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部《流星花园》让80后90后陷入集体怀旧的氛围。
事实上,还有一部电视剧,也有这种功能。
并且这部剧已经默默在本周迎来了开播的11周年。
嗯,这剧就是2007年5月17日首播的《奋斗》。
2007年,内地电视剧就火了一部《亮剑》。而那之后,国内电视剧经历了一段静寂期。在电视剧行情一路走低的形势下,《奋斗》却出乎意料地奏出了最强音。
在《奋斗》带动下,佟大为、马伊俐、李小璐、文章、王珞丹成为那一年最火的一批明星,而一些以往并不引人瞩目的内地青春剧也开始重新被人们所认识。
当年的媒体,也将《奋斗》这部剧称为:“大学毕业生的奋斗圣经”。
《流星花园》风靡亚洲的时期,几乎所有看剧的男观众都想成为F4,女观众想成为F4的女人。
相比于《流星花园》比较单一(fu qian)的影响,《奋斗》对观众的影响可以说更加全面而深远,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影响了一代青少年们“立志成为文青”,从此走上了装逼这条不归路。
男孩纸装逼第一守则:Polo衫的领子必须立起来
要成为“文青”,最基础的条件就是:总是在思考人生,思考爱情,思考目前的状态,思考关于世界的一切……
于是,这些思考,转化成了这剧中最经典的一部分,这剧的台词。
关于爱情:
夏琳说:
跟你在一起就是好日子。
关于婚姻:
向南说:
别看哥们拖家带口的很疲惫,其实哥们心里美着呢。
关于人生:
徐志森说:
人生中的各种事情重要的不是你做的很爽。很顺利,重要的是你知道什么时候“踩刹车”,知道什么时候调整自己。
关于毕业:
剧中的老师说:
几年之后,当你们在社会上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你们校庆时再回来聊一聊,看看他们有没有老师善意。希望同学们步入社会后,对社会多做贡献,最后不要忘了培养过你们的母校。同学们,再见!
剧中的学生们说:
老师,请留步。我们舍不得您,非常非常舍不得您,但是我们必须告诉您,我们必须离开您,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我们一天也不能等,请您接受我们离开前最后的问候。
……
事实上以上台词也只是这部剧中的一小部分,整个剧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台词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可以说,《奋斗》带动了当年的口头文化,北京人那股子贫劲儿,成为了全国青年人争相模仿的特色。
而这些台词在传播上,更是冲击了原本只是充斥着非主流语录的QQ签名。
除了台词,这剧对当年文青们最大的影响更在于,带火了一种生活状态。
在《奋斗》里,陆涛、米莱、向南、华子等人,把一座废弃的工厂改造成了loft,在里面装修上了涂鸦墙、小花园、台球厅。
他们还给这里取了一个悲伤逆流成河的名字叫“心碎乌托邦”。据说住在里面的人,都曾为心中乌托邦式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心碎过。
看着他们一群好朋友住在这样一栋大房子里,一起欢笑,一起哭泣,一起奋斗,所有看剧的人估计都因此种草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了。
多年后的今天,798成为了来北京的游客必去的地方;而loft房型也成为了各种“创业公司们”办公场所的装修首选。全国各地的“文创园区”装修方式几乎都按照“心碎乌托邦”来装潢。
而这些“文青文化”的创造,则都要归功于此剧的编剧:石康。
石康是什么人呢?经常看《晓说》的朋友可能会发现,高晓松提过他。
提他的同时,还带上了另外一个人,那就是老狼。当年老狼和石康曾有段时间“混迹”在一起。用高晓松的话就是:
有一天老狼特不高兴地跟我说:“我特别讨厌你们这些名校生,一身的臭劲。”他本来也是名校生,也是那臭劲,后来受了点挫折,被迫跟石康混在一块儿了。
根据高晓松的爆料,在石康早期的作品《晃晃悠悠》里,曾经写到过一段,他们三个人在厦门发生的故事:
“运气是一回事,时间是另一回事。这一段我是有时间没运气,华杨不这么看,他说我们是在混时间等运气,果真不幸被他等到了运气。
快到新年时,他和刘欣到一家唱片公司去嗅一个小蜜,正碰到一帮人在那里唱歌聊天,华杨对着他想嗅的那个姑娘唱出了“我一眼看见了你的那个部位”,然后进一步发挥,唱什么“谁把你的长裙撩起,谁为你脱下内衣”。
后来此歌的旋律被唱片公司的一个制作人所赏识,填了一段少男少女喜欢听的新词,华杨出了一盘磁带,一举成名,到了93年春节一过,连自由市场的小贩都会唱他那首歌了。那首歌是刘欣写的,刘欣和华杨从此傍在一起,专心出名挣钱,远离混混世界,忙得不可开交。”
节选自:石康《晃晃悠悠》217 节
应该不难猜到:上面文中的人物,“我”是指石康,“华杨”指老狼,“刘欣”指的是高晓松。而那首被用来嗅蜜的歌曲,就是《同桌的你》的小样!
