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报告: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教育科技未来的样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报告: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教育科技未来的样子

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如何深度融合,趟出一条自己的路径?

行业报告

过去5年中,在政策导向、技术升级与人口红利的催化之下,教育行业发生了剧变——

  • 教育科技引领教育行业“返璞归真”。人口结构决定未来学习需求不减,学习终身化、个性化、高竞争将成为学习常态,教育科技帮助实现“因材施教”、“教育公平”。

  • 教育科技推动教育企业“价值重估”。教育科技改变传统教育“大市场、小公司”业态,创新教育模式给予行业更大成长空间。不同公司在盈利成长性、市场估值、二级市场股价走势等方面分化明显。

  • 教育科技跻身教育市场“投资新星”。2015年,中国A股允许上市公司跨界并购加速了传统教育资产的证券化,一级市场投资增加,二级市场证券化通路打开。教育科技已成为行业重要投资领域,教育科技的风口已经形成;中国教育市场彰显强大的吸引力和潜力,风向明显可期。

技术赋能教育落地生根:直播互动渗透教学服务、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重塑教育场景、人工智能加持教育全链条、教育信息化变革体制内教育。

我国首家专注教育领域早期投资的投资机构蓝象资本日前发布《2018-2022年 Edtech (教育科技)趋势报告》指出,教育投资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受到教育公平政策、消费需求升级和新技术融合迭代等因素驱动,教育科技呈现出深度融合的趋势。

基于对政策的理解和对国际国内案例的研究,报告称蓝象资本着重看好体制外的在线直播、移动化和体制内的数字化、信息化四大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家庭对优质教育服务与资源的强烈付费意愿和支付能力升级已成为这一趋势的重要驱动力。

根据全国妇联2010年发布的调查,教育支出占中国家庭收入比例已从2000年的7%上升至30%左右(远高于美国的1.6%)。香港汇丰银行(HSBC)2017年发布的的全球教育报告指出,在平均家庭教育支出上,中国香港以超过13万美元的年支出排在第一位,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分别以5.64和4.29万美元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公布的“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显示,2016-2017学年,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总体规模约19042.6亿,占2016年GDP比重达2.48%。

《亲子商业志》为本报告联合发布平台,本文将详细呈现该报告的核心观点及精华内容。我们希望帮助真正想要扎根教育行业的企业把握行业风向,对未来教育建立高维认知。

 编审 | 李筱姝

内容 | 肖树

统筹 | 林兰枫

诞生于2015年,专注教育垂直领域投资且以资本和资源赋能创业者的蓝象资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VC3.0基金,致力于“为教育创业者创造钱之外的价值”。

结合美国回报率最高的早期基金 YC 与 Founder's Fund模式,蓝象每年投资两批创业项目,为其提供种子资金,并集合教育行业成功企业家或上市公司高管作为顾问团,为创业者提供教育行业认知、创业梳理以及资源连接,真正赋能创业者。

据悉,蓝象在两年内投资了60个优质教育项目,其超半数完成再融资,部分已成为其细分赛道领跑者。其初始团队是根正苗红的“教育人”,合伙人宁柏宇、沈文博均来自好未来战投部,基因的属性便决定这两人注定深扎教育行业。

回望我国Edtech的发展历程,宁柏宇表示:“借助移动互联网'轻'的特质,多数人开始思考教育领域里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的媒体、自己的社群,移动互联网是不是能做更好的工具,比如在线口语练习,拍照搜题,在线题库、背单词等这些适合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媒体、社群、工具、内容等是第一波技术和教育的结合。”

他认为科技与教育结合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习效率,主要有四个方向:

1. 通过技术优化备、教、学、练、测、评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

2. 连接好老师和好学生,降低双向寻找的压力。

3. 提升组织效率(B端),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效率,提升学校教学品质。

4. 构建新型学校,这是最为远大的方向。

李开复早在参与今年达沃斯论坛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EdTech太多理想,太多修辞,不够务实。同时对学生数据隐私过于纠结,没有看到应有的进度。”

