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文牧野谈《药神》:我不拒绝煽情 你想哭就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文牧野谈《药神》:我不拒绝煽情 你想哭就哭

“为什么学电影的就不能看韩剧?”

伟大、最优秀的国产现实题材、神片……平时对国产电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观众,不吝用这些极端的词汇,去表达对7月5日上映的《我不是药神》的喜爱。

这部影片的监制鼎鼎大名,宁浩和徐峥这一对黄金组合,单拎出来都是票房保证,更何况这还是两人首次在监制层面进行合作。而导演文牧野是宁浩“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中签约的一名新人导演,这是他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

《我不是药神》是一个现实题材影片,故事并不复杂。徐峥饰演的程勇原本贩卖印度神油,缺钱时意外得知从印度走私高价特效药“格列宁”的仿制品会有巨大市场,经过思想斗争,他前往印度获得该药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跟几名病友伙伴合伙,既救了人也赚到了钱。随后生活中的一系列剧变,让他最终付出惨痛代价,也成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心目中的“药神”。

王传君饰演的吕受益的到来,让程勇得知印度仿制药的存在,也是整个故事的转折

这个故事根据陆勇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两者差距极大。编剧对该故事加以深度的商业包装,从人物的基础设定开始进行符合类型片特征的改编,让每一名重要的角色在出场和结尾处都有着明显变化,身上都闪烁出耀眼的弧光。整个故事也在严格的类型片叙事结构下,用紧密的情节深深牵动着观众的情感。在超过15万人打分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豆瓣电影9.0分的成绩。

这是导演文牧野预料到的。在4月底举办的全国院线推介会上,他曾用流利的表达和自信的态度,阐述着这部电影的价值。而本片制片人、坏猴子影业CEO王易冰,甚至认为“这是我入行以来做的最好的电影”。

豆瓣电影评分

要拍好商业类型片并不容易。在近几年涌现的青年导演中,绝大多数受到关注的,都是获得各大奖项、在作者表达上有着出色见地的创作者。除极少数演员转型的导演之外,在头两部电影中几乎都没有取得很好的票房。而《我不是药神》作为文牧野的处女作,上映第一天的票房就已经突破3亿。

让故事、人物都更加类型片创作规律,充分调动观众情绪,是文牧野在创作《我不是药神》时的“指导方针”。他也始终用理性的态度,用两年的时间一步步完善剧本,将自己不露声息地藏在故事的背后。

为了让故事取得平衡,他甚至刻意让每个人都能够合理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对”的事情。不管是缺钱想要活命的病人,还是瑞士药企的医药代表,或者法不容情的警察局长,甚至一度作为负面角色出现却道出本片关键题眼“只有一种病,穷病”的假药贩子。在影片结局,这一药品进入医保让病人吃得起的消息,让此前无比纠缠的灰色浓雾有了合适的出口。

其中的难度,不仅仅是让故事符合大众观影口味,还有许多电影工业层面的难度,比如找到合适的幕后团队和演员团队、与资深优秀演员进行良好沟通找到最佳的表现形式、通过剪辑让全片没有一个可有可无的镜头……这些在商业类型片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个问题,每一项都是对青年导演的严苛考验。

《勇敢的心》、《辛德勒名单》和《断背山》,是文牧野在即时反映下想到的几部喜爱的影片。这些影片都与他的创作风格相近,讲述个体英雄的成长,用强烈的情感带动观众的情绪波动,在题材上比较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

他很坦诚自己对基本功的看重,以及对少数影评人所批评的“褒奖段落”及煽情段落的喜爱。在他看来,一部能够被大众所喜爱的商业片中,这两者的存在是即合理且必须的。

对青年导演来说,筛选信息,找到自己最喜欢、最合适的方向,或许比强烈地表达某种观点的欲望更加重要。“电影跟观众最紧密的共鸣,不来自于品味、批判精神甚至价值观。只有巨大的情感共鸣,这个电影才能真正抵达我心灵深处”。

《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

界面娱乐对话文牧野:

界面娱乐:为什么会选择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作为自己的长片处女作?

文牧野:最早是编剧韩家女看到了央视《今日说法》的一期节目,根据新闻报道,写了第一版的剧本给了宁导。然后宁浩导演找到我讲了个故事,我也很喜欢。当时我还在写别的剧本,他就说先做这个。

界面娱乐:是因为“坏猴子七十二变”这个计划吗?

文牧野:对,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字,我是他见得第一个青年导演。他看过我的短片,托朋友约我吃了顿火锅,我酒量特别差就没喝酒,然后就确定我们要做的这个故事。

界面娱乐:这个题材对你最大吸引力在哪里?

文牧野:首先它有很强的社会性,生老病死大家经常见到,是直接落到一个个单位家庭里的。就像电影里说的,“谁没生过病,你能保证你一辈子不生病吗?”这是它的社会土壤。

再就是它的社会意义,这里有一个无法调和的悖论,情和法,专利权和病人生命,钱和善良、信仰,所有这些东西来回角力,却没有一个结果,没有一方完全正确。

还有一点,故事最后的落点,是充满了光明和希望。这个落点非常重要,当我们看了一遍世态炎凉的时候,是不是还相信这个世界是好的。这个题材有机会拐到这个地方,只要你引导妥善,就会让观众走一圈之后,最终回到这个特别光明的点上,让观众充满希望地走出电影院。

界面娱乐:目前点映的反馈很好,成片达到你的预期了吗?

