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版《纪实72小时》,模式引进之外更应“文化勾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版《纪实72小时》,模式引进之外更应“文化勾连”

最近半年,中国引进日本NHK的经典纪录片《纪实72小时》进行了几次翻拍。当纪录片开始模式研发和引进时,我们也试图审视那些模式以外的进步空间。

文 |多米

2006年NHK(日本放送协会)制作的纪录片《纪实72小时》,放映至今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口碑,频频出现在各种纪录片推荐列表中。直到现在,时间的跨度也并不影响观众对它的理解和品味,一方面是因为这部作品对人生与情感的关注,另一方面纪录片形式的特质也增色不少。

在中国互联网巨头纷纷着手布局纪录片领域的2018年,优酷和腾讯两家网络平台先后引进该纪录片的模式,翻拍制作了《三日为期》和中国版《纪实72小时》。两家视频网站的动作让人们再次聚焦于十几年前的这部经典之作。

我们不禁要问,日本NHK《纪实72小时》的原版模式是怎样的?国内的翻拍作品又表现如何呢?中日版本的核心差异又在哪?

引进采访模式,是国内纪录片新的迈步

通过拍摄人物故事来讲述时代、探寻人生的纪录片已不少见,或者可以说,从人物出发正是能够为纪录片增添人文魅力的手段之一。

《传承2》中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者、《生门》中幽默又温暖的妇产科李主任、《人生一串》中热爱生活的的美食达人,在各种题材之下,人物的丰满个性常常让纪录片更具故事性,也更能引发观众共情。

还有一部分直接以人物、生活为题的纪录片,它们更加单纯直接地关心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和生活态度,比如《人生七年》《零零后》追踪从幼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展现社会阶层的延续和反转;《我的时代和我》细致观察代表性人物的个性风格,形成当代“名人图鉴”。

那么,如果想更进一步地探寻万千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如何保证拍摄内容的自然和真实呢?《纪实72小时》的模式就这样走进了中国纪录片人的视野。

这部经典的日本访谈类纪录片,连续十年在NHK被评为观众满意度第一,在中国则是依靠“自来水”式的传播进入大众视野。不同于其他纪录片跟拍并截取剧情的方式,《纪实72小时》采取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每位被拍摄对象的关注也只局限在短短的采访时间内。

在一处有人经过的地方,一架摄像机,一双等待倾听的耳朵,72小时内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人生故事。日本版《纪实72小时》捕捉到了各行各业、覆盖各年龄段的采访对象,生活本身难以捉摸的特质也成功转化为这部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在前期准备阶段既不需要剧本,也不需要提前挑选拍摄对象,只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就可以开始进行拍摄,随机和真实就是整个过程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这种相对简洁的纪录片模式,在日本收获了高满意度的反馈,又正好可以弥补中国此类纪录片的空白,被优酷和腾讯先后引进也在情理之中。

可以看到,模式引进在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中屡见不鲜,但在纪录片中却并不多见。

今年《纪实72小时》的纪录片模式被引进国内,则可以算是中国纪录片行业的一个新的迈步,也达成了我国纪录片逐渐枝繁叶茂的一项必要条件。

采访中难得的“距离尺度”

观看日本的《纪实72小时》,会发现在每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人物出现的密度却很高。每组被拍摄对象大约展示两三分钟的采访内容,粗略地展现路过此地的人们可能正在经历的生活片段。

对于随机选取的路人,拍摄组当然希望有尽可能多的人愿意接受采访;而对路人来说,保护隐私和保持友好则是分据两端的考量。在这样的关系下,如果处理不妥当,拍摄不顺利甚至被拒绝的几率就会增加。那么NHK是怎样操作的呢?

从最终呈现来看,拍摄组始终保持着诚恳而又克制的提问,一方面表现出希望倾听的愿望,同时又把握着有礼貌的分寸感。

在大阪商店购物街的一集中,“你们来这里吃饭?”“你们下班了吗?”类似这样的问题向一对父女进行简单提问并认真倾听,慢慢就了解到关于二人工作和生活的很多信息。

监狱理发店的顾客说,“我常常想,她真是个好人,能做什么坏事呢?”很多信息不是摄制组特意询问的,而是被拍摄对象自主选择展开的内容,于是就更加贴近他们真实的想法或生活的重心。

在以往的印象中,日本的性格文化是含蓄内敛的。快乐的故事还算简单,而那些真正心酸或无奈的事情,能够开口讲述是很少见的,更何况是在镜头前公之于众。然而,NHK的《纪实72小时》也越过了这道隐形的隔阂,在特殊场景下记录到那些深刻而坦然的讲述。

监狱中,一位和善的老人向摄制组坦白自己的过往,“你可能难以理解,但在二战末期,这种药非常多,我无法说明他们有多可怕”;年轻女孩向镜头展示最近的学习笔记,大方承认自己的梦想,“有一天我要开一间自己的美发店,一个让人们开心的地方”。