“谁把你的长裙撩起,谁为你脱下内衣”,这样的歌曲,这样的词句,谁能想到我们小时候人人传唱的,其实只是当年文青们拿来泡妞的作品?
高晓松老狼
我们上面提到的这本《晃晃悠悠》可以说是1999年度中国最畅销年度小说。
火到什么地步呢?
发行量达百万册以上,中国的大街小巷各种书店及书摊儿,布满了这部小说的正版盗版。
于是这本小说在当时被冠上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春小说”这个称号。
这本书连同石康之后出版的《支离破碎》、《一塌糊涂》,被称为石康本人的青春三部曲。这三本书创造了巨大的销量,并成为中国青春文学的经典。
甚至在世纪之交,有人提过这样的观点:中国当代的春青文学是从石康开始的。
石康
然而,“青春文学教父”这事儿,有利也有弊。
利的地方我们前面已经说了,而弊的地方,就是这剧争议了多年的“价值观”问题。
虽然剧名叫“奋斗”,实际上更像是“拼爹”:
男女主一个渣男一个小三,就华子算励志点,根本看不下去的剧,和奋斗一点关系都没有,非要牵强说有也是拼爹!
甚至有网友直接diss庸俗:
除了语言贫得有王朔之风之外,内容到意义都很牵强,同一切庸俗的青春偶像剧一样,人物性格都很幼稚,几近为所欲为,逻辑很难自圆其说。
事实上,每个作家的作品,多少都与自己的经历有着逃脱不开的关系。石康的小说情节基本上都是按照同一套路来的,也许这是因为他的生活总是如此。
例如:“青年文学”的接班人:郭敬明。他每一步作品拜金文化的背后,可能都承载着小镇青年一步步爬上财富尖端所受过的委屈,越是缺啥你就容易强调啥;所以,我们的小郭同学可能五行缺钱吧。
而石康与他的接班人比起来,缺的则是“情”。
石康是个好作家,但不是好男人。他写起东西来妙笔生花,正如他勾搭姑娘时口吐莲花。他的小说读起来顺畅无比,即使有着淡淡忧伤的抒情氛围,也依然毫不做作。
看起来就像你最好的一个发小,坐你面前,刚开始有点腼腆,但是说着说着就嗨起来了——自己搂不住,什么都给说出来了。
按照我们刚刚说的缺啥就爱说啥的原则来解析《奋斗》里的男主陆涛:
虽然他是一个自私毫无责任感遇到事情就逃避的渣男。但剧中的他却又是一个爱情、亲情、友情全都完美地拥有的“幸运儿”:
富二代前女友和现女友都毫无原则地爱他;他的哥们儿也毫无原则的包容他;而他的两个爹,一个有钱一个有权,也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如果我们将陆涛从男主改成女主,那么你发现了啥:
是的,其实《奋斗》归根结底就是一部男版玛丽苏神剧。
虽然这剧在深度上无法更进一步,但这剧在当年能成为现象级经典,甚至现在重温也能很好地看下去,最大的原因还在于:
它为大家创立了一种理想化的世界,一个乌托邦一样的世界。
如果关注近几年国产剧的发展,你不难发现:
某种意义上,从《奋斗》到《蜗居》再到《欢乐颂》,当代年轻人逐渐丧失了那种积极刻意进取的心,而是渐渐在现实压力下沉沦,甘于现状,物质化。
在《奋斗》里,陆涛是拼爹拼前女友,但他学建筑系的他,的确是为了建出自己心中的房子而奋斗;夏琳虽然是个小三,却也将设计师当作自己的事业理想。
而到了《欢乐颂》里,所有人看似都在奋斗,但他们奋斗的动力,似乎只是“过得更好”。
曲筱潇是为了向爸爸证明自己,顺便继承下家业;小蚯蚓和关关也有奋斗,但奋斗的同时更多的是初入社会人的迷茫;樊胜美倒是很明确,为了扎根在上海;至于安迪,反正我是没搞懂她是为了啥?
这些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让整体社会都充斥着物质化的气息。
每年更新一代的iPhone让你来不及更换就已经落后;快手抖音等app让我们的时间在不自觉间就消耗殆尽;文化产业越来越发展,人们却越来越“没文化”。理想就此也变成了一个虚无主义名词。
虽然《奋斗》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不是一部多么完美的电视剧,但我将会一遍又一遍去重温它。因为这部11年前的狗血剧中还残留着那个叫做“乌托邦”的圣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