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朝乾夕愓
海叔先说:去年,有幸拜读了一位老领导的学史、学哲、学文笔记,包括学习《史记》、《三国志》、《40堂哲学公开课》等的随笔摘要和体会文章,不禁深为他钻研的劲头、娴熟的笔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而钦佩。
朝乾夕愓,这是老领导的笔名,人如其名,在他身上,海叔看到了从早到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的蓬勃朝气,看到了始终如一主动作为、积极向上的昂扬锐气。说句实在话,在精神状态上,海叔虽小他七八岁,但有时却的确不如。
推荐他的系列笔记文章,一为分享,与海豚们共读;也为记忆,记住朝乾夕愓的精气神,记住老领导的鞭策与教诲。
《史记》是研究秦史最重要的史料。以《史记》为主要素材来看,大秦帝国从秦襄公始国起,历经560多年曲折发展,最终能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秦在五个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优势
秦吞并六国最基础的条件之一,就是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汉初贾谊在《过秦论》开篇就说:“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秦这一绝佳地理优势在战国时代就被许多有识之士所看重,著名辩士苏秦认为,秦是“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史记•苏秦列传》)。后来成为秦相的范睢(又名张禄),在入秦游说秦昭王时也是首先分析秦国的地理优势,他说:“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甚至在几百年,乃至千年之后,许多政治家仍然非常看重秦地的地理优势——这也是西安之所以能成为十三朝古都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最辉煌的两个朝代——汉、唐,都定都于秦地。比如说,刘邦在结束楚汉战争后,本想以雒阳为都,但后来还是听从张良和刘敬(原名娄敬)的建议,定都关中。张良对关中的地势分析得相当透彻、非常精彩,他的台词是:“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邦是个要实惠不要面子、从善如流的政治家,听了张良的建议后,马上动身,“即日驾,西都关中”(《 史记•留侯世家》)。
二、帝王优势
我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历史,归根到底还是“人治”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一朝天子一朝臣”、“政因人兴、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律”。秦国也不例外,从襄公始国到秦二世亡国,秦共历30位君王,统治565年【襄公(公元前771年因勤王有功被封为诸侯,在位12年)→子:文公(在位50年)→孙:宁公(在位12年,其父峥公)→子:武公(20年)→弟:德公(2年)→子:宣公(12年)→弟:成公(4年)→弟:缪公(39年)→子:康公(12年)→子:共公(5年)→子:恒公(27年)→子:景公(40年)→子:哀公(36年)→孙:惠公(10年,其父夷公)→子:悼公(14年)→子:厉共公(34年)→子:躁公(14年)→弟:怀公(4年)→孙:灵公(13年,其父昭子)→叔(怀公子):简公(16年)→子:惠公(13年)→侄(灵公子):献公(24年)→子:孝公(24年)→子:惠文君(27年)→子:武王(4年)→弟:昭襄王(56年)→子:孝文王(3天)→子:庄襄王(3年)→子:秦始皇(36年)→子:秦二世(在位3年,公元前206年卒)】。在这30位君王中,最有作为的有5位:秦襄公、秦缪公、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皇。
襄公始国:襄公以前,其先人以养马发家,逐步成为西垂大夫。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杀,周平王继位东迁时秦襄公将兵救护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之以岐以西之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周平王开出的这张“空头支票”为后来一代代的嬴氏秦人开疆拓土提供了法理支持,嬴氏独霸西戎合法化了。
缪公霸业:缪公任好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史记•秦本纪》中着墨最多、描写得最精彩、最传神的一位。他一生最大的功业是“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他在招揽贤才(如百里奚、由余等)、以德治国(如食马之德)、有过必改(如殽之战)等方面均有可圈可点之处。在政治外交方面,缪公堪称嬴秦放眼看天下第一人,他在晋国“骊姬之乱”后,先后给晋国送去了两位国君:晋惠公夷吾、晋文公重耳;他还和晋文公一起出兵助周襄王杀了犯上作乱的王弟带;晚年发兵突破黄河,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镐。但他生不逢时,当时的晋国、楚国非常强大,把秦国牢牢地钳制在西北边陲,无法称霸中原。
孝公强国:孝公渠梁是弱秦走向强盛的转折点,他在位24年强力支持商鞅两次全面变法,以军功制度改革贵戚世袭制度,奖励农耕,移风易俗,使秦成为战国后期变法最彻底、成果最丰硕的国家,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基础。秦孝公的自强,就是邻邦魏惠王恶梦的开始,孝公通过战元里、降安邑、虏公子卬、战雁门等一系列战斗,不断打击魏国,使之一步步走向没落的深渊。
昭王奠基: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王,他甚至把他儿子都耗死了——昭襄王死后,他那个当了几十年太子的儿子孝文王,只过了3天称孤道寡的瘾,就随其父一命归西了。昭襄王漫长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先用司马错伐取巴蜀,再骗囚楚怀王,后采取范睢远交近攻之谋,重用一代战神白起四面出击、攻城掠地:破楚、割魏、败赵、攻韩、灭周,尤其是长平之战斩杀赵军45万,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昭襄王时期,是大秦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山东六国只能任其宰割、无力回天,“使秦成帝业”。
