,“在京东提出收购邀约时两位创始人于敦德和严海峰意见始终无法达成统一,其实京东28亿已经趴到账上了”。

对于两位创始人失和问题,此前曾有多位旅游业内人士曾向时间财经表示,于敦德和严海峰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现在各管各的业务。

至于两位创始人是否真的失和,不得而知。可以看到的是,2017年11月,途牛发布内部信宣布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严海锋及首席财务官杨嘉宏因个人原因辞去现有公司职位,即日起生效。随后,严海峰宣布创办小黑鱼科技,主营互联网金融,团队包括前途牛高管杨嘉宏、陈福伟等人。

途牛内部人士告诉时间财经:“严海峰离开时带走了金融、机票及酒店的部分员工。”

创始团队的集体出走,或已让于敦德焦头烂额。更糟糕的是,他还将面临另一个更严峻的事实,京东或将切断此前曾提供给途牛的流量端口。

公开资料显示,在2014年底,京东就已经投资5000万美元入股途牛,和途牛在业务上展开合作。次年5月,京东再次投资了3.5亿美元用以认购途牛股份,其中包括2.5亿美元现金以及向途牛提供1亿美元资源及运营支持。通过这次交易,途牛获得京东旅行-度假频道网站和移动端的5年免佣金独家经营权。

上述途牛内部人士表示,说白了,独家经营权就是部分流量置换。这个协议将在2020年6月18日前后到期,现在京东正在做自营机票+酒店品类,届时有可能会不再提供给其端口,京东给途牛的流量支持还是挺大的,或许这对途牛来说会是另一个难题。

从京东官方网站发现,目前京东旅行品类已初具规模,机票、酒店及旅游度假产品均已实现部分自营。在此之前,其旅行品类预定会自动跳转至途牛网站。

对于京东收购邀约及合作问题,于敦德对媒体说,“是传闻,莫名其妙。”

其实,途牛进入资本市场以来其业绩及股价表现并不亮眼。因此,在面对收购等敏感问题时,态度相较谨慎,实属正常。

自在纳斯达克上市四年来,途牛业绩亏损逐年扩大。最高时的2016年,其净亏损曾达到24亿元,相较2015年的14.62亿元,同比亏损扩大近60%。在股市方面,截至目前,途牛股价报收7.74美元,相较于刚上市时的19.8美元,接近腰斩。

一位接近京东的内部人士表示,没有接受京东的收购邀约对于途牛来说确实是失去了一个好的机会,目前只能待价而沽。毕竟,现在资本市场不太看好。当然出于京东的考虑,未来合作到期之前还会有收购的可能。现在市场上OTA基本都是携程系,京东想要自营旅游业务,最快的办法还是收购。

或许是出于重建投资人对途牛的信心,近期途牛宣布于敦德等四位高管将用个人资金,总额不超过200万美元,在未来六个月内购买途牛上市公司股票。

此前1月,途牛曾宣布公司计划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以现有资金回购最高不超过1亿美元金额的普通股或美国存托股票。受股票回购计划的积极影响,途牛股价一度涨至8.54美元/股。但新一轮回购计划对股价的涨幅拉动效果有限,计划公布后途牛股票仍处于低位。

于敦德表示,高管回购计划考虑到在压力比较大、特别关键的时刻需要传递给团队信心。而这一回应在一定程度印证了于敦德及其团队正面临着较大压力。

此外,曾有分析人士认为途牛高管回购股票,可能与其退市或将回A股有关系。因为相对于美股市场,A股市场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明显较高,由此也吸引了不少在美股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有回归A股的念头。

对此,于敦德表示,有机会一定回A股。

此前,分析师于斌曾经判断,京东目前收购途牛旅游网的可能性不大。

京东已是途牛二股东,收购带来的价值有限

一般来说,从效率出发,普遍认为收购活动会增加企业利益的总和,但是目前来看,收购途牛其实带给京东的价值有限。

一方面,作为途牛的第二大股东,京东和途牛已经建立了合作,途牛和京东的优质资源已经有了对接。在2014年底,京东就已经投资5000万美元入股途牛,和途牛在业务上展开合作,次年的5月,京东再次投资了3.5亿美元用以认购途牛股份,其中包括2.5亿美元现金以及向途牛提供1亿美元资源及运营支持。通过这次交易,途牛获得京东旅行-度假频道网站和移动端的5年免佣金独家经营权,在该频道独家销售打包旅游产品、邮轮、景点、签证、火车票以及租车等产品及服务。

