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吕端大事不糊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1、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再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里与千古名相诸葛亮相提并论的“吕端”,便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间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吕端。

2、为什么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呢?这里有一个典故。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太宗赵光义想启用吕端为相,代替当朝宰相吕蒙正。吕蒙正持反对意见。他说,“吕端为人糊涂,不能为相。”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在一次皇宫里举办的宴会上,太宗写了一首诗《钓鱼诗》,称“欲饵金钩深未达,石番溪须问钓鱼人。”表示自己一定要立吕端为相的决心。吕蒙正见事已至此,不得不于几天后让出宰相的位置。

吕端担任宰相后,没有辜负太宗的厚望。他为官持重,颇识大体,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常常让宋太宗“犹恨任用之晚”。

3、当然,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也不是无中生有的诬陷之词。吕端在很多小事上,的确表现得很“糊涂”。

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吕端在魏王赵廷美手下为官。当时,王府亲吏乔琏找到吕端,希望能利用关系帮助他们私贩竹木,为王府谋取暴利。吕端与魏王关系向来不错,又在他手下做官。碍于面子就答应了,给这些私自贩卖竹木的人开了一次绿灯。

按当时的大宋律,私贩竹木为严重违法行为。没过多久,此事就东窗事发。牵涉到的十几个达官显贵都受到了处罚。吕端只是给有关部门打了个招呼,本身没有利益在里面。饶是如此,他依然受到了惩处,被贬到商州做商州司户参军。

4、“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吕端因一时糊涂犯了错误被贬官,却并不一定就是坏事。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3月,魏王赵廷美涉嫌谋划篡夺皇位,被赵光义罢免了开封府尹职务,谪任西京留守。4月,群臣上奏赵廷美“顾望咒诅,大逆不道,宜行诛灭,以正刑章”。赵光义乃削去赵廷美的官职,迁至房州。他的王府亲吏被全部处斩,并籍没家产。开封府属官也被悉数罢免,贬斥远方。唯独吕端因为此前已被贬到商州,躲过了一劫。

5、做了宰相之后的吕端,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一时。不过,吕端并不一幅睥睨众生的样子,而是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

当时在朝廷中,除了吕端,另外还有一名大臣,参知政事(副宰相)寇准,其声望不在吕端之下,且也具备了做宰相的实力和资格。吕端担任宰相后,担心寇准心中不服,就请太宗下诏,请寇准到政事堂议事。也就是说,虽然寇准不是宰相,但是给他宰相的政治待遇。

太宗同意了。这件事让吕端在朝中的威信更高了。他也获得了太宗的信赖。一次,太宗亲自下诏:“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看起来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很不得了。这就意味着,朝廷中的大大小小事情,都必须由吕端把守第一道关。他说了算。

6、有一年,太宗将枢密使李惟清调任御史中丞。这是一次很平常的平调,因为枢密使和御史中丞的级别是一样的,都是正部级。不过,由于枢密使是掌管全国军事,而御史中丞是监察百官,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李惟清心中不平,以为是宰相吕端在暗中搞鬼,就趁吕端一次有病请假在家休息,上朝告了吕端一状。此事传到吕端那里。吕端不以为然。他既没有找机会向太宗表白,也没有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

7、按《宋史》等记载,宋代宰相等高官的俸禄是相当优厚的,至今很多人犹称羡不已。从历史记录看,吕端俸禄虽多,却没有存下多少家底。吕端的俸禄去了哪里?