文牧野:还好,在预期里。我拍电影就三个原则,真诚、动人和希望。真诚的态度、动人的故事、走出电影院之后充满希望,这三点非常重要。

界面娱乐:情与法的对立在许多国外优秀作品中都所呈现,不过国内这样的作品并不多。你如何去把握这个问题在内地去表现的度?

文牧野:你必须要判断,任何一个角色在他的角度上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就连里面的瑞士公司医药代表也是对的。人家是正版药,你盗版我还不能抓你?他们也是花很多钱很多时间去研制的药,没研制出来时这个病是绝症,他们也救了很多人。

每个人都要找到度,警察局长很简单,如果局长在情与法之间摇摆,下面整个团队都散掉了,执法者就应该站在法律这一边,而且你确实犯了法,走私、销售假药,毋庸置疑是犯法的。其他人也都是对的,所有人都是对的。只要在剧本编写时写到位了,拍摄的时候就不难,只需要把握他们在表达自己对的观念时,不要让观众讨厌他们。

从根源上如何去权衡?就是解决这个药,我们中国政府让它进了医保,让这个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从30%多的存活率提升至85%,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而且一直向对的方向发展,看到的是温暖。

李乃文饰演的医药代表(右)在片中的表现,是完全站在公司利益的角度

界面娱乐:目前来看,这个故事跟真实的事件区别挺大的,为什么改编这么多?

文牧野:真实的故事是一个特别文艺的故事,但也很丰满,里面有特别强的现实主义情怀,我们在做剧本的两年里,让它更丰满,更有娱乐性、社会性和灵魂性,这三性都尽量靠近满值,让它们有机地结合。

电影是这样,就是娱乐性越高,社会性越低,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所以你要找到那个协调的点,既能让观众觉得很娱乐,又能让观众接收到浓烈的社会性。包括《摔跤吧!爸爸》、《辛德勒名单》都是这样,《辩护人》前面也很松弛。这一点很重要,你要跟观众说社会上的事,就得让观众也哭也笑,因为哭和笑是打开观众心门的一把钥匙,当他们感受到情绪的愉悦或悲伤之后才肯听你讲道理。如果一上来就硬邦邦地讲道理,他们是不听的。

所以在电影化的过程中,其实有种引导观众进入你故事内核的职能在,就看你怎么能更舒服地引导观众进去,让观众在情绪饱满的情况下感受到更厚重的内容。

界面娱乐:所以你在表达的时候,也用了比较标准的类型片的四幕式结构。

文牧野:对,这是一个标准的类型化讲述形式,是全世界几百年、几千年听故事的一个习惯。你给观众讲一个相对社会性还有点残酷、严肃题材的时候,更需要用通俗的方式去说。如果用特复杂的方式讲,他又看不懂又不知道讲啥。必须用一个通俗的方式,讲一个难以入耳的道理。

界面娱乐:不过故事的原型陆勇并没有被判刑入狱,为了让故事更好看,你们做了哪些改编?

文牧野:原型自己得病,也没通过卖药盈利。他只是提供了代购的渠道。他当时的罪名是“滥用信用卡”。

一开始是编剧韩佳女按原型故事写第一稿,后来我和编剧钟伟一起改。但是很别扭,怎么都写不出来,就在想,是不是人物基础设置有问题?因为这个人物有两个欲望,他既是卖药又是自救。你想想,如果辛德勒他自己是犹太人,故事就会变得很奇怪,所以辛德勒是一个纳粹,他有理由压迫犹太人,却在救犹太人,这样的弧光就很漂亮,也很单一。我们的程勇就是想挣钱,就像他说“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想赚钱”。到最后,他在法庭上说的却是,“我看见这个病人,心里难受”。如果你看一眼头再看一眼尾,这完全是俩人,他是怎么走过来的?后来我发现这一点,就把这个人物改成现在这样。

影片原型陆勇

界面娱乐:里面其他四名主角的设定也很有意思,各个年龄层不同的职业都有,是故意这样挑选的吗?

文牧野:当然了。从年龄层的分布,从小孩到青年、老人都有。从社会阶层的分布,从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到中产小市民、高知分子都有。像这样的电影,重点在于生态。这四个人不仅用来交代病人的生态,还是围绕在主角身边的四个小天使,主角是小魔鬼。电影从头到尾就是天使不断地让主角发生变化,当其中两名天使死去时,主角就变成了天使。

我们一开始就想好要做这样一个像金羊毛的故事,有了结构后就按照分层去想,然后再看他们的电影质感。不得不说牧师的电影质感非常好,当他出现在电影里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电影。彭浩会带来很落地的质感,钢管舞女也非常的电影,主角程勇也是在一个神油店里,电影质感非常好。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环境,这些环境都非常有电影质感,我们编剧俗称场景材质,又有档次,又落地。然后王传君的角色吕受益,是串联起所有材质的角色。他们把这个度打开了,让观众既在欣赏一个有电影质感的电影,同时又会容易移情于他们。

界面娱乐:有不少人不理解,为什么吕受益和彭浩必须死?

文牧野:因为他们是观众最爱的。电影、戏剧就是这样,一定是你最爱的人、最大程度牵引住观众的角色离开你。观众一开始喜欢吕受益,当他去世后会发现黄毛有情有义,在海边聊完之后再死去,这就是帮助主角更加完美的过程。观众情绪对他们情感投入越大,观众越相信主角会变成那个人,因为主角跟他们感同身受,甚至比他们还难过。他们认同,心态就跟过来了。

界面娱乐:你之前说过,这几位演员可能贡献了一个群像表演的高峰,你是如何跟他们沟通的?

