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称,5月28日是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然而随着每年战死入葬者的持续增加,如今的阿灵顿公墓也面临过满危机,是否提高军人入葬门槛的争议也因此再度激辩。
台湾联合新闻网5月30日报道称,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自从南北战争结束一年后,美国民众与退伍军人为了纪念战死的军人士兵,纷纷开始在他们的墓地上摆放鲜花,扫墓致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纪念日开始普遍成为纪念“所有为国战死”的军人,而不仅仅是南北战争时期的战死英灵;到了1971年,为了方便人们悼念,美国联邦政府将纪念日定在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并成为国定假日;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追忆时刻法案》,将美国东部时间下午3点整,定为“国家追忆时刻”(National Moment of Remembrance),希望人们停下手边工作,为逝去忠烈默哀1分钟。
报道称,阿灵顿公墓位于弗吉尼亚州,是美国战死军人的长眠之地。早在南北战争时期,战死军人尸横遍野,原有公墓的空地严重不足,于是当时的美国军需署长梅格斯便在今日的阿灵顿宫前、国防部五角大楼旁,将一块占地624英亩(约250公顷),位处高地、可以俯瞰华盛顿特区的园地,划分为军人公墓园,并于1864年6月15日开始启用。
报道称,阿灵顿公墓主要埋葬因国家战争——包含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战、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战死的军人及其亲属,园内亦设有“无名战士墓”(Tomb of the Unknowns)。
除了战死军人外,还有部分入葬者为对美国有重大贡献的国家英雄。例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其妻杰奎琳、美国首位非裔大法官瑟古德·马歇尔、民权斗士梅德加·埃弗斯等。
然而这块忠烈墓园,似乎再也难以容纳所有的国家英雄皆尽入葬。
据《纽约时报》报道,现今的阿灵顿公墓,总计有42万人埋葬于此,空间不足的压力已是长年头痛的问题。不只需要在同一块墓地向下深挖,将逝者与其亲属分层埋葬,就连墓园的围墙上,也成为了选择火葬者的纳骨塔。另外,每年新埋葬7000人,也使得公墓即使开放使用外缘空地,也会在25年内全部占满。
报道称,为了解决墓地渐满的问题,负责管理公墓的美国陆军部表示,正考虑将大幅提高入葬阿灵顿的标准,仅开放战死,以及授勋美国最高军事荣衔荣誉勋章者,在此永眠。目前军方正为此调查民意,并希望在今年秋天能够正式提出议案。
然而此举,也不意外地引发了来自军人的反对声浪。拥有170万退伍老兵成员的海外作战退伍军人协会(VFW),其副理事长托尔斯便认为,军方的提案无异于“食言”。
报道称,根据现行规定,阿灵顿公墓对服役届满退伍的老兵、战争中受伤,或者获得荣誉勋章三项类别中任一者、执行任务时死亡的军人、少数任职政府高官的市民,以及其亲属都符合规定。
而陆军提议的入葬资格,对于许多正在服役或是退伍军人而言,等同于将他们拒于园外,为国奋斗半辈子,等待的身后荣光也将化为乌有。
不只如此,若要完全符合“战死、荣誉勋章授勋者”的资格,公墓内许多已入葬的往生者,例如曾短暂服役美国陆军、成功开发口服小儿麻痹疫苗的阿尔贝特·萨宾(Albert Sabin)、曾在南北战争中负伤的陆军中尉、后来成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这些被视为国家英雄的伟人都将不符合资格。
托尔斯也表示,阿灵顿并不是美国唯一一个公墓(目前美国共有135个由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管理的公墓),大可另建新墓园,以解决公墓过满的问题。然而,军方对此表示,若新建墓园,将意味着阿灵顿公墓不再有新入葬的往生者,亦将面临公墓转型成纪念博物馆等讨论。
报道称,要如何在以往惯例与未来的入葬标准取得平衡,如何衡量一名国家英雄的忠烈事迹,并取得大众共识,已成为阿灵顿公墓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而美国目前仍在交战的阿富汗战争中,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2017年的数据,已造成至少2400名美军战死。在战事不止的背景下,渐满的阿灵顿公墓,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面临此难题的墓园。
来源:参考消息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