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羊肉串烤猪蹄香辣小龙虾 这才是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羊肉串烤猪蹄香辣小龙虾 这才是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最近一部口碑炸裂的纪录片聚焦于中国各地的烧烤档,因其正经又搞怪的旁白和个性十足的采访对象引起热议。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烧烤看到了百姓在日常之中的烟火气和市井气质以及一个个因烧烤而“串”起的动人故事。

作者: 种草姬

种草姬今天贴心地给大家“放毒”,安利你们一部下饭片,先来一波动图感受下。

在种草姬的漫漫减肥路,突然杀出一部“引人犯罪”的“深夜放毒”——《人生一串》!本姬就这样一边拍大腿爆笑,一边流着口水看完了前三集。

导演看来是自己人:“很多人觉得大排档表达不了‘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但我是真喜欢,幕天席地,通畅透气,桌子虽小但人挨得更近,光线昏暗却容易敞开心扉。就着夜色,喝酒聊天,初次见面略显生分的感觉可以迅速消融,片子怎么拍都顺当。 ”

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这部号称“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

《人生一串

全片共六集,目前只更新到第三集,包括“无肉不欢”、“比夜更黑”、“来点解药”(VIP可看第四集“牙的抗议”),豆瓣已经超过1万人标记,评分8.9,碾压《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口碑炸裂。

导演陈英杰携家带口,走遍了27个省500多家烧烤摊,并不是为了拍出什么“全国第一”,只是想要拍出让当地人觉得满意的美食。最重要的,是留存那份日常之中的烟火气。

《人生一串》把镜头对准路边的烧烤摊,尽量回到特色烤串的发源地,首要逻辑是避开网红的店,专注踩点当地人喜欢的烧烤摊,所以它们未必有名气,却极具生活气息。

导演也在B站留下了自己的踩点经历:“要感谢老婆和儿子,没有她们,不少烧烤店会把我们当骗子,蹭吃蹭喝那种,真的,很多烧烤摊根本不相信我们,不相信有人拿拍电影设备去拍他们,觉得不可能。”

烤串江湖上的各大门派

区别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着重描写的风土人情,《人生一串》始终把重点放在“好吃”上。跟着烟雾缭绕的镜头,我们也见识到了全国各地不同门派的吃货。

重口派

重口派的朋友吃烧烤,重点在蘸料。好的原料加上好的蘸料,锦上添花。

作为第一个出场的西昌凉山小猪肉,靠口感取胜。跑山猪,必须要到凉山里的彝族人家购买。

跑山猪连皮带骨剁成大块,用小米椒、蒜蓉和盐碰撞出了西昌人喜爱的味觉刺激,再加上香味独特的菜籽油,腌制半小时,用长竹签串起来,直接伸进火里烤。

烤到猪皮颜色金黄,焦香中带着胶原蛋白,又香又弹,充满嚼劲,再配上辣椒、黄豆和芝麻磨成的蘸料,让人欲罢不能。

在云南昭通,如果放的辣不够,会影响气氛。

食客们爱磕牛肉与辣椒这对刺激的CP——昭通小串,本地叫把把烧,顾名思义,整把烤制,单点不卖。

昭通小串的灵魂是卤汤,烤之前先把小串浸泡入味,然后猛火快烤,迅速翻动,锁住香味。

烤到六七成熟,撒上云南人最爱的干辣椒粉,又嫩又辣的牛肉小串,夹杂着一丝丝的卤香回味,鲜嫩入味,一口一串,再配上一打冰啤酒,让人根本停不下来!

尝鲜派

广东人,出了名的喜欢尝鲜。尝鲜,除了尝试新奇的食物,还强调新鲜。

传说中什么都吃的广东人,最追求的还是食物的原汁原味。新鲜的食材,不需要什么调味料,就能吃出它原汁原味的东西。

为了追求“鲜”的极致,他们甚至把活海鲜直接放上烤架。

而在广东的另一个以生蚝闻名的沿海城市——湛江,这里的夜晚,没有生蚝是不完整的。

做生蚝,最常规的方法是加入蒜蓉,激活生蚝的鲜味。两者相辅相成,火遍大江南北,走进全国人民的美食清单。

但是,在湛江,本地人还喜欢另一种原味吃法——不开盖,不放调料,直接烤熟,这样的鲜味最足。开盖时,掀开小盖在上,大盖在下盛住生蚝的汤汁,千万别浪费,一饮而尽,味道绝对鲜美!

