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新浪科技援引彭博社文章称,2017年1月,在资本与双方高管的共同推动下,Airbnb中国业务与途家合并的谈判进入到了最后关头。但因Airbnb创始人兼CEO布莱恩·切斯基(Brian Chesky)突然决定放弃交易而失败收场。
同样的事情随后也发生在了与小猪短租的“绯闻”上。2017年4月,面对小猪方面抛出的“橄榄枝”,Airbnb依然选择出面否认了与小猪的合作。很显然,Chesky决定Airbnb要在中国市场独立发展。
早在2015年8月Airbnb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时,业界就曾将中国共享住宿的市场格局,戏称为Airbnb和他的中国学徒们。
而好奇心日报曾经梳理过Airbnb在全球其他市场的竞争对手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从2011年开始,Airbnb的竞争对手们一个接一个出现,也一个接一个失败,区别在于是自己倒下,还是被Airbnb打败。
这些,都说明了当时Airbnb“老大哥”般的行业地位。
但如今,Airbnb遇到了新情况:在海外,BookingHoldings加速拓展非标住宿,截止今年4月,上线房源总量已经突破500万个,同时今年的非标住宿间夜量预计可达2.7亿,双双超过了Airbnb的对应指标。在国内,途家已经对合并传言给出强硬回应,称在中国地区已经是“无容置疑的领头羊”,“目前根本不需要和任何机构以换股的方式来进行合作。”
在美国大本营遭遇到了强劲对手、在中国市场又面临这些昔日学徒们的成长,无怪乎Airbnb放弃了原定的2018年上市计划。
而其中国业务究竟何去何从,似乎也摇摆不定。毕竟,自2015年8月入华以来,不到3年的时间里Airbnb已经换了6年中国区主帅。目前兼任中国区主席的Airbnb联合创始人Nathan Blecharczyk在今年3月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柏思齐”,但根据彭博社报道,他还是认为在中国和旧金山之间长期往来很困难。学了一个月的中文之后,他决定停止尝试,原因是发音太难了。
Airbnb的隐忧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共享经济的巨头Uber。或许,曾经在海外所向披靡,以及想要做到Uber未曾做到的事情,成为了Airbnb决定独自前行的一种倔强和底气。
在中国市场,Uber投入了20亿美元与滴滴正面拼杀,创始人特拉维斯·卡拉尼克也曾多次来到中国为Uber站台宣传,却仍以出售业务换取滴滴股份,退出中国市场而告终。
除了Uber,更早的如eBay、微软(MSN)、Adobe等等一众国际互联网巨头,纷纷在中国市场遭遇“水土不服”。
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会主席梁建章曾发文,从宏观层面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以往,美国企业在本土取得成功之后,就可以凭借先发优势走向海外市场。而其他国家的本土企业,虽然在于市场的适配性上占据优势,但本国人口规模的不足使得这种优势抵消美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先机。
然而,中国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崛起,改变了这样的游戏规则。这意味着,在同样的条件下,互联网企业在中国会比在美国更早达到规模效应,从而取得成功。未来等到中国中产阶级人数比美国还多时,优势的天平就会更加倾向于中国本土的创新者和模仿者。除非技术门槛太高,或者美国的创新遥遥领先,使得中国企业根本无法模仿,否则中国企业就可以快速学习和复制美国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借助中国更大的市场规模实现超越。
在梁建章的分析之外,其实细化到具体运营层面,海外巨头同样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例如缺乏真正懂得本土市场的团队,让无论是理解用户还是对本土政策的把握都变得难以为继。
