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老牌谈话节目撑场,小而美的新节目萌芽,访谈节目还能走多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老牌谈话节目撑场,小而美的新节目萌芽,访谈节目还能走多远?

低成本的纯访谈节目如今已不是大势所需,将其他元素与其相融合形成新的节目载体,试图靠全新的形态包装来吸引受众的目光,但观点的独特性、语言的趣味性依然是增强观众粘性的重要元素。

文丨玖肆

近日,#李亚鹏谈与王菲离婚#的话题在微博上传播开来,而传播的源头则是李亚鹏录制的《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节目。每逢周末,微博热门话题基本都是跟综艺节目相关的话题,但大都是娱乐性较强的综艺节目片段,相对而言,访谈类节目很少能够上微博话题。毕竟随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的兴起,访谈综艺市场日益狭小是客观事实。

近年来,停播的访谈节目不少,从97年开播“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锵锵三人行》(2017年9月停播)到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2014年停播),从红遍两岸的《康熙来了》(2016年1月停播)到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最具原创风格的娱乐谈话节目”《超级访问》(2016年2月停播)……

以上列举只是被停播的一部分,还有《艺术人生》《半边天·张越访谈》《面对面》等节目也早已和观众说再见,这一系列曾经家喻户晓的访谈节目已成为综艺节目过去历史上的一页。而这些老牌访谈节目的退场,一方面其他类型综艺节目异军突起抢占市场,另一方面也在于观众收视喜好的变迁。

经典节目撑场,个人品牌加持

纵观目前台网访谈节目,基本上还是老牌访谈综艺在撑场。比如,于2001年开播至今的《鲁豫有约》以及衍生的《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2005年开播的《静距离》如今已然转变为《非常静距离》,2003年开设的一档以精英文化为基石的高端文化名人访谈类栏目《可凡倾听》。这些节目都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这也使得主持人们在访谈节目业内形成了个人品牌,以各自的特色在行业内立足。

在同类节目大肆被停播之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的综艺节目也在积极地进行内容创新,比如《非常静距离》就进行过多次改版,比如,有段时间静家族时尚女主播李斯羽加盟,和李静合作成双李CP进行主持,而最近则加入了自称“为了爆料费尽心思的非常助理”主持人阿炯,同时还增设了疯狂电话亭这一环节,但这一改版有些让人一言难尽,阿炯的设置与《金星秀》里的小南同出一辙,而“疯狂电话亭”和《快乐大本营》早年间玩的电话亭塞人游戏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整体而言,如今的《非常静距离》更像是艺人通稿类综艺节目,当有作品出现时就来宣传一波。

鲁豫则是保留了《鲁豫有约》原本特色,以个人品牌为延伸,打造全新真人秀式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鲁豫走出演播室,用一整天的时间, 探访嘉宾的日常生活,展现大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比如,在首期节目邀请了华人首富王健林,展示自己的神秘收藏,带领鲁豫走进万达食堂,首次开放私人飞机携鲁豫一同出差,全方位解读“如何树立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权”,趣谈与儿子王思聪的“互相洗脑”,王健林的综艺首秀以碎片化传播极广,也给节目的首播开了一个好头。

提到访谈节目与个人品牌息息相关,同时也让笔者想到了另外两档新生的网络访谈节目,分别是易立竞的《易时间》、王江月的《星月私房话》。这两位主持人皆是纸媒出身,前者是资深人物记者、前《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易立竞,她以提问犀利、直指人心著称,《易时间》也延续了她的一贯风格,秉承“不盲从、不迎合、不回避、不轻薄”的对话理念,希望通过对话时代中有价值和有影响力的人,对大众思想上有供养,但是第一季播完之后,后续节目迟迟未能上线;

后者的主持人王江月是《北京青年周刊》首席记者,《星月私房话》的内容相对娱乐一些,大都以明星微博上发的内容来切入聊聊嘉宾的心路历程,整体感觉是多了些叙述,少了几分思考。

整体而言,“根正苗红”的访谈节目形态比较单一,在这类节目支撑访谈节目类型市场时,同时也有一批小而美的新节目悄然萌芽,杂糅着多种娱乐元素,正生长成为又一股新的力量。

小而美新节目萌芽,杂糅多种元素

在网综萌芽之时,也有一众文化人投入其中,有一部分结合自身特长做起了文化综艺,比如著名的广播人马世芳推出了《听说》,主讲音乐背后的故事;擅长讲奇闻异事的高晓松则主讲《晓说》系列节目,一人一扇侃尽天下事。同时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设了访谈节目。