暗黑派

说到暗黑派,在烧烤档上,东北人有他们的一片天。

东北人把蚕蛹串上竹签,慢火熬煎,享受那酥脆的外皮和酱爆口感的蛋白质。东北人还有另一种“疼爱”蚕蛹的方式——用锡纸烤,实在不敢细想。

“躲过一劫的蚕宝宝,成年后变成扑楞蛾子,但在烧烤摊面前,仍然插翅难飞。烤蛾子比烤蚕蛹更加惨烈,拔掉翅膀,大火让外皮酥脆,再文火煎熬内部,形成外酥里嫩的口感。”

如果你觉得烤蚕蛹没什么,那来挑战一下广西百色人的最爱——烤猪眼睛。听名字就让人脑补了惊悚片的情节。

拿到滋滋冒油的猪眼睛,先不要急着吃,和它对视十分钟再入口,温度刚刚好。整个放进嘴里,一口咬下,黑色的眼浆爆射口腔,紧张刺激。这位粉色衣服的大姐把这个称之为——“初恋的感觉”。

拍出这些“让人不适”的暗黑镜头,导演解释说:“他们做暗黑食材时的那种淡定,其实就是最能体现生活特色和市井气质的时刻。”

当然,在人杰地灵的大中华,“暗黑派”的弟子遍布全国,考虑到大家在吃午饭的时候打开这篇推文,种草姬就不一一细说了。感兴趣的朋友还是直接去看《人生一串》第二集吧!祝福你们!

画风清奇的旁白

要说《人生一串》与其他美食纪录片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文案够皮。

一本正经的男声加上戏谑的文案,画风莫名地搞笑。每集都有弹幕为旁白疯狂打call。

《蚕蛹被吃的一生》

蚕蛹:我还能有什么感受?

除了旁白,片中的老板食客,也个个社会得很,随口就是一个段子。“老妹儿,你知道我为什么长得这么黑吗?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吃的是烧烤 串起来的是人生

烧烤摊之所以能被称为中国的深夜食堂,是因为每个烧烤摊,都藏着无数个人间故事。

哪里有烧烤,哪里就是我的家。徐州老王的一家人烧烤,就是夜行者的避风塘。

十八年前的春节前夕,几位大姐来到了一家人烧烤摊上吃到天快亮的时候,老王实在撑不住了,催促她们:“大姐,天亮了,该回家了”,没想到大姐却回了他一句:“回什么家呀,这就是我家呀”。

简单一句话,直击老王的灵魂,让他寻找到了做烧烤的价值,从此把烧烤当作自己的毕生事业。

烧烤摊上的爱情故事

老王在烧烤摊上悟出做烧烤的价值,湖北宜昌的茄子妹则在烧烤摊上收获了爱情。

茄子妹做烧烤的初衷,是因为“能和很多人接触,还能闹点小钱”。赚没赚到钱我们不知道,但却意外赚到了一个人。茄子妹的丈夫,是曾经在隔壁烤生蚝的覃哥。如今覃哥成了茄子妹的贤内助,身兼收银员、服务员和保卫干事数职。

茄子妹的烧烤摊位,因为城区规划,已不复往日的熙攘。覃哥感到压力山大时,茄子妹就会摸摸覃哥的脸蛋,撒娇说道“奎奎,你今天又怎么了呀?不要不开心嘛。”

看到一脸娇羞的覃哥,在屏幕前的种草姬真的是被塞了满满一嘴的狗粮啊!

我卖的不是烧烤,是童年。

夫妻有夫妻间的深情,父子有父子间的默契。

在长沙,有这么一对父子,他们默默坚守着烧烤江湖的濒危品种——露天烧烤摊。没有名字,地址保密。

每到十点,摊前就聚集起一波“嘴上说要减肥,牙齿却很诚实”的吃货。父子俩坚守在这个七十年代的老社区里买烧烤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这个地方,不愿意到外面去。

父子俩十几年不变的烤架,让人魂牵梦萦的小串,无名小摊的父子俩,带给食客的不仅是夏夜刺激的口感,更是朋友间互诉衷肠的难得环境。

“同样的地方和同样的人,吃东西才最有意思。”

“小时候的味道都没了,唯一留下的就是他……”

也许你记不清曾经吃过的烧烤摊,也许你所在的城市正在发生巨变,但多年以后你仍记得的,还是那份熟悉的味道,和陪你吃烧烤的那个人。

不同的人看《人生一串》,也许可能看到不同的角度。但相信每个人,都能在烧烤摊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烟雾缭绕里,你也许和哥们劈过酒,也许和初恋尝过一份土豆,也许在下班后自己撸串独酌。

总之,烧烤店的老板比你见过更多的人间烟火,无论你在过什么生活,他也照样出摊。不必多说,不管情绪好坏,他一概收下,只给你提供一个喧哗的场所,几串好吃的烧烤。

毕竟全天下的烧烤爱好者,都深深铭记着他们的人生座右铭——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

 

