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周末阅读 | 索尔·巴斯 用图形改变海报设计的大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周末阅读 | 索尔·巴斯 用图形改变海报设计的大师

在索尔·巴斯1955年为《金臂人》设计海报,简洁的图形改变了电影海报乃至平面设计的审美风格。

索尔·巴斯和他设计的海报

 

在索尔·巴斯(SaulBass)之前,电影海报的主流还是以片中的关键场景或者电影明星为主要内容。

1955年,还不出名的巴斯为《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设计海报,简洁的图形改变了电影海报乃至平面设计的审美风格。

《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1955

索尔·巴斯眼光敏锐,马丁·西科塞斯称赞他有双珠宝商一样的眼睛。他能将脑海中的无数想法变成简单的图形,当有艺术学院的学生问他该如何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时,他总是告诉他们,画画。

1920年,犹太移民后裔的巴斯在纽约出生,从小就表现为一个极有创造力的孩子,一直热爱画画。

《火海情涛》In Harm’s Way,1965

1946年他搬到芝加哥做电影商业广告,1952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1954年,他为奥托·普雷明格的电影《卡门·琼斯》(Carmen Jones)设计的海报颇受这位独立导演和制片人欣赏。

第二年,他就为巴斯提供了一个一展抱负的机会,为一些游走在好莱坞主流题材边缘的“现实主义”电影设计海报,其中就包括他的《金臂人》,《圣女贞德》(Saint Joan,1957),《你好,忧愁》(Bunjor Tristess,1958)和《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1959)。

《你好,忧愁》Bonjour Tristesse,1958

《金臂人》讲述的是弗兰克·辛纳屈扮演的爵士音乐家克服毒瘾的故事,这显然在当时是不容于主流的话题。因而,巴斯放弃了用大明星辛纳屈的头像做海报主题,转而使用图形设计——黑色的扭曲的强壮手臂,就是一个同毒品抗争的典型符号形象,放在白色背景中尤为醒目,琥珀金色的字暗示了主人公的天赋和潜力,立体的色彩与抽象的图形都是来自现代艺术的视觉语言,与电影主题相呼应。

《失踪的邦尼》Bunny Lake is Missing,1965

而影片的三位主角,巴斯把他们的名字用参差不齐的字体排列在海报顶部,但没有使用他们的形象,这在电影行业中绝对是个革新。

《金臂人》只是一次,但从此之后,巴斯把电影海报从糟糕的商业广告变成了视觉艺术,装裱在镜框里的《金臂人》海报完全可以当做一件艺术品被收藏。

《圣女贞德》1957

《圣女贞德》讲述贞德1431年被指控犯有异端邪说和穿着士兵衣服而被烧死。巴斯的海报上,用黑色的,烧焦的盔甲碎片传达她的力量,同时,也迫使观众正视她是如何死的。贞德虽然死了却没有被打败,她手中仍然握着剑,看起来像是基督教十字架的形状,预示她的殉难。多彩的背景镶嵌,让人想起中世纪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暗示她后来成为圣徒。

《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1959

《桃色事件》把一具尸体的轮廓分割成七个部分,与片名双关,也捕捉了这场桃色事件中的道德含糊。有趣的是,斯派克·李1995年的《黑街追辑令》(Clockers)海报与此很相似,设计者阿特·西姆斯(Art Simms)称,“这是致敬而非抄袭。”但巴斯不接受这种说法,反击道:“一般有人想剽窃的时候都会说自己是在致敬。”

《霹雳神风》Grand Prix,1966

他的海报极具辨识度,颇有现代主义风格,用大胆的图形设计和富有表现力的色彩组合,以隐喻的手法表现电影主题,再搭配以精细的字体和深思熟虑的版式。

《老人与小孩》The Two of Us,1967

20世纪90年代初,巴斯曾说,“我一直在寻求一个简单的想法,当谈到视觉问题时,我们的挑战是把所有事都化繁为简,在此基础上完成创作。但如果过分简单就太无聊了,我们尝试的是用简单的事情引发你的思考。”

《华府千秋》,1962

1962年的《华府千秋》(Advise & Consent)改编自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揭露了美国参议员的阴谋和狡诈。普雷明格清晰准确地戳中政坛中的丑陋,巴斯使用视觉双关语的大胆设计,片名半露半隐藏在掀开的盖子里,而盖子看起来又像白宫又像鸟笼,将导演的政治寓意准确用视觉表达了出来。

