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在2017年一季度触底后迅速反弹,至年底已接近前期峰值水平。与此同时,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由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金融计价结算和外汇储备全球占比三部分构成。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四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为3.13,同比上升44.8%,接近2015年3.60的历史峰值。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在2016年底时跌至2.26,并在去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探至1.49。
报告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大幅回升主要是由于2017年中国经济稳健增长,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
2017年,人民币相对美元汇率升值超过6%,终结了此前连续3年的贬值趋势。
数据还显示,截至2017年四季度,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货币国际化指数分别为54.85、19.90、3.92和4.73。其中,美元和日元国际化指数同比分别小幅上升,欧元和英镑则分别下降14.4%和22.5%。日元国际化指数首次超过英镑。
报告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日趋明朗,贸易保护主义和减税措施带来经济短期增长,加上美联储加息和缩表,引导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强化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日本经济增长和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引发的避险需求则推升了日元的国际化程度。英国受到脱欧不确定性的冲击,经济增速放缓至5年最低水平,导致英镑作为国际融资货币的职能大幅下滑。欧元国际化指数的意外下降则主要由年末直接投资环境急剧逆转所致。
从指数的三大组成部分看,2017年,全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份额为1.79%,同比继续回落;人民币结算在直接投资、国际信贷、国际债券与票据等国际金融交易中的占比升至6.51%,再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可识别外汇储备中占比达1.07%,同比上升0.23个百分点。
不过,报告指出,作为拉动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反弹的主要力量之一,人民币直接投资全球占比的回升主要得益于全球直接投资规模的大幅度萎缩,而非人民币直接投资绝对额的增长。2017年,中国加强了针对非理性对外直接投资的管控,导致以人民币结算的直接投资规模出现较大回落。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8107.5亿元人民币,较2016 年下降28.2%。其中,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为4569亿元,创2014年以来最低水平,同比下降57%,为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另外,2017年,以人民币结算的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回落至1.18 万亿元,创2014 年以来最低水平。
报告认为,在全球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加强资本项下管理,完善资本跨境流动的真实、合规性审核,虽然有效遏制了过去盛行的、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套利和投机性资本跨境流动,但也减少了一部分人民币跨境流动,对人民币跨境与离岸使用造成了负面影响。
展望2018年,报告指出,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和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向使得我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并削弱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因此,宏观政策国际协调变得更为必要。
报告建议,除了在政策、设施、机制配套等方面破除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现实障碍外,还应着力构建科学的宏观政策国际协调框架。比如,可以将贸易、货币政策作为短期协调的重点内容;加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下的多层次政策沟通和协调,妥善处理中美贸易摩擦和货币政策分歧;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国际政策协调的新型平台等。
基于IMF公布的《2017年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还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进行了测算。根据其测算,中国的资本开放度为0.690,同比提高了27.4%。
按照IMF对中国资本账户管制的描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表示,2016年中国资本账户在证券交易、货币市场工具、集体投资类证券、衍生工具与其他工具、商业信贷、金融信贷以及直接投资管制等7个大项有进一步放松。具体来看,在资本项目的40个子项中,有12个子项出现明显的变化,表明中国的资本账户进一步向开放推进。
向松祚指出,IMF所描述的是2016年中国资本账户管制情况,时间上滞后一年。2017年中国推出了多项金融市场开放措施,实际开放程度应该比测算值更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