2016年面世的《十三邀》也以其“偏见”的视角在网络上走红,豆瓣评分8.2分。《十三邀》的主持人是许知远,其节目风格如同其一头乱发一样捉摸不透,拍摄地点、内容都随当期节目嘉宾而定。这档节目也承载着许知远对时代的思考,提供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中国发展的切片。

无独有偶,作家冯唐也加盟跨界纪实真人秀《搜神记》,对话生活中土生土长的大神们,比如锤子科技公司CEO、日本天妇罗之神的弟子等等,通过对话、自黑、过招的方式,展现大神们傍身的神技,呈现他们成为大神的故事,迸出值得思考和感悟的精神。《搜神记》也好,《十三邀》也罢,节目形态不同,但是访谈的内涵和外壳还在,从社会公知的角度来了解、解读着时代背景之下人情冷暖的故事。

如今对节目的定义更多具象化,其实很多真人秀节目都是以食物为情感的切口,包裹着美食的外衣,实则是访谈的内核,《拜托了冰箱》《姐姐好饿》《美食告白记》《男子甜点俱乐部》等节目无一不是如此。

比如《拜托了冰箱》是通过开冰箱来了解嘉宾真实的一面。比如第四季最新的一期节目邀请了人称“二姐”的张歆艺,从冰箱里奇奇怪怪的一些食物为线索,让张歆艺自然而然地讲述了和袁弘相知相爱的故事,满足了观众们蠢蠢欲动的八卦之魂,同时也澄清了网上的一些不实传言。

无论是《姐姐好饿》中小S想方设法“吃”男嘉宾豆腐还是《拜托了冰箱》隔山差五来玩一次石大腿的游戏,其实都是企图利用娱乐的元素来丰富节目的内容;无论是《男子甜点俱乐部》厨师为嘉宾私人定制的甜品还是《美食告白记》中让告白从食物开始的浪漫设定,其实都是用味蕾打开情感的开关,像一层层剥洋葱一样走入当期嘉宾的内心,左手抓娱乐,右手抓内容,挖掘出有趣、有爆点的内容。

如今,在笔者看来,低成本的纯访谈节目如今已不是大势所需,将其他元素与其相融合形成新的节目载体,试图靠全新的形态包装来吸引受众的目光,但观点的独特性、语言的趣味性依然是增强观众粘性的重要元素。在商业定制访谈节目成大众趋势的今天,追求品质感的常规访谈节目靠个人品牌加持还能走多远不得而知,且做且珍惜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老牌谈话节目撑场,小而美的新节目萌芽,访谈节目还能走多远?

低成本的纯访谈节目如今已不是大势所需,将其他元素与其相融合形成新的节目载体,试图靠全新的形态包装来吸引受众的目光,但观点的独特性、语言的趣味性依然是增强观众粘性的重要元素。

文丨玖肆

近日,#李亚鹏谈与王菲离婚#的话题在微博上传播开来,而传播的源头则是李亚鹏录制的《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节目。每逢周末,微博热门话题基本都是跟综艺节目相关的话题,但大都是娱乐性较强的综艺节目片段,相对而言,访谈类节目很少能够上微博话题。毕竟随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的兴起,访谈综艺市场日益狭小是客观事实。

近年来,停播的访谈节目不少,从97年开播“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锵锵三人行》(2017年9月停播)到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2014年停播),从红遍两岸的《康熙来了》(2016年1月停播)到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最具原创风格的娱乐谈话节目”《超级访问》(2016年2月停播)……

以上列举只是被停播的一部分,还有《艺术人生》《半边天·张越访谈》《面对面》等节目也早已和观众说再见,这一系列曾经家喻户晓的访谈节目已成为综艺节目过去历史上的一页。而这些老牌访谈节目的退场,一方面其他类型综艺节目异军突起抢占市场,另一方面也在于观众收视喜好的变迁。

经典节目撑场,个人品牌加持

纵观目前台网访谈节目,基本上还是老牌访谈综艺在撑场。比如,于2001年开播至今的《鲁豫有约》以及衍生的《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2005年开播的《静距离》如今已然转变为《非常静距离》,2003年开设的一档以精英文化为基石的高端文化名人访谈类栏目《可凡倾听》。这些节目都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这也使得主持人们在访谈节目业内形成了个人品牌,以各自的特色在行业内立足。

在同类节目大肆被停播之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的综艺节目也在积极地进行内容创新,比如《非常静距离》就进行过多次改版,比如,有段时间静家族时尚女主播李斯羽加盟,和李静合作成双李CP进行主持,而最近则加入了自称“为了爆料费尽心思的非常助理”主持人阿炯,同时还增设了疯狂电话亭这一环节,但这一改版有些让人一言难尽,阿炯的设置与《金星秀》里的小南同出一辙,而“疯狂电话亭”和《快乐大本营》早年间玩的电话亭塞人游戏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整体而言,如今的《非常静距离》更像是艺人通稿类综艺节目,当有作品出现时就来宣传一波。