文牧野:首先是剧本写到位了,给了足够的表演空间,然后他们在现场表演时也有非常好的心态,非常自如和灵活,闪现了很多表演的闪光点。我认为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剧本和演员,这部电影就是写了一个好的剧本,找到了一群好的演员。

界面娱乐:片中的手持镜头也非常的多,你故意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文牧野:首先跟我个人爱好有关,之前的短片都是手持摄影。在这部片子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拉近观众跟创作者的距离,让观众觉得亲切。如果光打地很好、场景布置特漂亮,观众就会有疏离感。就像我一开始放的第一首歌,印度的《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观众一下子就很松弛,再慢慢讲故事,开始形而上。这是渐进的过程,到了最后法庭那场戏开始,没有一个手持镜头,而且光打的特漂亮特庄严。

界面娱乐:最终是将剧本完成到什么阶段才开的机?

文牧野:剧本不弄好,绝不开机,一条表演不好也绝不放过。剧本改到现在这样,宁导说好了才开拍,除了现场改了小细节,大结构、流畅度都没有改。

界面娱乐:能感受到你在创作中依然保持了理性的态度。

文牧野:相对类型化的电影,是需要一定的理性去编织的,但前提是感性创作,一定要非常强的情感投入在里面。就像我说的那些材质和电影感的问题,其实是一种感性。你怎么确定他很有电影感?这是感性判断。

就像当我看到得把他们写死的时候,我会非常难过。这两个人是程勇心中最软的两块,吕受益是最像中国病人的一个角色,彭浩是全片最侠义的、最干净的、最道德的、最完美的角色。他看透了死亡、皈依了死亡,只认正义、善良和公平,非常理想主义。程勇是把他当偶像的,坐在海边都会问他是不是看不起自己。因为程勇觉得在人格上自己差彭浩不是一点半点。彭浩可以为了他认为正义的事情死去,所以最后他牺牲了自己。

左边的彭浩和右边的吕受益先后死去,也让程勇获得了新生

界面娱乐:能看到你的表达非常流畅且自信,作为首次执导长片的导演是如何做到的?

文牧野:表达好就是要了解自己的作品,准备得多很多种。我们能看到很多作品、很多的书,能获得很多的参考,我的自信就是来源于印证和取证。在看别的作品的过程中,会帮你印证,取证就是一个辛苦活,写了剧本多给别人讲,看人家的反应。

界面娱乐:我们现在都不缺意见,可能更需要做好的是如何筛选别人的意见。

文牧野:对,可能更缺的是筛选意见的能力,咱们这个年代信息太多,更大的问题是你不知道哪个信息是对的。而且大家的艺术体系都不一样。这就是我很幸运的地方,我有一面镜子,就是宁浩导演。我提一个问题,他基本上能给我95%以上的正确判断。这个判断非常好,能够让我不用去筛选过多的复杂信息,只需要在一两个人这儿得到信息进行筛选就够了。

界面娱乐:但他的作品风格跟你的完全不一样,你们怎么去找到讨论的方向?

文牧野:宁浩导演是一名非常好的监制,他特别强的一点,就是他不会用他的艺术体系来看我要做的东西。他的经验丰富,会尽量变成我的艺术体系去看,不会用他自己的艺术体系限制我的艺术观,等于是用我的眼光去看。所以他会跟我说,这里可能你要走45度角,现在只有42度,稍微歪了一点。他非常客观,像一名师父,不会干扰你的创作还会帮你去确立自己。

2017年3月15日《我不是药神》开机时徐峥、文牧野、宁浩的合影

界面娱乐:宁浩和本片的主演徐峥都是监制,他们是如何分工的?

文牧野:宁导主要是在前面做一面镜子,把剧本的方向把控好,然后还推荐来两名非常好的演员,演彭浩的章宇和演牧师的杨新鸣。徐老师在中期作为一名演员存在,特别重要,徐老师百分百配合我,他相信我,其他演员看他这么办也会如此。除此之外他还贡献了后期的宣发,他的宣发能力非常强。

界面娱乐:剧本创作了两年,在确定程勇的角色设置之后,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文牧野:最难的是,片中谁是引发负面情绪的人?社会性题材最难的就是与主角相对的人,只有他越强大,主角的力量才越强大。《我不是药神》是社会性题材比较难描写比较实的,就需要借力,这是编剧技法的问题,慢慢地去引导这些负面情绪,让观众觉得负面力量也很大,但不至于去恨负面内容。这是中国电影创作者独有的智慧。到最后呈现出来的反而是一个灰色地带,包括卖假药的张长林也通过反转有了人物弧光,反而是一个电影高级的地方。

谭卓饰演的钢管舞女思慧(右)让程勇的角色更加丰满

界面娱乐:你是如何去平衡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这种需要符合技法的表达方式的?现在有不少青年导演的表达欲都是高于对技法的尊重,但表达的效果并不太好。

文牧野:做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基本功,你打造一个桌子至少四条腿立得住吧,才能再说是红木的还是黄花梨的,要做美式的还是欧式的。我觉得电影行业慢慢规范之后,得先有职业导演,就像好莱坞的导演,我先是一个职业导演再是一个艺术工作者。

这是我一直理解电影导演的前提,首先必须是一工匠。小津安二郎就说过,我不懂什么叫电影,我就是个做豆腐的。我现在做的就是把故事讲好,把人物呈现好,我们要先做好职业电影人,再做一个艺术电影人。

界面娱乐:你是如何打磨基本功的?

文牧野:多学习,多看电影,拍短片,可能加上一点点天赋。我上学的时候,因为我拍了很多视听风格的短片去训练自己。短片对我们这样的导演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就是练习,去学讲好一个故事、表达一个人。这次拍《我不是药神》的时候我就多拍一点,因为我稚嫩,多拍点给自己留个底,在最大范围内拿到更多素材。

界面娱乐:类型片在未来也是你的创作方向?