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如何深度融合,趟出一条自己的路径?蓝象资本在《2018-2022年 Edtech趋势报告》中做出了独立预测,以下为干货梳理。

教育科技现状与趋势

1.10万亿教育市场,资本投入井喷式增长

上图可见: 2017年中国教育行业总体规模已达到7.79万亿,近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52%,预计于2020年突破10万亿。教育行业整体增长迅速,市场潜力巨大。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教育市场投资在经历2016年的低潮期之后明显回暖,2017年投资金额较上年翻倍,达到283亿元。投资案例数增长50余起单体投资金额更是实现102.8%的增长。教育投资市场已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2.教育科技大热

从教育细分领域来看,在过去四年的融资规模中,教育科技领域占24.8%,而教育信息化领域占9.8%,二者合计融资达教育行业整体的三成以上。

在布局教育行业的基金中,垂直于教育行业的蓝象资本投资案例数最多,目前已投资60余家公司。

而产业巨头也持续加强在教育各细分领域的布局,截止2017年,好未来投资达36家,新东方达17家。真格基金、创新工场、红杉等传统基金纷纷开始重点布局教育行业投资。

3.科技与课堂内外教学场景融合

目前, 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0%,多媒体教室比例增至83%,教育信息化1.0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硬件使用率低,软件服务脱节,信息化素养低是目前重大挑战。

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推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规划》,计划于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这意味着教育信息化的规模要扩大,应用要深化,平台要融合;要覆盖更多的学校、老师和学生。这一政策将会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指引中国教育发展。

蓝象报告认为,在教育信息化2.0的大背景下,体制内教育企业需要推动新技术与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深度融合,资源、平台、应用和服务深度融合。

商业模式上,在 To B 的同时,更多企业开始探索 B2B2C。未来的趋势一定是更加全面的覆盖和更加深入的应用。

深度融合趋势下,教育产品将回归用户为服务效果付费的教育本质。

直播与教学服务融合,移动化场景重塑

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在5年内翻了3倍,微信用户数直逼10亿,渗透率极高,截至2018年1月,小程序用户数达5亿,DAU 达1.7亿。2017年知识付费整体市场规模达49.1亿,同比增长近3倍,预计2020年达235.2亿。

蓝象报告认为,体制外教育企业在未来有2个融合趋势:

第一,直播与教学服务深融合,模式跑通。

第二,移动支付的普及为知识经济商业模式提供可行性,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促进教育科技深度融合的4大驱动力

 1.科技融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破局点

由于庞大的教育市场人口基数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就全国各省市的一本录取率来说,北京市与河南省之间相差将近4倍;中、西、东部幼儿园生均总经费与本科相差4-5倍。

各个数据显示,中国教育存在多维度发展不均衡现象: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年龄阶段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现阶段全方位的鸿沟很难通过简单的人力或财政投入实现跨越,而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则是促成质变的关键因素。

教育部和国务院发布多项政策,强调以“三通两平台”为目标,以科技为杠杆跨越数字鸿沟。《“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规划》推动科技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推出在线教育普惠运动,助力教育公平。

2.中国家庭对优质教育服务付费意愿极强

上图显示:中国家庭教育支出占中国家庭总收入比例从1985年到2012年上升13倍,达到30%,远超教育强国美国的1.6%。亚洲地区的课外辅导风气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中国学生参与课外辅导的比例更是达到了98%。

在这样巨大的市场需求下,直播、双师课堂等科技的引入将极大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占据广阔的市场空间。

消费升级的趋势意味着家长更加注重资源的质量,科技带来的学习效果优化能帮助教育企业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3.混合技术与教育本质将深度融合

教育创业浪潮的第一次驱动力在于线上化——教育资讯内容、录播视频的线上化以及低边际成本的规模化。其背后的科技引擎包括互联网、在线支付、移动互联网、录播视频。

典型案例包括2001年沪江网(PC互联网)、2003年中国教育在线(PC互联网)、2005年新东方在线(录播视频)、2012年的 MOOC 和微课潮(录播视频)等。

