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生没有捷径,护肤没有“偏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生没有捷径,护肤没有“偏方”

千万别不把“脸”当“脸”。

作者:林子

前不久,青眼发布的文章《马应龙痔疮膏当眼霜爆红,专门出的眼霜却遇了冷》中提到,不少美妆主播、美妆博主把痔疮膏当眼霜使用,还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试用心得,引起众多网友跟风效仿的现象。其中,就有网友留言称,看了主播的分享心得后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结果导致眼部过敏。

▍网友评论

这不禁让林子想到,此前不少网友利用各种美白偏方、祛痘偏方美容,却频频导致皮肤过敏的事件。

“护肤偏方”还是“毁脸神坑”?

“超级便宜见效又快的美白方法,全身皆可使用,医学院的朋友偷偷告诉我的。用后结果比周围人白了好几个色号……”知乎上一位名为“不想回家”的护肤博主分享的“鱼肝油乳混合维C注射液能让你白上几个色号”的美白偏方走红,在知乎上获得11380个点赞,在微博上获得11886次转发。由于制作简单、功效显著,该偏方赢得了不少妹子的青睐。

▍知乎截图

但林子通过搜索使用过该美白偏方的网友真实反馈发现,不少人表示使用后“脸发红刺痛”,甚至还有人表示使用后“脸上出现了白斑”。

实际上,同样类型的“坑”不在少数——“阿司匹林粉末涂脸美白祛斑”、“复方氯霉素搽剂祛痘”、“红霉素软膏祛痘”、“金霉素眼膏消脂肪粒”、“氯霉素注射液嫩肤”等等,其在网络上的流行程度不亚于以往“柠檬美白”、“酸奶去角质”、“食盐去黑头”等护肤偏方在民间流行的程度。

“脸发红刺痛”、“又红又痒”、“脱皮”、“皮肤炎症”、“过敏导致皮肤组织严重受损内部肌肤溃烂”,当越来越多的不良反应出现在这些护肤偏方的评论区,网友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美容秘方”,并非想象中那么安全。

▍微博、小红书、知乎、百度等网友评论截图

那么,这些“护肤偏方” 为何频频受到消费者青睐?又为何会变成“毁脸神坑”?

消费者为何容易“跳坑”?

要想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先来找找这些五花八门的护肤偏方里都有哪些共性。

“原料”多以药品为主。林子发现,前些年流行的护肤偏方,大多以柠檬、酸奶、食盐、黄瓜、鸡蛋等食物为主,而近两年网络上流行的护肤偏方则更多的是以药品为主,如维C注射液、阿司匹林、复方氯霉素搽剂、红霉素软膏、金霉素眼膏、氯霉素注射液等。

在不少美妆博主的倾力推荐下,这些药品摇身一变,成了物美价廉的“美白神器”、“祛斑神器”、“祛痘神器”。由于这些药品本身对相关皮肤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此在消费者心中可信度较高。

▍美妆博主推荐护肤偏方

“超级便宜见效又快”。如前文提到的“鱼肝油乳+维生素C注射液美白”,该偏方所使用到的“原料”鱼肝油乳、维生素C注射液价格均在10元左右,被奉为“祛痘神器”的药品复方氯霉素搽剂,一瓶仅5.6元,其他如红霉素软膏、金霉素眼膏、氯霉素注射液等价格也均在10元以内。

▍药房网商城截图

价格便宜、见效快,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这些药品多为常见的普通外用药剂,价格低廉,容易获取,通常一般药店均有销售,制作偏方成本较低。不仅如此,凭借 “三天减轻”、“两周见效”等宣传,这些偏方便能轻易俘获一大批皮肤问题少女的芳心。

依靠社交媒体传播。“鱼肝油乳+维生素C注射液美白”从知乎上走红;“阿司匹林粉末涂脸美白祛斑”则是因知名美妆博主Michelle Phan在INS上曾使用阿司匹林药片制作痤疮面膜而引来关注;消费者通过小红书了解到“复方氯霉素搽剂祛痘”;“金霉素软膏消脂肪粒”则是从朋友圈流传开来。显然,这些护肤偏方无一例外地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这对消费者具有天然的影响力。

药品里的“祛痘膏”和化妆品里的“祛痘膏”有何不同?

“祛痘用药好还是化妆品类的祛痘膏好一点?”这是不少网友共同的疑问。

事实上,外用药和功效型化妆品之间的区别模糊不清,也是导致消费者误信“护肤偏方”,把药当护肤品的原因之一。

对于自制“护肤偏方”,广州纳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廖霖峰表示,前文所述偏方中使用的氯霉素、红霉素、金霉素等都属于抗生素,对于这类药物,消费者不知道其中有效成分的浓度,因此用量不好控制,如果过量使用容易导致过敏等皮肤问题,也容易造成滥用抗生素。

再者,即使是药品,对皮肤来说也不一定是安全的,因为药品和化妆品的成分标准不一样,适合用做药品的成分,对皮肤可能存在伤害。

“药用祛痘膏可以使用化妆品通用的祛痘成分,但是反过来,化妆品类祛痘膏则不一定能用具有祛痘功效的药品成分。”廖霖峰举例,药用去痘膏可以使用氯霉素,而化妆品则不行。也就是说,相比化妆品,药品可使用的成分更广泛一些。

林子查阅了几种药用祛痘产品和具有祛痘功效的化妆品,发现相对于药品来说,化妆品里的祛痘成分多为维生素C衍生物、尿囊素、水杨酸以及马齿苋、芍药花等植物提取物,显然更加温和一些。

▍部分化妆品类祛痘膏成分截图

进一步说,正是存在这样的差别,导致部分功效型化妆品的见效周期较长,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功效型化妆品没效果”的印象,一些网红大肆推崇的药品类护肤偏方,也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生没有捷径,护肤没有“偏方”

千万别不把“脸”当“脸”。

作者:林子

前不久,青眼发布的文章《马应龙痔疮膏当眼霜爆红,专门出的眼霜却遇了冷》中提到,不少美妆主播、美妆博主把痔疮膏当眼霜使用,还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试用心得,引起众多网友跟风效仿的现象。其中,就有网友留言称,看了主播的分享心得后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结果导致眼部过敏。

▍网友评论

这不禁让林子想到,此前不少网友利用各种美白偏方、祛痘偏方美容,却频频导致皮肤过敏的事件。

“护肤偏方”还是“毁脸神坑”?