文牧野:我觉得电影导演分两块,一种是作者型的,一种是类型的,还有一个中间带,这是一个度的问题。比如诺兰,就是偏类型的,美国一大部分导演都是偏类型的。我对自己的要求,要先做到偏类型,然后在创作生涯的过程中去调节平衡,某部戏可能更适合个人表达一点。

当然谁知道我六七十岁会不会变轴了就要自我表达,也不一定(笑)。但至少目前还是需要类型化一点,我还需要磨炼自己的基础技艺。我的基本功还不够好,照好莱坞导演差太远了。

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地位已经非常靠前了,但文化还没跟上,一直在接受别人的输出。我个人觉得什么时候中国把住世界文化的命脉才是荣耀。这不是文化侵略论,是中国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让国家文化变得强大,是电影人本应有的责任感,不能只想自己,你为中国市场带来多少产值、在国际有多大影响力,都很重要。

界面娱乐:你介意现在有不少人觉得《我不是药神》像韩国片吗?

文牧野:这就是文化自信的问题,不相信自己的国内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不相信国内电影的类型化做的足够好,你只觉得跟别人国家的一样。

韩国电影出来的时候,是不是也有韩国人觉得像美国片?它的根源是一个。本来电影产生于西方,如果真的完全不想学习人家已经发展一百多年的电影的话,干脆别做电影了。电影文化的根源是西方法国人发明的,美国人把它类型化、区分化。我们国家电影类型化的过程中,你还要去判断电影到底从结构上是不是像,这是挺滑稽的事。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思维方式,严格来说是充满了民族自卑感的思维方式。你仔细去看《我不是药神》,哪一点是韩国的?哪个人不是根植在土壤里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们在表达中国人的诉求。

主演们大笑的海报也被认为跟韩国的一些电影风格相似

界面娱乐:从一些桥段的表现和整体结构上来说,在商业类型片中,这种相似性可能不可避免,就像最后许多吃药的患者都在路边为警车里的徐峥送行那样。

文牧野:我对“英雄电影”非常了解,每个“英雄电影”结尾的时候都有一个叫“褒奖段落”。《辛德勒名单》有两个,最后车走的地方和集体放石头。《聚焦》的结尾电话铃声四起,大家都去接电话。也有特别娟秀的褒奖,德国的《窃听风暴》,最后有本书打开,书上写的送给亲爱的那个特工的编号,卖书的问需要包起来吗,他说不用,这本书是给我的。

褒奖段落是所有“英雄电影”必须有的升华。说俗一点,我当个“英雄”,你得给我点脸,给我一个出口让我觉得没白干这事。好莱坞已经用透了,只是中国电影没有过这样的,都一直没有研究过这一个段落,“褒奖段落”是我研究过所有东西后自己给起的名字。

界面娱乐:也有很多评论认为这是在刻意煽情。

文牧野:当然是刻意煽情,都煽成那样了,大交响乐、慢镜头都出来了,还不煽吗?我从来不拒绝煽情,一点不觉得煽情有问题,是非常合理的。《泰坦尼克号》全篇幅音乐,那《我心永恒》唱的,杰克趴门板上沉下去的时候女天籁,不煽情吗?煽情不是耻辱的事,不是电影工作者回避的事,而是应该去掌握、利用、很好地放在你电影里的一个手段。

你的情感自然流露当然好,但有时候你需要知道这一刻你的电影到底面对的是哪些观众,观众这一刻到底需要什么?有些导演可能是一个风格,就是要克制。但对我来说,我该克制的时候已经克制了,在我这个年龄目前的状态,我觉得中国电影需要释放,荷尔蒙和情感需要流露出来。只有流露出来才能产生这个电影真正有意义的影响。它的影响来源于真诚,有时候克制是虚伪的,只要是真诚的,那一刻你想哭就哭。就像我经常说喜欢看韩剧,为什么学电影的就不能看韩剧?还是太二元论了,一提煽情就拒绝。电影跟观众最紧密的共鸣,不来自于品味、批判精神甚至价值观。只有巨大的情感共鸣,这个电影才能真正抵达我心灵深处。我最爱的就是《断背山》、《冬冬的假期》、《勇敢的心》和《辛德勒名单》这些片。

界面娱乐:在整部电影如此严格按照类型片表达方式创作的同时,有没有留一段作为自己风格的表达?

文牧野:全片唯一非情节的大视听段落,是程勇在印度看到街上推佛像和放烟那一段,它是情绪化的,这一段在剧本里写了一个空,叫“死亡气息视听段落”,是我去印度看景时才知道,烟是杀虫的,但光有烟不行,有一天我在街边看到佛像放在木头车上,他们就是这么推着走的。

这个视听段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和死亡气息,是一个标志符,电影从那一刻开始就充满了死亡气息,程勇需要站出来遏制它。这个标点很重要,同时在这里像一把小刀开口一样,打破了电影的匠气,它是一种很抽离的质感,观众能突然感受到一股清风进来,突然感觉这个电影还是有灵气的。就像是做饭时撒的味精,就是个点缀。

程勇看到的佛像,分别是湿婆和迦梨女神,分别是毁灭之神和毁灭女神

界面娱乐:如今社交网络上已经有影评人开始用“最优秀的现实题材”、“伟大”来形容《我不是药神》了,你怎么看这样的褒奖?