教育创业浪潮的第二次驱动力在于商业化——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式日益丰富,移动和直播技术拓展了教学服务场景,资本也是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其背后的科技引擎包括直播视频技术、移动互联网和 LBS。

典型案例包括2014年教育 O2O 潮(LBS)、2015年教育微信公众号潮以及最近逐渐成为主流的直播视频网校(直播视频技术)。

第三波浪潮是2013年-2017年逐步成熟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型教育产品。2013年的猿题库(自适应练习)、2013年的英语流利说(语音识别)、2014年的学霸君(图像识别)和2016年的基于 VR/AR 的仿真实验室、基于认知计算的复杂决策辅助以及高级机器人技术的陪伴、教学机器人等产品已在探索与教育结合的最佳模式。

例如一维弦科技,是全国唯一针对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教学配套方案,自主研发的机器人 MoRo 已实现量产,是全球领先具有实际功能双臂的智能机器人,该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达40亿。

蓝象预测,上述新技术与教育本质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5年中下一波创业浪潮的核心驱动力。未来的教育企业将不仅仅是追求更好、更新的技术,更要把技术与新的教育方式融合,回归到教育本质做深度的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替换关系。

 4.科技规模化教育产品,赋能教学环节

可规模化的个性教学,教学内容通过新交互方式提升了学习体验,教学服务则通过直播技术提升了规模化能力。将内容、教师与助教进一步分工提升了规模化效率。而人工智能可以赋能教学的各个环节,降低重复性工作的人力成本,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将会诞生更多的新应用场景。

目前教育科技已在个性化学习、教务/教学支持、直播课程、内容付费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教育科技全球图谱:

“教育+科技”4大创业机会

结合教育信息化2.0发展目标,在搜集整理了全球教育科技领域的投融资案例并研究了其中1000个后,蓝象认为:在体制内的数字化教材教辅、全产业链的教育信息化领域,以及体制外的在线直播和基于微信生态的移动化教育产品等赛道有较大的创业和投资机会。

 1.体制外:直播模式多元化、品类外延化

2017年,在线直播在外教口语领域爆发式增长,获得融资的26起语言培训项目中有一半属于外教直播领域。

就在线教育的模式而言,1v1模式对在线化技术和师资水平要求较低,能够很快速的规模化,但是高居不下的可变成本导致利润率低。

小班课对师资和教研要求高,需要把合适的老师匹配到合适的班里去。双师模式引入助教,分担答疑和辅导的功能,“一个主讲教师+N 个助教”提升用户个性化体验。

2017年,在线1v1学科辅导融资事件数7件,公布金额的融资累计达9亿人民币,可以看到直播已经从英语进入其他学科辅导。2017年泛素质类教育的融资事件和金额数翻了近一倍,达到116亿。

蓝象认为,直播+融合教学服务这个教育创业方向有2个趋势:

趋势1:从1v1探索转向小班课、1vN、双师创新等模式,扩张能力比特化增强,商业模式改良。

趋势2:随着技术的成熟度提高,未来在品类上将从语言类拓展到学科辅导类和素质类,从复杂度低向复杂度高扩散,从知识性向操作性扩散。

  • 双师模式与教学服务的融合体案例100课堂

100课堂通过自研直播平台为公立校提供在线英语双师课程,课前、课中、课后打通,形成教学闭环。

课前:前期联合公立校优质教师与北美教授共同教研,保证课程贴合国内新高考、新课标标准,解决公立校师资、教研痛点。学生和老师可使用自研App 和小程序进行课前预习或备课。

课中:通过在线双师直播课形式授课,丰富学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听说能力;助教分担答疑和辅导工作,提升教学效果。

