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功夫少年周星驰——写于《3D功夫》上映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功夫少年周星驰——写于《3D功夫》上映前

他的成长、奋斗甚至衰老也通通都在电影里进行,而在世俗生活中,他一直就是个孩子。

作者:顾不上

前阵子和朋友突然聊起周星驰,我问现在还喜欢看他的电影吗?朋友说,小时候挺喜欢看的,现在看就觉得有点幼稚。我半开玩笑说:那是因为你真的老了。心里虽然也透着点失望,但这恰恰更加证明了周星驰的宝贵,在这样一个虚火旺盛的时代,更多的人已经失去了欣赏这种纯真、朴实、充满幻想的东西的敏感和耐心

周星驰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他本人看得出并不喜欢在公众面前露脸,可每隔段日子,就会和一群千篇一律的明星一起登上“话题榜”,这回的起因是香港那位大嫂不满一位星迷在写给偶像的文章里,提到他家时用的是不太好听的“黑社会”这个词,她坚定地认为这种说法是周星驰本人“授意”的,之后就是一群老偶像站成一排出来斥责周星驰的品德有问题,其实是非对错大家都心知肚明,大嫂不遗余力把动静搞这么大,其背后的动机反而可疑。再有,就是周星驰的经典《大话西游》时隔二十年再上映,当时影院里有哭有笑,恍惚间又回到了青春期,周星驰的魅力在我看来丝毫不输当年。之后,《功夫》也会转成3D版本再次和观众见面,虽说是商人捞钱的把戏,换个角度对观众而言,当然算是一见大好事

尤其是《功夫》,这就是一部讲周星驰人生的电影,他曾经自己亲口说过“自己拍的电影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再回过头去看周星驰各个时期的作品,早期《龙的传人》他就是个喜欢整蛊、恶作剧的小孩子,《武状元苏乞儿》开始经历世事,懂得思考和流泪,再到《国产凌凌漆》开始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大内密探》开始成家,有了妻子,脸上的笑容也没有那么多了,而到《食神》人就显得很憔悴,功成名就,一头白发(拍《功夫》期间,他就真的一夜之间白了头),这么看,周星驰其实是个在电影里过日子的人。他的成长、奋斗甚至衰老也通通都在电影里进行,而在世俗生活中,他一直就是个孩子。

周星驰还没成名前在做儿童节目主持,不像其他主持人整天笑脸迎人,哄小孩子开心,他解释道:不耐烦就是不耐烦,相处贵乎真诚。他是把自己放在了和孩子对等的位置上,或者说这是一个孩子和另一帮孩子相处时的最真实的反应。

柴静采访周星驰,关于他人对周星驰的评价,柴静说,有人说周星驰在剧组是个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要管的人。周星驰表现出不高兴说,谁说的乱说!柴静解释,这是在夸你认真。周星驰这时才露出笑容,说这是夸我的啊,夸我就好。这是常人一听就明白实在夸奖的话,周星驰听不出来,在世俗人情方面他从来都不懂,也不关心,关于那些对他的负面评价,周星驰也坦诚回应过,他们说的都是真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些任性、纯真的都是一个孩子最不假思索的直接表达。

几天前我去哥伦比亚公司看了《3D功夫》,依旧热血依旧很感动,而且与过去相比,体会又有不同,伟大的电影就是这样,常看常新。小孩子都爱做梦、爱幻想,而《功夫》是周星驰最奇妙的一出梦境,它同时具备古典主义与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义气质,电影的配乐以及前半部分硬桥硬马的武打,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其中周星驰台词以及科技特效打造出的游戏感,又是实打实的现代衍生品。可以说,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李小龙在武术上的境界,海纳百川,在武术上涵盖了从张彻时代到徐克乃至好莱坞科技打斗的全过程,而其中对于蛤蟆功、太极拳等进行的革新重塑,也有一股畅快的漫画式狂想。这其中周星驰自己的趣味,成长经历,个人的心境变化,几乎是无所不包,它最爱的两样东西漫画和李小龙是这个片子最大的创作推动力。比如,周星驰除了白衣黑裤的形象外,他在腾空左右的续踢斧头帮小哈喽的那两脚,完全就是李小龙的《龙争虎斗》的活体印刷版,而他像下打趴下火云邪神的一拳则是《死亡游戏》里的镜头。片中的人物形象多数都有周星驰过往影片的影子,包租婆的发型让人想起《家有喜事》里吴君如,水龙头一边洗澡一边刷牙,《破坏之王》里谷德昭也做过,最后周星驰飞天使出如来神掌和《武状元苏乞儿》使出降龙十八掌有异曲同工之妙……细心点的人,可以看出冯小刚在走出警察署时说,我做什么生意都不会做电影,星期天电影院一个人都没有。而电影院的名字是“星辉”,这是当年周星驰和杨国辉共同创办的电影公司,这是周星驰作为一个创作者很深的恐惧感,有一天观众不买你的帐了你该怎么办,类似的小画面都是周星驰在成长经历中,真切感受过的。当年也的确有人问过周星驰,大意是如果有天观众不喜欢周星驰了,不去看你的电影了你会担心吗?他当时的回答是,很怕,每天都在怕,我就天天在想创意,想新鲜的,观众会喜欢的。周星驰把自己内心的悲凉感都藏在电影里,当然这也是他一直在不断的求新求变的原始动力。