文牧野:完全达不到。这个电影之所以有反响,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题材。中国观众对这种题材太饥渴了,会在潜意识里加很多情感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文牧野谈《药神》:我不拒绝煽情 你想哭就哭

“为什么学电影的就不能看韩剧?”

伟大、最优秀的国产现实题材、神片……平时对国产电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观众,不吝用这些极端的词汇,去表达对7月5日上映的《我不是药神》的喜爱。

这部影片的监制鼎鼎大名,宁浩和徐峥这一对黄金组合,单拎出来都是票房保证,更何况这还是两人首次在监制层面进行合作。而导演文牧野是宁浩“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中签约的一名新人导演,这是他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

《我不是药神》是一个现实题材影片,故事并不复杂。徐峥饰演的程勇原本贩卖印度神油,缺钱时意外得知从印度走私高价特效药“格列宁”的仿制品会有巨大市场,经过思想斗争,他前往印度获得该药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跟几名病友伙伴合伙,既救了人也赚到了钱。随后生活中的一系列剧变,让他最终付出惨痛代价,也成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心目中的“药神”。

王传君饰演的吕受益的到来,让程勇得知印度仿制药的存在,也是整个故事的转折

这个故事根据陆勇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两者差距极大。编剧对该故事加以深度的商业包装,从人物的基础设定开始进行符合类型片特征的改编,让每一名重要的角色在出场和结尾处都有着明显变化,身上都闪烁出耀眼的弧光。整个故事也在严格的类型片叙事结构下,用紧密的情节深深牵动着观众的情感。在超过15万人打分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豆瓣电影9.0分的成绩。

这是导演文牧野预料到的。在4月底举办的全国院线推介会上,他曾用流利的表达和自信的态度,阐述着这部电影的价值。而本片制片人、坏猴子影业CEO王易冰,甚至认为“这是我入行以来做的最好的电影”。

豆瓣电影评分

要拍好商业类型片并不容易。在近几年涌现的青年导演中,绝大多数受到关注的,都是获得各大奖项、在作者表达上有着出色见地的创作者。除极少数演员转型的导演之外,在头两部电影中几乎都没有取得很好的票房。而《我不是药神》作为文牧野的处女作,上映第一天的票房就已经突破3亿。

让故事、人物都更加类型片创作规律,充分调动观众情绪,是文牧野在创作《我不是药神》时的“指导方针”。他也始终用理性的态度,用两年的时间一步步完善剧本,将自己不露声息地藏在故事的背后。

为了让故事取得平衡,他甚至刻意让每个人都能够合理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对”的事情。不管是缺钱想要活命的病人,还是瑞士药企的医药代表,或者法不容情的警察局长,甚至一度作为负面角色出现却道出本片关键题眼“只有一种病,穷病”的假药贩子。在影片结局,这一药品进入医保让病人吃得起的消息,让此前无比纠缠的灰色浓雾有了合适的出口。

其中的难度,不仅仅是让故事符合大众观影口味,还有许多电影工业层面的难度,比如找到合适的幕后团队和演员团队、与资深优秀演员进行良好沟通找到最佳的表现形式、通过剪辑让全片没有一个可有可无的镜头……这些在商业类型片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个问题,每一项都是对青年导演的严苛考验。

《勇敢的心》、《辛德勒名单》和《断背山》,是文牧野在即时反映下想到的几部喜爱的影片。这些影片都与他的创作风格相近,讲述个体英雄的成长,用强烈的情感带动观众的情绪波动,在题材上比较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

他很坦诚自己对基本功的看重,以及对少数影评人所批评的“褒奖段落”及煽情段落的喜爱。在他看来,一部能够被大众所喜爱的商业片中,这两者的存在是即合理且必须的。

对青年导演来说,筛选信息,找到自己最喜欢、最合适的方向,或许比强烈地表达某种观点的欲望更加重要。“电影跟观众最紧密的共鸣,不来自于品味、批判精神甚至价值观。只有巨大的情感共鸣,这个电影才能真正抵达我心灵深处”。

《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

界面娱乐对话文牧野:

界面娱乐:为什么会选择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作为自己的长片处女作?

文牧野:最早是编剧韩家女看到了央视《今日说法》的一期节目,根据新闻报道,写了第一版的剧本给了宁导。然后宁浩导演找到我讲了个故事,我也很喜欢。当时我还在写别的剧本,他就说先做这个。

界面娱乐:是因为“坏猴子七十二变”这个计划吗?

文牧野:对,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字,我是他见得第一个青年导演。他看过我的短片,托朋友约我吃了顿火锅,我酒量特别差就没喝酒,然后就确定我们要做的这个故事。

界面娱乐:这个题材对你最大吸引力在哪里?

文牧野:首先它有很强的社会性,生老病死大家经常见到,是直接落到一个个单位家庭里的。就像电影里说的,“谁没生过病,你能保证你一辈子不生病吗?”这是它的社会土壤。

再就是它的社会意义,这里有一个无法调和的悖论,情和法,专利权和病人生命,钱和善良、信仰,所有这些东西来回角力,却没有一个结果,没有一方完全正确。

还有一点,故事最后的落点,是充满了光明和希望。这个落点非常重要,当我们看了一遍世态炎凉的时候,是不是还相信这个世界是好的。这个题材有机会拐到这个地方,只要你引导妥善,就会让观众走一圈之后,最终回到这个特别光明的点上,让观众充满希望地走出电影院。

界面娱乐:目前点映的反馈很好,成片达到你的预期了吗?

文牧野:还好,在预期里。我拍电影就三个原则,真诚、动人和希望。真诚的态度、动人的故事、走出电影院之后充满希望,这三点非常重要。

界面娱乐:情与法的对立在许多国外优秀作品中都所呈现,不过国内这样的作品并不多。你如何去把握这个问题在内地去表现的度?