“超级便宜见效又快的美白方法,全身皆可使用,医学院的朋友偷偷告诉我的。用后结果比周围人白了好几个色号……”知乎上一位名为“不想回家”的护肤博主分享的“鱼肝油乳混合维C注射液能让你白上几个色号”的美白偏方走红,在知乎上获得11380个点赞,在微博上获得11886次转发。由于制作简单、功效显著,该偏方赢得了不少妹子的青睐。

▍知乎截图

但林子通过搜索使用过该美白偏方的网友真实反馈发现,不少人表示使用后“脸发红刺痛”,甚至还有人表示使用后“脸上出现了白斑”。

实际上,同样类型的“坑”不在少数——“阿司匹林粉末涂脸美白祛斑”、“复方氯霉素搽剂祛痘”、“红霉素软膏祛痘”、“金霉素眼膏消脂肪粒”、“氯霉素注射液嫩肤”等等,其在网络上的流行程度不亚于以往“柠檬美白”、“酸奶去角质”、“食盐去黑头”等护肤偏方在民间流行的程度。

“脸发红刺痛”、“又红又痒”、“脱皮”、“皮肤炎症”、“过敏导致皮肤组织严重受损内部肌肤溃烂”,当越来越多的不良反应出现在这些护肤偏方的评论区,网友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美容秘方”,并非想象中那么安全。

▍微博、小红书、知乎、百度等网友评论截图

那么,这些“护肤偏方” 为何频频受到消费者青睐?又为何会变成“毁脸神坑”?

消费者为何容易“跳坑”?

要想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先来找找这些五花八门的护肤偏方里都有哪些共性。

“原料”多以药品为主。林子发现,前些年流行的护肤偏方,大多以柠檬、酸奶、食盐、黄瓜、鸡蛋等食物为主,而近两年网络上流行的护肤偏方则更多的是以药品为主,如维C注射液、阿司匹林、复方氯霉素搽剂、红霉素软膏、金霉素眼膏、氯霉素注射液等。

在不少美妆博主的倾力推荐下,这些药品摇身一变,成了物美价廉的“美白神器”、“祛斑神器”、“祛痘神器”。由于这些药品本身对相关皮肤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此在消费者心中可信度较高。

▍美妆博主推荐护肤偏方

“超级便宜见效又快”。如前文提到的“鱼肝油乳+维生素C注射液美白”,该偏方所使用到的“原料”鱼肝油乳、维生素C注射液价格均在10元左右,被奉为“祛痘神器”的药品复方氯霉素搽剂,一瓶仅5.6元,其他如红霉素软膏、金霉素眼膏、氯霉素注射液等价格也均在10元以内。

▍药房网商城截图

价格便宜、见效快,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这些药品多为常见的普通外用药剂,价格低廉,容易获取,通常一般药店均有销售,制作偏方成本较低。不仅如此,凭借 “三天减轻”、“两周见效”等宣传,这些偏方便能轻易俘获一大批皮肤问题少女的芳心。

依靠社交媒体传播。“鱼肝油乳+维生素C注射液美白”从知乎上走红;“阿司匹林粉末涂脸美白祛斑”则是因知名美妆博主Michelle Phan在INS上曾使用阿司匹林药片制作痤疮面膜而引来关注;消费者通过小红书了解到“复方氯霉素搽剂祛痘”;“金霉素软膏消脂肪粒”则是从朋友圈流传开来。显然,这些护肤偏方无一例外地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这对消费者具有天然的影响力。

药品里的“祛痘膏”和化妆品里的“祛痘膏”有何不同?

“祛痘用药好还是化妆品类的祛痘膏好一点?”这是不少网友共同的疑问。

事实上,外用药和功效型化妆品之间的区别模糊不清,也是导致消费者误信“护肤偏方”,把药当护肤品的原因之一。

对于自制“护肤偏方”,广州纳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廖霖峰表示,前文所述偏方中使用的氯霉素、红霉素、金霉素等都属于抗生素,对于这类药物,消费者不知道其中有效成分的浓度,因此用量不好控制,如果过量使用容易导致过敏等皮肤问题,也容易造成滥用抗生素。

再者,即使是药品,对皮肤来说也不一定是安全的,因为药品和化妆品的成分标准不一样,适合用做药品的成分,对皮肤可能存在伤害。

“药用祛痘膏可以使用化妆品通用的祛痘成分,但是反过来,化妆品类祛痘膏则不一定能用具有祛痘功效的药品成分。”廖霖峰举例,药用去痘膏可以使用氯霉素,而化妆品则不行。也就是说,相比化妆品,药品可使用的成分更广泛一些。

林子查阅了几种药用祛痘产品和具有祛痘功效的化妆品,发现相对于药品来说,化妆品里的祛痘成分多为维生素C衍生物、尿囊素、水杨酸以及马齿苋、芍药花等植物提取物,显然更加温和一些。

▍部分化妆品类祛痘膏成分截图

进一步说,正是存在这样的差别,导致部分功效型化妆品的见效周期较长,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功效型化妆品没效果”的印象,一些网红大肆推崇的药品类护肤偏方,也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