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精酿啤酒:中产阶级看世界杯的新标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精酿啤酒:中产阶级看世界杯的新标配

7大赞助商和10万小龙虾,以所有除了踢球的方式参与世界杯。除了小龙虾,啤酒也是世界杯的一大标配。5月,天猫上卖出了1800万瓶啤酒,啤酒搜索量月同比增长近100%。

啤酒行业事实上已经经历了多年需求低迷和行业调整。罗振宇在2017年跨年演讲中说,2016年中国下滑的啤酒销量可以填满1000个标准游泳池。然而,精酿啤酒却开始侵占市场。

不过你们真的知道什么是精酿啤酒吗?

销量下降,10年来首次涨价

中国啤酒经历数十年发展,毫无悬念地又在全球最大消费国中拿下一分,市场规模高达4500亿元。

别高兴太早!从上一届世界杯结束2014年7月开始,中国啤酒产销量开始出现长达 25 个月的下滑。

国内啤酒已经形成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啤酒、燕京啤酒和嘉士伯并列为五大龙头的竞争格局,其中华润啤酒的销量也仅维持微弱增长。2018年1月1日起,多家啤酒公司对产品进行价格调整,这是十年来的首次涨价。

但很有意思的是,2011年以来中国啤酒的进口量却快速攀升,2016年甚至增长至646,384 千升,进口量相当于2011年的10倍。而且,相对于经济型啤酒的负增长来说,2011年-2016年,中国中高端啤酒增速分别为4%和22%。

▼ 

啤酒行业的整体放缓、涨价、进口和中高端啤酒的吃香,都透露出经济型啤酒正在被“嫌弃”的迹象。啤酒行业的消费升级悄然而至,其中“精酿啤酒”就是一匹跑出来的黑马。

贵、小众、上升空间大

继马拉松之后,均价比经济型啤酒高出7-8倍的精酿啤酒成为中产阶级的新晋标配。

“谁还喝两三块一罐的啤酒啊!”这是来自中产阶级们的“鄙视”。

但除了价格高些,他们大部分都不知道精酿啤酒到底和普通工业啤酒区别在哪。这在全球范围都没人能确切回答这个问题,定义众说纷纭。最后,美国的酿酒师协会对精酿啤酒厂进行了严格定义:

1. 少:年产量少于600万桶(燕京的产量是其十几倍);

2. 自主权:非精酿酿造者或公司机构,其占股份不能超过25%;

3. 传统:至少有一款主打产品,或是超过50%的销量中,没有使用辅料来酿酒,或者用辅料也是为了增加风味而不是减少风味。

有人提出最直接简单的方法:添加大米、淀粉的,都不是精酿啤酒。

总结来看,精酿啤酒的特点是更自由、小而美、追求工艺和品质。而这符号都决定了精酿啤酒的小众和优越感。

“3块钱的绿瓶啤酒”、“吃饭就送豪饮”等啤酒已经逐渐被消费者抛弃。在消费升级的环境下,他们喜欢更高端、更多样、个性更能突出自己品牌的啤酒,他们也愿意花更多的钱。

Brewers Association数据显示,全球精酿啤酒行业已连续 8 年保持 2 位数增长。2016年全球精酿啤酒产量突破660万吨,中国作为市场上的潜力股,其年增速接近30%。

创业公司涌现、巨头搅局

2013年是中国精酿啤酒革命的一年。这一年,早早接触精酿的中国人创了业。高大师、熊猫精酿、十八号、酒花儿、拳击猫、京A等精酿啤酒创业公司先后进入市场,渐渐形成了4种模式:

1.精酿酒吧,着重线下的文化体验;

2.精酿品牌,走快消品路线;

3.精酿平台,做全产业链分布;

4.精酿解决方案,酒厂建设、设备研发等。

中国部分精酿啤酒品牌

精酿啤酒搭着“消费升级”的顺风车,在2015年集体爆发,而且在资本市场中反应不一。

熊猫、猴子、斑马精酿...你们都是认真的吗?

