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曹金玲:诗意现实主义如何打破现实题材的僵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曹金玲:诗意现实主义如何打破现实题材的僵局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文丨曹金玲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对文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过多次创作高峰。如今现实主义成为当下影视行业炙手可热的新风口,却由此衍生出诸多乱象。5月28日,在“唯一载入二十四史、从酿造到入口一清到底”的汾酒的故乡汾阳“杏花村”,以“新现实主义冲击波”为题的中国影视编剧山西采风行的第二场论剑举行,汪海林、宋方金、袁子弹、余飞、王志军、李尚龙、孟婕、朱睿、曹金玲、马帅、杨江、袁琴、宋冰雪等30余名编剧、制作人及刘海洋、林丽宁、王晓玉、李星文、杜红军等业内人士齐聚一堂,深入剖析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历史沿革、现实意义、行业乱象及背后成因,并对现实主义创作贡献了诸多具备可操作性的金玉良言。后续,编剧帮将陆续放送现场嘉宾的发言稿。

曹金玲:新现实主义冲击波——呼唤诗意现实主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作品,《天下荒年》、《九月还乡》、《苍天在上》等,它们直面正在发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当下的生存境况,并力图写出艰难竭蹶中的突围,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

其实,1949年以后,现实主义创作曾长期处于文艺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核心位置,但当前的影视创作中,现实主义作品却不常见了。古装(架空)历史、武侠玄幻来势汹汹,表象飘浮、内里陈旧,既与历史无关,也与现实脱节,但却极大地挤压了现实题材作品的生存空间。当前影视产业表面上一片繁荣盛景,却难掩其中的浮华空洞。因此,我们期待并力创新一代的现实主义冲击波。

首先,影视作品要与现实接轨。

影视作品要直面人生曲折悲欢,真实反映现实肌理,折射时代巨变下的世间万象和人心沉浮,洞察生活表象背后的生命意义,从而使现实主义影视作品成为烛照社会和人生的一面镜子。

作为编剧,我们要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要在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中寻找创作素材,要有关照世界的独特视角和观点表达。影视作品,不是取悦他人,更不是让人抵触。

写作时,既不要把表达的主题生硬地放进剧本里,一味地去教育、操纵观众;也不要擅自揣测观众的喜好,盲目迎合观众。过于考虑观众,其实是内心恐惧与不自信的表现;过于考虑观众,是害怕和剧本中的人物交往,拒绝接受真正的自己;过于考虑观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是不尊重观众。观众是一个个不尽相同的个体,一味地投其所好将会迷失创作初衷。与其从观众出发,不如遵从自己的创作初心。

其次,一定要避免庸俗社会学。

庸俗社会学就是抹煞美学和文艺现象的特殊性以及独特规律,简单照搬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创造或解释艺术。简单讲,就是影视作品中只见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见鲜活的、典型的人物及人物关系。新现实主义冲击波,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防庸俗社会学。

之前张宏森局长有一篇文章写到,“长期以来,我们的现实主义创作,更多地从共性和普遍性出发,对生活进行抽象的‘提炼’,一个人和所有人失去了界限,心与心之间也没有了差异。之所以出现这种叙述模式,其中隐含着强烈的主观目的性和社会功利性,宣传功能和新闻功能起着内在的支配作用,如此一来,‘行政性’就覆盖了艺术性。”

影视艺术要从宏大叙述的既定格局中走出来,把视角还原到人间烟火之中。用小视角承担大格局,用接地气的日常生活表现深刻的内在意义。在现实主义题材剧目创作时,要在个人经验中探寻和发现,为现实主义创作开拓新型道路。

最后,现实主义还需要多元化的表现方式。

故事是生活的隐喻,除了写实手法外,我们需要更多的诗意表达。

诗意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高度精炼,带有作者鲜明的生活哲学与智慧,在传统现实主义写作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段,将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加以运用,创造一个如诗般的、有着浓郁隐喻色彩的情境与意境。

比如奥尼尔的话剧,很多人说他后期的作品都是表现主义作品,但我感觉,从《天边外》到《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只不过后者使用了很多象征主义手段。包括田纳西的《玻璃动物园》、《欲望号接车》,都是成熟的诗意现实主义作品。

我国近几年的电影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15年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延续了导演李睿珺散文诗意风格;前不久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展现出了高度的原创性和想象力。这些影片呈现的崭新现实主义风格,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形态,探索了表现现实的多种可能性。

