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邵毛毛
“团队半年多时间推出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尽管是在餐厅拍摄的,但不是美食主题,请多提意见。”6月14日,《纪实72小时》中国版在腾讯视频上线,陈晓卿专门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
那天也是陈晓卿正式加盟腾讯视频的日子,他名字前的身份介绍变成了腾讯视频副总编辑、 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风味人间》总导演,并将负责腾讯视频所有纪录片的工作,“承担多重角色”。
他一下子变得更忙了,“前两天参加完活动从上海飞回北京的时候直接睡过去了,飞机落地后还有些恍惚,怎么这就到地儿了”。而拍摄《风味人间》正是他最近忙碌的重点。这部美食类纪录片是腾讯视频首个自制纪录片IP“风味”系列的作品之一, 与此同时,陈晓卿还在筹备自然类、历史类、社会类纪录片的拍摄工作。
这也意味着,在与BBC、国家地理等国际厂牌、国内制作团队进行“多方合作”之外,腾讯视频在纪录片板块内容储备中的“自主创投”比例将显著提高。
腾讯视频总编辑、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王娟表示,在经过大规模引入国外纪录片之后,目前腾讯视频更强调与中国资深、“有进化意识”的纪录片团队合作,进入定制以及自制内容阶段。
“纪录片是我们重点扶持和培育的内容板块,我们也愿意拿出保障金投入到拍摄团队、技术、设备中去,可能会承担一定的亏损,但还是希望先把纪录片的内容做好。” 王娟告诉《三声》(微信公号ID:tosansheng)。
据了解,未来腾讯视频的纪录片内容主要来源将划分为三块,分别为自制、委托定制和向外购买。通过依靠自身力量制做头部内容,腾讯视频希望在创作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风味人间
“中国皖南有一种火腿,伊比利亚、帕尔玛和弗吉尼亚也有火腿,人类祖先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大家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同样保存肉类的方法,在北纬20~30度的这一条线里都有大量真菌存在让食物发酵,由于处理方法的不同就出现了不一样的火腿……”
或许因为有在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读研期间差点“师从”李立宏的经历,当陈晓卿用他那低沉的嗓音向《三声》(微信公号ID:tosansheng)记者介绍《风味人间》时,一种“烟火气”和画面感铺面而来。
“广西有一种腌制的鸭子,在北极圈里我们找到了一种和它相同工艺的一种食物。”在话题又即将从小龙虾延展开来的时候,陈晓卿及时总结道,“这是非常好玩的事情。”
好玩、有趣是陈晓卿对内容的追求。擅长把美食纪录片拍出别样情趣的他这次在操刀《风味人间》期间,还是保留了原来的调性。例如坚持“最好吃的永远是人”的他,依旧选择“好吃”、“有传承”、“能结合当地生活习俗”为食材选择标准。《风味人间》剧集设置也采用以往的“7+1”形式,即7集正片和1集花絮,单集时长也是国际通用标准52分钟。
不过,意识到广阔创作空间的他正和腾讯视频一同探索纪录片的新世界。其实,腾讯视频的纪录片内容板块搭建正式起步于两三年前。从2015年开始,腾讯视频陆续与14家国际知名纪录片厂牌、机构开展合作,先后引进《地球脉动2》、《蓝色星球2》等作品。
布局起源于对内容的朴素认识,“我们认为纪录片是优质的内容,所以需要进行补充”,腾讯视频总编辑、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王娟说道,“起初各大视频平台的策略基本一致,都是聚焦头部厂牌大规模引入精品纪录片。”她透露,仅2017年,腾讯视频的纪录片内容相比2016年同比增长80%。
过程中,在与国际、国内的资深纪录片制作团队开展合作,以联合出品、制作等方式推出精品化纪录片之外,腾讯视频试图向前迈出一步——推出自制纪录片内容,首先被提前日程的便是自制美食类IP“风味”系列。王娟解释道,这样的规划背后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整个市场对美食类内容有强烈的需求;二是从难度上看,美食类纪录片更利于有相关经验的团队操作。
多元化的尝试
腾讯视频总编辑、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王娟
不同于陈晓卿以往的同类作品。这一次,《风味人间》的制作视角从中国延展至了世界,涉及中外内容的比例约为7:3,“我们会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讲解这个食物,在之后的第二、三部制作中,作品对世界打开的面或许会更宽一些。”
制作过程中,制作团队大量使用了微观摄影呈现食物的细节,例如通过多台每秒2000帧的高速摄影机,可以呈现出不同食材在翻炒中温度的变化和汁水缠绕的过程,“这是中餐中很精细的东西,我们希望能够在细节处很好的展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风味人间》的制作将被置于整个“风味”IP中。围绕《风味人间》这一主节目,陈晓卿透露团队正在制作与之相关联的《风味实验室》和《风味原产地》等系列节目,其中前者为轻松向的聊天节目,后者则更关注食材和原产地。
