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师姐
即便邓劲松在接受青眼《师说》栏目采访前,一再向师姐强调自己不善言辞,但真正到了采访环节,他还是滔滔不绝地讲诉了两个小时。
显然,自1998年便进入化妆品技术研发领域、现任广州市晟吉雅贸易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的邓劲松,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着足够多的想法。而这些,也成为他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动力。
OEM和专业线的历练都必不可少
邓劲松的职业发展之路,大致可以归纳为:从OEM公司到专业线品牌公司,再回归至OEM公司。他直言,这两种性质的公司对技术研发层面的需求大不相同,也因此,他个人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到两套完全不同的研发思路和技巧。
“在OEM企业就是什么都要做,涉及的产品范围很广。”邓劲松认为,这一客观需求下,技术研发人员虽培养了相对较宽的知识面,但并不深入。与之同时,OEM企业也形成一种通病,“产品开发没有太长期的规划,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相较而言,专业线领域的产品开发则精细许多。“产品规划至少是两到三年,开发周期长,针对性也强。”但这一过程中,邓劲松也逐步发现专业线产品开发的局限性,即专业线品牌面向的消费人群相对较窄,技术研发人员能接触的范围也比较有限。
▍邓劲松
因此,邓劲松常说,没有做过OEM的工程师经不起挑战,因为,一个工程师的接触面太窄,就无法更深入地去开发产品。同理,没有在专业线历练过的工程师亦是如此,因为其达不到相应的深度和专业性。
让邓劲松颇感欣慰的是,当他经过了原来OEM公司和专业线品牌公司的两轮打磨后,再次进入OEM公司做技术研发时,做出来的产品明显更为深入。彼时,他不仅可以开发出防雾霾、美白亮肤等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专利,在专利开发速度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国家政策支持推动产业进步
浸淫化妆品行业20载,邓劲松明显感受到,当下整个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他兴奋地对师姐说,“你看,现在很多化妆品公司都成立了独立的技术研究院,从原料筛选开始,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及功效对比评价等,有些企业为自己制定的标准甚至高于国家常规标准。”
▍晟吉雅实验室
高度自律的氛围下,化妆品生产企业的技术专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此之外,一大批化妆品企业也争先恐后地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定。
邓劲松深知,这些,与国家近年来对化妆品行业的重视密不可分。他介绍,获得这些资质的化妆品企业,不仅代表着技术领先,更能够获得国家一系列的资金及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支持的背后,无疑象征着产业的繁荣。作为这一历程的见证者,邓劲松不无自豪,“咱们行业虽从80年代末才开始发展,但速度非常快,并且为国家经济增长贡献了很大力量。”
然而,技术研发人员天生的使命感,还是让邓劲松保留了其应有的沉稳与严谨。他清晰地意识到,中国化妆品技术要做到自立自强,还有很长路要走,而这也必然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不正规的企业会倒在路上。”
从模仿到创造需要一个过程
在正视中国化妆品产业与国外差距的同时,邓劲松对国内化妆品产业的技术崛起仍然充满了信心。他一再强调,“不是说我们不如别人,而是我们缺少时间的积累。”
在他看来,中国化妆品产业正经历一条由“模仿”到“创造”的发展之路,而要实现这两者之间的真正交替,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淀,“毕竟,国内化妆品产业也就发展了二三十年。”
在原料开发及应用层面,邓劲松认为,当下可供企业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就要求企业必须做好基础研究及功效测评等,才有能力确立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人云亦云。与之同时,企业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有选择性地去学习和引进一些新技术,而不是把自己框死在一个范围内。
作为一名技术研发人员,邓劲松也代表自己这一类人群,对实现“创造”这一目标提出了需求。在他看来,当下化妆品技术研发人员最需要的,是一个具备完善科研条件的科研平台,而他也希望,这一平台上能汇聚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与共享。
“无论市场对产品提出的是新奇特还是快准狠需求,都需要雄厚的技术做基础。”邓劲松深信,只有建立专业的科研平台,培养专而精的技术团队,才能更快地实现这一目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