来源:城市画报

原标题:羊肉串烤猪蹄香辣小龙虾····这才是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羊肉串烤猪蹄香辣小龙虾 这才是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最近一部口碑炸裂的纪录片聚焦于中国各地的烧烤档,因其正经又搞怪的旁白和个性十足的采访对象引起热议。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烧烤看到了百姓在日常之中的烟火气和市井气质以及一个个因烧烤而“串”起的动人故事。

作者: 种草姬

种草姬今天贴心地给大家“放毒”,安利你们一部下饭片,先来一波动图感受下。

在种草姬的漫漫减肥路,突然杀出一部“引人犯罪”的“深夜放毒”——《人生一串》!本姬就这样一边拍大腿爆笑,一边流着口水看完了前三集。

导演看来是自己人:“很多人觉得大排档表达不了‘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但我是真喜欢,幕天席地,通畅透气,桌子虽小但人挨得更近,光线昏暗却容易敞开心扉。就着夜色,喝酒聊天,初次见面略显生分的感觉可以迅速消融,片子怎么拍都顺当。 ”

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这部号称“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

《人生一串

全片共六集,目前只更新到第三集,包括“无肉不欢”、“比夜更黑”、“来点解药”(VIP可看第四集“牙的抗议”),豆瓣已经超过1万人标记,评分8.9,碾压《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口碑炸裂。

导演陈英杰携家带口,走遍了27个省500多家烧烤摊,并不是为了拍出什么“全国第一”,只是想要拍出让当地人觉得满意的美食。最重要的,是留存那份日常之中的烟火气。

《人生一串》把镜头对准路边的烧烤摊,尽量回到特色烤串的发源地,首要逻辑是避开网红的店,专注踩点当地人喜欢的烧烤摊,所以它们未必有名气,却极具生活气息。

导演也在B站留下了自己的踩点经历:“要感谢老婆和儿子,没有她们,不少烧烤店会把我们当骗子,蹭吃蹭喝那种,真的,很多烧烤摊根本不相信我们,不相信有人拿拍电影设备去拍他们,觉得不可能。”

烤串江湖上的各大门派

区别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着重描写的风土人情,《人生一串》始终把重点放在“好吃”上。跟着烟雾缭绕的镜头,我们也见识到了全国各地不同门派的吃货。

重口派

重口派的朋友吃烧烤,重点在蘸料。好的原料加上好的蘸料,锦上添花。

作为第一个出场的西昌凉山小猪肉,靠口感取胜。跑山猪,必须要到凉山里的彝族人家购买。

跑山猪连皮带骨剁成大块,用小米椒、蒜蓉和盐碰撞出了西昌人喜爱的味觉刺激,再加上香味独特的菜籽油,腌制半小时,用长竹签串起来,直接伸进火里烤。

烤到猪皮颜色金黄,焦香中带着胶原蛋白,又香又弹,充满嚼劲,再配上辣椒、黄豆和芝麻磨成的蘸料,让人欲罢不能。

在云南昭通,如果放的辣不够,会影响气氛。

食客们爱磕牛肉与辣椒这对刺激的CP——昭通小串,本地叫把把烧,顾名思义,整把烤制,单点不卖。

昭通小串的灵魂是卤汤,烤之前先把小串浸泡入味,然后猛火快烤,迅速翻动,锁住香味。

烤到六七成熟,撒上云南人最爱的干辣椒粉,又嫩又辣的牛肉小串,夹杂着一丝丝的卤香回味,鲜嫩入味,一口一串,再配上一打冰啤酒,让人根本停不下来!

尝鲜派

广东人,出了名的喜欢尝鲜。尝鲜,除了尝试新奇的食物,还强调新鲜。

传说中什么都吃的广东人,最追求的还是食物的原汁原味。新鲜的食材,不需要什么调味料,就能吃出它原汁原味的东西。

为了追求“鲜”的极致,他们甚至把活海鲜直接放上烤架。

而在广东的另一个以生蚝闻名的沿海城市——湛江,这里的夜晚,没有生蚝是不完整的。

做生蚝,最常规的方法是加入蒜蓉,激活生蚝的鲜味。两者相辅相成,火遍大江南北,走进全国人民的美食清单。

但是,在湛江,本地人还喜欢另一种原味吃法——不开盖,不放调料,直接烤熟,这样的鲜味最足。开盖时,掀开小盖在上,大盖在下盛住生蚝的汤汁,千万别浪费,一饮而尽,味道绝对鲜美!