文牧野:你必须要判断,任何一个角色在他的角度上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就连里面的瑞士公司医药代表也是对的。人家是正版药,你盗版我还不能抓你?他们也是花很多钱很多时间去研制的药,没研制出来时这个病是绝症,他们也救了很多人。

每个人都要找到度,警察局长很简单,如果局长在情与法之间摇摆,下面整个团队都散掉了,执法者就应该站在法律这一边,而且你确实犯了法,走私、销售假药,毋庸置疑是犯法的。其他人也都是对的,所有人都是对的。只要在剧本编写时写到位了,拍摄的时候就不难,只需要把握他们在表达自己对的观念时,不要让观众讨厌他们。

从根源上如何去权衡?就是解决这个药,我们中国政府让它进了医保,让这个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从30%多的存活率提升至85%,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而且一直向对的方向发展,看到的是温暖。

李乃文饰演的医药代表(右)在片中的表现,是完全站在公司利益的角度

界面娱乐:目前来看,这个故事跟真实的事件区别挺大的,为什么改编这么多?

文牧野:真实的故事是一个特别文艺的故事,但也很丰满,里面有特别强的现实主义情怀,我们在做剧本的两年里,让它更丰满,更有娱乐性、社会性和灵魂性,这三性都尽量靠近满值,让它们有机地结合。

电影是这样,就是娱乐性越高,社会性越低,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所以你要找到那个协调的点,既能让观众觉得很娱乐,又能让观众接收到浓烈的社会性。包括《摔跤吧!爸爸》、《辛德勒名单》都是这样,《辩护人》前面也很松弛。这一点很重要,你要跟观众说社会上的事,就得让观众也哭也笑,因为哭和笑是打开观众心门的一把钥匙,当他们感受到情绪的愉悦或悲伤之后才肯听你讲道理。如果一上来就硬邦邦地讲道理,他们是不听的。

所以在电影化的过程中,其实有种引导观众进入你故事内核的职能在,就看你怎么能更舒服地引导观众进去,让观众在情绪饱满的情况下感受到更厚重的内容。

界面娱乐:所以你在表达的时候,也用了比较标准的类型片的四幕式结构。

文牧野:对,这是一个标准的类型化讲述形式,是全世界几百年、几千年听故事的一个习惯。你给观众讲一个相对社会性还有点残酷、严肃题材的时候,更需要用通俗的方式去说。如果用特复杂的方式讲,他又看不懂又不知道讲啥。必须用一个通俗的方式,讲一个难以入耳的道理。

界面娱乐:不过故事的原型陆勇并没有被判刑入狱,为了让故事更好看,你们做了哪些改编?

文牧野:原型自己得病,也没通过卖药盈利。他只是提供了代购的渠道。他当时的罪名是“滥用信用卡”。

一开始是编剧韩佳女按原型故事写第一稿,后来我和编剧钟伟一起改。但是很别扭,怎么都写不出来,就在想,是不是人物基础设置有问题?因为这个人物有两个欲望,他既是卖药又是自救。你想想,如果辛德勒他自己是犹太人,故事就会变得很奇怪,所以辛德勒是一个纳粹,他有理由压迫犹太人,却在救犹太人,这样的弧光就很漂亮,也很单一。我们的程勇就是想挣钱,就像他说“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想赚钱”。到最后,他在法庭上说的却是,“我看见这个病人,心里难受”。如果你看一眼头再看一眼尾,这完全是俩人,他是怎么走过来的?后来我发现这一点,就把这个人物改成现在这样。

影片原型陆勇

界面娱乐:里面其他四名主角的设定也很有意思,各个年龄层不同的职业都有,是故意这样挑选的吗?

文牧野:当然了。从年龄层的分布,从小孩到青年、老人都有。从社会阶层的分布,从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到中产小市民、高知分子都有。像这样的电影,重点在于生态。这四个人不仅用来交代病人的生态,还是围绕在主角身边的四个小天使,主角是小魔鬼。电影从头到尾就是天使不断地让主角发生变化,当其中两名天使死去时,主角就变成了天使。

我们一开始就想好要做这样一个像金羊毛的故事,有了结构后就按照分层去想,然后再看他们的电影质感。不得不说牧师的电影质感非常好,当他出现在电影里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电影。彭浩会带来很落地的质感,钢管舞女也非常的电影,主角程勇也是在一个神油店里,电影质感非常好。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环境,这些环境都非常有电影质感,我们编剧俗称场景材质,又有档次,又落地。然后王传君的角色吕受益,是串联起所有材质的角色。他们把这个度打开了,让观众既在欣赏一个有电影质感的电影,同时又会容易移情于他们。

界面娱乐:有不少人不理解,为什么吕受益和彭浩必须死?

文牧野:因为他们是观众最爱的。电影、戏剧就是这样,一定是你最爱的人、最大程度牵引住观众的角色离开你。观众一开始喜欢吕受益,当他去世后会发现黄毛有情有义,在海边聊完之后再死去,这就是帮助主角更加完美的过程。观众情绪对他们情感投入越大,观众越相信主角会变成那个人,因为主角跟他们感同身受,甚至比他们还难过。他们认同,心态就跟过来了。

界面娱乐:你之前说过,这几位演员可能贡献了一个群像表演的高峰,你是如何跟他们沟通的?

