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行业都谈现实主义 将现一窝蜂可怕局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行业都谈现实主义 将现一窝蜂可怕局面?

6月13日,在上海电视节的白玉兰电视论坛上,编剧李潇、何晴,导演刘江、沈严,演员王雷、殷桃六位在现实主义创作上颇具心得的一线主创,对这些行业焦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几年的影视市场,现实主义回潮已成大势,现实主义作品呈现出了哪些特征?如何避免一窝蜂式地跟风?如何鉴别“伪现实主义”?未来爆款会出自何处?网剧的前景如何?6月13日,在上海电视节的白玉兰电视论坛上,编剧李潇、何晴,导演刘江、沈严,演员王雷、殷桃六位在现实主义创作上颇具心得的一线主创,对这些行业焦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坛嘉宾:

何晴 编剧,代表作《小别离》《买房夫妻》

李潇 编剧,代表作《恋爱先生》《好先生》

刘江 导演,代表作《归去来》《媳妇的美好时代》

沈严 导演,代表作《我的前半生》《中国式关系》

王雷 演员,代表作《平凡的世界》《爱情的边疆》

殷桃 演员,代表作《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

主持人:

李星文 电视剧研究者、文艺评论家

全行业都谈现实主义 将现“一窝蜂”可怕局面?

春江水暖鸭先知,现实主义回潮,嗅觉灵敏的影视从业者早已排兵布阵,如今的影视市场呈现出了哪些特征?身处行业之中的主创们感触颇多。

沈严:在这个话题上我要唱反调,现实主义鲜花绽放的年代到来,大家都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尤其到了上海之后,同行几乎谈的项目都是现实主义题材,这很可怕。

2015年拍《中国式关系》时,是现实题材最艰难的时期,那时小鲜肉当道,《中国式关系》拍陈建斌大叔,还是原创,从开机第一天起没有一天好日子过。

我那个时候想是不是真的老了?创作的思路是否需要反省了?到了今天,突然都说IP不好,小鲜肉不行了,一起重新扛现实主义的旗帜。

那么问题又来了,现实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全部看这些就会看吐了,我们倡导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一定要想什么样的现实主义题材是我们可以长久做的,而不是一窝蜂,特别怕好多人一窝蜂涌上来。

导演沈严

李潇:我们容易干什么都一窝蜂。去年《我的前半生》之前,这种故事在市场上特别难卖,所以特别少见,《我的前半生》火了之后,类似故事出来了很多,大家都知道市场规律就是这样。

避免一窝蜂需要创新,除了题材,有没有可能在拍摄手法上创新?视听语言上创新?我们国产电视剧跟美剧、韩剧、英剧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视听语言太单一,不光在制作环节,编剧写剧本的时候也没有留空间。好玩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创新,我们要想出专属于电视剧视听语言的方式,更适合小屏时代。

何晴:一窝蜂很可怕,艺术还是要有独特性。我认为可以尝试探索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现在凤毛麟角,我们创作者不光要呈现,也可以带有审视意味的批判,这样的现实主义才是丰富的。像沈严导演的《中国式关系》、刘江导演的《归去来》,里面都有批判意味,这样现实主义的作品更生动、更高级。

刘江:一窝蜂是国情问题,这个很难解决,因为掌握着尖端产品的人很少,要保险就要跟风,这是出于自我保护。而且创作不掌握在创作者手里,是掌握在老板、资本手里,这是现状。

导演刘江(中)

殷桃:不管技术怎么先进,理念怎么先进,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是要遵循的,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给演员足够的时间。

有一个戏角色我也很喜欢,但是时间不行,对方就说没有问题,我们一个女一号20多天拍完,但以我的概念拍不完。这样的结合作品肯定不好。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创作环境是另外一种样子,这一点我希望往回走。

王雷:作为一个演员还是很幸福的,不用考虑那么多。对于演员来说,都想拍《中国式关系》这样的戏,年年有这个戏,我年年喜欢。对于演员来说,塑造一个人物就投入进去塑造,不管是跟风的还是不跟风。

迎来劲敌真人秀?排除“假、旧、灰、偏、浅”