我们可以看到,表中最亮眼的是精酿平台「酒花儿」。2年完成了4轮融资,投资方中不乏创新工场、IDG资本等机构,最新一轮的融资还将用于新酒厂的建设和新产品的生产研发。

从公开资料来看,酒花儿是覆盖了生产、销售、流通和媒体各个环节的精酿啤酒垂直平台。在酒花儿app上,有上万款精酿啤酒的图文介绍、用户点评、酒吧的详细信息,就像精酿啤酒界的“大众点评”。

酒花儿APP

另外,熊猫精酿去年完成的1.19亿人民币融资是该领域金额最大的,已经估值超过3亿。熊猫精酿 CEO 夏语林透露,从 2014 年到 2016 年,品牌在营收连续三年增速都超过 300% ,其中,2016 年的营收为 4000 万元 。

整体来看,熊猫精酿是以渠道+啤酒餐吧的形式为主,已经开出了 15 家店铺。在 SKU 上总共包含 8 款,其中有 5 款为瓶装、3 款为易拉罐形式,但是其生产仍然以代工形式进行。

说到线下精酿酒吧的打造,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的比利时精酿啤酒屋——开巴。去年3月,「开巴」被啤酒界巨头百威英博收购,这是其在中国零售方面的第一个收购。但是今年4月,开巴已经关闭了所有门店。

据创始人介绍,被收购之后,「开巴」被定位成“啤酒行业的星巴克”,装修成星巴克的样子、只能售卖百威英博系产品、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核”、社区活动再无互动等都成了最后关闭门店的原因。

原来20种全球精酿 vs 10个百威英博系的生啤头子

百威英博,可不单只有“开巴”这个囊中之物。它先是在2011年收购芝加哥精酿啤酒品牌鹅岛酒厂,又把Blue Point、Elysian、Golden Road和10 Barrel等美国精酿品牌收入麾下。

在中国,在去年同时收购了拳击猫和开巴。通过这一系列资本操作,百威2016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精酿啤酒业务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紧随其后的是国内的啤酒巨头。2015年底,青岛啤酒在旗下的16家社区酒吧推出了包括IPA在内的精酿生啤。珠江啤酒也在2015年5月推出雪堡·精酿系列产品,并在2016年宣布涉足与精酿啤酒业务有关的餐饮经营业务。

从创业公司的融资和市场反应来看,有个性文化内核输出、丰富产品线、把控前端供应链和注重线下体验的品牌更受青睐,巨头们也都往这些方向进行布局。

中国精酿啤酒的市场只有3-4年的发展历程,现阶段进场的玩家都还在探索,几乎没有一个品牌形成巨大的影响效应和场景渗透。

舶来品精酿啤酒也和最初的咖啡一样,消费者对其严重缺乏认知。对市场进行教育、打通供应链、建立消费场景、线下开店,都必须进行重资产投入。

但比起精酿啤酒在美国啤酒市场占14%,中国占比还不到1%,精酿市场依然巨大。能不能像中国咖啡一样刷新认知,还需要耐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精酿啤酒:中产阶级看世界杯的新标配

7大赞助商和10万小龙虾,以所有除了踢球的方式参与世界杯。除了小龙虾,啤酒也是世界杯的一大标配。5月,天猫上卖出了1800万瓶啤酒,啤酒搜索量月同比增长近100%。

啤酒行业事实上已经经历了多年需求低迷和行业调整。罗振宇在2017年跨年演讲中说,2016年中国下滑的啤酒销量可以填满1000个标准游泳池。然而,精酿啤酒却开始侵占市场。

不过你们真的知道什么是精酿啤酒吗?

销量下降,10年来首次涨价

中国啤酒经历数十年发展,毫无悬念地又在全球最大消费国中拿下一分,市场规模高达4500亿元。

别高兴太早!从上一届世界杯结束2014年7月开始,中国啤酒产销量开始出现长达 25 个月的下滑。

国内啤酒已经形成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啤酒、燕京啤酒和嘉士伯并列为五大龙头的竞争格局,其中华润啤酒的销量也仅维持微弱增长。2018年1月1日起,多家啤酒公司对产品进行价格调整,这是十年来的首次涨价。

但很有意思的是,2011年以来中国啤酒的进口量却快速攀升,2016年甚至增长至646,384 千升,进口量相当于2011年的10倍。而且,相对于经济型啤酒的负增长来说,2011年-2016年,中国中高端啤酒增速分别为4%和22%。

▼ 

啤酒行业的整体放缓、涨价、进口和中高端啤酒的吃香,都透露出经济型啤酒正在被“嫌弃”的迹象。啤酒行业的消费升级悄然而至,其中“精酿啤酒”就是一匹跑出来的黑马。

贵、小众、上升空间大

继马拉松之后,均价比经济型啤酒高出7-8倍的精酿啤酒成为中产阶级的新晋标配。

“谁还喝两三块一罐的啤酒啊!”这是来自中产阶级们的“鄙视”。

但除了价格高些,他们大部分都不知道精酿啤酒到底和普通工业啤酒区别在哪。这在全球范围都没人能确切回答这个问题,定义众说纷纭。最后,美国的酿酒师协会对精酿啤酒厂进行了严格定义:

1. 少:年产量少于600万桶(燕京的产量是其十几倍);

