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俄罗斯世界杯怎么打开?喝着啤酒看球侃球的同时,界面天下也推出了“围观世界杯”系列报道。在这里,我们聊的不止是足球,我们把视角挪到了这项运动背后,“围观”赛场上各国身后的政经社会生态,漫谈世界杯外围之事。这是围观世界杯的第【1】篇。
5月18日,在距离世界杯开幕不足一个月之际,俄罗斯流行歌手奥莉加·布佐娃推出了自己以世界杯为主题的新歌。这首名为《冠军》的音乐视频上传三周内即在YouTube上获得超过460万点击,一跃成为世界杯前夕俄罗斯最热流行曲。
歌曲本身的旋律并不复杂,核心歌词只有两句,“你拥有整个世界”以及“世界需要冠军”,更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视频剧情——一身红衣的女歌手在绿茵场上奔跑,头顶箭落如雨,脚下暗算不断,迷雾中敌人一个接一个出现,反复负伤、摔倒又爬起,直至最后被簇拥着立于众人之上。与本届世界杯官方俄语主题曲《队伍》强调团结、梦想和运动之美的主题截然相反,《冠军》的整体氛围充满恐惧和愤怒,让这首网络现象级作品看上去更像是某种公众情绪的集中宣泄。
自2010年申办成功开始,到2018年的这个夏天,经过八年筹备后终于开幕的世界杯,对于如今的俄罗斯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切或许应当从2007年说起。
2007年7月,俄罗斯索契以四票的微弱优势险胜韩国平昌,赢得了2014年冬奥会的主办权。为了游说奥组委,当时已执政七年的总统普京亲自出马,不但为了释放善意使尽浑身解数——事后甚至有奥组委成员将投票结果视为普京的个人胜利——还承诺将为冬奥会投入120亿美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那一年,俄罗斯经济被世界银行认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宏观稳定性”,仅第一季度投资增长率就达到了20.1%,最终年度GDP增速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8.5%。在那之前的7年里,GDP年平均增长7%,消费信贷规模增长45倍。而从2000年到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以美元计价更是增长了7倍。
三年后的2010年,索契冬奥会的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之际,俄罗斯再一次递交了举办2018年世界杯的申请书。那个时候,俄罗斯刚刚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当中恢复,经济指标正迅猛回弹,与世贸组织长达16年的谈判接近尾声,“入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时任总理普京再一次对申办事宜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又许下了100亿美元的新一笔投资承诺——竞争的结果并不特别戏剧化,俄罗斯拿到了四年内第二场世界级体育盛事的主办权。
2014年2月9日,索契冬奥会如期开幕。尽管始终不乏负面消息,但没有人质疑主办方办好这场比赛的诚意——为了这场赛事,曾经的黑海度假城市索契几乎被彻底重建,最终的资金投入达到了史无前例的550亿美元,是预算的三倍有余,甚至超过了史上任何一次夏季奥运会。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戛然而止。
2014年2月20日,乌克兰基辅独立广场出现身份不明狙击手,导致现场聚集的抗议民众数十人遭射杀,军警亦有十余人身亡,21日,乌政府与抗议者在多国紧急斡旋下签订协议,当夜协议破裂,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秘密逃往俄罗斯,改写整个冷战后世界历史的乌克兰危机于焉爆发,而此时索契冬奥会甚至还没有闭幕。2月27日,俄罗斯军队改换装束“接管”了克里米亚议会大楼。至此,此前俄罗斯为索契冬奥投入的大量精力彻底化为乌有——以奥运史上最快的速度,索契被全世界遗忘了。
同时与世界告别的还有那个曾经的俄罗斯。从克里米亚事件开始,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一再跌至谷底,普京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谈论战争与核武器,莫斯科退出了多个国际组织以及条约,与西方经济制裁同时来临的国际油价腰斩则将俄罗斯经济拖进了长达三年的衰退期。
国际体育界同样风波不断,国际足联爆出腐败丑闻,经手过2018年世界杯承办工作的足联高官们接连被控受贿;另一边,索契冬奥会则笼罩在兴奋剂的阴影之下,最终导致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俄罗斯代表团被禁赛——对于俄罗斯,所有这一切都成了乌克兰危机以及它所代表的全球性“阴谋”的一个组成部分,统统是世界与我为敌的证据。
唯一没有改变的是还在筹备中的世界杯,当索契冬奥偶然地成了俄罗斯与世界关系的分水岭,世界杯仍在原地,未建完的场馆遍布全俄,提示着另一个俄罗斯的存在。
2007年,当时的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部长格列夫在申奥成功的庆祝活动上说,这意味着“俄罗斯从此站起来了”,11年后,俄罗斯又主办世界杯,两次赛事都成了各自历史上最贵的比赛——本届世界杯投入超过140亿美元,但较之索契,被夹在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俄罗斯之间的本届世界杯的含义恐怕已经复杂得多。
在官方表态上,俄罗斯的诚意仍然不容置疑,不仅在全俄范围内为运动员、球迷及各国媒体提供了大量便利措施,甚至为了确保赛事的顺利进行而提前对自家球迷做出不得斗殴的警告。如果记得2016年欧洲杯期间俄外长拉夫罗夫对球场上俄英球迷斗殴表现出何等听之任之甚至喜闻乐见的态度,那么如今俄罗斯政府的未雨绸缪无疑值得大书一笔。
但在俄罗斯,事情永远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比赛开幕前的一个月,俄新社有关世界杯的新闻中热度最高的一条是从英国小报Daily Star上转载的来自英国足球流氓的“战书”。在绝大多数世界杯相关新闻阅读量不到一千的情况下,这篇标题为《“给俄罗斯人一场战斗”:英国球迷宣布将在2018年世界杯上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文章点击量达到了惊人的28.8万。
同样是在俄新社,同期另一篇获得7.2万点击量的文章题为《来自泰晤士报的可怕故事:俄罗斯试图将破败村庄从外国人视线中隐藏起来》,这是对泰晤士报报道的激烈驳斥。它在开头写道:“不能一天没有‘可怖的’俄罗斯——这似乎成了英国媒体新的座右铭。”评论中热度最高的一条则是一个反问:同样接连举办世界级体育赛事的巴西在贫富差距上远大于俄罗斯,为什么英国媒体不去曝光巴西?
受近几个月俄前间谍中毒风波等影响,英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俄罗斯眼中“反俄势力”的核心。但总体而言,这些细节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两种舆论导向究竟如何求得共存——作为东道主,俄罗斯希望展示友好姿态,但作为四年来国内叙事中“反俄势力”的永恒受害者,外部敌意又是解释今天俄罗斯国家定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自索契冬奥会结束以来,俄罗斯正式或非正式地打了两场战争,敌对国家名单不断更新,几乎遍布五大洲,外交口径则因此不断更改,在国际上形成了一种变动不安同时又极具攻击性的形象。2010年申办成功时,这项赛事只被视作另一次将由俄罗斯担任主角的全球盛事,但到了2018年,如何在对外展示自身能力与形象的同时维持对内的一贯叙事——至少目前看起来并没有意图改变的迹象——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超高难度的平衡游戏。
很难不将本文开头提及的那段MV视作对俄自身形象的一种隐喻:将问题处理为孤独主角披荆斩棘终于赢得万人景仰似乎是一种可能的出路,但对这之间的矛盾,更一针见血的诘问来自俄罗斯网友:设想一下,如果申办世界杯的是现在的俄罗斯,还会有成功的可能性吗?
(路尘,自由撰稿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