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晚,在从香港飞往大连的CA106航班上,乘客经历了高空骤降的惊悚体验。
由于机组人员的错误操作,客舱失压,氧气面罩紧急弹出,短短12分钟,飞机从万米高空上陡然下降约7000米。
一系列的惊魂之举,只是源于飞机副驾驶员吸了一支电子烟。
飞机上禁烟,对于乘客来说早是熟知的事情,但飞行人员是否享有额外的特权,却并非始终清晰。在长期的潜行规则之下,对于这一“禁忌”的违反也似乎“罚”无先例,这次事件显然再次引起了各方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电子烟惹祸
根据航班动态网站“航班管家”官方微博消息,国航CA106航班于19时11分从香港起飞,目的地是大连。飞机约半小时后爬升到万米巡航高度便出现客舱释压事件,于是飞机申请下降,但舱内仍无法正常增压,飞机发出求救讯号,在12分钟内紧急下降逾7000米。
民航局在随后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证实了这一事件,调查显示,国航737-5851号机执行CA106香港至大连航班,机组在广州区域上空误把空调组件关闭,导致座舱高度告警,机组按紧急释压程序处理,释放了客舱的氧气面罩。在下降到3000米后,机组发现问题不对,恢复了空调组件。
幸运的是,涉事航班于22时31分在大连机场安全降落,机上153名旅客、9名机组成员均未受伤,飞机也没有受损。
官方公布的事故原因为副驾驶员吸电子烟,为避免烟雾弥漫到客舱,在未通知机长的情况下,错误地关闭了空调组件(实际上本想关闭相邻的循环风扇),导致客舱内氧气不足,引发预警和释压。
事后,中国民用航空东北地区管理局成立调查组,封存了相关数据和资料,并将飞机的飞行数据记录器和驾驶舱语音记录器送往中国民航航科院进行译码分析。后续将依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展开深入调查。
民航局的调查结论虽未出,国航的处罚决定已到。7月12日,国航发布消息称,经调查核实并依据公司安全管理规章,决定对涉事机组作出停止飞行资格、并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理。国航甚至建议民航局在完成调查程序后,对涉事机组的从业资格作出处理,吊销其持有的飞行员驾驶执照。
特权之争
飞机上禁烟,大概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过,极少有人知道的是,现实中其实有些飞行员仍会在飞机上吸烟,享受“特权”。这几乎是业内共知的“潜规则”,不过由于一直以来并没有因此发生什么大的事故,公众很难了解。
国航此次事件发生之后,已有不少飞行员或业内其他人士向媒体披露,机组人员在飞机上抽烟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也发生过飞行员抽烟引发烟雾报警感应器报警的情况。
民航评论员张仲麟说,他在过去跑现场保障航班的日子里,“经常能打开驾驶舱就看到两名飞行员中间摆放了一次性纸杯当烟灰缸,一边吞云吐雾一边闲聊”。他还说,两年前,某航空公司出过机长在驾驶舱内吸烟导致正在测试的氧气面罩燃烧的事故。
当然,由于飞机的驾驶舱与客舱确实有两套空气循环系统,驾驶舱循环系统的换气率很高,通常情况下乘客并不知道飞机上会有人吸烟,但偶有例外。
2015年,从香港飞往北京的某趟航班被4名头等舱乘客投诉机组人员在驾驶舱吸烟。更早的时候,一位美国乘客也投诉过从上海飞往首尔的某航班存在飞行员吸烟的情况。他们都是闻到了浓烈的香烟气味。
那么,飞行员到底能不能在驾驶舱里吸烟?
有媒体报道称,国际上对机舱禁烟是经过不断发展的,美国在1990年之前,允许乘客在飞机上抽烟;在美国空乘协会多年的持续投诉下,1990年,美国对6小时以上的国内航班禁烟(但仍对飞行员豁免),2000年才对全美航空公司的航班禁烟。
飞行员能够享有“特权”的原因,根据中国航空新闻网2015年刊载的一篇文章,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已经确认,正确地在驾驶舱吸烟不会有危险,相反,如果阻止有吸烟习惯的飞行员在长时间飞行中刻意忍受对尼古丁的依赖,反而会更加危险。
不过,多年来一直有反对的观点认为,吸烟不仅会带来火情隐患,污染机舱环境,香烟中的尼古丁还会导致飞行员视力下降。
近年来,对飞机上禁烟的要求愈发严格,许多航空公司明令禁止飞行员在机舱内吸烟,阿拉斯加航空甚至拒绝录用吸烟的飞行员。
愈加严格
从历次修订来看,我国的相关制度也在不断从严。
中国民用航空局早在1997年出台过《民用机场和民用航空器内禁止吸烟的规定》,其中明确将民用航空器内的客舱和厕所规定为禁止吸烟区域。
2006年,民航总局官网上发布的“关于在飞机上禁用‘如烟’雾化电子烟的咨询通告”中也只是明确禁止在飞机客舱内吸烟及“如烟”类产品。
从行业内惯例来看,一些航空公司下发的《机组标准操作手册》上则列明:“驾驶舱内,飞行高度3000米(10000英尺)以下(含地面)禁止吸烟。客舱内任何时候都禁止吸烟。”也是对驾驶舱和客舱作了区分。
不过,在飞机上禁烟的趋势日渐严格。2017年,交通运输部修订《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增加了“任何人不得在按照本规则运行的飞机上吸烟”的规定。
这一规章自1999年颁布之后,前四次修订都没有如此严格。前四次规章只是在飞机客舱、厕所和装载氧气存贮和分配设备的一定范围内禁烟。
2018年5月,民航总局在下发的《飞行运行作风》咨询通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求“飞行机组在所有运行阶段禁止吸烟”。
民航法专家刁伟民教授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说,行业规章、部门规章具有法律效力,对机组人员的约束力更统一。过去,主管机关可能把更多的监管重点放在旅客违法违规行为上,而对机组人员更多是寄希望于自律。
“机组人员间也可相互监督,为了航空安全,让更多飞行员把这规定视作底线。”刁伟民认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