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过后,《我是歌手》第三季来袭。按照惯例,媳妇是每场必看的。我提醒她戴上耳塞,不要影响我工作——其实是不要影响我看美剧。我对这种选秀节目有很强的免疫力。后面我会详细说明原因。
我不看《我是歌手》,《我是歌手》却常来影响我的生活。第二场赛罢,新加坡女歌手陈洁仪惨遭淘汰。很多喜欢她的歌迷为此打抱不平。香港歌手何韵诗更是在其专栏中批评500位大众评委,“以业余的角度来衡量他们(歌手)表现的好坏”,“他们(大众评委)的标淮明显是单一的”。
我在微博里评论:“说实话,陈洁仪、古巨基、黄贯中等去参加《我是歌手》这种节目,总是给人一种自降身价的感觉。何必呢?何苦呢?”虽然有很多朋友点赞,但仔细一想,不对啊。陈洁仪、古巨基、黄贯中,以及韩红、孙楠等歌手,都是成名已久的专业歌手,拥有不计其数的歌迷。他们冒着被淘汰的危险,在台子上蹦来蹦去,声嘶力竭地取悦一群可能连五线谱和简谱都区分不了的大众评委,一定不是自降身价,而是这种节目有他们想追求的东西。
什么东西?名利。
我们这个时代,专业歌手的生存空间其实越来越小了。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唱片少人问津,精心打造的演唱会卖不出几张票,广告代言呢——各位,在这个看脸的世界,专注于唱功的实力歌手,实在没有多少胜出的机会。因此,如果能有《我是歌手》类似的选秀节目来给他们提供舞台,他们自然是求之不得。毕竟,由于这种选秀节目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往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在台上那么一站,哪怕很快就被淘汰,也会带来不可低估的曝光量。这种曝光量足以挽救和延长他们的演唱事业相当长一段时间。
一方面,专业歌手向往选秀节目的舞台;另一方面,选秀节目也需要专业歌手的竞争,来进一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在收视率的指挥棒下,曾让专业歌手引以自豪的唱功显得可有可无,更重要的则是一味的飙高音、一味的煽情、一味的编故事、一味的扮小丑。在这种节目里,会飙高音、会煽情、会扮小丑、会逗你玩的歌手最受欢迎,也走得更远。按照何韵诗的话来说,那就是“不只要‘做只猫、做只狗’,简直要做牛做马才能脱颖而出。”那又如何?做牛做马也自有歌手趋之若鹜,为迎合节目的风格而放弃自己擅长的风格。
我喜欢听歌。我家里有几抽屉的盗版磁带。那是我从初中时代就开始积攒的人生记忆。不管是热情奔放的庾澄庆,还是安静澄明的童安格;不管是高亢如云的张雨生,还是浑厚直白的李宗盛,我都能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我并不关心歌手跨了几个八度,玩了多少转音,而是期待他们能用心唱好一首歌。如此足矣。可惜的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要求,没有哪一台歌唱类选秀节目能够达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在前面说:我对这种选秀节目有很强的免疫力。
好,我的问题来了。如果张国荣、梅艳芳、徐小凤、童安格等歌手来参加《我是歌手》,结果会怎样?无非两种情况。一、跟其他歌手一样,声嘶力竭飙高音,最后因为嗓音破掉,淘汰;二、坚守本色,安安静静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最后因为带不动大众评委的情绪,淘汰。
【图片来自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