始皇一统:秦始皇“续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他通过26年的血腥而残酷的战争,最终灭六国、统天下;在作皇帝10年期间,他废分封、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北修长城、南平百越,焚书坑儒、统一思想,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范本和雏形,不愧为中华民族“千古一帝”。
从秦560多年的历史看,作为西周末年新兴的诸侯国,前410年的秦是苟安一域的西垂小国,政局动荡、经济落后,为中原各老牌诸侯国所不齿。但经过孝公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孝公之后的150年,秦是幸运的,因为这150年的7名君王中,有4位都非常有作为(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始皇帝),而其他3位(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加在一起,统治秦国只有7年。这150年是战国后期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互相兼并日益白热化的关键阶段,山东六国内忧外患、日趋没落,而相比之下,秦国却内部平稳、外向扩张,利则东伐,疲则西守,在七国争雄的历史大格局之中,越来越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而这与秦国后期有这几位有作为的君王是分不开的。
三、人才优势人才是兴国之本,得人才者得天下。
大秦帝国的强盛之路,其实也是一条不断聚拢人才、才尽其用之路。
1、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尤其重用敌国的人才。秦国历史上出现了樗里子、白起、王翦、王贲等土生土长的人才,但在秦国历史舞台上作用更大、身影更多的却是外来人才,如:商鞅是卫人;几个著名相国张仪、范睢、犀首、吕不韦都是魏人,著名军事家尉缭也是魏人(大梁人);甘茂(孙:甘罗)、穰侯魏丹、李斯是楚人;战功赫赫的蒙氏家族(蒙骜,子:蒙武,孙:蒙恬、蒙毅)是齐人;还有两名秦相:楼缓是赵人,蔡泽是燕人。这些外来人才的作用,李斯在著名的《谏逐客书》中归纳得非常精彩,被后人收入《古文观止》千古流传(“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面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攻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史记•李斯列传》)。外来人才特别是敌国流失的人才,由于他们对故国的仇怨,到秦国之后往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和杀伤作用:比如,由余来自西戎,而秦缪公正是用他的计谋灭了西戎。丕豹在晋国受到迫害,逃到秦国后,在打击和消弱晋国方面不遗余力。商鞅不被魏惠王重用,在秦得志后重点收拾的就是魏国,以至于惠王后悔:“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张仪曾被楚相“掠笞数百”而后奔秦,后来楚国尤其是楚怀王在他手上就倒了大霉了。还有睚眦必报的范睢,被魏相魏齐和须贾“笞击”、“折胁摺齿”而差点丧命,后来逃到秦国作相国后,借机羞辱须贾,并给赵魏两国施加压力逼迫魏齐自杀。(类似的事件还有:伍子胥被楚国迫害,逃到吴国,领兵复仇攻陷楚国郢都,掘楚平王墓并鞭尸。)
2、聚拢人才难、用好人才难,但独具慧眼识别人才更难。国乱思良将,硝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各国君王都有聚人才、用人才的良好愿望,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往往不被发现、不被识别,即使是贤明的君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后人都很仰慕商鞅的才干与魄力,但他与求贤若渴的秦孝公还差点失之交臂。商鞅第一次见孝公,“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怒景监(景监是举荐人)。”过了五天之后,商鞅第二次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第三次会面,“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直到第四次见面,秦孝公才发现商鞅是栋梁之材,“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范睢身上,王稽向秦昭王举荐范睢,“秦王弗信,使舍食草具,待命岁馀”——昭襄王用最低等的待遇冷落了范睢一年多,才予以重用。(《史记》中记载的类似事件还有:韩信“国士无双”,不但项羽不赏识,刘邦起初也不以为然,以至于后来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四、经济优势。
秦国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就在《史记》中不系统、不集中,因而也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经济基础决定一切,没有强大的国力作支撑,秦不可能统一六国。司马迁也认为:“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也就是说,打仗就是要大把大把地撒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经济不发达,没法打胜仗。秦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1、重农耕。近代工业文明出现之前的几千年,甚至是几万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是华夏民族积蓄国力最佳途径。秦国具备发展农耕经济的地理条件,《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王谷,地重,重为邪。……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最后这句话很关键,意思是说,秦地占了全国财富的60%。在此基础上,商鞅在变法令中,要求秦民“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也就是说,交粮交布多的,可以由奴隶成为自由公民,而懒惰、贫穷的,就要由自由公民降为奴隶。通过法令鼓励农耕、发展经济。
