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52-明清大战东北
作者:书剑为酒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东北地区在我国的版图上是战略突出部位,也是地理上相对独立的单元。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出发,当东北和内陆地区连为一体,同属一个国家时,东北就易受来自不同方向的攻击,从而对整个国家造成震动。
处于蒙古高原、远东海岸、日本海、朝鲜半岛、华北平原包围下的东北地区
当东北地区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权时,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或者是政治军事强人则会考虑时机成熟时进取中原。辽金时代的辽国和金国的崛起都是从东北方向向华北地区的进击,后金建立清朝的过程也与之类似。
对此心知肚明的中原王朝统治者并不会束手就擒。到明朝时,面向东北的防御设施已经相当完善,令后金军吃尽了苦头。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清朝崛起过程中最为艰苦的关宁锦战役。
看似国土辽阔的大明朝
对东北的联系和控制到底有多强
可以感受一下
克制后金的防线
在历史的发展中,东北和华北这两个相对割裂的地理单元其实是一对命运共同体,明朝末年的历史一样如此。
明朝末年,明廷对东北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当地的建州女真开始崛起。建州女真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横扫东北,剑指关内,却在宁远城下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敌人,也是唯一一个打败他的敌人,袁崇焕。
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
下图是已经被下令铲走的袁崇焕的粗话(有争议)
其实当时大明在关外的整个防线只有这么一座小小的宁远孤城。但就是这座宁远孤城,依凭科学合理的城防系统以及红衣大炮让后金骑兵遭遇了失败。努尔哈赤在不久之后就死去了,其子皇太极继承皇位。
袁崇焕则趁此机会立刻恢复了他的老师孙承宗建立的关宁锦防线。
在大明与后金之间的关宁
(可横屏食用)
关宁锦防线顾名思义,其防线的三个要点城市是山海关、宁远、锦州,是明朝为了抵御后金修筑的一条防线。其中山海关作为防线的后盾,宁远城是防线的中坚,锦州成为前哨阵地,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
防线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100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也长约100公里,自宁远经塔山、松山、锦州,抵大凌河。
靠后方疯狂往前续人续粮...
(可横屏食用)
按照孙承宗最初的规划,这条防线的设计思路是用堡寨连珠策略把华北和东北连接在一起。明军依托强大的城建能力和经济能力,用城市和堡垒逐步控制东北的土地。城池修到哪里,屯田就屯到哪里,兵就练到哪里。
孙承宗用这套策略建立起来一条一字长蛇阵,并且招来了大量的边民,练出士兵十三万人,成为一套进可攻退可守的前进战线。
其实在这段狭窄的通道内
明朝建立了数不清的堡寨
但是满员情况、调度效率、器械和训练
就实在说不清了
(谎报兵员吃空饷的不在少数)
同时,关宁锦防线之外,明朝还有额外的因素用以控制后金势力的继续坐大。
在后金的后方,明军在东江等岛屿上还有少量兵力;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本身就对后金崛起持有深深的戒心;在东北临近的蒙古地区,明朝有意识地结好林丹汗,使之成为牵制后金的重要力量。
前后包夹,正面又是铜墙铁壁,女真想要进关似乎也只能正面对抗关宁锦防线了。这是皇太极继位时后金面临的实际军事困局。
虽然后金看似被大明和一众盟友包围
但最怕的是猪队友...
