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地下新街口”最新建设进展来了!这个全国规模最大的“地下城”已下挖到48米,预计2023年全部投用。
江北地下新街口
昨天,从新区管委会主办的城市地下空间高峰论坛上传来消息,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目前已挖到48米,即将开始四号线二期基坑开挖,该线预计2022年开通,这一地下城一期工程预计2023年全部投用。
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一期工程项目位于江北新区CBD中心,万寿路及横江大道之间,沿定山大街两侧,占地面积51公顷。项目将地下管廊、商业、轨道交通等在地下实现相连和整合,是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复杂的地下空间项目。
项目地下七层,包括商业大平层、交通大平层、市政综合管廊、地下车库、私人保险库、4条地铁线站台站厅层。项目采用统一策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五统一理念进行开发建设。在该项目落成以后,核心轴路下所有管线都将纳入管廊并与地下空间结建,全面覆盖核心区所有地块,形成稳定集约的“城市命脉”。中央商务区站和滨江站实现三线无缝换乘,创造高效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体验。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除了地下城建设,去年9月,作为扬子江金融集聚区的首个重大建设项目,投资300亿元、总规模118万平方米的绿地·江北金融中心正式奠基。
对于江北新区来说,直管区内规划的33.2平方公里核心区,作为未来的创新引领区、总部集聚区、形象展示区和发展示范区,必须贯彻新理念、树立高标准,确保核心区形象品质处于全国一流水平。 海绵城市、小街区密路网、绿色建造、智慧城市等新理念、新技术在新区一一落地。“上天入地”,江北新区正以旺盛的动能向上生长、向下拓展城市功能,空间上伸开手脚,“一张蓝图干到底”。
“两城一中心”快速崛起
去年以来,江北新区按照省市决策部署及全市“4+4+1”产业定位,围绕新区“4+2”产业体系,进一步聚焦重点,提出了建设“两城一中心”产业发展构想,即建设“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
集成电路是江北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据统计,新区已集聚14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芯片封装及成品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全部环节。展讯、创意电子、ARM(英)、Synopsys(美)、Cadence(美)、晶门科技等国内外顶尖企业相继落户新区,国内排名前10位的企业已有一半在新区集聚。为全面助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新区还打造了全国首个涵盖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全方位产业要素的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ICisC),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专业的服务。
据测算,到2020年,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将达千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芯片之城”。
围绕建设“基因之城”,新区打造了国内首个高端国际健康城,引入鼓楼医院进驻,引进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Joslin中心、瑞典医疗健康发展中心等一批国际高端专科医疗资源。此外,新区已建成全亚洲最大的基因测序基地,年测序能力达40万—50万人次。目前,新区已集聚了健友生化、绿叶思科、药石科技、基蛋生物、世和基因、诺禾致源等410家基因及生命健康类企业。 结合我市“一江两岸”金融产业布局,江北新区成功引进了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供销金融、深创投等金融机构,吸引华泰证券产业基金、红土智能创投基金等70多支基金落户,认缴规模超1200亿元。2017年新区直管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4.5亿元,同比增长12.8%,占直管区GDP比重达8.6%。
激发释放发展活力
优化管理架构,创新体制机制是激发释放发展活力的保证,突出精简高效。一年前,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
南京高新区和化工园区整建制并入江北新区,顶山、泰山、沿江、盘城、大厂、长芦、葛塘7个街道划由江北新区统一托管。根据管理职能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区坚持大部制、扁平化,突出精简高效,减少机构、减少层级,科学设置了15个职能机构和5个产业平台。短短20天,新区完成了与两园区人员的初步整合和相对集中办公。
2017年8月,江北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审批局揭牌成立。原本分散在新区各单位的执法权和审批权得以集中,实行“一个部门管执法”“一枚印章管审批”。
3个月后,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赋予南京江北新区直管区部分省级管理事项权限的通知》,赋予新区46项省级事权,其中,行政许可25项、行政确认11项、其他行政权力10项。此举进一步助推新区建立起更加协调的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真正实现“办事不过江”的行政审批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
江北新区还实现了“‘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市领先”等,有力促进了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打造“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办结时限最短、收费最少”的国家级新区。
南京未来发展新高地
长江如虹贯,伫立江边,北望对岸,远处高楼鳞次栉比,近观江湾绿意葱茏。曾几何时,江北还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2015年6月27日,作为全国第13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横空出世。
短短3年,在这片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总面积达2451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创新日益活跃,产业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已被视作南京未来发展的新高地、扬子江城市群光彩炫目的“龙珠”。 滚滚长江,风云际会,扬帆前行正当时。
(南京日报记者朱晓露、新华报业网)
来源:南京区街一号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