课后:提供录播、课后习题、打卡督学等教学服务,为公立学校提供英语双师课堂整体解决方案。

在品类扩展层面,我们认为扩展的方向会从知识性强、复杂度低的品类,比如口语、学科英语、考证等,进入到知识性强、但复杂度相对较高的品类。实现学科严肃学习的在线化,然后会进入操作性强、但复杂度低的品类。

蓝象资本已投资11个素质教育项目,例如在线少儿美术画啦啦、儿童音乐启蒙优贝甜、STEM 教育赛先生等,通过在线直播进行技能性教

学。

2.体制外:移动化教育产品重塑教学场景

2017年,微信用户数直逼10亿,微信社交网络覆盖面极广:微信约等于中国移动互联网。而轻量化、强社交的微信小程序自发布以来快速渗透微信生态,截至2018年1月,小程序用户数达5亿,DAU 达1.7亿,天花板极高,发展空间大。

蓝象认为,微生态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将重塑教育行业内教、练、测、管各个环节,通过微信关系链极大降低获客成本,释放出大量机会。越是非核心、碎片化的学习环节,越适合移动化。

  • 基于微生态的在线教育公司案例宝宝玩英语

3.体制内:数字化教材教辅加速渗透

目前的教材教辅市场规模是500亿,而培训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万亿。交互性、智能性的缺乏使得传统教材的效果和盈利是培训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数字化技术与优质内容的融合,能从根本上提升教材教辅的交互性和社交属性,使单一的教材学习效果达到甚至超过培训机构的教师教学效果,从而渗透1万亿的培训市场。

但教育信息化并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领域,因此很多教育创业者在进校时面临渠道挑战。

  • 教材教辅内容数字化融合案例智慧流

     

智慧流以官方教材教辅数字化为基础,在国内率先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学教学及学习系统,通过有效连接官方教材教辅的数字出版、公立学校的课堂教学、家庭课后的学习辅导三大场景,提供最有效的学习能力提升服务。

目前,智慧流已经合作全国十多家国有大中型教材教辅出版社,产品覆盖全国3万多所学校,付费会员用户超过70多万。

 4.体制内:信息化融合全产业链

教育信息化经费持续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57%,面向公立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域涌现出巨大机会。在信息化的进程中,技术变革与教育变革并非同步进行,我们从成熟技术与创新技术、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这两个维度进行解读。

教育领域的变革往往发端于技术逻辑,比如 MOOC、微课、课件资源等成熟技术的引入替代了教师授课,而 VR、直播双师等创新技术刚出现时被应用于传统的教学场景中。

当技术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之后,传统的教学模式被颠覆,成熟技术对传统模式的作用不再是替代,而是赋能,提升教学效率和体验,实现体制内的个性化教学与智能练测评;而创新技术和教育也不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重构新的教育模式,如翻转课堂、新型学校等。

  • 教育信息化融合产业链案例音乐笔记

音乐笔记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颠覆传统的钢琴陪练市场。

“家长不懂音乐”“太忙没时间陪孩子”“孩子不爱练琴”是如今数千万中国琴童家长头痛的问题。音乐笔记打造的“人工智能陪练机器人+真人老师陪练”模式,通过近30项自研的专利技术,用人工智能赋能机器陪练和在线真人陪练,很好地解决了家长这一痛点。孩子弹奏中的音高、节奏等错误都会被智能机器人老师一一实时标出,帮琴童及时纠错。

目前,音乐笔记纠错精准度达99.5%,超过了许多专业真人老师。该产品已经服务了全球数十万琴童,成为越来越多琴童学习钢琴的标配。

* 报告由蓝象资本调研完成,《亲子商业志》受邀联合发布。

报告主作者:蓝象资本投资总监王凯峰,拥有10年互联网产品研发和市场运营经验,曾任好未来家长帮 App 负责人。他目前关注 To B 领域教育信息化、 教育+小程序、 教育 SaaS 赛道,参与投资案例包括鲸打卡、纷极阅读、100课堂、十六进制、音乐笔记、一维弦科技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报告: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教育科技未来的样子

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如何深度融合,趟出一条自己的路径?

