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车好不好,这个定义的维度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媒体式的定义方面,也可以是工程师式的定义方式。关于媒体式的定义,我觉得在这个自媒体大咖云集的时代,大家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一辆车呈现在工程师面前的时候,工程师怎么去看车呢?
说实话,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术业有专攻,不同领域的工程师在面对一款新产品时,关注的对象往往都是集中在自己所辖的那一亩三分地里。比如说,搞动力匹配的兄弟,肯定不会去关注这辆车的造型是否满足时下流行的趋势。
但是,一款经典的产品,又往往是所有的性能都密切的围绕着一个主题不断优化的结果。
所以,在接下来的文字里,我将会以我的经验,同时本着现学现卖的精神。尝试着去解释一下,工程师怎么判断一款车的好坏的。
首先,软性材质的仪表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皮纹和关泽度。
媒体老师们在评价内饰的时候,仪表板本体的可触及界面是软的还是硬的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指标。的确,软性材质包裹的仪表板本体在刻意的用手去触及的时候确实能有一个不错的触感。所以,这是车辆内饰设计中高端化的一个发展方向。
一般来说,仪表板本体的成型方式包括注塑、搪塑、包覆以及真空吸塑四种方式。而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最终都需要在仪表板本体上刻画出皮纹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提炼出内饰的质感。而工程师在这个时候关注的点,就在这个皮纹上。
简单点说,这个皮纹的大小应该和整车的风格保持一致,并且皮纹的深度不宜过深。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无论是在那种成型工艺下,出模之后的仪表板本体关泽度一定要低。
否则的话,会在挡风玻璃上形成反射,一来是影响内饰豪华感,二来真的是影响驾乘安全。在这一点上,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在于,新车买到手之后一贴膜,工程师为了降低反光做的工作就全盘交代了。
优秀的仪表板和皮纹设计,也可以让注塑的仪表板本土呈现出搪塑的视觉效果,比如说本田的飞度。日系车的注塑内饰件脱模方式和脱模膏很讲究,所以这些零件出来以后都会有一种滑腻腻的感觉。虽然是注塑零件,但是并不廉价。
所以,看到这个细节的时候,用手指甲探一探,然后迎着光看一看会显得更专业。
其次,窗框是焊接的还是整体冲压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构断面和强度。
在很多情况下,媒体老师给出的评价标准是基于一个固有的前提形成的单一判断。在整车设计过程中,很多结构的运用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就好像是如果我们在不考虑材质的情况下,厚纸板看上去确实要比薄铁皮厚重。
这事就从窗框说起来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整体冲压式的门槛成为了比辊压式的窗框更加安全的设计。对了,辊压式的窗框在宣传中被称为焊接式的窗框。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略掉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辊压式的窗框的材料强度,是和车门内外板的材料强度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采用辊压式窗框的车型,窗框上沿都可以做的很窄的原因。
而整体冲压式的结构,窗框和车门内外板的材质完全一致,所以为了结构强度的保证,整体冲压式的窗框都会比辊压式的厚很多的原因。
一般来说,欧洲人的结构断面设计中,喜欢采用这种设计,而日系车的结构断面设计里,喜欢辊压式的结构。而在两种结构中,本身是不存在着什么安全性的差异的,更没有成本差异。不然的话,为什么五菱之光还用的是冲压式的结构呢?
工程师关注的地方在于,不同结构下的窗框断面,所呈现出来的密封面设计,是否是合理和优秀的。一个优秀的窗框密封面,是可以大量的降低密封条的使用,同时提升车辆的行驶质感的。
在这个时候,把车窗关起来看,对比一下内外水切的高度差,并且看一下车门的密封条是否外露会让你显得很懂车。
同样的道理可以衍生到更多的方面,比如说可维护性。斯巴鲁和保时捷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发动机性能的确是先进,但是换个火花塞就要报废掉大量的工时。同理也可以@一下宝马。从工程设计的角度上来看,这很显然就不是一个好的设计了。
第三,关于豪华感和大量的电子配置。
内饰的豪华感设计往往是通过内饰营造的包裹感来呈现的。实事求是的讲,一个好的内饰包裹感在配合上合理的皮纹以及饰板的运用,是可以构造出一种非常不错的豪华感的。至少第一印象会非常不错。
不过,单纯的从工程师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会更关注是否有足够便利的储物空间和乘坐空间。接下来的这两个例子我已经多次讲到过,但是在这里我并不吝惜再讲一遍。
比如说,这是众泰T500的内饰。
售价不到十万块,不过在抬高的副仪表板设计下,整个内饰的包裹性还是不错的。但是,整个中控台区域和副仪表板区域根本就没有一个可以放手机钱包的地方。作为对比,来看一下威驰中控台下面的这个小格子。
很显然,从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设计。
而且,这样的设计在新车的时候来看效果还是不错,但是如果一旦疏于打理,这种多层次的结构就会成为明显的卫生死角。这样的设计用在豪华车上没有问题,因为豪华车的车主并不会吝啬于去精心的打理它的内饰。
不过用在一款十万块的家用车上,这个恐怕就是个问题了。这是凡事的两面性,一款车型是否设计的合理,还应该和它的定位挂上钩。
在这个时候,调整好坐姿,身体不动,用手往中控台的区域比划比划,看看能不能按到按键,也会显得很专业。
那么电子配置呢?
电子化配置的增加是车辆技术发展的必然。这个东西怎么说呢,越多当然是越便利的。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有些便利性的提升似乎也是没有必要的。
比如说电子手刹,如果是四个轮胎同时制动的高端版本那还是可以的。但是大部分的低端车型,还只是在后桥上增加一个电机来实现的对后桥的制动,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或许,只是为了高端而高端吧。
当然了,以上聊到的东西只不过是工程师开车过程的九牛一毛。而了解了这些,就不会再到看车的时候,人云亦云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