事实上,陈晓卿表示“风味”IP系列节目的数量目前不做具体限制,“会和市场、销售部门联动起来不断推出新东西”,如团队还策划了包含线上线下互动的《风味之旅》节目,将组织观众和志愿者前往美食原产地。
陈晓卿告诉《三声》(微信公号ID:tosansheng),“对于头部作品,我们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带动其热度,如《风味人间》上线后的理想状态是周末播主节目,接着一周的其他时间放出《风味实验室》、或是花絮短视频等物料,保证每年中有一个月是针对美食主题的。”
通过第一个自制纪录片IP“风味”系列,拥有更多创造话语权的腾讯视频,试图探索纪录片多元化的创作和演变空间。
陈晓卿说,纪录片与其他影视内容最大的不同在于,相比采集到的素材,纪录片成品呈现给观众的内容信息非常少量,“大概只有4%,水面下还有非常多的东西观众是看不到的”。
如今,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陈晓卿有了呈现更多内容的手段。
以《风味实验室》为例,他设计一系列深度挖掘的内容,如邀请科学家介绍大家喜爱\讨厌某一食材的原理或请厨师展示该食材的不同做法,这些内容将被制作成二维码版本,供观众有需要时随时扫码进入。
他甚至还构想了导演声轨版本,在固定节点让观众有机会点击进入观看导演拍摄时的内容版本,“这会让一个简单的线形故事传播,变成了一个多维度的传播。”
“在常规的长视频正片制作外,围绕‘风味’系列,我们还准备了3~5分钟短视频,并结合相关技术和运营手段设计了与用户互动的内容。用纪实手法呈现轻量的短视频内容也是非常不错的,我们愿意大胆地进行尝试,并且从创造阶段就构思这些新的做法,而不仅仅是拿来作品播。”腾讯视频总编辑、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王娟告诉《三声》(微信公号ID:tosansheng)。
“我们打算先做出来一部分,观众们喜欢的话就接着做下去。”在陈晓卿看来,内容制作需要不断创新,想要满足口味日益挑剔的用户,只有颠覆过去的经验并带来新鲜体验。
“不求短期回报”
除了《风味人间》系列,陈晓卿目前还在筹备其它作品的拍摄工作。事实上,他没将自己的身份局限在“美食纪录片导演”,他也不打算将腾讯视频的纪录片内容只定位于商业纪录片。
从全球视野来看,纪录片基本可以分为商业纪录片和人文纪录片。商业纪录片并非制作财经主题,而是特指从观众角度出发,制作满足观众需求的内容;人文纪录片的内容则是冷静、客观记录当今时代。
“做风味系列是在观众对美食类纪录片有需求,而我们也推出了《纪实72小时》中国版,就是希望尽可能贴近今天的现实生活,接下来我们可能还要制作自然类、社会类、历史类和生活方式类的纪录片作品。”陈晓卿说道。
保证纪录片内容持续拓宽内容品类也是腾讯视频内容“圈层逻辑”的体现。从用户核心需求出发,腾讯视频纪录片目标的对象也在不断向外蔓延。
王娟向《三声》(微信公号:tosansheng)分享了一组数据,从腾讯视频纪录片的用户画像来看,男性用户比例高于女性,同时付费意愿强烈。从职业特点和收入情况出发,腾讯视频将其定义为“质量最高的用户群体“。目前,这部分群体在腾讯总用户中的比例不到10%,但当有《蓝色星球2》、《大猫》等头部作品出现时,这个数字会上升到15%~20%。在王娟看来,头部纪录片内容对扩大平台内最高质量用户比例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同时,在《大猫》等萌宠类纪录片上线后,平台纪录片用户中24岁以下人群比例明显增长,“年轻用户对萌宠、美食的内容有种天然的偏好。”腾讯视频试图通过精品化、多元化的头部作品输出,吸引更多高质量以及年轻用户群体进入高养分的内容圈层。
打造圈层的同时,在腾讯视频的纪录片内容层面,陈晓卿希望强调纪录片真实客观的核心。因此商业化与内容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如“风味”IP系列坚持不做植入。
王娟坦言,尽管已在探索多方向的商业化途径,但目前腾讯视频的纪录片的变现方式主要为会员和广告,其中对待相关的品牌和广告合作,腾讯视频也在一直保持慎重态度,“有些主动找上门的合作我们也拒之门外了,内容上必须要坚守立场,哪怕会影响些收益”。
与之相对的是腾讯视频对纪录片的投入。作为重点扶持和培育的内容板块,王娟曾表示腾讯视频2017年对纪录片的投入是过往在该品类投入的总和,而这个数字还将在2018年翻番。
陈晓卿说,“目前在视频平台中,腾讯视频在纪录片上的投入肯定是最大的,内容储备方面,我们一直在准备的自然和历史类纪录片节目需要投入较高的制作成本。”
此外,他还表示腾讯视频计划明年起开办类似训练营的项目,通过传播美食类纪录片的制作理念和操作办法,培养更多的内容制作人才。他解释说,中国纪录片发展水平并不低,十几年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纪录片素材。中国目前纪录片产业整体产值低下的原因在于观众的需求问题,更在于制作能力问题。腾讯视频便试图通过培育人才入手,以完善整条产业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比短期收益,腾讯视频选择了用更长远的目光布局纪录片板块。“我们觉得做纪录片的意义在于把这个品类的内容先养起来,而不是着急获得投资回报,现阶段我们还是想先把纪录片头部内容做好。”王娟告诉《三声》(微信公号ID:tosansheng)。
具体到《风味人间》,陈晓卿也更多展现了对内容的期待,而非商业价值,“希望它在播出后能成为公共话题,并从数字指标上对抗同时段的综艺和电视剧作品”。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