行业报告

过去5年中,在政策导向、技术升级与人口红利的催化之下,教育行业发生了剧变——

  • 教育科技引领教育行业“返璞归真”。人口结构决定未来学习需求不减,学习终身化、个性化、高竞争将成为学习常态,教育科技帮助实现“因材施教”、“教育公平”。

  • 教育科技推动教育企业“价值重估”。教育科技改变传统教育“大市场、小公司”业态,创新教育模式给予行业更大成长空间。不同公司在盈利成长性、市场估值、二级市场股价走势等方面分化明显。

  • 教育科技跻身教育市场“投资新星”。2015年,中国A股允许上市公司跨界并购加速了传统教育资产的证券化,一级市场投资增加,二级市场证券化通路打开。教育科技已成为行业重要投资领域,教育科技的风口已经形成;中国教育市场彰显强大的吸引力和潜力,风向明显可期。

技术赋能教育落地生根:直播互动渗透教学服务、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重塑教育场景、人工智能加持教育全链条、教育信息化变革体制内教育。

我国首家专注教育领域早期投资的投资机构蓝象资本日前发布《2018-2022年 Edtech (教育科技)趋势报告》指出,教育投资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受到教育公平政策、消费需求升级和新技术融合迭代等因素驱动,教育科技呈现出深度融合的趋势。

基于对政策的理解和对国际国内案例的研究,报告称蓝象资本着重看好体制外的在线直播、移动化和体制内的数字化、信息化四大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家庭对优质教育服务与资源的强烈付费意愿和支付能力升级已成为这一趋势的重要驱动力。

根据全国妇联2010年发布的调查,教育支出占中国家庭收入比例已从2000年的7%上升至30%左右(远高于美国的1.6%)。香港汇丰银行(HSBC)2017年发布的的全球教育报告指出,在平均家庭教育支出上,中国香港以超过13万美元的年支出排在第一位,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分别以5.64和4.29万美元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公布的“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显示,2016-2017学年,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总体规模约19042.6亿,占2016年GDP比重达2.48%。

《亲子商业志》为本报告联合发布平台,本文将详细呈现该报告的核心观点及精华内容。我们希望帮助真正想要扎根教育行业的企业把握行业风向,对未来教育建立高维认知。

 编审 | 李筱姝

内容 | 肖树

统筹 | 林兰枫

诞生于2015年,专注教育垂直领域投资且以资本和资源赋能创业者的蓝象资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VC3.0基金,致力于“为教育创业者创造钱之外的价值”。

结合美国回报率最高的早期基金 YC 与 Founder's Fund模式,蓝象每年投资两批创业项目,为其提供种子资金,并集合教育行业成功企业家或上市公司高管作为顾问团,为创业者提供教育行业认知、创业梳理以及资源连接,真正赋能创业者。

据悉,蓝象在两年内投资了60个优质教育项目,其超半数完成再融资,部分已成为其细分赛道领跑者。其初始团队是根正苗红的“教育人”,合伙人宁柏宇、沈文博均来自好未来战投部,基因的属性便决定这两人注定深扎教育行业。

回望我国Edtech的发展历程,宁柏宇表示:“借助移动互联网'轻'的特质,多数人开始思考教育领域里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的媒体、自己的社群,移动互联网是不是能做更好的工具,比如在线口语练习,拍照搜题,在线题库、背单词等这些适合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媒体、社群、工具、内容等是第一波技术和教育的结合。”

他认为科技与教育结合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习效率,主要有四个方向:

1. 通过技术优化备、教、学、练、测、评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

2. 连接好老师和好学生,降低双向寻找的压力。

3. 提升组织效率(B端),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效率,提升学校教学品质。

4. 构建新型学校,这是最为远大的方向。

李开复早在参与今年达沃斯论坛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EdTech太多理想,太多修辞,不够务实。同时对学生数据隐私过于纠结,没有看到应有的进度。”