“作为一家小清新式的轻模式公司,Airbnb显然难以招架狼性十足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中供铁军、千团大战的洗礼下,中国企业信奉出手快、下手狠,更擅长利用资本的力量迅速抢占市场。”财经网在一篇报道中声称。
另外,海外总部权力未能下放带来的种种禁锢等,都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而在这一点上,Airbnb似乎正上演着相同的戏码。
2017年10月24日,时任Airbnb中国区负责人的葛宏,在上任不到5个月的情况下离职,由Airbnb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战略官纳森·布雷查赛克(Nathan Blecharczyk)亲自接任。
自2015年入华以来,Nathan成为了第六任中国区负责人,他曾公开表示,将确保北京及上海团队能够有一个和总部领导直接沟通的渠道。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频繁换帅的背后是沟通、激励、放权等团队机制出现了问题。
回看葛宏就职时Airbnb的官方发声:“我们需要一个既懂中国用户需求,又深谙IT技术,同时又与Airbnb文化相契合的候选人,来带领中国团队。”或许,即便在Nathan接棒后,Airbnb还在等待那个最合适的人选。
竞争环境同样不容乐观
除了发展压力,Airbnb还要面临来自多方的竞争。
以Airbnb为代表的共享住宿,直接切下的是原本属于酒店市场的蛋糕。所以酒店业如何对抗Airbnb们,也就成了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例如,万豪、凯悦、温德姆等国际酒店巨头,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进入和布局共享住宿领域。
更具火药味的当属Booking Holdings旗下的Booking.com缤客平台。今年4月,缤客正式宣布,其全球非标住宿上线房源总量突破500万个,超过Airbnb公布的485万房源数据。作为回应,Airbnb方面认为其在“品牌实力”方面的增长超过了Booking.com。
5月,据环球旅讯援引外媒报道称,Airbnb内部预计2018年短租间夜量将达2.55亿-2.65亿。相比之下,BookingHoldings(包括Booking.com和Priceline.com等)的相应预测数据略胜一筹,间夜量将达2.7亿。可见,双方目前在短租领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回看国内市场,公开数据显示,途家国内在线房源超过60万套;小猪短租房源超过30万套;而源自美团、于去年4月成立的榛果民宿,房源也已经超过15万套。Airbnb中国在线房源目前仍为15万套,在数量层面并不占优。
另外,途家与携程结盟,先后拿下蚂蚁短租、携程系各家的公寓民宿业务,以及海外民宿预订平台大鱼自助游。在携程国际化的整体策略下,途家也在不断发力海外业务。这也意味着,途家及背后的携程未来可能与Airbnb展开更多的正面竞争。
另一方面,现金流充沛并且自2016年二季度开始盈利的Airbnb,理论上应该并不急于上市来接受更多的曝光和限制。然而现实是,Airbnb曾在2017年宣称将于2018年上市,但随着今年年初其负责上市工作的CFO离职,这一计划也随之延后。据DoNews报道,在刚刚过去的Code Conference大会上,Chesky又表示Airbnb将于2019年进行IPO。
频繁提及IPO的背后,是否透露出些许被资本裹挟的意味?另外据DoNews引用外媒数据显示,Airbnb在巴黎、罗马、阿姆斯特丹、伦敦和巴塞罗那等热门旅游城市,受政策影响房源增长缓慢;而在纽约和旧金山等美国本土城市,其增长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在准备IPO的路上,Airbnb不仅要保持业绩增长和市场份额,更是需要解决部分地区业绩不佳甚至亏损、政策以及用户信任等等问题,发展压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坚持独立前行?或许“结盟”也是一个出路
彭博社报道称,在最后时刻,Airbnb放弃了交易,Airbnb CEO布莱恩·切斯基(Brian Chesky)改变了主意,决定独自前行。