鲁豫则是保留了《鲁豫有约》原本特色,以个人品牌为延伸,打造全新真人秀式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鲁豫走出演播室,用一整天的时间, 探访嘉宾的日常生活,展现大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比如,在首期节目邀请了华人首富王健林,展示自己的神秘收藏,带领鲁豫走进万达食堂,首次开放私人飞机携鲁豫一同出差,全方位解读“如何树立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权”,趣谈与儿子王思聪的“互相洗脑”,王健林的综艺首秀以碎片化传播极广,也给节目的首播开了一个好头。

提到访谈节目与个人品牌息息相关,同时也让笔者想到了另外两档新生的网络访谈节目,分别是易立竞的《易时间》、王江月的《星月私房话》。这两位主持人皆是纸媒出身,前者是资深人物记者、前《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易立竞,她以提问犀利、直指人心著称,《易时间》也延续了她的一贯风格,秉承“不盲从、不迎合、不回避、不轻薄”的对话理念,希望通过对话时代中有价值和有影响力的人,对大众思想上有供养,但是第一季播完之后,后续节目迟迟未能上线;

后者的主持人王江月是《北京青年周刊》首席记者,《星月私房话》的内容相对娱乐一些,大都以明星微博上发的内容来切入聊聊嘉宾的心路历程,整体感觉是多了些叙述,少了几分思考。

整体而言,“根正苗红”的访谈节目形态比较单一,在这类节目支撑访谈节目类型市场时,同时也有一批小而美的新节目悄然萌芽,杂糅着多种娱乐元素,正生长成为又一股新的力量。

小而美新节目萌芽,杂糅多种元素

在网综萌芽之时,也有一众文化人投入其中,有一部分结合自身特长做起了文化综艺,比如著名的广播人马世芳推出了《听说》,主讲音乐背后的故事;擅长讲奇闻异事的高晓松则主讲《晓说》系列节目,一人一扇侃尽天下事。同时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设了访谈节目。

2016年面世的《十三邀》也以其“偏见”的视角在网络上走红,豆瓣评分8.2分。《十三邀》的主持人是许知远,其节目风格如同其一头乱发一样捉摸不透,拍摄地点、内容都随当期节目嘉宾而定。这档节目也承载着许知远对时代的思考,提供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中国发展的切片。

无独有偶,作家冯唐也加盟跨界纪实真人秀《搜神记》,对话生活中土生土长的大神们,比如锤子科技公司CEO、日本天妇罗之神的弟子等等,通过对话、自黑、过招的方式,展现大神们傍身的神技,呈现他们成为大神的故事,迸出值得思考和感悟的精神。《搜神记》也好,《十三邀》也罢,节目形态不同,但是访谈的内涵和外壳还在,从社会公知的角度来了解、解读着时代背景之下人情冷暖的故事。

如今对节目的定义更多具象化,其实很多真人秀节目都是以食物为情感的切口,包裹着美食的外衣,实则是访谈的内核,《拜托了冰箱》《姐姐好饿》《美食告白记》《男子甜点俱乐部》等节目无一不是如此。

比如《拜托了冰箱》是通过开冰箱来了解嘉宾真实的一面。比如第四季最新的一期节目邀请了人称“二姐”的张歆艺,从冰箱里奇奇怪怪的一些食物为线索,让张歆艺自然而然地讲述了和袁弘相知相爱的故事,满足了观众们蠢蠢欲动的八卦之魂,同时也澄清了网上的一些不实传言。

无论是《姐姐好饿》中小S想方设法“吃”男嘉宾豆腐还是《拜托了冰箱》隔山差五来玩一次石大腿的游戏,其实都是企图利用娱乐的元素来丰富节目的内容;无论是《男子甜点俱乐部》厨师为嘉宾私人定制的甜品还是《美食告白记》中让告白从食物开始的浪漫设定,其实都是用味蕾打开情感的开关,像一层层剥洋葱一样走入当期嘉宾的内心,左手抓娱乐,右手抓内容,挖掘出有趣、有爆点的内容。

如今,在笔者看来,低成本的纯访谈节目如今已不是大势所需,将其他元素与其相融合形成新的节目载体,试图靠全新的形态包装来吸引受众的目光,但观点的独特性、语言的趣味性依然是增强观众粘性的重要元素。在商业定制访谈节目成大众趋势的今天,追求品质感的常规访谈节目靠个人品牌加持还能走多远不得而知,且做且珍惜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