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如何深度融合,趟出一条自己的路径?蓝象资本在《2018-2022年 Edtech趋势报告》中做出了独立预测,以下为干货梳理。

教育科技现状与趋势

1.10万亿教育市场,资本投入井喷式增长

上图可见: 2017年中国教育行业总体规模已达到7.79万亿,近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52%,预计于2020年突破10万亿。教育行业整体增长迅速,市场潜力巨大。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教育市场投资在经历2016年的低潮期之后明显回暖,2017年投资金额较上年翻倍,达到283亿元。投资案例数增长50余起单体投资金额更是实现102.8%的增长。教育投资市场已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2.教育科技大热

从教育细分领域来看,在过去四年的融资规模中,教育科技领域占24.8%,而教育信息化领域占9.8%,二者合计融资达教育行业整体的三成以上。

在布局教育行业的基金中,垂直于教育行业的蓝象资本投资案例数最多,目前已投资60余家公司。

而产业巨头也持续加强在教育各细分领域的布局,截止2017年,好未来投资达36家,新东方达17家。真格基金、创新工场、红杉等传统基金纷纷开始重点布局教育行业投资。

3.科技与课堂内外教学场景融合

目前, 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0%,多媒体教室比例增至83%,教育信息化1.0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硬件使用率低,软件服务脱节,信息化素养低是目前重大挑战。

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推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规划》,计划于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这意味着教育信息化的规模要扩大,应用要深化,平台要融合;要覆盖更多的学校、老师和学生。这一政策将会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指引中国教育发展。

蓝象报告认为,在教育信息化2.0的大背景下,体制内教育企业需要推动新技术与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深度融合,资源、平台、应用和服务深度融合。

商业模式上,在 To B 的同时,更多企业开始探索 B2B2C。未来的趋势一定是更加全面的覆盖和更加深入的应用。

深度融合趋势下,教育产品将回归用户为服务效果付费的教育本质。

直播与教学服务融合,移动化场景重塑

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在5年内翻了3倍,微信用户数直逼10亿,渗透率极高,截至2018年1月,小程序用户数达5亿,DAU 达1.7亿。2017年知识付费整体市场规模达49.1亿,同比增长近3倍,预计2020年达235.2亿。

蓝象报告认为,体制外教育企业在未来有2个融合趋势:

第一,直播与教学服务深融合,模式跑通。

第二,移动支付的普及为知识经济商业模式提供可行性,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促进教育科技深度融合的4大驱动力

 1.科技融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破局点

由于庞大的教育市场人口基数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就全国各省市的一本录取率来说,北京市与河南省之间相差将近4倍;中、西、东部幼儿园生均总经费与本科相差4-5倍。

各个数据显示,中国教育存在多维度发展不均衡现象: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年龄阶段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现阶段全方位的鸿沟很难通过简单的人力或财政投入实现跨越,而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则是促成质变的关键因素。

教育部和国务院发布多项政策,强调以“三通两平台”为目标,以科技为杠杆跨越数字鸿沟。《“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规划》推动科技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推出在线教育普惠运动,助力教育公平。

2.中国家庭对优质教育服务付费意愿极强

上图显示:中国家庭教育支出占中国家庭总收入比例从1985年到2012年上升13倍,达到30%,远超教育强国美国的1.6%。亚洲地区的课外辅导风气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中国学生参与课外辅导的比例更是达到了98%。

在这样巨大的市场需求下,直播、双师课堂等科技的引入将极大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占据广阔的市场空间。

消费升级的趋势意味着家长更加注重资源的质量,科技带来的学习效果优化能帮助教育企业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3.混合技术与教育本质将深度融合

教育创业浪潮的第一次驱动力在于线上化——教育资讯内容、录播视频的线上化以及低边际成本的规模化。其背后的科技引擎包括互联网、在线支付、移动互联网、录播视频。

典型案例包括2001年沪江网(PC互联网)、2003年中国教育在线(PC互联网)、2005年新东方在线(录播视频)、2012年的 MOOC 和微课潮(录播视频)等。

