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阑夕
小米的上市过程,和这家公司的历史一样,笙歌鼎沸,车马骈阗。
万众瞩目下,小米昨天在香港成功完成IPO,经历了上市首日的股价低迷后,今天一开盘,小米迅速逆袭,高开高走,涨幅超过13%,最终收盘报19港元,市值突破4000亿港元。
港交所曾经拒绝了要求同股不同权的阿里——这件事情后来被称作是香港史上最为失策的损失之一,并倒逼港股制度启动改革——而小米成为新规推出以来的第一个受益者,也象征着港股对于中国新经济势力一次诚意满满的示好。
和小米在同一天挂牌的一家深圳投资公司,甚至因为港交所的特制大锣专门留给了雷军,不得已选择在后门敲钟,引起网民「富贵不由命」的感慨。
但是资本市场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或者说,从一级市场来到二级市场,企业家再也无法在闭门会议上以人格魅力说服近在咫尺的投资者,他面对的是把钞票当选票的、永远处于计算和换手中的散户。
换句话说,如果市场对于小米的估价真的十拿九稳,那么雷军和他的老干部团队也就不必如同绷紧的弓弦那样不断对外释放信心。
归根结底,这取决于小米从事的究竟是不是一门好生意的判断结果。
按其最核心的手机业务来看,尽管数字足够亮眼——每年近亿的销量、以及乘以千倍的营收、加上换机率带动的强劲需求——但它依然难以说是引人入胜的事业。
因为手机行业群狼环伺,能够超额获取利润的,只有苹果一家——勉强可以加上三星——多数玩家都在薄利多销的蓝海里竞争,小米更是做出了综合利润率不超过5%的承诺,这无疑是在劝退看重短期回报率的投资意向,
曾经身为巨头的诺基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的覆灭,则反映了手机行业的风险并不算低,摆在消费者面前的可替代性和可颠覆性的方案种类繁多,没有什么是千秋万代的。
所以虽然小米品牌主要建立在手机这条业务线上,但雷军从来不曾孤立的谈论手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创业的深进,他甚至不无机智的在对所谓的「小米模式」进行迭代:
在小米于2011年发布第一款手机的时候,雷军称其「铁人三项」由米聊、MIUI和手机构成,时至今日,小米的「三驾马车」变成了硬件、互联网和新零售。
除了新零售是由原本不在计划内的实体业务衍生而生的——互联网手机一度是小米引以为傲的标签,直到雷军在2016年承认,忽视线下是小米在过去犯过的最大错误——另外两个都是升级换代的产物,硬件不止是由手机,也包含了电视和路由器两个被视作拥有入口能力的产品类别,还包括了小米投资的生态链消费品布局。
丰富的硬件消费品产业链的完善,使小米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连接了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则囊括了MIUI、互娱、影业等立足于数字经济的项目板块,而兼具流量、场景、大数据等关键因素的IoT生态布局,又给其互联网服务收入增长提供了巨大商业空间。
这种搭配,最终构成了人们在打量身材厚重的小米时,难以投下的价值之锚。
关于腾讯乘以苹果的估值方法,在这次香港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雷军说这是在投资者午餐会上的一个玩笑,但这也体现出了定义小米的难度。
腾讯是互联网公司,几乎没有多少实物资产,高毛利的产生取决于它在互联网服务领域占有的市场规模,苹果是硬件公司,网络业务虽然但贡献有限,主要的利润来源还是取决于能够把昂贵的手机和电脑卖成畅销商品。
若是小米夹在中间,那么很不凑巧的,它并未吸收到两边利润肥厚的优点,无论是以MIUI为代表的数字业务,还是以手机为代表的零售业务,小米都不以构建利润空间见长,相反,它的商业模式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以致于锁死了溢价路径。
找不到参考标的,雷军选择用「新物种」来概括,称小米是一家罕见的、能够同时开展那三大块业务的公司。
小米的硬件、互联网和新零售之间是存在相互刺激与促进的关系的,而且不难看出,其火车头还是在于硬件业务,只要硬件的销售持续增长,它就能够拉动互联网业务以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随着硬件发行出去,而遍及各大城市的小米之家,也就可以最大化的发挥线下坪效。
于是,小米的新征程,或者说是它在未来的资本故事,就成为了那些掏钱购买股票的人,是否相信小米可以做到这点?
当然,小米令人惊讶的能够把上市这件事情,也制造出如同它在粉丝社区里发动的那种狂热氛围,关于小米股价的讨论充斥社交媒体,轻而易举的突破了金融话题的壁垒。
吸引到超量的注意力,好处自然不必多说,但是风险同样不易避开:镁光灯的亮度太足,瑕疵的暴露也会更加明显。
而破发的新闻,就写满了昨夜的媒体案头。
资本形势的严峻这种外部原因固然可以用于解释,然而事实总是胜于雄辩,雷军和他的小米可以关注长远价值,不过它终究无法要求别人克制住兑现的欲望。
不过好消息频频传来,今天的开盘逆势大涨给资本市场小米投资者稳定了信心。7月9日,麦格理发表研究报告表达了对小米的看好,将其目标价定为30港元,评级「跑赢大市」,同一天恒生指数公司发布公告称小米将在7月23日纳入恒生综合指数。
更重要的是,在小米的身后,是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观念博弈。
美国风险投资机构Collaborative Fund的合伙人Morgan Housel曾经非常贴切的讲过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有什么不同:
它们的区别往往在于时间段的长短。如果你害怕下一个经济衰退,你应该悲观。如果那只是一个精彩大戏中插播的一个糟糕的广告,你应当乐观。
短期的各种冲击,往往比长期的收获感觉更加频繁更加新近,所以悲观主义通常让人觉得比乐观更加睿智,因为它更容易让人回想起来。
乐观者常常被讥讽为对世界的危险一无所知,这是个错误的解读。乐观者通常知道风险,但是也知道风险才是可以培育出乐观的土壤。
雷军则在上市庆功宴上这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乐观者还是悲观者?以及,你觉得自己是否属于大多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