但这真的对于Airbnb的发展,是一个好的选择吗?其实中国的企业想出海、海外巨头想进来,比起竞争对立,双方在中国区市场的合作互补是一个理性的思路。
回顾来看,就中国市场而言,Airbnb的结盟对象无论是小猪还是途家,其实都能有着不错的想象空间。途家国内的市场份额与房源数量可以与Airbnb强大的全球房源网络协同互补;小猪更加年轻化的产品、服务以及用户,与Airbnb的用户策略也不谋而合。
除此之外,至少,无论是合适的中国区负责人还是整体构建本土化的业务团队抑或是潜在的政策风险,Airbnb面临的一系列困难都将迎刃而解。然而,现实的剧本则是,Airbnb先后拒绝了途家和小猪。
如果我们放开思路,或许Airbnb的中国区也许存在着更广阔的可能性。回顾Uber在2016年8月的选择,将其中国业务售予滴滴,让Uber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放回美国本土等重要市场,并构筑更为关键的技术壁垒。
如果对标Uber的昔日中国故事,Airbnb的中国区业务的潜在“结盟”对象或许不仅限于民宿行业,体量相当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和小巨头们,或许会更具想象力。的可选项也一定聚焦在体量相当的巨头身上,以双方优势取长补短,让想象空间可以不断扩张。这个名单并不长:合称“BAT”的百度、阿里、腾讯,或者头条、美团、滴滴所组成的“TMD”,以及京东、刚刚收购了当当并持股途牛的海航。
从这份短名单来看,放弃了途家就相当于放弃了携程以及其背后的百度;而头条、滴滴并未涉足旅游,腾讯则更倾向于“生态投资”,且已经有了美团、同程艺龙两大布局。
剩下可供Airbnb考虑的名单并不长:以“飞猪”品牌试水OTA领域的阿里,深耕酒店领域多年并自建榛果民宿业务的美团,以及京东和海航。不过,京东更擅长标品的零售,且在旅游领域的投资也更偏向于做打包式线路产品的途牛;海航此前又一度有资金紧张的传闻。从这个领域来看,阿里和美团,可能会是Airbnb仅剩的选择。
两者之间,在住宿业务领域更具经验的美团,可能会是个更加适合的选择。此前有第三方数据机构的报告显示,美团酒店的间夜量在今年3月已经超过了携程、去哪儿、同程艺龙相加的总和,同时旗下又拥有榛果民宿这一业务,无论对酒店还是非标住宿,美团的理解都会更加深刻。相对而言,飞猪在机票和海外一日游等产品上更具优势,但在酒店方面并不占优,相对而言也缺乏共享住宿领域的经验。
根据美团公布的数据,其平台上3.2亿活跃用户以年轻的千禧一代为主,占比超过70%,品质化、个性化是其住宿领域的主要诉求。这其中,以多元化、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共享住宿,大有可为。
无独有偶,Nathan近期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无论房东还是用户,千禧一代都将成为Airbnb在中国市场增长的关键所在。
其实无论是此前曾经拒绝过的途家、小猪,抑或是尚未有公开接触信息的美团、阿里,都有可能成为或重新成为Airbnb的接洽对象,抑或是下一次拒绝对象。但是,面对这个有趣的市场以及未来可能更加激烈的“混战”,Airbnb是不是该放下“高傲”的姿态,对于是否合纵连横做一个重新的评估考量?
后记:
彭博社文章中也提到了Airbnb坚决的态度。Nathan表示,Airbnb认为他们不需要中国合作伙伴,也对“外国企业难以在中国繁荣发展”的说法嗤之以鼻。纳森认为,即便Airbnb有短板,也能够凭借全球化网络以及500万套房源,力争成为中国共享住宿市场的头号企业。
这样的剧情走势,也不禁让笔者想到了知乎中的一个高赞故事。
2006年《赢在中国》节目中,一个创业者发言称:“即便如今慧聪网如日中天,但我个人还是不看好,未来商业做的最好的应该是阿里巴巴。”这番话引来全场哄笑,慧聪网创始人郭凡生更是当场表达了对这个观点的不屑。然而,再看看如今的慧聪网和阿里巴巴,作为看客不禁会感慨,市场就是这么有趣。
其实Airbnb面临的局面和应该做出的选择,与《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的道理十分契合:百战百胜不算最高明的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也就是说,比起损敌一千,自伤八百的硬碰硬,用更为巧妙的方法,把敌人变为盟友从而获胜,更加值得一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