文牧野:首先是剧本写到位了,给了足够的表演空间,然后他们在现场表演时也有非常好的心态,非常自如和灵活,闪现了很多表演的闪光点。我认为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剧本和演员,这部电影就是写了一个好的剧本,找到了一群好的演员。

界面娱乐:片中的手持镜头也非常的多,你故意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文牧野:首先跟我个人爱好有关,之前的短片都是手持摄影。在这部片子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拉近观众跟创作者的距离,让观众觉得亲切。如果光打地很好、场景布置特漂亮,观众就会有疏离感。就像我一开始放的第一首歌,印度的《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观众一下子就很松弛,再慢慢讲故事,开始形而上。这是渐进的过程,到了最后法庭那场戏开始,没有一个手持镜头,而且光打的特漂亮特庄严。

界面娱乐:最终是将剧本完成到什么阶段才开的机?

文牧野:剧本不弄好,绝不开机,一条表演不好也绝不放过。剧本改到现在这样,宁导说好了才开拍,除了现场改了小细节,大结构、流畅度都没有改。

界面娱乐:能感受到你在创作中依然保持了理性的态度。

文牧野:相对类型化的电影,是需要一定的理性去编织的,但前提是感性创作,一定要非常强的情感投入在里面。就像我说的那些材质和电影感的问题,其实是一种感性。你怎么确定他很有电影感?这是感性判断。

就像当我看到得把他们写死的时候,我会非常难过。这两个人是程勇心中最软的两块,吕受益是最像中国病人的一个角色,彭浩是全片最侠义的、最干净的、最道德的、最完美的角色。他看透了死亡、皈依了死亡,只认正义、善良和公平,非常理想主义。程勇是把他当偶像的,坐在海边都会问他是不是看不起自己。因为程勇觉得在人格上自己差彭浩不是一点半点。彭浩可以为了他认为正义的事情死去,所以最后他牺牲了自己。

左边的彭浩和右边的吕受益先后死去,也让程勇获得了新生

界面娱乐:能看到你的表达非常流畅且自信,作为首次执导长片的导演是如何做到的?

文牧野:表达好就是要了解自己的作品,准备得多很多种。我们能看到很多作品、很多的书,能获得很多的参考,我的自信就是来源于印证和取证。在看别的作品的过程中,会帮你印证,取证就是一个辛苦活,写了剧本多给别人讲,看人家的反应。

界面娱乐:我们现在都不缺意见,可能更需要做好的是如何筛选别人的意见。

文牧野:对,可能更缺的是筛选意见的能力,咱们这个年代信息太多,更大的问题是你不知道哪个信息是对的。而且大家的艺术体系都不一样。这就是我很幸运的地方,我有一面镜子,就是宁浩导演。我提一个问题,他基本上能给我95%以上的正确判断。这个判断非常好,能够让我不用去筛选过多的复杂信息,只需要在一两个人这儿得到信息进行筛选就够了。

界面娱乐:但他的作品风格跟你的完全不一样,你们怎么去找到讨论的方向?

文牧野:宁浩导演是一名非常好的监制,他特别强的一点,就是他不会用他的艺术体系来看我要做的东西。他的经验丰富,会尽量变成我的艺术体系去看,不会用他自己的艺术体系限制我的艺术观,等于是用我的眼光去看。所以他会跟我说,这里可能你要走45度角,现在只有42度,稍微歪了一点。他非常客观,像一名师父,不会干扰你的创作还会帮你去确立自己。

2017年3月15日《我不是药神》开机时徐峥、文牧野、宁浩的合影

界面娱乐:宁浩和本片的主演徐峥都是监制,他们是如何分工的?

文牧野:宁导主要是在前面做一面镜子,把剧本的方向把控好,然后还推荐来两名非常好的演员,演彭浩的章宇和演牧师的杨新鸣。徐老师在中期作为一名演员存在,特别重要,徐老师百分百配合我,他相信我,其他演员看他这么办也会如此。除此之外他还贡献了后期的宣发,他的宣发能力非常强。

界面娱乐:剧本创作了两年,在确定程勇的角色设置之后,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文牧野:最难的是,片中谁是引发负面情绪的人?社会性题材最难的就是与主角相对的人,只有他越强大,主角的力量才越强大。《我不是药神》是社会性题材比较难描写比较实的,就需要借力,这是编剧技法的问题,慢慢地去引导这些负面情绪,让观众觉得负面力量也很大,但不至于去恨负面内容。这是中国电影创作者独有的智慧。到最后呈现出来的反而是一个灰色地带,包括卖假药的张长林也通过反转有了人物弧光,反而是一个电影高级的地方。

谭卓饰演的钢管舞女思慧(右)让程勇的角色更加丰满

界面娱乐:你是如何去平衡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这种需要符合技法的表达方式的?现在有不少青年导演的表达欲都是高于对技法的尊重,但表达的效果并不太好。

文牧野:做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基本功,你打造一个桌子至少四条腿立得住吧,才能再说是红木的还是黄花梨的,要做美式的还是欧式的。我觉得电影行业慢慢规范之后,得先有职业导演,就像好莱坞的导演,我先是一个职业导演再是一个艺术工作者。

这是我一直理解电影导演的前提,首先必须是一工匠。小津安二郎就说过,我不懂什么叫电影,我就是个做豆腐的。我现在做的就是把故事讲好,把人物呈现好,我们要先做好职业电影人,再做一个艺术电影人。

界面娱乐:你是如何打磨基本功的?

文牧野:多学习,多看电影,拍短片,可能加上一点点天赋。我上学的时候,因为我拍了很多视听风格的短片去训练自己。短片对我们这样的导演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就是练习,去学讲好一个故事、表达一个人。这次拍《我不是药神》的时候我就多拍一点,因为我稚嫩,多拍点给自己留个底,在最大范围内拿到更多素材。

界面娱乐:类型片在未来也是你的创作方向?