周星驰对于创作的态度就是如此,他在功夫开拍之前,每天练武至少两个小时,苦练腹肌,完全是为了能够在戏中拍摄一个露出后辈的镜头,所有对于周星驰的正面评价最多的就是,好有才华好认真。才华不用多说,即便香港那位大嫂对他怨气这么深的人也亲口承认这点,认真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倒是最珍贵的,我们没有那么好才华,但扪心自问对待工作和事业上我们使出过几分力?拍《破坏之王》的时候,那是周星驰人生中第一次有机会做监制,在制作上有实际意义的掌控,最后电影拍完之后谈自己的感受,他说过一句让我很感动的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可以说这句话以后一直被周星驰默默践行着。

最后还是想扯两句人品的事,周星驰究竟如何,我不清楚,但是判断一个人倒是可以看他的选择和变化。可对比同样出色的几位大人物的变化,他们也是出自底层,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走到今天,比如成龙,从一个小人物一拳一脚打到国际上知名,你再看现在的成龙,光荣的成为国家形象代言人,每天为政府排忧解难操碎了心,自己不争气的儿子也能心安理得交给国家进行思想教育。再看人民艺术家赵本山,群众心目中的喜剧之王,功成名就之后,生意的确红红火火,不知道从哪一天就开始涉足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在未来,那些喜闻乐见的小品还能不能再看到还是个未知数。在这些人“风生水起”的时候,本来也有足够资本可以如此的周星驰还是一个埋着头,思考创意的羞涩大男孩,你觉得他人品不行是吗?

 

作者简介:

顾不上,专栏作者,《人间电影指南》技术总监,截拳道.印心会成员

本文拒绝一切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功夫少年周星驰——写于《3D功夫》上映前

他的成长、奋斗甚至衰老也通通都在电影里进行,而在世俗生活中,他一直就是个孩子。

作者:顾不上

前阵子和朋友突然聊起周星驰,我问现在还喜欢看他的电影吗?朋友说,小时候挺喜欢看的,现在看就觉得有点幼稚。我半开玩笑说:那是因为你真的老了。心里虽然也透着点失望,但这恰恰更加证明了周星驰的宝贵,在这样一个虚火旺盛的时代,更多的人已经失去了欣赏这种纯真、朴实、充满幻想的东西的敏感和耐心

周星驰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他本人看得出并不喜欢在公众面前露脸,可每隔段日子,就会和一群千篇一律的明星一起登上“话题榜”,这回的起因是香港那位大嫂不满一位星迷在写给偶像的文章里,提到他家时用的是不太好听的“黑社会”这个词,她坚定地认为这种说法是周星驰本人“授意”的,之后就是一群老偶像站成一排出来斥责周星驰的品德有问题,其实是非对错大家都心知肚明,大嫂不遗余力把动静搞这么大,其背后的动机反而可疑。再有,就是周星驰的经典《大话西游》时隔二十年再上映,当时影院里有哭有笑,恍惚间又回到了青春期,周星驰的魅力在我看来丝毫不输当年。之后,《功夫》也会转成3D版本再次和观众见面,虽说是商人捞钱的把戏,换个角度对观众而言,当然算是一见大好事

尤其是《功夫》,这就是一部讲周星驰人生的电影,他曾经自己亲口说过“自己拍的电影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再回过头去看周星驰各个时期的作品,早期《龙的传人》他就是个喜欢整蛊、恶作剧的小孩子,《武状元苏乞儿》开始经历世事,懂得思考和流泪,再到《国产凌凌漆》开始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大内密探》开始成家,有了妻子,脸上的笑容也没有那么多了,而到《食神》人就显得很憔悴,功成名就,一头白发(拍《功夫》期间,他就真的一夜之间白了头),这么看,周星驰其实是个在电影里过日子的人。他的成长、奋斗甚至衰老也通通都在电影里进行,而在世俗生活中,他一直就是个孩子。