去年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出现了新方向——回归现实主义,涌现了一大批现实主义佳作,对于现实主义的回归和创作方法,各位主创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李潇:我经常问90后,00后最近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剧,有一个让我很沮丧的回答,看真人秀的比电视剧要多。最近很受欢迎的真人秀《heart single》(心脏信号),周围很多女孩喜欢,我研究了三集突然明白,这个节目是在用戏剧的理念做真人秀。从人物设置到感情线、高潮以及反转,完全有戏剧规律,就像一个电视剧。为什么这些小孩喜欢看真人秀更胜于电视剧?因为一旦设定为真人秀,他们觉得这是真的,年轻观众愿意看真的东西。

电视剧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真实和戏剧结合起来。怎样从生活里的人物关系、情感关系和事件中挑取最真实的部分呈现给他们,这是我从电视剧之外得到的启发和灵感。

刘江:我是有很多困惑,包括李潇说的困惑。为什么看真人秀比看电视剧的人多?真人秀游戏规则决定它是真的,我们戏剧的真实是什么?

李京盛老司长(总局电视剧司前司长)曾提出过“关于现实题材的五字原则”,用排除法来选择创作的方向,除去“假、旧、灰、偏、浅”,它们的对立面即真的、新的、积极的、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刻主题的,这是现实题材剧要做的。

李星文:现在叫情景上位、逻辑退位的时代,电视剧需要很长的逻辑链条才能完成故事,综艺只需一瞬间把大家带入小确幸、小忧伤的情景,它们就赢了。但我认为戏剧属于艺术的范畴,真人秀属于娱乐范畴,互不碍事。真人秀聚集了不少观众,其实只要写一个关于真人秀的电视剧,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何晴:现实题材回暖,但是真正能够切中老百姓痛点的作品也不是太多。福楼拜曾说过,19世纪以后没有小说了,因为之前的伟大作品写遍了人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七情六欲。但20世纪仍然有伟大作品,因为时代在变,人的感情也在变,这是无穷尽的源头活水。关于选材,第一就是我们要紧贴时代;第二,要有识别度,要脱颖而出,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

编剧何晴

沈严:我和刘江是60后,包括70后的导演,我们是做现实题材责无旁贷一代人。我们亲眼看见改革开放的过程,亲历了中国的改变,这无疑是最宝贵的创作财富,是80后、90后不可能享受到的财富,所以现实题材对我们来说,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我们不做现实题材谁来做?这么多年来,我和刘江导演都是以现实题材为主的,现实给我们的刺激、打击最多,让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最多。

殷桃:导演很困惑,演员更困惑,我们所处的位置更加被动,有一段时间有很多好的现实题材,过了几年突然就没有这样的剧本了,我很想演但是没有,我就觉得哪里不对。我觉得是从业人员和观众之间信任关系的丢失,现在是重建的过程。我们认为观众不爱看这种戏,观众则认为我们想看你们拍不出来。

那几年我选择的是比较笨的方式,就等着。从去年开始,又回到了十年前,有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剧本找过来,给了演员机会。

王雷:我好象不是特别困惑,反而越来越清晰。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人艺对我的影响和引领是根深蒂固的。曾经我也想拍古装戏,但我发现那些戏不是我曾经看到的古装戏,都是变成神仙剧,我驾驭不了感觉。我也想过尝试新的东西,后来遇到了毛导演,我们两个人合作很默契,《平凡的世界》更坚定了我走现实主义的路。

现实主义题材对于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深入时代环境、人物职业,理解之后才能表达。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乐趣,演员的乐趣通过学习走进人物,同时也启发自己的人生。

职业都是时尚传媒?用人物和逻辑鉴别真伪

现实主义成风口后,大批伪现实主义影视作品涌现。现实主义作品出现了哪些趋势和变化?伪现实主义作品如何定义和鉴别?主创们对此进行了分析。

何晴:怎么来鉴别伪现实主义?主要看人物,人物应该仅仅呈现五分之一,还有五分之四在海平面之下,是观众看不到的冰山部分,包括人物性格、职业、父母、童年、爱情都是在冰山之下,伪现实主义不存在冰山之下的部分,只有上面部分,这是鉴别的方式。

编剧李潇

李潇:对我来说就是人物逻辑和情感逻辑,人物出生曾经经历过什么?谈过什么样的恋爱?有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走到了今天的这一步?伪现实主义就是主创不想他的前世今生、不想未来,只是给你呈现现在的状态。