教育创业浪潮的第二次驱动力在于商业化——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式日益丰富,移动和直播技术拓展了教学服务场景,资本也是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其背后的科技引擎包括直播视频技术、移动互联网和 LBS。

典型案例包括2014年教育 O2O 潮(LBS)、2015年教育微信公众号潮以及最近逐渐成为主流的直播视频网校(直播视频技术)。

第三波浪潮是2013年-2017年逐步成熟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型教育产品。2013年的猿题库(自适应练习)、2013年的英语流利说(语音识别)、2014年的学霸君(图像识别)和2016年的基于 VR/AR 的仿真实验室、基于认知计算的复杂决策辅助以及高级机器人技术的陪伴、教学机器人等产品已在探索与教育结合的最佳模式。

例如一维弦科技,是全国唯一针对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教学配套方案,自主研发的机器人 MoRo 已实现量产,是全球领先具有实际功能双臂的智能机器人,该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达40亿。

蓝象预测,上述新技术与教育本质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5年中下一波创业浪潮的核心驱动力。未来的教育企业将不仅仅是追求更好、更新的技术,更要把技术与新的教育方式融合,回归到教育本质做深度的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替换关系。

 4.科技规模化教育产品,赋能教学环节

可规模化的个性教学,教学内容通过新交互方式提升了学习体验,教学服务则通过直播技术提升了规模化能力。将内容、教师与助教进一步分工提升了规模化效率。而人工智能可以赋能教学的各个环节,降低重复性工作的人力成本,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将会诞生更多的新应用场景。

目前教育科技已在个性化学习、教务/教学支持、直播课程、内容付费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教育科技全球图谱:

“教育+科技”4大创业机会

结合教育信息化2.0发展目标,在搜集整理了全球教育科技领域的投融资案例并研究了其中1000个后,蓝象认为:在体制内的数字化教材教辅、全产业链的教育信息化领域,以及体制外的在线直播和基于微信生态的移动化教育产品等赛道有较大的创业和投资机会。

 1.体制外:直播模式多元化、品类外延化

2017年,在线直播在外教口语领域爆发式增长,获得融资的26起语言培训项目中有一半属于外教直播领域。

就在线教育的模式而言,1v1模式对在线化技术和师资水平要求较低,能够很快速的规模化,但是高居不下的可变成本导致利润率低。

小班课对师资和教研要求高,需要把合适的老师匹配到合适的班里去。双师模式引入助教,分担答疑和辅导的功能,“一个主讲教师+N 个助教”提升用户个性化体验。

2017年,在线1v1学科辅导融资事件数7件,公布金额的融资累计达9亿人民币,可以看到直播已经从英语进入其他学科辅导。2017年泛素质类教育的融资事件和金额数翻了近一倍,达到116亿。

蓝象认为,直播+融合教学服务这个教育创业方向有2个趋势:

趋势1:从1v1探索转向小班课、1vN、双师创新等模式,扩张能力比特化增强,商业模式改良。

趋势2:随着技术的成熟度提高,未来在品类上将从语言类拓展到学科辅导类和素质类,从复杂度低向复杂度高扩散,从知识性向操作性扩散。

  • 双师模式与教学服务的融合体案例100课堂

100课堂通过自研直播平台为公立校提供在线英语双师课程,课前、课中、课后打通,形成教学闭环。

课前:前期联合公立校优质教师与北美教授共同教研,保证课程贴合国内新高考、新课标标准,解决公立校师资、教研痛点。学生和老师可使用自研App 和小程序进行课前预习或备课。

课中:通过在线双师直播课形式授课,丰富学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听说能力;助教分担答疑和辅导工作,提升教学效果。