在这个交易中,途牛对于京东作为流量入口是非常认可的,京东也可以在旅游业务的起步初期,接入了具有一定服务经验的合作伙伴。双方算是互赢。要是这样的合作关系愉快的延续下去,这次传出的的收购可能还更高一些。

但是,途牛和京东的合作中间,插进了一个最大股东海航。原本上述的两次投资,可以让京东成为途牛的最大股东,持股27.5%。但是目前京东共持有途牛78,061,780股,拥有20.6%股权,拥有14.6%的投票权,位列途牛第二大股东,还次于海航集团。原因就是在2015年京东和途牛的上述交易完成后,途牛又在当年11月转投了海航怀抱。海航旅游通过5亿美元战略投资,成为途牛的第一大股东。

当时分析普遍认为途牛会获得海航在机酒方面的资源倾斜,毕竟海航旅游旗下业务包含航空、酒店和公务机等优质旅游资源。但是从后续的推进来看,这次的合作最后并没有促进海航优质资源在途牛上的落地,途牛仅与首都航空在机票和打包产品上有渠道合作。这次的投资海航基本是纯粹的财务投资。

对于京东来说,途牛自身的优势资源跟团游目前已经入驻京东的度假频道,而其他的品类,机酒大部分都是分销携程的,基本没有什么优势,第一大股东海航并没有能够提供资源上的帮补提升途牛的竞争力,即便是目前收购了途牛,也不能够为自身的旅游业务带来稀缺资源或者是跨跃性的发展,收购的价值有限。

途牛亏损持续,不能只看甜蜜不看负担

曝出京东想要收购途牛的文章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分析逻辑:整个在线旅游市场中,已经没有神马可收购的标的了,几乎所有的曾经有点声望的网站都已经被携程拿下了。途牛算是“价格便宜量又好”的最好的并购标的。加上京东还是二股东,收购只需要再增持30%股份就可以拿下,而且途牛现在的股价这么便宜,买了总价也不贵。

但是要知道,购物逻辑如果落入这个东西便宜买了就买了,很容易买回家一堆不实用的东西。收购也一样,不能只看到甜蜜的一面,不看负担。在目前在线旅游格局基本落定,移动互联网增量市场红利期已经过去,途牛的营收增速放缓加上亏损扩大,未来的上升空间有多大还存疑,收购途牛在目前看来并不是一个特别划算的生意。

我们可以看到,途牛过去一年并没有什么大的资本动作,但是在近期却频频传出被收购的传闻。先是传同程要和途牛合并,这次又传要被京东收购,两次都快速的被否认了。这个信号在资本市场看来,有不小的可能是某方的市场试水。

从财报的数据来看,途牛从上市以来就没有盈利过,一直在亏损。去年途牛的总营收达105.6亿人民币,但运营亏损为25.19亿元,净亏损高达24.42亿元,比2015年的14.62亿元净亏损扩大了10多亿人民币。

而且不断亏损的同时,途牛的运营战略一直被外界诟病。之前笔者一直撰文指出,途牛的战线拉得太长了。在刚过去的途牛十周年发布会上,集团化的途牛宣布拆分成旅游度假子公司和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方面,途牛一上来就想要打通“互联网+旅游+金融”的生态,虽然拥有基金销售、保险经纪、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多张牌照,但是一上来就咬为产业链合作伙伴提供丰富的供应链金融及保险经纪服务,同时为个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综合金融产品,胸怀很大的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不少对手。

再加上金融业务也是起步期,前期要投入多少资金才能够将这个布局实现?

除了金融业务刚起步需要扶持,途牛在影视、婚庆、旅游产品B2B分销平台等方面的业务也需要途牛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之前笛风假期还被爆料平台通过变相补贴,来带动交易额。外部的供应商交易数据存在刷单现象,笛风假期的交易额越高,就说明其实可能付出的返点越多,亏损就越高。

加上途牛去年在主业休闲旅游这块的线下布局——地接社,也是大笔烧钱的项目。作为试点的厦门随往被爆料巨亏,而根据内部员工的爆料,途牛还要设立10多家类似厦门随往的地接社。除此之外,途牛全球化已经在海外建立十多家服务中心,作为海外游激战的前线,也需要途牛的输血。

途牛遍地开花,处处跟进的战略,就决定了途牛的亏损在短期内是不能够扭转的。途牛这么多年不盈利,每季度亏损上亿。京东作为二股东也亏得不少。现在好不容易自己平台终于迎来盈利扬眉吐气了,要是收购进一个持续亏损并且短期内止损无望的企业,很可能又把整体业绩拖累了,这个风险相信不是现在的京东愿意冒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