暗黑派

说到暗黑派,在烧烤档上,东北人有他们的一片天。

东北人把蚕蛹串上竹签,慢火熬煎,享受那酥脆的外皮和酱爆口感的蛋白质。东北人还有另一种“疼爱”蚕蛹的方式——用锡纸烤,实在不敢细想。

“躲过一劫的蚕宝宝,成年后变成扑楞蛾子,但在烧烤摊面前,仍然插翅难飞。烤蛾子比烤蚕蛹更加惨烈,拔掉翅膀,大火让外皮酥脆,再文火煎熬内部,形成外酥里嫩的口感。”

如果你觉得烤蚕蛹没什么,那来挑战一下广西百色人的最爱——烤猪眼睛。听名字就让人脑补了惊悚片的情节。

拿到滋滋冒油的猪眼睛,先不要急着吃,和它对视十分钟再入口,温度刚刚好。整个放进嘴里,一口咬下,黑色的眼浆爆射口腔,紧张刺激。这位粉色衣服的大姐把这个称之为——“初恋的感觉”。

拍出这些“让人不适”的暗黑镜头,导演解释说:“他们做暗黑食材时的那种淡定,其实就是最能体现生活特色和市井气质的时刻。”

当然,在人杰地灵的大中华,“暗黑派”的弟子遍布全国,考虑到大家在吃午饭的时候打开这篇推文,种草姬就不一一细说了。感兴趣的朋友还是直接去看《人生一串》第二集吧!祝福你们!

画风清奇的旁白

要说《人生一串》与其他美食纪录片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文案够皮。

一本正经的男声加上戏谑的文案,画风莫名地搞笑。每集都有弹幕为旁白疯狂打call。

《蚕蛹被吃的一生》

蚕蛹:我还能有什么感受?

除了旁白,片中的老板食客,也个个社会得很,随口就是一个段子。“老妹儿,你知道我为什么长得这么黑吗?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吃的是烧烤 串起来的是人生

烧烤摊之所以能被称为中国的深夜食堂,是因为每个烧烤摊,都藏着无数个人间故事。

哪里有烧烤,哪里就是我的家。徐州老王的一家人烧烤,就是夜行者的避风塘。

十八年前的春节前夕,几位大姐来到了一家人烧烤摊上吃到天快亮的时候,老王实在撑不住了,催促她们:“大姐,天亮了,该回家了”,没想到大姐却回了他一句:“回什么家呀,这就是我家呀”。

简单一句话,直击老王的灵魂,让他寻找到了做烧烤的价值,从此把烧烤当作自己的毕生事业。

烧烤摊上的爱情故事

老王在烧烤摊上悟出做烧烤的价值,湖北宜昌的茄子妹则在烧烤摊上收获了爱情。

茄子妹做烧烤的初衷,是因为“能和很多人接触,还能闹点小钱”。赚没赚到钱我们不知道,但却意外赚到了一个人。茄子妹的丈夫,是曾经在隔壁烤生蚝的覃哥。如今覃哥成了茄子妹的贤内助,身兼收银员、服务员和保卫干事数职。

茄子妹的烧烤摊位,因为城区规划,已不复往日的熙攘。覃哥感到压力山大时,茄子妹就会摸摸覃哥的脸蛋,撒娇说道“奎奎,你今天又怎么了呀?不要不开心嘛。”

看到一脸娇羞的覃哥,在屏幕前的种草姬真的是被塞了满满一嘴的狗粮啊!

我卖的不是烧烤,是童年。

夫妻有夫妻间的深情,父子有父子间的默契。

在长沙,有这么一对父子,他们默默坚守着烧烤江湖的濒危品种——露天烧烤摊。没有名字,地址保密。

每到十点,摊前就聚集起一波“嘴上说要减肥,牙齿却很诚实”的吃货。父子俩坚守在这个七十年代的老社区里买烧烤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这个地方,不愿意到外面去。

父子俩十几年不变的烤架,让人魂牵梦萦的小串,无名小摊的父子俩,带给食客的不仅是夏夜刺激的口感,更是朋友间互诉衷肠的难得环境。

“同样的地方和同样的人,吃东西才最有意思。”

“小时候的味道都没了,唯一留下的就是他……”

也许你记不清曾经吃过的烧烤摊,也许你所在的城市正在发生巨变,但多年以后你仍记得的,还是那份熟悉的味道,和陪你吃烧烤的那个人。

不同的人看《人生一串》,也许可能看到不同的角度。但相信每个人,都能在烧烤摊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烟雾缭绕里,你也许和哥们劈过酒,也许和初恋尝过一份土豆,也许在下班后自己撸串独酌。

总之,烧烤店的老板比你见过更多的人间烟火,无论你在过什么生活,他也照样出摊。不必多说,不管情绪好坏,他一概收下,只给你提供一个喧哗的场所,几串好吃的烧烤。

毕竟全天下的烧烤爱好者,都深深铭记着他们的人生座右铭——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

 

来源:城市画报

原标题:羊肉串烤猪蹄香辣小龙虾····这才是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