沈严:关于真人秀和电视剧特别大区别在于“逻辑相信”,这四个字对我来说特别重要,“逻辑相信”是否存在?我自己现在看很多剧本,看很多项目,我也有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一旦看到主角的工作涉及到广告公司、时尚杂志社、电视台,我觉得就结束了,剧本可以不看了,这是简单粗暴的判断方法。

刘江:我觉得,悬浮剧或者玄幻剧也需要冰山之下的部分,这是必须的逻辑,不是真、伪现实主义的事,是创作跟观众建立关系的前提。情感逻辑在任何主义里面都要讲究的,在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都要讲究逻辑、动机。有很多玄幻也有真实的人性。

我理解的现实主义真的要反映当下的生活,反映时代,反映真实的人性。比如说你杜撰了一个偏门的职业,不具备代表性,你跟观众的交流很困难,观众觉得跟我生活太远了,不接地气。现实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离生活近,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当年王朔写了很多顽主之类的戏,肯定不是现实主义,它是变形的,虚拟的,虽然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本质问题。

殷桃:伪现实主义,我认为有演员的心态问题,首先演员要有正确的心态,把自己藏到角色之后,有些演员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彰显个人的魅力。

演员殷桃

王雷:现实主义更多的是追求意识,要表达什么?悲鸣是不是现实主义不可缺少的心灵感受?我塑造角色的时候,都试图寻找到想要表达的感受。

爆款无法预判 跟艺术家谈什么“爆款”?

新的风口出现,爆款也将随之而来,现实题材的创作往哪个方向去?新的爆款将出现在哪个领域?几位主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何晴:所有的爆款都有的特质就是真诚,创作者真诚带给观众共鸣,才能成为爆款。我的创作方向,第一还是要紧跟时代,因为年轻观众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第二,还是要有古典主义的初心,王安忆说人心总是古典的。

李潇:我认为爆款都出现不被关注的领域,冷门的地方。我会和周围新认识的朋友聊他们的人生经历,会选择相对来说最传奇的人物,加入很多戏剧的处理方式,但是基调会根据这个人的生平走,这是我个人接下来的创作方向。

沈严:写职场戏,就写特别贴近生活的,比如说我们写展览馆,有领导层,还有中层,还有看门的,进入他们的职业生活,那些研究非常透的戏有可能成功,在职业上受创伤的东西基本可以歇了。

刘江:爆款的事,提前预知爆款要找算命先生算一下,一般都是事后总结,我觉得几乎没有太多规律可循,天天琢磨什么是爆款?不会有后面的成就。

王雷:我想到我戏剧学院老师说的一句话,以后你们把艺术看得高一点,名利二字看淡一点,那个时候我感受不到,因为名利跟我没有关系,现在明白了,总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爆款,很多投资方说要拍一个爆款,他们这些手里有资本的人,我希望他们有一天觉得说爆款一词很丢人,我跟艺术家谈什么爆款?

演员王雷

网剧既短又长受憧憬  数据真实前途无量

网台联播之后,网剧成为无法忽视的存在,有人说网剧和电视剧终将融为一体,甚至说网剧将是主流,主创们谈了自己对于网剧的看法。

沈严:网剧大有希望,特别想尽快地投身其中,电视剧太长,网剧一季12集太厉害了,给编剧松绑,对导演来说也松绑了。

何晴:网剧最打动我的就是它很短,我一直觉得十几二十年前,电视剧是20集的时候最好看。网剧短,且它的题材也比电视剧更广泛。

李潇:我喜欢网剧的长,是另外层面的长。国外的剧集,不管是《六人行》还是《欲望都市》,是伴随性的电视剧,观众从青春期看到成家立业,中国电视剧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网剧提供了伴随剧的可能性。

刘江:对于网剧,我认为可喜的,也是它前途无量的地方,是平台们对自己数据真实性的维护,网站拒绝刷票,刷了也会屏蔽掉,几大平台有自觉意识,因为他们知道数据是他们真正的生命线,要保住,所以很有意思。

李星文:刘江导演说的是数据真实性问题,在我们行业里,没有什么比数据真实更重要。

E N 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行业都谈现实主义 将现一窝蜂可怕局面?