周星驰还没成名前在做儿童节目主持,不像其他主持人整天笑脸迎人,哄小孩子开心,他解释道:不耐烦就是不耐烦,相处贵乎真诚。他是把自己放在了和孩子对等的位置上,或者说这是一个孩子和另一帮孩子相处时的最真实的反应。

柴静采访周星驰,关于他人对周星驰的评价,柴静说,有人说周星驰在剧组是个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要管的人。周星驰表现出不高兴说,谁说的乱说!柴静解释,这是在夸你认真。周星驰这时才露出笑容,说这是夸我的啊,夸我就好。这是常人一听就明白实在夸奖的话,周星驰听不出来,在世俗人情方面他从来都不懂,也不关心,关于那些对他的负面评价,周星驰也坦诚回应过,他们说的都是真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些任性、纯真的都是一个孩子最不假思索的直接表达。

几天前我去哥伦比亚公司看了《3D功夫》,依旧热血依旧很感动,而且与过去相比,体会又有不同,伟大的电影就是这样,常看常新。小孩子都爱做梦、爱幻想,而《功夫》是周星驰最奇妙的一出梦境,它同时具备古典主义与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义气质,电影的配乐以及前半部分硬桥硬马的武打,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其中周星驰台词以及科技特效打造出的游戏感,又是实打实的现代衍生品。可以说,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李小龙在武术上的境界,海纳百川,在武术上涵盖了从张彻时代到徐克乃至好莱坞科技打斗的全过程,而其中对于蛤蟆功、太极拳等进行的革新重塑,也有一股畅快的漫画式狂想。这其中周星驰自己的趣味,成长经历,个人的心境变化,几乎是无所不包,它最爱的两样东西漫画和李小龙是这个片子最大的创作推动力。比如,周星驰除了白衣黑裤的形象外,他在腾空左右的续踢斧头帮小哈喽的那两脚,完全就是李小龙的《龙争虎斗》的活体印刷版,而他像下打趴下火云邪神的一拳则是《死亡游戏》里的镜头。片中的人物形象多数都有周星驰过往影片的影子,包租婆的发型让人想起《家有喜事》里吴君如,水龙头一边洗澡一边刷牙,《破坏之王》里谷德昭也做过,最后周星驰飞天使出如来神掌和《武状元苏乞儿》使出降龙十八掌有异曲同工之妙……细心点的人,可以看出冯小刚在走出警察署时说,我做什么生意都不会做电影,星期天电影院一个人都没有。而电影院的名字是“星辉”,这是当年周星驰和杨国辉共同创办的电影公司,这是周星驰作为一个创作者很深的恐惧感,有一天观众不买你的帐了你该怎么办,类似的小画面都是周星驰在成长经历中,真切感受过的。当年也的确有人问过周星驰,大意是如果有天观众不喜欢周星驰了,不去看你的电影了你会担心吗?他当时的回答是,很怕,每天都在怕,我就天天在想创意,想新鲜的,观众会喜欢的。周星驰把自己内心的悲凉感都藏在电影里,当然这也是他一直在不断的求新求变的原始动力。

周星驰对于创作的态度就是如此,他在功夫开拍之前,每天练武至少两个小时,苦练腹肌,完全是为了能够在戏中拍摄一个露出后辈的镜头,所有对于周星驰的正面评价最多的就是,好有才华好认真。才华不用多说,即便香港那位大嫂对他怨气这么深的人也亲口承认这点,认真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倒是最珍贵的,我们没有那么好才华,但扪心自问对待工作和事业上我们使出过几分力?拍《破坏之王》的时候,那是周星驰人生中第一次有机会做监制,在制作上有实际意义的掌控,最后电影拍完之后谈自己的感受,他说过一句让我很感动的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可以说这句话以后一直被周星驰默默践行着。

最后还是想扯两句人品的事,周星驰究竟如何,我不清楚,但是判断一个人倒是可以看他的选择和变化。可对比同样出色的几位大人物的变化,他们也是出自底层,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走到今天,比如成龙,从一个小人物一拳一脚打到国际上知名,你再看现在的成龙,光荣的成为国家形象代言人,每天为政府排忧解难操碎了心,自己不争气的儿子也能心安理得交给国家进行思想教育。再看人民艺术家赵本山,群众心目中的喜剧之王,功成名就之后,生意的确红红火火,不知道从哪一天就开始涉足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在未来,那些喜闻乐见的小品还能不能再看到还是个未知数。在这些人“风生水起”的时候,本来也有足够资本可以如此的周星驰还是一个埋着头,思考创意的羞涩大男孩,你觉得他人品不行是吗?

 

作者简介:

顾不上,专栏作者,《人间电影指南》技术总监,截拳道.印心会成员

本文拒绝一切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