2. 自主权:非精酿酿造者或公司机构,其占股份不能超过25%;

3. 传统:至少有一款主打产品,或是超过50%的销量中,没有使用辅料来酿酒,或者用辅料也是为了增加风味而不是减少风味。

有人提出最直接简单的方法:添加大米、淀粉的,都不是精酿啤酒。

总结来看,精酿啤酒的特点是更自由、小而美、追求工艺和品质。而这符号都决定了精酿啤酒的小众和优越感。

“3块钱的绿瓶啤酒”、“吃饭就送豪饮”等啤酒已经逐渐被消费者抛弃。在消费升级的环境下,他们喜欢更高端、更多样、个性更能突出自己品牌的啤酒,他们也愿意花更多的钱。

Brewers Association数据显示,全球精酿啤酒行业已连续 8 年保持 2 位数增长。2016年全球精酿啤酒产量突破660万吨,中国作为市场上的潜力股,其年增速接近30%。

创业公司涌现、巨头搅局

2013年是中国精酿啤酒革命的一年。这一年,早早接触精酿的中国人创了业。高大师、熊猫精酿、十八号、酒花儿、拳击猫、京A等精酿啤酒创业公司先后进入市场,渐渐形成了4种模式:

1.精酿酒吧,着重线下的文化体验;

2.精酿品牌,走快消品路线;

3.精酿平台,做全产业链分布;

4.精酿解决方案,酒厂建设、设备研发等。

中国部分精酿啤酒品牌

精酿啤酒搭着“消费升级”的顺风车,在2015年集体爆发,而且在资本市场中反应不一。

熊猫、猴子、斑马精酿...你们都是认真的吗?

我们可以看到,表中最亮眼的是精酿平台「酒花儿」。2年完成了4轮融资,投资方中不乏创新工场、IDG资本等机构,最新一轮的融资还将用于新酒厂的建设和新产品的生产研发。

从公开资料来看,酒花儿是覆盖了生产、销售、流通和媒体各个环节的精酿啤酒垂直平台。在酒花儿app上,有上万款精酿啤酒的图文介绍、用户点评、酒吧的详细信息,就像精酿啤酒界的“大众点评”。

酒花儿APP

另外,熊猫精酿去年完成的1.19亿人民币融资是该领域金额最大的,已经估值超过3亿。熊猫精酿 CEO 夏语林透露,从 2014 年到 2016 年,品牌在营收连续三年增速都超过 300% ,其中,2016 年的营收为 4000 万元 。

整体来看,熊猫精酿是以渠道+啤酒餐吧的形式为主,已经开出了 15 家店铺。在 SKU 上总共包含 8 款,其中有 5 款为瓶装、3 款为易拉罐形式,但是其生产仍然以代工形式进行。

说到线下精酿酒吧的打造,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的比利时精酿啤酒屋——开巴。去年3月,「开巴」被啤酒界巨头百威英博收购,这是其在中国零售方面的第一个收购。但是今年4月,开巴已经关闭了所有门店。

据创始人介绍,被收购之后,「开巴」被定位成“啤酒行业的星巴克”,装修成星巴克的样子、只能售卖百威英博系产品、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核”、社区活动再无互动等都成了最后关闭门店的原因。

原来20种全球精酿 vs 10个百威英博系的生啤头子

百威英博,可不单只有“开巴”这个囊中之物。它先是在2011年收购芝加哥精酿啤酒品牌鹅岛酒厂,又把Blue Point、Elysian、Golden Road和10 Barrel等美国精酿品牌收入麾下。

在中国,在去年同时收购了拳击猫和开巴。通过这一系列资本操作,百威2016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精酿啤酒业务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紧随其后的是国内的啤酒巨头。2015年底,青岛啤酒在旗下的16家社区酒吧推出了包括IPA在内的精酿生啤。珠江啤酒也在2015年5月推出雪堡·精酿系列产品,并在2016年宣布涉足与精酿啤酒业务有关的餐饮经营业务。

从创业公司的融资和市场反应来看,有个性文化内核输出、丰富产品线、把控前端供应链和注重线下体验的品牌更受青睐,巨头们也都往这些方向进行布局。

中国精酿啤酒的市场只有3-4年的发展历程,现阶段进场的玩家都还在探索,几乎没有一个品牌形成巨大的影响效应和场景渗透。

舶来品精酿啤酒也和最初的咖啡一样,消费者对其严重缺乏认知。对市场进行教育、打通供应链、建立消费场景、线下开店,都必须进行重资产投入。

但比起精酿啤酒在美国啤酒市场占14%,中国占比还不到1%,精酿市场依然巨大。能不能像中国咖啡一样刷新认知,还需要耐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