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名字不仅是称谓或代号,也是展示自我个性的方式。如果某个人叫“轻舞飞扬”,那我可能就会和她说“阿姨,你好”;如果我在网上遇见一个叫“龙城狂霸拽酷屌”的人,我会劝他上课不要玩手机;要是恰好碰到一个叫“ぁ綯气钸钉ぁ”的人来加我微信,我应该会直接把她拉入黑名单。
而一个好名字可能决定了到整个企业的命运。如果“旺旺”当初叫做“汪汪”,那其可能就无法成为业务范围横跨六大洲40多个国家,在中国开办110多家工厂的跨国企业了。
汽车伴随一个人大部分的生活时间,特别在中国这个极为重视“面子”的地方,如果汽车有个好名字可,可能对于销量提升能起到不少作用。
在豪华品牌中,宝马就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取名案例。宝马最早在国内被称作“巴依尔”,随后才改名为“宝马”。而当初改名宝马有两种说法:其一是BMW在早期先出口到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那里的人根据字母音译说成了宝马,以后就口口相传;第二个是当初进入亚洲中国市场时为了方便中国人称呼,所以根据BM拼音首字母把它为“宝马”。就像HP公司,它进入中国的时候直接使用HP,后来国人为了方便,就根据HP自己造了一个惠普来命名。
另外的奔驰和奥迪同样也是成功的案例。两个品牌的中文名称都是由音译而来,奥迪的中文名称简单上口并且好记。Benz在中国大陆取名“奔驰”的效果不亚于宝马,而且无论在香港地区被叫成“平治”还是台湾地区的“宾士”都相当有特色,有利于品牌档次整体提升。
类似BBA这样成功的案例在国内不在少数,失败的取名案例则更多。
对于国内的合资汽车品牌来说,它们所生产的车型定位人群更广,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可以帮助提高市场记忆,也便于车型今后的市场推广。在命名方式上,更愿意采用音译或者意译的方式来考虑中文名。像车型大户的大众就是意译:VolksWagen在德语的意思是“人民大众的汽车”,如果直接翻译成“人民汽车”显然太过复古,但是换成“大众”就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而且在字面意思上也没有产生歧义,属于成功的案例。
然而同属大众的斯科达最近在车名上就栽过跟头。Yeti是斯柯达在国内首款SUV,Yeti本意是一种传说在喜马拉雅山出现的雪人。传说斯科达在原本的命名方案是打算让Yeti继承昕锐、明锐、昊锐的方式,把新车称为“猎锐”,但可能斯柯达自己都觉得有些拗口,最后还是采用了“野帝”。
但“野帝”这名字不比猎锐好上多少,随后车型销量不佳人们把原因归咎过高的定价和车名上。随后斯柯达官方在车型改款后废弃野帝改回原来的Yeti,也没能挽救颓势。现在斯科达接替Yeti的车型换成了KODIAQ柯迪亚克、KAROQ柯珞克和KAMIQ柯米克。说实话,这三款车型无论是中文名还是英文名相似度都很高,绕口且难记,斯科达也只能怪捷克人的语言太任性。
比起一个糟糕的车名,一个尴尬的品牌名称更让人崩溃。
DS来自法语的Deesse,意为“女神”,但正巧DS在网络中有“屌丝”的意思,后来PSA和长安可能是为了避免这种歧义,直白想出了谛艾仕这个名字。据说这个名字使用后就连长安谛艾仕自己的员工都无法接受,经销商在面对客户时依然还是用DS的名字来做介绍。这个比屌丝更糟的译名随后也是被官方弃用,一夜之间官网上全部换回DS的称呼,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
在习惯桑塔纳、凯美瑞的年代里,现在新车的喜欢在名称上搏出位。RAV4在使用了两代英文名后突然公布了个洗剪吹般的中文名“荣放”。一汽大众为自己的首款SUV取名“探歌”,广汽三菱为自己的紧凑SUV取名“奕歌”。
连续四年坚持不承认PPT造车的合众新能源汽车把自己的首款车型叫做“哪吒”。借三太子的名声为自己赚钱合不合适暂且不说,哪吒作为一个神话人物在福建等地区都有专门的寺庙来祭拜。对于迷信一点的人来说,把神话人物当车开那肯定是大不敬。
见过哪吒汽车后我已经有足够的心里承受能力来面对“刺猬”汽车,三五互联作为一家软件公司突然发布了一款新能源汽车,从发布会上成排的网红阵容让我感受到来自互联网汽车的山寨风。如今造车门槛实在太低,车名水准也仅是小学肄业水平。
雷克萨斯为了重塑品牌形象也更换过名称。2001年正式进入中国的雷克萨斯把此前流传在民间的“凌志”改换成了LEXUS的音译。丰田为了统一名称,把“陆地巡洋舰”这样经典的车名也换为“兰德酷路泽”。凌志、普拉多、陆巡只能出现在车迷口中。
相比之下,高端品牌显然思路更为清晰。宾利绝对是车名中的典范,档次、豪华感、文学一个都没拉下:欧陆、幕尚、添越、飞驰,看到这些名字我就知道我买不起。兰博基尼这种索性保留原汁原文,所有车型都使用了原版的意大利语车名。虽然我猜没有多少人能正确念出标准的发音,但总比和别人说“我今天开了辆‘阿万他多’”要强不少,至少自己的面子保住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