《红衣主教》The Cardinal,1963

1963年的《红衣主教》(The Cardinal),讲述一个普通牧师一路奋斗到罗马天主教会红衣主教的地位,电影主旨是从从战争、政治到婚姻,婚外恋,堕胎和种族主义等多角度质疑教会的立场。巴斯没有使用教会符号,以免观众还没走进电影院前认为这部电影只是部纯粹的宗教电影。

《基辅怨》The Fixer,1963

他决定把这部电影的名字作为“象征”,把这部大胆的现代作品的海报分为两部分,中间用“奥托·普雷明格电影”分割开,上半部分突出黑色的大写字母“The”代表罗马天主教权威,而“红衣主教”这个单词则矮小畏缩在黑色之下,海报的另一半全黑,暗示影片主题。

《迷魂记》Vertigo,1958

巴斯为希区柯克的《迷魂记》(Vertigo)设计的海报,人物被吸进螺旋漩涡,既直观表达了片名,也捕捉了电影中的焦虑和迷失,与这部佳作一起都成为经典。

《豪勇七蛟龙》The Magnificent Seven,1960

而与希区柯克的合作还有一个不太为人知的公案。《惊魂记》(Psycho)里那场著名的浴室杀人的场景,巴斯说是自己拍摄的,拍完后他跟希区柯克要拷贝,导演并没有给他,反而用在了电影里,成为如今被无数次解读的经典段落。这段公案已经无解,连当时一起工作的人也没法说出个究竟,只是,这个快速剪辑的镜头的确与希区柯克一向的长镜头风格不同。

《闪灵》The Shining,1980

而巴斯为库布里克的《闪灵》设计的海报,虽然流传度不高,但其力度足以让人一眼辨认出设计者是谁。单一的大色块背景,和一张惊恐的用点画效果渲染的脸,以及大大的片名,都突出了惊悚色彩。据说,在这个版本之前,巴斯设计了不下300稿。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

除了这几位大导演,他还和比利·怀尔德合作过。他设计的最后一部电影海报是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制作的,但从未发行过。

《第二生命》Seconds,1966

索尔·巴斯对电影工业的贡献不仅仅是海报,他还为好莱坞设计了超过50个电影片头,有时候他既为电影设计海报,也设计制作片头,正是他参与过很多大导演的作品,才有了前文那段与希区柯克的无头公案。

他的第一个片头就是普雷明格的《金臂人》,当胶片送到影院的时候,盒子上贴了便签:放映员,请拉开帘子。因为当时的电影片头都是主创名单字幕,因为太无聊,放映员多是拉上镜头前的帘子,等到正片才拉开。

《暴风眼》Storm Center,1956

但是巴斯让这些名字动了起来,配上生动活泼的动画人物,用他们的形态动作巧妙地提示了影片的主题,反映了影片的基调。片头的观赏性不仅大大提高,还成为影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片头片尾在现在并不少见,全都要感谢巴斯的大胆创新。

《这么好的朋友》Such Good Friends,1971

索尔·巴斯说,“我对片头最初的想法是,它是电影故事核心的核心,是用某种隐喻的方法表达故事。片头应该是调动观众的方式,当电影开始时,观众就有了感情的共鸣。”

《黄昏之恋》Love in the Afternoon,1957

1964和1967年,随着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巴斯把自己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家庭与短片拍摄上。1968年,巴斯凭借短片《人为何要被创造》(Why Man Creates)拿到了一座奥斯卡奖杯。

《拉玛九小时》Nine Hours to Rama,1963

80年代,马丁·西科塞斯发现了巴斯的片头,让他为自己的四部电影《好家伙》(Goodfellas)、《恐怖角》(Cape Fear)、《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和《赌城风云》(Casino)设计制作了片头。这是1996年巴斯离世前完成的最后的电影项目。

《出埃及记》Exodus,1960

最后,你还需要知道的是,作为一个杰出的设计大师,巴斯也为很多大型公司设计企业LOGO,包括目前正在热火朝天收购华纳兄弟的美国电信巨头AT&T,而巴斯1974年为华纳唱片设计的LOGO沿用至今,甚至化妆品牌KOSE的LOGO也出自他手,从1991年使用至今。

他认为,理想的企业LOGO“是被推到极致的抽象与模糊,但仍然是可理解的”,指出它们通常是“一种或另一种隐喻……在某种意义上,思维是可见的。”这其实与他设计电影海报的想法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来源:电影杂志社

