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ger than bigger”,不仅是苹果的目标,在银行业,“更大”也一直被视为一项优势,但监管压力却有可能让摩根大通的多个业务部门无法继续挤在同一个屋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
高盛集团的一位分析师认为,由于金融监管机构提出的新的资本金要求实际上会惩罚规模更大、业务更复杂的银行,“规模庞大已成为法规上的负分项”,如果摩根大通对其整体业务进行分拆,该行将实现更高的价值。
据彭博报道,以拉姆斯登(Richard Ramsden)为首的几名高盛分析师周一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摩根大通可以将四项主要业务分拆,或是一分为二成立零售银行和机构银行两家公司。他们在报告中写到,相比其他专门开展某些业务的金融机构,摩根大通目前的股价相当于打了20%甚至更高的折扣。
报告称,无论摩根大通一分为二还是一分为四,多数情况下都将释放出更多的价值,拆分后潜在的股票价值提升将在5%-25%之间。
一旦拆分成为现实,摩根大通CEO戴蒙自2006年接手该行以来的多数工作成就将不再是该行的优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收购几家同行后,摩根大通已成长为美国以资产计最大的贷款机构和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目前,该行总资产已达到约2.53万亿美元。
《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称,摩根大通拥有当前的成就,是因为与最大的竞争对手相比,该行以更好的表现挺过了金融危机。在危机时代,花旗集团几乎破产,而美国银行对Countrywide的收购、与美林的结合最终也都被证明是喜忧参半的交易。
而在当时,摩根大通则廉价买下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并抄底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分析师表示,现在的摩根大通成了“自身成功的受害者”。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美联储新规对摩根大通提出了11.5%的资本金要求,作为系统性崩溃风险的缓冲,比其竞争对手高了100个基点以上。
戴蒙此前曾表示,该行的规模效应提供了更多打包出售多种产品的机会,可以更好地服务客户。在去年一封致股东的信中,戴蒙写道:“我们的四大业务在良好的规模经济效应下运行,可以从其他业务中获得重大的额外优势。这是我们保持良好财务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盛分析师称,独立运营的四大公司将基于当前的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尽管目前这些业务有互补优势,但每项业务也都有足够的能力独立运营,且在独立后可能会以更低的资本水平运营,产生更高的股票回报率。
不过,这种策略可能会侵蚀摩根大通通过部门间协同产生的60亿美元利润。但高盛分析师表示,一分为二的选项带来的影响较小,会使该行保留这些优势。
《福布斯》报道称,无论采用哪种分拆方案,摩根大通在市盈率上与其竞争对手的差距都将缩小。目前,摩根大通的市盈率为11,富国银行为13,摩根士丹利为14,贝莱德为18。
摩根大通去年收入颇丰。CNBC报道称,路透调查数据显示,该行去年收入位列投资银行首位,在六个不同的领域均稳坐第一把交椅。
不过,投资者却保持谨慎态度。2014年,摩根大通股票仅上涨7%,落后于标普500指数11.4%的回报率,也远落后于同行摩根士丹利的23.7%、富国银行的20.7%和美国银行的14.9%。周二美股收盘,摩根大通股价下跌2.59%,收于每股58.98美元。
不可否认的是,摩根大通规模太过庞大,瘦身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艰巨任务。即便分拆成功,拆分出的新实体规模仍然很大,同样也会各自面临较高的资本金要求。而届时,独立出去的公司或许无法通过自身力量满足监管机构提出的要求。
分了合,合了又要分。对摩根大通来说,最简单的分拆就是把零售业务和机构业务独立,将2000年合并的JP摩根和大通银行再次分割开来。对此,银行业分析师沃伦(Christopher Whalen)表示,如果是这样,美联储又为何要在那个时候同意将两家公司合并在一起呢?
界面新闻此前援引《纽约时报》的报道称,根据瑞信数据,截至去年底,至少有28家包括eBay和惠普在内的大公司正在探索资产拆分或剥离计划,数量超出了过去十年中的任何一年。
报道称,资产拆分和剥离通常是一场赢面更大的赌博。相关研究显示,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资产拆分和剥离都会创造价值。拆分涉及的公司在此后的三年都能跑赢市场15%到30%。甚至单纯一份拆分公告似乎都能推高股价。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报告称,按七天“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计算,55%的资产拆分都能创造价值”。
分析师沃伦预计,摩根大通选择分拆的可能性为三分之一。但他表示,与分拆相比,该行更有可能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出售旗下资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