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联系方式vzhu@rhg.com)
白宫5月28日重启对华关税的声明给中美贸易谈判增加了新的变数,但主题却是旧的:在美国看来,中国的产业升级 “威胁了美国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本身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主观判断,很难客观衡量。但关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却有大量的客观数据可以分析。常见的声音有两种,一是中国的产业科技水平确实已经达到了接近,甚至赶超西方的程度;二是中国在“科技树”上的位置被夸大了,离西方先进水平还很遥远。到底哪一种声音更接近现实?
高端制造业比重:中国正在超越美国,境内外资扮演重要角色
在一项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与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联合进行的公开研究项目中,我们使用了高端制造业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来衡量中国的产业升级。简单来说,如果高端制造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则意味着科技对经济贡献越来越大,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就随之提升。
从这个指标来看,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高端制造业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占比约32.6%。比较而言,美国2012-2015年的平均值是33.6%,欧盟和日本在2012-2016年的平均值则分别为36.7%和46.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该项指标从2015年第四季开始,连续九个季度增长,这是相当罕见的。几乎可以肯定中国在这个经济指标上达到、甚至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中国的产业政策对高端制造业的直接刺激,以及“去产能”政策对落后产业的淘汰,从两方面共同导致这个指标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境内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中,港澳台及外资企业仍然占有较大比重。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研究,2016年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超过70%的出口额来自港澳台及外资企业。中国的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是直接相关的。
知识产权国际收支:收支同创历史新高,但赤字仍然巨大
经济升级的另一个重要迹象就是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要。举例来说,生产高附加值的工业装备需要大量的知识产权,而生产低附加值的服装则只需要很少的知识产权。当本国的科技和研发水平不能够满足经济对知识产权的需要时,就需要引进较多的国外知识产权。反之,处于“科技树”顶端的国家,往往对外输出大量知识产权。
中国引进外国知识产权的需求逐年增长,其中一部分是与服务业相关的版权(比如引进外国电影和书籍)费用,而更多的则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专利技术。这个指标显示,2017年全年,中国为知识产权向其他国家支付了约290亿美元的费用,同时对外输出了约50亿美元的知识产权。收支两项同创历史新高,与前一年相比,收入更是增长超过300%。然而总体而言,中国在知识产权上仍然处于净引入状态,收支相抵,赤字近240亿美元。考虑到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少企业和消费者并未支付公允的知识产权费用,中国的实际知识产权赤字极有可能大于公开数据。
研发支出:总量大强度高,但短板明显
从科技投入来看,中国的总研发投入在2015年就排到了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17年的总研发经费为1.75万亿元,不仅总量大,研发强度(研发经费占GDP之比)也排到世界前列。但是如果细看研发支出分类,不难发现中国的基础研发支出只占全部研发支出的5.3%,而美国的该项支出则占到17%。
将资源都集中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中,这样的研发结构的优势在于方向明确,易于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可应用成果。但缺点同样明显,基础研发往往是探索性质的研究,虽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也是革命性技术突破的来源。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往往导致在下一波技术浪潮到来时只能“跟随”引领者,而无法独占潮头。另一方面,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基础研究属于发明创造,行政规划不出来”。中国当前的研发投入结构,和以行政主导的资源分配模式直接相关。因此要改变研发失衡,还需要改变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
以上三组数据展现的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客观状况:进展很大,但离全球价值链上游也还有很大距离。同时,这些数据无不显示出中国的产业升级与改革开放是密不可分的。后者对于中国的意义,在全球化退潮之时显得尤为重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