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四体而心不灵。入世太深,与世沉浮,生命干枯。海德格尔提出有无诗意就是人能否存在的标志。这种哲学上的认知,对于艺术美学、戏剧影视美学来说是同样适用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曹金玲:诗意现实主义如何打破现实题材的僵局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文丨曹金玲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对文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过多次创作高峰。如今现实主义成为当下影视行业炙手可热的新风口,却由此衍生出诸多乱象。5月28日,在“唯一载入二十四史、从酿造到入口一清到底”的汾酒的故乡汾阳“杏花村”,以“新现实主义冲击波”为题的中国影视编剧山西采风行的第二场论剑举行,汪海林、宋方金、袁子弹、余飞、王志军、李尚龙、孟婕、朱睿、曹金玲、马帅、杨江、袁琴、宋冰雪等30余名编剧、制作人及刘海洋、林丽宁、王晓玉、李星文、杜红军等业内人士齐聚一堂,深入剖析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历史沿革、现实意义、行业乱象及背后成因,并对现实主义创作贡献了诸多具备可操作性的金玉良言。后续,编剧帮将陆续放送现场嘉宾的发言稿。

曹金玲:新现实主义冲击波——呼唤诗意现实主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作品,《天下荒年》、《九月还乡》、《苍天在上》等,它们直面正在发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当下的生存境况,并力图写出艰难竭蹶中的突围,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

其实,1949年以后,现实主义创作曾长期处于文艺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核心位置,但当前的影视创作中,现实主义作品却不常见了。古装(架空)历史、武侠玄幻来势汹汹,表象飘浮、内里陈旧,既与历史无关,也与现实脱节,但却极大地挤压了现实题材作品的生存空间。当前影视产业表面上一片繁荣盛景,却难掩其中的浮华空洞。因此,我们期待并力创新一代的现实主义冲击波。

首先,影视作品要与现实接轨。

影视作品要直面人生曲折悲欢,真实反映现实肌理,折射时代巨变下的世间万象和人心沉浮,洞察生活表象背后的生命意义,从而使现实主义影视作品成为烛照社会和人生的一面镜子。

作为编剧,我们要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要在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中寻找创作素材,要有关照世界的独特视角和观点表达。影视作品,不是取悦他人,更不是让人抵触。

写作时,既不要把表达的主题生硬地放进剧本里,一味地去教育、操纵观众;也不要擅自揣测观众的喜好,盲目迎合观众。过于考虑观众,其实是内心恐惧与不自信的表现;过于考虑观众,是害怕和剧本中的人物交往,拒绝接受真正的自己;过于考虑观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是不尊重观众。观众是一个个不尽相同的个体,一味地投其所好将会迷失创作初衷。与其从观众出发,不如遵从自己的创作初心。

其次,一定要避免庸俗社会学。

庸俗社会学就是抹煞美学和文艺现象的特殊性以及独特规律,简单照搬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创造或解释艺术。简单讲,就是影视作品中只见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见鲜活的、典型的人物及人物关系。新现实主义冲击波,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防庸俗社会学。

之前张宏森局长有一篇文章写到,“长期以来,我们的现实主义创作,更多地从共性和普遍性出发,对生活进行抽象的‘提炼’,一个人和所有人失去了界限,心与心之间也没有了差异。之所以出现这种叙述模式,其中隐含着强烈的主观目的性和社会功利性,宣传功能和新闻功能起着内在的支配作用,如此一来,‘行政性’就覆盖了艺术性。”

影视艺术要从宏大叙述的既定格局中走出来,把视角还原到人间烟火之中。用小视角承担大格局,用接地气的日常生活表现深刻的内在意义。在现实主义题材剧目创作时,要在个人经验中探寻和发现,为现实主义创作开拓新型道路。

最后,现实主义还需要多元化的表现方式。

故事是生活的隐喻,除了写实手法外,我们需要更多的诗意表达。

诗意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高度精炼,带有作者鲜明的生活哲学与智慧,在传统现实主义写作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段,将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加以运用,创造一个如诗般的、有着浓郁隐喻色彩的情境与意境。

比如奥尼尔的话剧,很多人说他后期的作品都是表现主义作品,但我感觉,从《天边外》到《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只不过后者使用了很多象征主义手段。包括田纳西的《玻璃动物园》、《欲望号接车》,都是成熟的诗意现实主义作品。

我国近几年的电影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15年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延续了导演李睿珺散文诗意风格;前不久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展现出了高度的原创性和想象力。这些影片呈现的崭新现实主义风格,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形态,探索了表现现实的多种可能性。

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四体而心不灵。入世太深,与世沉浮,生命干枯。海德格尔提出有无诗意就是人能否存在的标志。这种哲学上的认知,对于艺术美学、戏剧影视美学来说是同样适用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