原标题:索尔·巴斯,用图形改变海报设计的大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周末阅读 | 索尔·巴斯 用图形改变海报设计的大师

在索尔·巴斯1955年为《金臂人》设计海报,简洁的图形改变了电影海报乃至平面设计的审美风格。

索尔·巴斯和他设计的海报

 

在索尔·巴斯(SaulBass)之前,电影海报的主流还是以片中的关键场景或者电影明星为主要内容。

1955年,还不出名的巴斯为《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设计海报,简洁的图形改变了电影海报乃至平面设计的审美风格。

《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1955

索尔·巴斯眼光敏锐,马丁·西科塞斯称赞他有双珠宝商一样的眼睛。他能将脑海中的无数想法变成简单的图形,当有艺术学院的学生问他该如何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时,他总是告诉他们,画画。

1920年,犹太移民后裔的巴斯在纽约出生,从小就表现为一个极有创造力的孩子,一直热爱画画。

《火海情涛》In Harm’s Way,1965

1946年他搬到芝加哥做电影商业广告,1952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1954年,他为奥托·普雷明格的电影《卡门·琼斯》(Carmen Jones)设计的海报颇受这位独立导演和制片人欣赏。

第二年,他就为巴斯提供了一个一展抱负的机会,为一些游走在好莱坞主流题材边缘的“现实主义”电影设计海报,其中就包括他的《金臂人》,《圣女贞德》(Saint Joan,1957),《你好,忧愁》(Bunjor Tristess,1958)和《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1959)。

《你好,忧愁》Bonjour Tristesse,1958

《金臂人》讲述的是弗兰克·辛纳屈扮演的爵士音乐家克服毒瘾的故事,这显然在当时是不容于主流的话题。因而,巴斯放弃了用大明星辛纳屈的头像做海报主题,转而使用图形设计——黑色的扭曲的强壮手臂,就是一个同毒品抗争的典型符号形象,放在白色背景中尤为醒目,琥珀金色的字暗示了主人公的天赋和潜力,立体的色彩与抽象的图形都是来自现代艺术的视觉语言,与电影主题相呼应。

《失踪的邦尼》Bunny Lake is Missing,1965

而影片的三位主角,巴斯把他们的名字用参差不齐的字体排列在海报顶部,但没有使用他们的形象,这在电影行业中绝对是个革新。

《金臂人》只是一次,但从此之后,巴斯把电影海报从糟糕的商业广告变成了视觉艺术,装裱在镜框里的《金臂人》海报完全可以当做一件艺术品被收藏。

《圣女贞德》1957

《圣女贞德》讲述贞德1431年被指控犯有异端邪说和穿着士兵衣服而被烧死。巴斯的海报上,用黑色的,烧焦的盔甲碎片传达她的力量,同时,也迫使观众正视她是如何死的。贞德虽然死了却没有被打败,她手中仍然握着剑,看起来像是基督教十字架的形状,预示她的殉难。多彩的背景镶嵌,让人想起中世纪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暗示她后来成为圣徒。

《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1959

《桃色事件》把一具尸体的轮廓分割成七个部分,与片名双关,也捕捉了这场桃色事件中的道德含糊。有趣的是,斯派克·李1995年的《黑街追辑令》(Clockers)海报与此很相似,设计者阿特·西姆斯(Art Simms)称,“这是致敬而非抄袭。”但巴斯不接受这种说法,反击道:“一般有人想剽窃的时候都会说自己是在致敬。”

《霹雳神风》Grand Prix,1966

他的海报极具辨识度,颇有现代主义风格,用大胆的图形设计和富有表现力的色彩组合,以隐喻的手法表现电影主题,再搭配以精细的字体和深思熟虑的版式。

《老人与小孩》The Two of Us,1967

20世纪90年代初,巴斯曾说,“我一直在寻求一个简单的想法,当谈到视觉问题时,我们的挑战是把所有事都化繁为简,在此基础上完成创作。但如果过分简单就太无聊了,我们尝试的是用简单的事情引发你的思考。”

《华府千秋》,1962

1962年的《华府千秋》(Advise & Consent)改编自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揭露了美国参议员的阴谋和狡诈。普雷明格清晰准确地戳中政坛中的丑陋,巴斯使用视觉双关语的大胆设计,片名半露半隐藏在掀开的盖子里,而盖子看起来又像白宫又像鸟笼,将导演的政治寓意准确用视觉表达了出来。