2、惜民力。商鞅法令规定,“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样做的目的,我认为就是为了限制流民,减少游手好闲之人,把劳动力紧紧地拴在农耕上。同时,法令还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人民相互依赖、闲散懒惰,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因而逐步形成“好农而重民”的良好局面。
3、兴商贸。秦国的商贸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史记•货殖列传》载,“及秦文、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献公徙栎邑,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货物多、商人多、畜牧业天下第一。与此同时,秦国境内“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物流比较发达。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楚等国家,“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无饥馑之患,亦无积聚而多贫”,“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4、修水利。秦国比较重视水利,著名的水利工程有两处,一是都江堰,“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另一处是郑国渠,首起雍州云阳县,东注洛,三百余里以溉田。这一工程本来是韩国为了消耗秦国的民力、财力,而派水利工程师郑国游说秦国动工的。工程上马之后,被秦人发现这是个阴谋,“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史记•河渠书》)。这两大水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秦人靠天吃饭的境地,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五、军事优势
商鞅变法后的秦军,山东各诸侯国谈之而色变,均冠之以“虎狼之师”的恶名,言下之意是秦军非常的勇猛而强悍,战斗力超强,所向披靡。但秦军的战斗力为什么这么强?《史记》却没有系统回答,从有限的史料来看,起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制度。在这方面还得归功于商鞅,他在变法令中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禁止民众私斗,鼓励秦人上战场、争军功。同时还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也就是说,你即使是秦王宗室成员,不管是王子还是王孙,如果没有军功,那么也不得继承王爵,“谓除其籍,则虽无功不及爵秩也”。——这招太狠了,连王室特权都取消了,自上而下,军功为上,一视同仁。之后,还规定,“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意思是说,有无军功、有无爵秩,待遇天差地远,有军功者,从衣服到房子、田地,跟别人都不一样;没有军功的人,你即使富有,也没有社会地位。由此秦人“闻战则喜”,“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
2、良将。关内出将,关外出相。秦地民风彪悍,盛产良将。其中居功至伟的当属武安君白起,他作为一把杀人利器为秦昭王服务近40年,“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斩杀敌军无数,《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其所领导的战斗战役中,斩首、坑杀、俘虏敌军的数量竟达89万之多!其他,如司马错、商鞅、樗里子、甘茂、李斯以及王翦家族、蒙骜家族等,都曾为大秦王朝建立赫赫战功。
3、兵器。(《史记》对这方面没有记载,以下内容由央视纪录片《复活的军团》提炼。)据考古学家考证,秦在兵器制造方面有几大特点优于其他各国,甚至超前于其所处时代若干年。
第一是兵器的精良研制。比如在兵马俑坑中复原的秦弩,射程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150米,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考古还发现,秦弩的发射扳机和瞄准用的“望山”(相当于准星)也设计得非常精巧,大大提升了秦军弩机的准确性。秦军三棱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接近完美的流线型,不但有效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而且这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专家考证,秦剑也达到了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第二是兵器的标准化生产。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早在两千年前农业文明刚刚开始成熟的时代,秦人就已经开始标准化地生产兵器,真令人难以置信。
第三是兵器制造的责任制。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专家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道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荒蛮和蒙昧包围的时候,而秦人就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海评面】 ID:kevinkiddyhpm
言语之海,精神之渊(海叔微信:muyi749820)投稿邮箱:147451093@qq.com,QQ读者交流群:12950499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