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NO.558-南北必争之地
作者:鸸鹋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穿越秦岭的部分主要有四条道路,自西向东分别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它们和穿越大巴山的四条通道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代穿越川陕的主要通道。
其实最西边还有一条岐山道
可从陇西东入关中
不过颇为遥远
褒斜道开发最早,主要经过斜水及褒水两条河谷到达汉中。最短最难走的是傥骆道,因为直接从秦岭腹地横穿,三国时曹爽伐蜀国就走的这里。
另外两条秦岭道里,陈仓道从宝鸡益门镇出发,经凤县、略阳、勉县抵达汉中。这条道路在所有蜀道的最西端,路程较长,达1200公里,但比较平坦好行,宝成铁路的修建也是基本沿着这条道路。
最后一条是最短的捷径子午道,因其正对长安城南,古人将正南北称之为子午,故而得名。
主要线路还是这四条
在现代,秦岭的闻名是因为它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重要地理地位,以及修通铁路的豪迈壮举。而在古代,这里的知名度可能更高,因为对于所有有志于争霸全国的政权来说,这里都是南北双方双向激烈争夺的关键地区。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秦岭地区的战争往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汉代开国功臣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但和很多历史故事一样,这个故事其实并未发生过。它最早出现在在元代的戏曲里,真实的故事要曲折的多,可以用“明出子午,暗度陈仓”来概括。
汉中地区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谁得到这里就得到了北上或者南下的咽喉所在。
川陕之间的汉中
当时,汉水上游的略阳一带,有巨大的山间湖泊,被称为天池大泽。由于天池大泽储水抬高水道的原因,汉水上游的各个河道,大多通航,水路交通便利。从汉中出发,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达陇西,顺流而下,行船可以一直抵达西楚,浩浩荡荡一条汉水,成为联系陇南、汉中、荆楚间的重要通道。
天池大泽还在的时候
西汉水还是汉水的上游
(可横屏食用)
这样的水系分布情况和今天汉水的情况不同,很大原因是汉初武都发生了大地震,堰塞了这个天山大泽。山崩地变,汉水被截断成为西汉水和汉水两条河,古来贯通的水路交通被切断。
尔后,随着地形的变化,嘉陵江和汉水的分水岭在略阳一带形成,西汉水及其附近的河道南流进入四川,成为嘉陵江上游的水源。失去了西汉水的汉水,河道缩短,水量减少,舟楫之便也大不如从前。
从此西汉水就改换了门庭
向南一路流向重庆..
秦末韩信用兵从汉中反攻关中之前,这场武都大地震还没有发生,汉水是连通陇西和鄂西的畅通水道。换句话说,韩信的水上后勤系统十分便捷。
所以
古代甘肃天水是可以从水路直通海洋的?
但不利的条件是,要进兵关中,就必须要防备驻扎陇西的章邯的军队溯流而下偷袭汉中。这样的偷袭不乏历史教训。
秦国既能从汉水向东攻楚
又成功拿下巴蜀
相当于同时握住了楚的两大上游
韩信大军出陈仓前,首先派兵沿西汉水攻击雍军控制的下辨和西县。这样的军事行动一方面是为了迷惑驻扎在陇西一带的章邯部队,另一方面实际上封锁了雍军南下进攻的水路。韩信的军事计划里灌婴很有可能就负责了出子午谷的一支骑兵部队。
在灌婴的骚扰掩护下,韩信的大军才得以穿越陈仓道,最终一举拿下关中要地。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魏延在《三国演义》里向诸葛亮保证,自己用数千兵马就可恢复关中。但诸葛亮用兵历来谨慎,不愿意轻兵犯险,就没有同意子午谷奇谋。历来的兵家和爱好者都对这个奇谋被否决感到非常可惜。
子午谷路线确实是最近最快的路线
(可横屏食用)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魏延的作战计划有相当的前瞻性。它能成功的关键在于动作足够快,能够在魏国大军到来之前一口气拿下长安,且和诸葛亮的军队汇合;其次则是至少要供应半个月左右的粮食。
以当时长安城驻防的魏军来说,人数不过数万,魏延只要能夺取武关、潼关等要塞,坚守待援就有可能实现其战略目标。但这样做的风险无疑是巨大的。
若蜀国成功保住长安和关中
向东灭魏则大有可能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粮草运输供应问题,当时武都大地震已经发生,汉水流域被堵塞,上游无法通航。大量粮草全部需要陆路运输,必然耗费很多人力、物力。“木牛流马”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被“发明”出来的。
民间高仿版?