《红衣主教》The Cardinal,1963

1963年的《红衣主教》(The Cardinal),讲述一个普通牧师一路奋斗到罗马天主教会红衣主教的地位,电影主旨是从从战争、政治到婚姻,婚外恋,堕胎和种族主义等多角度质疑教会的立场。巴斯没有使用教会符号,以免观众还没走进电影院前认为这部电影只是部纯粹的宗教电影。

《基辅怨》The Fixer,1963

他决定把这部电影的名字作为“象征”,把这部大胆的现代作品的海报分为两部分,中间用“奥托·普雷明格电影”分割开,上半部分突出黑色的大写字母“The”代表罗马天主教权威,而“红衣主教”这个单词则矮小畏缩在黑色之下,海报的另一半全黑,暗示影片主题。

《迷魂记》Vertigo,1958

巴斯为希区柯克的《迷魂记》(Vertigo)设计的海报,人物被吸进螺旋漩涡,既直观表达了片名,也捕捉了电影中的焦虑和迷失,与这部佳作一起都成为经典。

《豪勇七蛟龙》The Magnificent Seven,1960

而与希区柯克的合作还有一个不太为人知的公案。《惊魂记》(Psycho)里那场著名的浴室杀人的场景,巴斯说是自己拍摄的,拍完后他跟希区柯克要拷贝,导演并没有给他,反而用在了电影里,成为如今被无数次解读的经典段落。这段公案已经无解,连当时一起工作的人也没法说出个究竟,只是,这个快速剪辑的镜头的确与希区柯克一向的长镜头风格不同。

《闪灵》The Shining,1980

而巴斯为库布里克的《闪灵》设计的海报,虽然流传度不高,但其力度足以让人一眼辨认出设计者是谁。单一的大色块背景,和一张惊恐的用点画效果渲染的脸,以及大大的片名,都突出了惊悚色彩。据说,在这个版本之前,巴斯设计了不下300稿。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

除了这几位大导演,他还和比利·怀尔德合作过。他设计的最后一部电影海报是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制作的,但从未发行过。

《第二生命》Seconds,1966

索尔·巴斯对电影工业的贡献不仅仅是海报,他还为好莱坞设计了超过50个电影片头,有时候他既为电影设计海报,也设计制作片头,正是他参与过很多大导演的作品,才有了前文那段与希区柯克的无头公案。

他的第一个片头就是普雷明格的《金臂人》,当胶片送到影院的时候,盒子上贴了便签:放映员,请拉开帘子。因为当时的电影片头都是主创名单字幕,因为太无聊,放映员多是拉上镜头前的帘子,等到正片才拉开。

《暴风眼》Storm Center,1956

但是巴斯让这些名字动了起来,配上生动活泼的动画人物,用他们的形态动作巧妙地提示了影片的主题,反映了影片的基调。片头的观赏性不仅大大提高,还成为影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片头片尾在现在并不少见,全都要感谢巴斯的大胆创新。

《这么好的朋友》Such Good Friends,1971

索尔·巴斯说,“我对片头最初的想法是,它是电影故事核心的核心,是用某种隐喻的方法表达故事。片头应该是调动观众的方式,当电影开始时,观众就有了感情的共鸣。”

《黄昏之恋》Love in the Afternoon,1957

1964和1967年,随着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巴斯把自己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家庭与短片拍摄上。1968年,巴斯凭借短片《人为何要被创造》(Why Man Creates)拿到了一座奥斯卡奖杯。

《拉玛九小时》Nine Hours to Rama,1963

80年代,马丁·西科塞斯发现了巴斯的片头,让他为自己的四部电影《好家伙》(Goodfellas)、《恐怖角》(Cape Fear)、《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和《赌城风云》(Casino)设计制作了片头。这是1996年巴斯离世前完成的最后的电影项目。

《出埃及记》Exodus,1960

最后,你还需要知道的是,作为一个杰出的设计大师,巴斯也为很多大型公司设计企业LOGO,包括目前正在热火朝天收购华纳兄弟的美国电信巨头AT&T,而巴斯1974年为华纳唱片设计的LOGO沿用至今,甚至化妆品牌KOSE的LOGO也出自他手,从1991年使用至今。

他认为,理想的企业LOGO“是被推到极致的抽象与模糊,但仍然是可理解的”,指出它们通常是“一种或另一种隐喻……在某种意义上,思维是可见的。”这其实与他设计电影海报的想法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来源:电影杂志社

原标题:索尔·巴斯,用图形改变海报设计的大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