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已经过去将近两年,这部采用4K、3D、120fps制式拍摄的电影时至今日依然站在技术的顶峰,詹姆斯·卡梅隆曾经宣布使用48fps拍摄的《阿凡达2》依旧难产。电影拍摄的分辨率完成了2K向4K的跨越,但帧率依然沿用百年前的标准。电影、电视摄影技术标准的迭代之路可谓走得十分缓慢。
实际上,一开始电影采用24帧拍摄与播放是商业与艺术妥协的结果。在电影艺术由无声向有声转变的过程中,电影艺术家们发现,过低的帧数无法保证声音的连续性,因此需要增加帧数,而24帧是能够保持声音连贯的最低值。电影艺术家们希望能以更高的帧数播放影片,但这一要求遭到投资者的拒绝,因为彼时的电影拍摄与播放采用的是胶片,增加帧数意味着需要使用更多的胶片,消耗更多的资金,因此在妥协之下,最终电影采用24帧播放,并延续到将近百年后的今天。
经历了近百年24帧电影培养,让观众们产生了所谓的电影感,因此一度无法接受高帧率所带来的过于真实的观感。反对者认为高帧率带来的超强真实感,与电影的艺术表达相悖,电影艺术不应该是真实的。评论家对高帧率电影的看法是“不仅直白单调,过于真实也是不可饶恕的”。
在数以千计的电影的洗礼之下,如今观看24帧画面几乎不存在障碍,但是过低的帧率存在致命的缺点——当主体快速移动的时候,画面会变得模糊,而且如果摄像机快速移动时,画面会出现抖动以及频闪,而48帧拍摄以及放映可以解决问题。
当摄影技术从胶片时代迈向数字时代之后,艺术创作者们如李安、詹姆斯·卡梅隆以及彼得·杰克逊开始成为高帧率电影的拥护者。执导《霍比特人》的彼得·杰克逊宣称48fps会是电影制作的未来,而詹姆斯·卡梅隆则早在2008年就开始宣扬高帧率的好处。这位电影界的技术控,在《阿凡达》中为观众呈现了惊艳的3D效果,带来了3D电影的顶峰。如今,他企图再以《阿凡达2》创造电影技术的新起点。他认为“经过了75年的2D电影制作技术,我们已经习惯了24帧率带来了频闪效果。同样的东西,我们在3D状态下看,这种频闪的效果就会更明显,不是因为它本质上更糟糕了,而是因为所有的其他地方都变得更好了”。
诚然,随着技术一代一代地更替,人们也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事物,电影院用上了更好的播映机,电视机以4K@60hz作为宣传噱头,开始大肆销售,而我们如今却拥有着与之不相匹配的视频源。目前我国的有线电视依然采用PAL制式,最高分辨率达到1080 50i,i代表的是隔行扫描。由于人眼视觉惰性的活动阈值是每秒24次,即每秒钟连续显示24幅以上不同的静止画面时人眼就会感觉像是连续运动的。而人眼闪烁感的阈值是50hz左右,即每秒钟闪烁50次,人眼就会感觉到灯光是连续发光的而不是闪烁的。因此为了在有限的带宽下,提高画面的刷新率,模拟电视采用的是2:1隔行扫描,也就是把一个电视帧分成两个电视场分别扫描,奇数扫描行构成奇数场,偶数扫描行构成偶数场,奇数和偶数场交错组成一个电视帧。这意味着,虽然画面刷新率达到50hz,但视频的实际帧率只有25帧,而在采用NTSC制式的国家,模拟电视节目的帧数则达到30帧,这与当地的电网频率相关。
即便是以网络主要阵地的视频网站,在带宽的压力之下,依然选择播放较低帧率的视频,因此,即使家庭使用的是4K@60hz的互联网电视,想要享受到超高清的高帧率视频依然无望。
到底是什么阻挡了电影、电视拍摄与播放的技术标准迭代的步伐?实际上帧率之争是与审美、认知、设备以及服务提供商的博弈。一切的艰难险阻,实际上都源于惰性。对观众而言,面对全新的摄影技术感到无所适从,因而产生排斥反应。从商业角度而言,技术的迭代,是对现有标准以及制作流程的颠覆。高帧率视频强烈而真实的观感,对演员的技巧、布景、打光以及后期特效、剪辑的要求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否则带来的将会是一场灾难。因此,除非出现《阿凡达》那样颠覆3D技术一样,重新定义电影帧率的作品,否则,高帧率的视频将很难得到普及。
从另一角度来说,就是目前高帧率视频的拍摄与播放,并不存在技术瓶颈。在生产端上,上世纪70年末,道格拉斯·特鲁姆布就已经开始研发采用60帧率的高品质画面冲印的“修斯坎”技术,并被广泛运用在迪士尼乐园的星际之旅、香港环球影城主题乐园等主题公园中。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超高速摄像机能够实现4K、1000帧的高速拍摄,常规的4K手持单机也可以做到240帧的升格拍摄,便携的iPhone8也能够做到4K@60fps规格的慢动作视频拍摄。
为摄影制作带来高负担的信号传输问题也并非无解。索尼推出的基于IP的AV接口“网络媒体接口”便能够满足对越来越高的的4K基带信号带宽的需求,这个接口协议能够在一个IP信号上提供几乎无损的UHD/4K压缩流。这一信号可能提供可能最高达12Gb/s,但索尼的平台提供最新信号压缩,使之可以在普通的10千兆以太网上火双绞线上以包的形式传输。
在使用一项技术不再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对新技术的尝试无疑是激动人心的,便因此有了先驱者。谷歌作为技术型导向的公司,在收购Youtube之后,便不断的开拓视频播放的上限,2015年,Youtube的在线播放标准就已经提高到1080p/720p分辨率下达到60fps的水平,而到了2016年,Youtube还公布了4K视频的部分参数,最大支持60fps的播放。尽管迟钝了两年,近日Hulu也宣布包括ABC、迪士尼等33个新频道将会采用60fps进行播放,这意味着60fps基本上覆盖了Hulu的所有频道。
在国内,最先开始反应的却是一直被认为是弹幕网站的Bilibili弹幕网,今年3月该网站发布公告称B站清晰度升级全面公测,其中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新增720p60fps清晰度码率最高3000k,帧率60;新增1080p60清晰度码率最高6000k,帧率60。虽然该标准依然落后于时代,但不可否认是国内流媒体服务商走出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而主流的流媒体服务商,仍处于后知后觉的状态。
Youtube以及Hulu在60帧领域的试水都在传达出一个讯号,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将来最主流的标准,毫无疑问是4K@60fps。20年代电影有了声音,30年代有了颜色,50年代有了宽荧幕,70年代有了环绕声,90年代有了CGI,后来,是IMAX、3D、4K,而现在我们必须搞定的是帧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