课后:提供录播、课后习题、打卡督学等教学服务,为公立学校提供英语双师课堂整体解决方案。

在品类扩展层面,我们认为扩展的方向会从知识性强、复杂度低的品类,比如口语、学科英语、考证等,进入到知识性强、但复杂度相对较高的品类。实现学科严肃学习的在线化,然后会进入操作性强、但复杂度低的品类。

蓝象资本已投资11个素质教育项目,例如在线少儿美术画啦啦、儿童音乐启蒙优贝甜、STEM 教育赛先生等,通过在线直播进行技能性教

学。

2.体制外:移动化教育产品重塑教学场景

2017年,微信用户数直逼10亿,微信社交网络覆盖面极广:微信约等于中国移动互联网。而轻量化、强社交的微信小程序自发布以来快速渗透微信生态,截至2018年1月,小程序用户数达5亿,DAU 达1.7亿,天花板极高,发展空间大。

蓝象认为,微生态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将重塑教育行业内教、练、测、管各个环节,通过微信关系链极大降低获客成本,释放出大量机会。越是非核心、碎片化的学习环节,越适合移动化。

  • 基于微生态的在线教育公司案例宝宝玩英语

3.体制内:数字化教材教辅加速渗透

目前的教材教辅市场规模是500亿,而培训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万亿。交互性、智能性的缺乏使得传统教材的效果和盈利是培训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数字化技术与优质内容的融合,能从根本上提升教材教辅的交互性和社交属性,使单一的教材学习效果达到甚至超过培训机构的教师教学效果,从而渗透1万亿的培训市场。

但教育信息化并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领域,因此很多教育创业者在进校时面临渠道挑战。

  • 教材教辅内容数字化融合案例智慧流

     

智慧流以官方教材教辅数字化为基础,在国内率先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学教学及学习系统,通过有效连接官方教材教辅的数字出版、公立学校的课堂教学、家庭课后的学习辅导三大场景,提供最有效的学习能力提升服务。

目前,智慧流已经合作全国十多家国有大中型教材教辅出版社,产品覆盖全国3万多所学校,付费会员用户超过70多万。

 4.体制内:信息化融合全产业链

教育信息化经费持续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57%,面向公立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域涌现出巨大机会。在信息化的进程中,技术变革与教育变革并非同步进行,我们从成熟技术与创新技术、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这两个维度进行解读。

教育领域的变革往往发端于技术逻辑,比如 MOOC、微课、课件资源等成熟技术的引入替代了教师授课,而 VR、直播双师等创新技术刚出现时被应用于传统的教学场景中。

当技术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之后,传统的教学模式被颠覆,成熟技术对传统模式的作用不再是替代,而是赋能,提升教学效率和体验,实现体制内的个性化教学与智能练测评;而创新技术和教育也不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重构新的教育模式,如翻转课堂、新型学校等。

  • 教育信息化融合产业链案例音乐笔记

音乐笔记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颠覆传统的钢琴陪练市场。

“家长不懂音乐”“太忙没时间陪孩子”“孩子不爱练琴”是如今数千万中国琴童家长头痛的问题。音乐笔记打造的“人工智能陪练机器人+真人老师陪练”模式,通过近30项自研的专利技术,用人工智能赋能机器陪练和在线真人陪练,很好地解决了家长这一痛点。孩子弹奏中的音高、节奏等错误都会被智能机器人老师一一实时标出,帮琴童及时纠错。

目前,音乐笔记纠错精准度达99.5%,超过了许多专业真人老师。该产品已经服务了全球数十万琴童,成为越来越多琴童学习钢琴的标配。

* 报告由蓝象资本调研完成,《亲子商业志》受邀联合发布。

报告主作者:蓝象资本投资总监王凯峰,拥有10年互联网产品研发和市场运营经验,曾任好未来家长帮 App 负责人。他目前关注 To B 领域教育信息化、 教育+小程序、 教育 SaaS 赛道,参与投资案例包括鲸打卡、纷极阅读、100课堂、十六进制、音乐笔记、一维弦科技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