6月13日,在上海电视节的白玉兰电视论坛上,编剧李潇、何晴,导演刘江、沈严,演员王雷、殷桃六位在现实主义创作上颇具心得的一线主创,对这些行业焦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几年的影视市场,现实主义回潮已成大势,现实主义作品呈现出了哪些特征?如何避免一窝蜂式地跟风?如何鉴别“伪现实主义”?未来爆款会出自何处?网剧的前景如何?6月13日,在上海电视节的白玉兰电视论坛上,编剧李潇、何晴,导演刘江、沈严,演员王雷、殷桃六位在现实主义创作上颇具心得的一线主创,对这些行业焦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坛嘉宾:

何晴 编剧,代表作《小别离》《买房夫妻》

李潇 编剧,代表作《恋爱先生》《好先生》

刘江 导演,代表作《归去来》《媳妇的美好时代》

沈严 导演,代表作《我的前半生》《中国式关系》

王雷 演员,代表作《平凡的世界》《爱情的边疆》

殷桃 演员,代表作《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

主持人:

李星文 电视剧研究者、文艺评论家

全行业都谈现实主义 将现“一窝蜂”可怕局面?

春江水暖鸭先知,现实主义回潮,嗅觉灵敏的影视从业者早已排兵布阵,如今的影视市场呈现出了哪些特征?身处行业之中的主创们感触颇多。

沈严:在这个话题上我要唱反调,现实主义鲜花绽放的年代到来,大家都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尤其到了上海之后,同行几乎谈的项目都是现实主义题材,这很可怕。

2015年拍《中国式关系》时,是现实题材最艰难的时期,那时小鲜肉当道,《中国式关系》拍陈建斌大叔,还是原创,从开机第一天起没有一天好日子过。

我那个时候想是不是真的老了?创作的思路是否需要反省了?到了今天,突然都说IP不好,小鲜肉不行了,一起重新扛现实主义的旗帜。

那么问题又来了,现实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全部看这些就会看吐了,我们倡导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一定要想什么样的现实主义题材是我们可以长久做的,而不是一窝蜂,特别怕好多人一窝蜂涌上来。

导演沈严

李潇:我们容易干什么都一窝蜂。去年《我的前半生》之前,这种故事在市场上特别难卖,所以特别少见,《我的前半生》火了之后,类似故事出来了很多,大家都知道市场规律就是这样。

避免一窝蜂需要创新,除了题材,有没有可能在拍摄手法上创新?视听语言上创新?我们国产电视剧跟美剧、韩剧、英剧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视听语言太单一,不光在制作环节,编剧写剧本的时候也没有留空间。好玩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创新,我们要想出专属于电视剧视听语言的方式,更适合小屏时代。

何晴:一窝蜂很可怕,艺术还是要有独特性。我认为可以尝试探索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现在凤毛麟角,我们创作者不光要呈现,也可以带有审视意味的批判,这样的现实主义才是丰富的。像沈严导演的《中国式关系》、刘江导演的《归去来》,里面都有批判意味,这样现实主义的作品更生动、更高级。

刘江:一窝蜂是国情问题,这个很难解决,因为掌握着尖端产品的人很少,要保险就要跟风,这是出于自我保护。而且创作不掌握在创作者手里,是掌握在老板、资本手里,这是现状。

导演刘江(中)

殷桃:不管技术怎么先进,理念怎么先进,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是要遵循的,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给演员足够的时间。

有一个戏角色我也很喜欢,但是时间不行,对方就说没有问题,我们一个女一号20多天拍完,但以我的概念拍不完。这样的结合作品肯定不好。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创作环境是另外一种样子,这一点我希望往回走。

王雷:作为一个演员还是很幸福的,不用考虑那么多。对于演员来说,都想拍《中国式关系》这样的戏,年年有这个戏,我年年喜欢。对于演员来说,塑造一个人物就投入进去塑造,不管是跟风的还是不跟风。

迎来劲敌真人秀?排除“假、旧、灰、偏、浅”