在监狱这样的特殊区域,摄制组的拍摄权限不仅需要获得机关部门的批准,还需要服刑者的认同和接纳。摄制组倾听和询问的态度不会直接显示在纪录片之中,却会对最终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自然而丰富的拍摄素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摄制组礼貌的“距离感”。

引进模式,还需要技巧的搭配

回过头来看中国翻拍的作品,在模式和架构上都完整地遵循了原版。导演张学娇先后两次飞到日本向NHK的同行们学习取经,并严格按照“游戏规则”制作中国版的《纪实72小时》,保证绝对的真实拍摄和顺时取材。

然而,纪录片作品的成形不能只依靠模式,还需要许多技巧和心思。中国翻拍的几版作品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观众的评价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对于地点的选取,看过日本版的观众明显感觉到中国版本在地点和主题之间的勾连有所欠缺。在原版中,新宿二丁目勾连着社会边缘的“LGBTQ”群体,深夜食堂聚焦“昼夜颠倒的人”,自动售货机则指向“长时间的陪伴”。而在中国的几个版本中,类似的雕琢和考量仍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例如,中国版《纪实72小时》里,在长沙解放西的粉店进行拍摄的几段内容,本可以从长沙年轻人的娱乐生活入手进行拍摄和采访,但摄制组却没有挖掘出地点可以附带的这些含义与文化, 最后的效果也就相对乏味。

同时,采访技巧也是需要提高的部分。在中国版《纪实72小时》中,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被采访对象站在虚化的背景前对摄制组的提问作出简短的回答,甚至转身干活、终止谈话。采访过程颇显刻意,没有自然地融入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或许也是因为采访技巧的问题,拍摄的素材没能达到预期的要求,于是在《三日为期》 “时间停滞的烈火街机厅”一集中,一板一眼的旁白代替了本可以从采访对象口中听到的描述,其内容也只是简单围绕游戏厅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没有超出观众预期的故事发生。如果在拍摄和采访过程中就有意提高话题的丰富程度,提升纪录片的创作和采访技巧,那么每天发生在中国的那些平凡而独特的故事,其实足以构成纪录片画面中引人思考的精彩片段。

正如NHK的制片人对张学娇所说的,“我们只有一亿的偶遇,但你们有十三亿。”从纪录片模式引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中国纪录片更开阔的前景和更大的潜力。带着引进模式的期待和喜悦,中国纪录片需要反复琢磨的地方还有许多。那些模式之外的技巧,或许正是中国纪录片人下一步的前进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版《纪实72小时》,模式引进之外更应“文化勾连”

最近半年,中国引进日本NHK的经典纪录片《纪实72小时》进行了几次翻拍。当纪录片开始模式研发和引进时,我们也试图审视那些模式以外的进步空间。

文 |多米

2006年NHK(日本放送协会)制作的纪录片《纪实72小时》,放映至今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口碑,频频出现在各种纪录片推荐列表中。直到现在,时间的跨度也并不影响观众对它的理解和品味,一方面是因为这部作品对人生与情感的关注,另一方面纪录片形式的特质也增色不少。

在中国互联网巨头纷纷着手布局纪录片领域的2018年,优酷和腾讯两家网络平台先后引进该纪录片的模式,翻拍制作了《三日为期》和中国版《纪实72小时》。两家视频网站的动作让人们再次聚焦于十几年前的这部经典之作。

我们不禁要问,日本NHK《纪实72小时》的原版模式是怎样的?国内的翻拍作品又表现如何呢?中日版本的核心差异又在哪?

引进采访模式,是国内纪录片新的迈步

通过拍摄人物故事来讲述时代、探寻人生的纪录片已不少见,或者可以说,从人物出发正是能够为纪录片增添人文魅力的手段之一。

《传承2》中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者、《生门》中幽默又温暖的妇产科李主任、《人生一串》中热爱生活的的美食达人,在各种题材之下,人物的丰满个性常常让纪录片更具故事性,也更能引发观众共情。

还有一部分直接以人物、生活为题的纪录片,它们更加单纯直接地关心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和生活态度,比如《人生七年》《零零后》追踪从幼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展现社会阶层的延续和反转;《我的时代和我》细致观察代表性人物的个性风格,形成当代“名人图鉴”。

那么,如果想更进一步地探寻万千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如何保证拍摄内容的自然和真实呢?《纪实72小时》的模式就这样走进了中国纪录片人的视野。

这部经典的日本访谈类纪录片,连续十年在NHK被评为观众满意度第一,在中国则是依靠“自来水”式的传播进入大众视野。不同于其他纪录片跟拍并截取剧情的方式,《纪实72小时》采取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每位被拍摄对象的关注也只局限在短短的采访时间内。