文牧野:我觉得电影导演分两块,一种是作者型的,一种是类型的,还有一个中间带,这是一个度的问题。比如诺兰,就是偏类型的,美国一大部分导演都是偏类型的。我对自己的要求,要先做到偏类型,然后在创作生涯的过程中去调节平衡,某部戏可能更适合个人表达一点。

当然谁知道我六七十岁会不会变轴了就要自我表达,也不一定(笑)。但至少目前还是需要类型化一点,我还需要磨炼自己的基础技艺。我的基本功还不够好,照好莱坞导演差太远了。

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地位已经非常靠前了,但文化还没跟上,一直在接受别人的输出。我个人觉得什么时候中国把住世界文化的命脉才是荣耀。这不是文化侵略论,是中国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让国家文化变得强大,是电影人本应有的责任感,不能只想自己,你为中国市场带来多少产值、在国际有多大影响力,都很重要。

界面娱乐:你介意现在有不少人觉得《我不是药神》像韩国片吗?

文牧野:这就是文化自信的问题,不相信自己的国内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不相信国内电影的类型化做的足够好,你只觉得跟别人国家的一样。

韩国电影出来的时候,是不是也有韩国人觉得像美国片?它的根源是一个。本来电影产生于西方,如果真的完全不想学习人家已经发展一百多年的电影的话,干脆别做电影了。电影文化的根源是西方法国人发明的,美国人把它类型化、区分化。我们国家电影类型化的过程中,你还要去判断电影到底从结构上是不是像,这是挺滑稽的事。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思维方式,严格来说是充满了民族自卑感的思维方式。你仔细去看《我不是药神》,哪一点是韩国的?哪个人不是根植在土壤里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们在表达中国人的诉求。

主演们大笑的海报也被认为跟韩国的一些电影风格相似

界面娱乐:从一些桥段的表现和整体结构上来说,在商业类型片中,这种相似性可能不可避免,就像最后许多吃药的患者都在路边为警车里的徐峥送行那样。

文牧野:我对“英雄电影”非常了解,每个“英雄电影”结尾的时候都有一个叫“褒奖段落”。《辛德勒名单》有两个,最后车走的地方和集体放石头。《聚焦》的结尾电话铃声四起,大家都去接电话。也有特别娟秀的褒奖,德国的《窃听风暴》,最后有本书打开,书上写的送给亲爱的那个特工的编号,卖书的问需要包起来吗,他说不用,这本书是给我的。

褒奖段落是所有“英雄电影”必须有的升华。说俗一点,我当个“英雄”,你得给我点脸,给我一个出口让我觉得没白干这事。好莱坞已经用透了,只是中国电影没有过这样的,都一直没有研究过这一个段落,“褒奖段落”是我研究过所有东西后自己给起的名字。

界面娱乐:也有很多评论认为这是在刻意煽情。

文牧野:当然是刻意煽情,都煽成那样了,大交响乐、慢镜头都出来了,还不煽吗?我从来不拒绝煽情,一点不觉得煽情有问题,是非常合理的。《泰坦尼克号》全篇幅音乐,那《我心永恒》唱的,杰克趴门板上沉下去的时候女天籁,不煽情吗?煽情不是耻辱的事,不是电影工作者回避的事,而是应该去掌握、利用、很好地放在你电影里的一个手段。

你的情感自然流露当然好,但有时候你需要知道这一刻你的电影到底面对的是哪些观众,观众这一刻到底需要什么?有些导演可能是一个风格,就是要克制。但对我来说,我该克制的时候已经克制了,在我这个年龄目前的状态,我觉得中国电影需要释放,荷尔蒙和情感需要流露出来。只有流露出来才能产生这个电影真正有意义的影响。它的影响来源于真诚,有时候克制是虚伪的,只要是真诚的,那一刻你想哭就哭。就像我经常说喜欢看韩剧,为什么学电影的就不能看韩剧?还是太二元论了,一提煽情就拒绝。电影跟观众最紧密的共鸣,不来自于品味、批判精神甚至价值观。只有巨大的情感共鸣,这个电影才能真正抵达我心灵深处。我最爱的就是《断背山》、《冬冬的假期》、《勇敢的心》和《辛德勒名单》这些片。

界面娱乐:在整部电影如此严格按照类型片表达方式创作的同时,有没有留一段作为自己风格的表达?

文牧野:全片唯一非情节的大视听段落,是程勇在印度看到街上推佛像和放烟那一段,它是情绪化的,这一段在剧本里写了一个空,叫“死亡气息视听段落”,是我去印度看景时才知道,烟是杀虫的,但光有烟不行,有一天我在街边看到佛像放在木头车上,他们就是这么推着走的。

这个视听段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和死亡气息,是一个标志符,电影从那一刻开始就充满了死亡气息,程勇需要站出来遏制它。这个标点很重要,同时在这里像一把小刀开口一样,打破了电影的匠气,它是一种很抽离的质感,观众能突然感受到一股清风进来,突然感觉这个电影还是有灵气的。就像是做饭时撒的味精,就是个点缀。

程勇看到的佛像,分别是湿婆和迦梨女神,分别是毁灭之神和毁灭女神

界面娱乐:如今社交网络上已经有影评人开始用“最优秀的现实题材”、“伟大”来形容《我不是药神》了,你怎么看这样的褒奖?

文牧野:完全达不到。这个电影之所以有反响,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题材。中国观众对这种题材太饥渴了,会在潜意识里加很多情感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