去年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出现了新方向——回归现实主义,涌现了一大批现实主义佳作,对于现实主义的回归和创作方法,各位主创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李潇:我经常问90后,00后最近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剧,有一个让我很沮丧的回答,看真人秀的比电视剧要多。最近很受欢迎的真人秀《heart single》(心脏信号),周围很多女孩喜欢,我研究了三集突然明白,这个节目是在用戏剧的理念做真人秀。从人物设置到感情线、高潮以及反转,完全有戏剧规律,就像一个电视剧。为什么这些小孩喜欢看真人秀更胜于电视剧?因为一旦设定为真人秀,他们觉得这是真的,年轻观众愿意看真的东西。

电视剧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真实和戏剧结合起来。怎样从生活里的人物关系、情感关系和事件中挑取最真实的部分呈现给他们,这是我从电视剧之外得到的启发和灵感。

刘江:我是有很多困惑,包括李潇说的困惑。为什么看真人秀比看电视剧的人多?真人秀游戏规则决定它是真的,我们戏剧的真实是什么?

李京盛老司长(总局电视剧司前司长)曾提出过“关于现实题材的五字原则”,用排除法来选择创作的方向,除去“假、旧、灰、偏、浅”,它们的对立面即真的、新的、积极的、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刻主题的,这是现实题材剧要做的。

李星文:现在叫情景上位、逻辑退位的时代,电视剧需要很长的逻辑链条才能完成故事,综艺只需一瞬间把大家带入小确幸、小忧伤的情景,它们就赢了。但我认为戏剧属于艺术的范畴,真人秀属于娱乐范畴,互不碍事。真人秀聚集了不少观众,其实只要写一个关于真人秀的电视剧,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何晴:现实题材回暖,但是真正能够切中老百姓痛点的作品也不是太多。福楼拜曾说过,19世纪以后没有小说了,因为之前的伟大作品写遍了人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七情六欲。但20世纪仍然有伟大作品,因为时代在变,人的感情也在变,这是无穷尽的源头活水。关于选材,第一就是我们要紧贴时代;第二,要有识别度,要脱颖而出,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

编剧何晴

沈严:我和刘江是60后,包括70后的导演,我们是做现实题材责无旁贷一代人。我们亲眼看见改革开放的过程,亲历了中国的改变,这无疑是最宝贵的创作财富,是80后、90后不可能享受到的财富,所以现实题材对我们来说,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我们不做现实题材谁来做?这么多年来,我和刘江导演都是以现实题材为主的,现实给我们的刺激、打击最多,让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最多。

殷桃:导演很困惑,演员更困惑,我们所处的位置更加被动,有一段时间有很多好的现实题材,过了几年突然就没有这样的剧本了,我很想演但是没有,我就觉得哪里不对。我觉得是从业人员和观众之间信任关系的丢失,现在是重建的过程。我们认为观众不爱看这种戏,观众则认为我们想看你们拍不出来。

那几年我选择的是比较笨的方式,就等着。从去年开始,又回到了十年前,有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剧本找过来,给了演员机会。

王雷:我好象不是特别困惑,反而越来越清晰。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人艺对我的影响和引领是根深蒂固的。曾经我也想拍古装戏,但我发现那些戏不是我曾经看到的古装戏,都是变成神仙剧,我驾驭不了感觉。我也想过尝试新的东西,后来遇到了毛导演,我们两个人合作很默契,《平凡的世界》更坚定了我走现实主义的路。

现实主义题材对于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深入时代环境、人物职业,理解之后才能表达。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乐趣,演员的乐趣通过学习走进人物,同时也启发自己的人生。

职业都是时尚传媒?用人物和逻辑鉴别真伪

现实主义成风口后,大批伪现实主义影视作品涌现。现实主义作品出现了哪些趋势和变化?伪现实主义作品如何定义和鉴别?主创们对此进行了分析。

何晴:怎么来鉴别伪现实主义?主要看人物,人物应该仅仅呈现五分之一,还有五分之四在海平面之下,是观众看不到的冰山部分,包括人物性格、职业、父母、童年、爱情都是在冰山之下,伪现实主义不存在冰山之下的部分,只有上面部分,这是鉴别的方式。

编剧李潇

李潇:对我来说就是人物逻辑和情感逻辑,人物出生曾经经历过什么?谈过什么样的恋爱?有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走到了今天的这一步?伪现实主义就是主创不想他的前世今生、不想未来,只是给你呈现现在的状态。

