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羊君
7月的晚风吹得格外喧嚣,徐峥和宁浩提携着新导演文牧野,把现实题材搬回了主流商业电影。那时的营销号最赞赏的词语里,总有“这题材能上就是胜利”的夸耀。轻松破开20亿的大门,是观众给的赏识,也是类型片的胜利。
谁都能看的懂,谁都能接得住,这就是类型片的魅力。要是再搭配上一个上好的题材、几个优秀的演员,在中国如今的电影泥潭里,就必然会有一席之地。
一周的狂欢让《我不是药神》火了半边天。之所以才半边,是因为大家都等着另一位大神的新作。
姜文,这个名字就代表着中国的某种巅峰。他拍的电影总会得到一个评价:这很姜文。这是了不得的赞赏。上一个我们这样夸赞的导演或演员,是王家卫或者周星驰。
7月13日,《邪不压正》首映,影院给了39.8%的排片。这时间《我不是药神》刚刚上映九天,想想当年《战狼2》的盛况,就知道掐在这时还能拿走这么多席位,真是姜文的面子。
只是剧情变换,观众们兴匆匆的进去,又怪里怪气的出来。他们希望看见另一部《让子弹飞》,但《邪不压正》却更放肆,也更妄诞。
《邪不压正》不是另一部《让子弹飞》,但确实是一部姜文电影。
高期待的《邪不压正》
姜文的电影独树一帜,但观众对姜文电影的期待其实有点跑偏。
这源头追溯起来,得怪罪《让子弹飞》。
2007年,44岁的姜文拍完了自己很爽的《太阳照常升起》,用中国电影史上值得铭刻的四个魔幻主义故事逼疯了观众,也顺便逼疯了投资人。再往前推,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鬼子来了》,再到《太阳照常升起》,还算年轻的姜文其实并没有拍过商业电影。
然后在2010年,这个人到中年,仍很放肆的男人不信谁的邪,拍了一部《让子弹飞》。
这第一部商业电影,他拿了6.37亿票房。2010年全年票房多少?101.72亿。放到今天,《让子弹飞》就是另一部《红海行动》。
这是多数人的认知从演员姜文,变成导演姜文的开始。从这一刻起,姜文好像一下子从小众跨到了大众。人们崇拜他,但崇拜的却很虚无。很多时候大家都忘了,姜文从来不是商业电影的簇拥。他只是拍了一部成功的商业片来打很多人的脸,却不代表他还会继续在商业电影的圈圈里走下去。
《一步之遥》到《邪不压正》,“这很姜文”的评价说明一切。
回到《邪不压正》的故事,票房目前停留在4亿之前有些徘徊,观众们或许正在等着电影的口碑盖棺论定。
相信不少还没看电影的观众正被如今错乱的评价晃晕了脑袋。这不像同期上映的《阿修罗》,7个亿买来的教训已经成了电影工业化最典型的反例,不用观众产生纠结,片方自己就脸色难看地下了架。
《邪不压正》评论的两极分化确实令人迷惑。
看好的一方盛赞姜文把女性拍成了神,每一部电影都值得回味和咀嚼,《邪不压正》代表着某个新的巅峰;看衰的一方吐槽电影是姜文平庸之作,有时会有灵光乍闪,更多时候却尴尬无比。
实事求是一些,双方都挑着自己看见的完成了发言。或许他们都是对的,《邪不压正》既美不胜收,又平庸至极。好似有着两个侧面,一面有海水与火焰,一面剩下鸡零和狗碎。
非典型导演姜文拍的《邪不压正》,也是一部非典型的个人电影。它商业的部分平庸,艺术的部分美妙,上下纠缠,成了既平庸又出彩的怪异。
《邪不压正》终究是一部个人色彩极浓的姜文电影,放弃原本的期待,放宽心去看,它依然会给你惊喜。
“这很姜文”的《邪不压正》
电影没有排他性,但拍电影有
姜文的电影就有一股子独一无二的味道,宁浩导演在《邪不压正》首映上说的那句“这很姜文”,恰当又不失礼节,真正是好句子。
主流观众看《邪不压正》,荷尔蒙满屏飞舞,预告里的“老北京”起了范儿,姜文独特的喜剧特色也挺让人发笑,但“李小龙走进卡萨布兰卡”的寓言故事,还是给人深深的割裂感。
这股割裂感往往会带着观众走进两种不同的体验,一种是虽然我没看懂你想玩什么,但这很牛逼轰轰;一种是这拍的啥玩意,这票买的亏惨了。
丰富的视听元素和确实牛逼的镜头语言,让姜文的电影总能趋于前者。
《邪不压正》里如世外桃源一样的“屋顶”世界,总是蓝天白云,光打在灰檐上,谁都会为之感到陶醉。更别提考究的室内布景,总是让人舒服的采光,高级的群体镜头,会用的特效,只要电影还讲一些故事逻辑,观众就能在线性的感受中感受到某种高级。
这是姜文一贯的本事。为了营造民国时期的独特美学,深色木料从《一步之遥》中经典的武六家书房,到《邪不压正》中洋溢着南洋风的关巧红裁缝铺,都能看出那个时代西洋风渐进的影子。有着枯山水的日本庭院,成为了李天然与朱潜龙的最终对决场所。
姜文的个人特色渗透在他每一个镜头里面,都经过精心的把控与推敲,就连李天然(彭于晏 饰)洗澡的镜头,除了热辣的身材看点,整个空间布局也展现出了独特的西方美学。
这是姜文在生活里学到的本事,也是姜文独一无二的力量来源。很多导演说的考究看着就假,但姜文知道,怎么玩才能让“考究”成为真“考究”。
《邪不压正》,“这很姜文”。
“这很姜文”和喧宾夺主
导演的个人叙述,始终存在天才与大众之间的拉扯,没能做好妥协,就意味着故事讲得不会尽如导演之意。
“这很姜文”,对《邪不压正》而言,是它在电影评分那怎么都能及格的底气,也是它成不了佳作的问题。
在《邪不压正》的故事线中,作为明线的李天然“成长线”进行的快速,又颇为粗糙。李天然的恐惧没看出来,傻气却不少。即使“关巧红”拍的极好,作为主体的明线依然存在不少尴尬的桥段。
而在暗线,朱潜龙、根本一郎、蓝青峰三人的交锋戏多精彩,但正因为是暗线,所以着墨少,反而意犹未尽。最终的结果,就是豆瓣里“高赞”短评的模样:“属于导演个人恶趣味的东西反而成了双刃剑,时而灵光闪现,时而尴尬无趣。屋顶和医院戏观感佳,到后半程高潮节奏又莫名拖沓,没有之前作品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总体来说,当“姜文”风格的色彩盖过了《邪不压正》故事的精彩,“主”弱“宾”强,终于喧宾夺主。
这很姜文的《邪不压正》,称得上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姜文”电影,但同时,也是一部带有失败意味的“姜文”电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