在一处有人经过的地方,一架摄像机,一双等待倾听的耳朵,72小时内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人生故事。日本版《纪实72小时》捕捉到了各行各业、覆盖各年龄段的采访对象,生活本身难以捉摸的特质也成功转化为这部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在前期准备阶段既不需要剧本,也不需要提前挑选拍摄对象,只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就可以开始进行拍摄,随机和真实就是整个过程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这种相对简洁的纪录片模式,在日本收获了高满意度的反馈,又正好可以弥补中国此类纪录片的空白,被优酷和腾讯先后引进也在情理之中。

可以看到,模式引进在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中屡见不鲜,但在纪录片中却并不多见。

今年《纪实72小时》的纪录片模式被引进国内,则可以算是中国纪录片行业的一个新的迈步,也达成了我国纪录片逐渐枝繁叶茂的一项必要条件。

采访中难得的“距离尺度”

观看日本的《纪实72小时》,会发现在每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人物出现的密度却很高。每组被拍摄对象大约展示两三分钟的采访内容,粗略地展现路过此地的人们可能正在经历的生活片段。

对于随机选取的路人,拍摄组当然希望有尽可能多的人愿意接受采访;而对路人来说,保护隐私和保持友好则是分据两端的考量。在这样的关系下,如果处理不妥当,拍摄不顺利甚至被拒绝的几率就会增加。那么NHK是怎样操作的呢?

从最终呈现来看,拍摄组始终保持着诚恳而又克制的提问,一方面表现出希望倾听的愿望,同时又把握着有礼貌的分寸感。

在大阪商店购物街的一集中,“你们来这里吃饭?”“你们下班了吗?”类似这样的问题向一对父女进行简单提问并认真倾听,慢慢就了解到关于二人工作和生活的很多信息。

监狱理发店的顾客说,“我常常想,她真是个好人,能做什么坏事呢?”很多信息不是摄制组特意询问的,而是被拍摄对象自主选择展开的内容,于是就更加贴近他们真实的想法或生活的重心。

在以往的印象中,日本的性格文化是含蓄内敛的。快乐的故事还算简单,而那些真正心酸或无奈的事情,能够开口讲述是很少见的,更何况是在镜头前公之于众。然而,NHK的《纪实72小时》也越过了这道隐形的隔阂,在特殊场景下记录到那些深刻而坦然的讲述。

监狱中,一位和善的老人向摄制组坦白自己的过往,“你可能难以理解,但在二战末期,这种药非常多,我无法说明他们有多可怕”;年轻女孩向镜头展示最近的学习笔记,大方承认自己的梦想,“有一天我要开一间自己的美发店,一个让人们开心的地方”。

在监狱这样的特殊区域,摄制组的拍摄权限不仅需要获得机关部门的批准,还需要服刑者的认同和接纳。摄制组倾听和询问的态度不会直接显示在纪录片之中,却会对最终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自然而丰富的拍摄素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摄制组礼貌的“距离感”。

引进模式,还需要技巧的搭配

回过头来看中国翻拍的作品,在模式和架构上都完整地遵循了原版。导演张学娇先后两次飞到日本向NHK的同行们学习取经,并严格按照“游戏规则”制作中国版的《纪实72小时》,保证绝对的真实拍摄和顺时取材。

然而,纪录片作品的成形不能只依靠模式,还需要许多技巧和心思。中国翻拍的几版作品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观众的评价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对于地点的选取,看过日本版的观众明显感觉到中国版本在地点和主题之间的勾连有所欠缺。在原版中,新宿二丁目勾连着社会边缘的“LGBTQ”群体,深夜食堂聚焦“昼夜颠倒的人”,自动售货机则指向“长时间的陪伴”。而在中国的几个版本中,类似的雕琢和考量仍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例如,中国版《纪实72小时》里,在长沙解放西的粉店进行拍摄的几段内容,本可以从长沙年轻人的娱乐生活入手进行拍摄和采访,但摄制组却没有挖掘出地点可以附带的这些含义与文化, 最后的效果也就相对乏味。

同时,采访技巧也是需要提高的部分。在中国版《纪实72小时》中,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被采访对象站在虚化的背景前对摄制组的提问作出简短的回答,甚至转身干活、终止谈话。采访过程颇显刻意,没有自然地融入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或许也是因为采访技巧的问题,拍摄的素材没能达到预期的要求,于是在《三日为期》 “时间停滞的烈火街机厅”一集中,一板一眼的旁白代替了本可以从采访对象口中听到的描述,其内容也只是简单围绕游戏厅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没有超出观众预期的故事发生。如果在拍摄和采访过程中就有意提高话题的丰富程度,提升纪录片的创作和采访技巧,那么每天发生在中国的那些平凡而独特的故事,其实足以构成纪录片画面中引人思考的精彩片段。

正如NHK的制片人对张学娇所说的,“我们只有一亿的偶遇,但你们有十三亿。”从纪录片模式引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中国纪录片更开阔的前景和更大的潜力。带着引进模式的期待和喜悦,中国纪录片需要反复琢磨的地方还有许多。那些模式之外的技巧,或许正是中国纪录片人下一步的前进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