沈严:关于真人秀和电视剧特别大区别在于“逻辑相信”,这四个字对我来说特别重要,“逻辑相信”是否存在?我自己现在看很多剧本,看很多项目,我也有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一旦看到主角的工作涉及到广告公司、时尚杂志社、电视台,我觉得就结束了,剧本可以不看了,这是简单粗暴的判断方法。

刘江:我觉得,悬浮剧或者玄幻剧也需要冰山之下的部分,这是必须的逻辑,不是真、伪现实主义的事,是创作跟观众建立关系的前提。情感逻辑在任何主义里面都要讲究的,在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都要讲究逻辑、动机。有很多玄幻也有真实的人性。

我理解的现实主义真的要反映当下的生活,反映时代,反映真实的人性。比如说你杜撰了一个偏门的职业,不具备代表性,你跟观众的交流很困难,观众觉得跟我生活太远了,不接地气。现实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离生活近,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当年王朔写了很多顽主之类的戏,肯定不是现实主义,它是变形的,虚拟的,虽然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本质问题。

殷桃:伪现实主义,我认为有演员的心态问题,首先演员要有正确的心态,把自己藏到角色之后,有些演员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彰显个人的魅力。

演员殷桃

王雷:现实主义更多的是追求意识,要表达什么?悲鸣是不是现实主义不可缺少的心灵感受?我塑造角色的时候,都试图寻找到想要表达的感受。

爆款无法预判 跟艺术家谈什么“爆款”?

新的风口出现,爆款也将随之而来,现实题材的创作往哪个方向去?新的爆款将出现在哪个领域?几位主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何晴:所有的爆款都有的特质就是真诚,创作者真诚带给观众共鸣,才能成为爆款。我的创作方向,第一还是要紧跟时代,因为年轻观众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第二,还是要有古典主义的初心,王安忆说人心总是古典的。

李潇:我认为爆款都出现不被关注的领域,冷门的地方。我会和周围新认识的朋友聊他们的人生经历,会选择相对来说最传奇的人物,加入很多戏剧的处理方式,但是基调会根据这个人的生平走,这是我个人接下来的创作方向。

沈严:写职场戏,就写特别贴近生活的,比如说我们写展览馆,有领导层,还有中层,还有看门的,进入他们的职业生活,那些研究非常透的戏有可能成功,在职业上受创伤的东西基本可以歇了。

刘江:爆款的事,提前预知爆款要找算命先生算一下,一般都是事后总结,我觉得几乎没有太多规律可循,天天琢磨什么是爆款?不会有后面的成就。

王雷:我想到我戏剧学院老师说的一句话,以后你们把艺术看得高一点,名利二字看淡一点,那个时候我感受不到,因为名利跟我没有关系,现在明白了,总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爆款,很多投资方说要拍一个爆款,他们这些手里有资本的人,我希望他们有一天觉得说爆款一词很丢人,我跟艺术家谈什么爆款?

演员王雷

网剧既短又长受憧憬  数据真实前途无量

网台联播之后,网剧成为无法忽视的存在,有人说网剧和电视剧终将融为一体,甚至说网剧将是主流,主创们谈了自己对于网剧的看法。

沈严:网剧大有希望,特别想尽快地投身其中,电视剧太长,网剧一季12集太厉害了,给编剧松绑,对导演来说也松绑了。

何晴:网剧最打动我的就是它很短,我一直觉得十几二十年前,电视剧是20集的时候最好看。网剧短,且它的题材也比电视剧更广泛。

李潇:我喜欢网剧的长,是另外层面的长。国外的剧集,不管是《六人行》还是《欲望都市》,是伴随性的电视剧,观众从青春期看到成家立业,中国电视剧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网剧提供了伴随剧的可能性。

刘江:对于网剧,我认为可喜的,也是它前途无量的地方,是平台们对自己数据真实性的维护,网站拒绝刷票,刷了也会屏蔽掉,几大平台有自觉意识,因为他们知道数据是他们真正的生命线,要保住,所以很有意思。

李星文:刘江导演说的是数据真实性问题,在我们行业里,没有什么比数据真实更重要。

E N 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