三国时期的子午道虽然很便捷,但难以携带大量物资,一旦被魏军埋伏后果不堪设想。从后来的历史看,明末高迎祥等军队正是在子午道黑水峪一带被孙传庭一举歼灭。
历史无法假设,以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综合国力比较,蜀国要弱小得多。诸葛亮选择的步步为营,以守为攻的办法很大程度上就是想做到因粮于敌,在魏国境内作战以消耗对方士气和物资。但天时不利,水道不通无疑给蜀军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诸葛亮意图拿下天水
再配合汉中方向逐步拿下关中
则是稳妥却极耗时的办法
(而补给和盟友又不太稳定...)
蜀口攻防战
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对上游的川陕地区极为重视。依靠吴玠吴璘领导的和尚原、仙人关战役粉碎了凶悍的金军南犯四川,顺流东下的战略意图,稳住了政权的阵脚。
虽然失去了淮河以北
至少在秦岭方向保住了秦岭和汉中
后来南宋为了增强边防系统性,延边设立了武休关、仙人关和七方关三座关隘,这就是著名的三关。其中仙人关因为北通吐蕃,西通蜀中、汉中,东连岐渭,最为险要。除了三关,还有五州,即阶州、成州、西和州、凤州、天水军。
在南宋基本失去了秦岭以北关中、陕北等地的地缘背景下,三关五州事实上也就成为南宋川陕战区抵御敌军南下的前线,号称蜀口。
南宋在秦岭西北设立的一众军镇
南宋为了管理驻扎在这里的军队,在兴州、兴元府和金州都派遣大将,统帅御前军镇守。13世纪初为了分散权力又在川北的利州设立了副都统司,这和前面三司合起来称为四戎司,负责蜀口的军事防御,可谓阵容齐整。
当时蜀口驻军大约有七八万,全盛时战马都有一万五千多匹。对于军备松弛的南宋来说,这已经是极为精锐珍贵的边防生力军了。这支边防军若是不能守住蜀口,则整个南宋国防都会一片糜烂。
阵容齐整的北方防线
事实上后来南宋四川防线溃败很大程度上就与蜀口失守有关。
金朝被蒙古消灭后,大量残部活跃在秦陇一带,在蒙元和南宋之间摇摆。南宋朝廷一度给当时的四川长官赵彦呐下命令要他羁縻招抚秦陇一带的金朝旧部,但赵彦呐慢了半拍,金朝旧部中最强势的汪世显一支就带着精锐兵马和情报信息投奔了蒙古人。很快蒙古军的主帅阔端发动系列攻势,在巩昌汪世显部的配合下,相继夺取了河池、沔州、大安、凤州等地。
兴元(汉中)失守,再失阳平关
川西便再无天险可守
1236年,蒙古大军一举攻破了兴元,继而长驱南下进攻最后的隘口阳平关。今天阳平关依旧是南下入川的咽喉要地,这里山势险峻,道路狭窄,此处失守则四川门户洞开。名将曹友闻在这里展开了最后的浴血奋战。
曹友闻是南宋蜀口的名将,他曾经在青野原之战中解救了被蒙古军包围的赵彦呐,在南宋声名赫赫。在阳平关的终极对决中,曹友闻和弟弟曹万虽然拼死搏杀,但最终不敌殉国。从此蜀口不设防,南宋的一支精锐部队也几乎全军覆没,四川之地随后沦陷。
北方防线失守之后
蒙古可以长驱南下祸乱川西
宋军只能退至川东死守
纵观南宋后来和蒙古的交手记录,很多时候南宋都是被压着打的,关键原因就是在蜀口失去了先机,没能及时接受汪世显部巩固三关五州外的地域,拓展战略纵深。相反蒙古夺取汉中一带后,积极经营又挫败了余玠的北伐,乃至夺下了川北门户利州(今广元),更令南宋军队处于被动挨打的尴尬局面。
秦岭山地是决定南北博弈的关键战场,谁得到了这里谁就掌握了先机,能够迅速机动地深入四川作战,乃至顺流东进,攻取荆襄、江东。
不过蒙元灭宋却是从河南南下襄樊再东进
虽然川西早已被屠戮得残破不堪
川东重庆要塞却一直坚持到宋朝灭亡
历来统一天下的南方战局大多先从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入手经略,秦灭巴蜀后东进横扫楚国,西晋攻灭东吴也是以楼船下益州,后代的北魏、北周、隋代经营巴蜀,一统天下都遵循着类似的足迹。从北方攻取秦岭之后,争雄的势力才能控制四川并顺流而下。
时局不利的时候,秦岭地区则是休养生息的好去处。明末李自成整军商州,为后来在河南的大发展奠定基础,再如红四方面军在这里的活跃也是与这里有利于运动游击战的地形地貌特点有关。
秦岭巍峨,既是南北争雄的必争之地,又是军队修养游击的潜伏之地,见证着历代的杀伐往复。今日前往秦岭者,无论是栈道还是关隘,背后都有着荡人心魄的故事。
END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