一个懂得军事地理的人
皇太极比起他的父亲来是一个更懂得使用策略的人。1627年,皇太极继位的头一年,后金大军便南下进攻朝鲜,很快平壤城就被攻破。朝鲜国王李倧被迫与后金二大贝勒阿敏订立“兄弟之盟”。
皇太极登场的第一手就是一石四鸟,巩固了自己的权位,同时得到了朝鲜的经济资源,打消了朝鲜这个后顾之忧,明朝的东江镇也被孤立起来。
做完了这些之后,皇太极才发动大军向关宁锦防线而来。但皇太极用尽气力,终究还是没能攻克坚城。
关宁锦防线再一次发挥了作用。
后金军骑兵众多长于野战,但是明军凭坚城,用大炮,根本就不给后金军机会野战,而是站在城池上多用火器对付后金军。后金军又缺乏攻城机械,死伤惨重之下只得撤退。
“一窝蜂”
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
一具发射器中带有多发火箭弹
从正面无法突破,皇太极只好改变思路,趁着明军继续抢修城市修养生息的工夫继续作战。
天聪二年,皇太极用拉一个打一个的办法结盟蒙古科尔沁部,征伐蒙古察哈尔部。两伐察哈尔都取得重大胜利,十月间更是追亡逐北,打得察哈尔蒙古主力逃到兴安岭地区。至此,皇太极基本控制了蒙古的局势。
从他征服蒙古的时刻开始,局势逆转了,关宁锦防线之外的牵制因素已经被皇太极逐一清除掉。
后金四川出击扫清周边掣肘
并绕开宁锦防线
直接从蒙古方面威胁大明都城
(可横屏食用)
1630年,皇太极在关宁锦防线敲不动的情况下绕到蒙古,从长城各口突破明朝内地,大军一度达到了北京城下。关宁锦防线在这个时刻暴露了它的虚弱:如果后金军队不从锦州、宁远方向而来怎么办?再加上袁崇焕被杀,明朝可谓自毁长城,后金形势一片大好。
这时候北京还剩下什么呢
但是,后金军队还有一个东西没能解决,那就是攻城能力。面对明朝的坚城,没有火器的八旗军总是占不到什么便宜。
但是顺风起来,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1633年,明朝的登州爆发兵变,这些叛军渡海之后投靠了后金,他们给后金军队带来了他们最需要的机械制造能力和先进的火器技术。
《清实录》中的宁远之战插图
至此,后金基本上解决了在面对关宁锦防线时候的任何问题。1635年,多尔衮征服漠南蒙古,获得了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改国号为清,绕道独石口入关,打进了明朝京畿附近,大杀大抢之后满载而归。崇祯十一年,清军再次攻略内地,这次清军在明朝的心腹地带肆虐了半年。
只有京城和山海关是安全的
整个华北惨遭蹂躏....
数次攻略,清王朝发现除了正面的宁锦防线之外,大明王朝的内地毫无抵抗能力。战场上的胜利助长了皇太极的野心,他决心拔掉眼前的宁锦防线,占领辽东全境,为进取中原扫清障碍。
一条防线的彻底崩溃
面对关宁锦防线的前哨阵地锦州城,皇太极决心用围困的办法:要么就困死锦州城的守军,要么就围城打援,歼灭明军有生力量。
崇祯十三年三月,皇太极派遣济尔哈朗和多铎分别为左右翼元帅,在锦州旁边修筑义州城,开始对锦州实施长期围困计划。
此时守将祖大寿已经坚守了半年,城内的粮草一天比一天少,粮草一旦耗尽,锦州必失。祖大寿向朝廷求援:“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锦州被围,山海关驰援
关外军情如火,崇祯皇帝当即诏命各镇总兵“刻期出关”,会兵于宁远,解锦州之围。这是明朝的九边精锐,也是最后一支精兵集团。
主将洪承畴选择了驻扎宁远城作为大营,以随时支应锦州城。但朝中诏令一道又一道,洪经不住催促誓师出征,十三万大军一齐压向锦州城。行至松山杏山一带,明清两军相遇,当即爆发大战。
明军势大又有关宁铁骑、宣大边兵、秦军这些精锐,很快取得了胜利。史载:“清人兵马,死伤甚多”,几至溃败。
说是修罗战场应该一点都不过分
清军大战失利,立刻选择了坚壁清野,向沈阳方面求救。皇太极跑了五百多里赶到了前线。宁锦防线周围已经集结了十几万大军,皇太极命令清军在松山城周围挖深八尺,长达一丈的大壕沟,把松山城的明军牢牢困死。
8月20日,两军在松山城外爆发大战。同时,皇太极密令阿济格突袭明军的粮草重地笔架山,并且烧掉了明军囤积的大批辎重军需。军中有粮,心中不慌,粮草被烧,明军骚动。洪承畴只好同意手下将领们撤回宁远的主张。
大同总兵王朴一回到本队便带领本部兵马趁夜突围逃跑,明军内部开始了大混乱。史载称:“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
转折点
皇太极得到消息之后便立刻布置下了天罗地网,屠杀明军残部。
十三万大军灰飞烟灭,松锦大战开始进入尾声。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金军骑兵的一个代表就是人马皆披重甲的铁浮屠
1642年2月,松山副将夏承德引清兵入城,并率领所部把洪承畴等明军高级将领悉数生俘,献给清军做“见面礼”。里应外合之下,松山城很快陷落。3月8日,再无任何办法的祖大寿不得不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4月9日,清军攻克塔山, 4月22日,清军将杏山城夷为平地。
至此,明朝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宁锦防线不复存在,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一座。
山海关外只剩宁远孤城一座
华北早已残破不堪
而帝国的西北已是闯王的地盘
明朝拆了东墙补西墙,最终两面墙都塌了。
“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从此,宁锦防线化为乌有,辽东土地不复存在。
经过两代人的苦心经营,女真人终于敲碎了关宁锦防线,防线只剩下了一座山海关。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冲进关内的八旗就将是中国大地的主人。
END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