前朝宰相冯道是吕端的老乡,关系一向较好。冯道为官清廉节俭,其死后家道中落,儿子冯正因病瘫卧在床,丧失了生活能力。吕端便每月将自己的俸银分一部分给他。

吕端还有一个同乡叫赵玉,对吕家有恩。赵玉的后代落难,吕端将其视如己子,抚养他长大成人,还推荐他做官。

由于吕端“轻财好施”(《宋史》语),常常是薪奉刚发下来,转眼便口袋空空了。这样,吕端去世后,他两个儿子居然连结婚的钱都没有,不得不将房产抵押给别人。宋真宗知道后,大为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拿出500万钱赎回房产,又赏赐不少金银和丝绸,总算替吕家还清了债务。

8、真正考验吕端“大事不糊涂”的,是宋太宗的权力交替。众所周知,宋太宗的皇位来得有些蹊跷——他是以弟弟的身份,从哥哥赵匡胤手中获得权力。期间发生的“烛影斧声”,更是一桩千古疑案。因此,太宗临死,一场诡谲的宫廷政变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宦官王继恩暗中勾结皇后以及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意图拥立楚王赵元佐(太宗的长子)为君。

对于王继恩等人的密谋,吕端已经有所耳闻。太宗病危之际,吕端每天带着太子赵恒到太宗榻前请安,探望病情。

太宗一死,皇后马上派王继恩召见吕端,计划逼他同意立楚王为君。当王继恩来宣吕端进宫时,他当机立断,将王继恩锁在自家的书房里,才入宫晋见皇后。皇后向他提出改立楚王为君的问题,吕端不客气地说:“先帝在的时候已经明确了太子,我们怎么能不听他的话呢?”皇后无话可说,王继恩又不在场,一时没了主意。

吕端见此,马上率领大臣拥立太子赵恒为君。这就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宋真宗登基后,坐在大殿的垂帘后面接受大臣朝拜。吕端再次表现出谨慎的风格。他担心里面有诈,让人把卷帘打开,自己走上前去,确认坐在后面的是赵恒本人无误后,他才走下台阶,率领群臣拜见皇帝。

随后,吕端将王继恩等人贬谪到外地,彻底平息了这场宫廷政变,确保了北宋王朝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1、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再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里与千古名相诸葛亮相提并论的“吕端”,便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间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吕端。

2、为什么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呢?这里有一个典故。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太宗赵光义想启用吕端为相,代替当朝宰相吕蒙正。吕蒙正持反对意见。他说,“吕端为人糊涂,不能为相。”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在一次皇宫里举办的宴会上,太宗写了一首诗《钓鱼诗》,称“欲饵金钩深未达,石番溪须问钓鱼人。”表示自己一定要立吕端为相的决心。吕蒙正见事已至此,不得不于几天后让出宰相的位置。

吕端担任宰相后,没有辜负太宗的厚望。他为官持重,颇识大体,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常常让宋太宗“犹恨任用之晚”。

3、当然,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也不是无中生有的诬陷之词。吕端在很多小事上,的确表现得很“糊涂”。

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吕端在魏王赵廷美手下为官。当时,王府亲吏乔琏找到吕端,希望能利用关系帮助他们私贩竹木,为王府谋取暴利。吕端与魏王关系向来不错,又在他手下做官。碍于面子就答应了,给这些私自贩卖竹木的人开了一次绿灯。

按当时的大宋律,私贩竹木为严重违法行为。没过多久,此事就东窗事发。牵涉到的十几个达官显贵都受到了处罚。吕端只是给有关部门打了个招呼,本身没有利益在里面。饶是如此,他依然受到了惩处,被贬到商州做商州司户参军。

4、“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吕端因一时糊涂犯了错误被贬官,却并不一定就是坏事。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3月,魏王赵廷美涉嫌谋划篡夺皇位,被赵光义罢免了开封府尹职务,谪任西京留守。4月,群臣上奏赵廷美“顾望咒诅,大逆不道,宜行诛灭,以正刑章”。赵光义乃削去赵廷美的官职,迁至房州。他的王府亲吏被全部处斩,并籍没家产。开封府属官也被悉数罢免,贬斥远方。唯独吕端因为此前已被贬到商州,躲过了一劫。

5、做了宰相之后的吕端,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一时。不过,吕端并不一幅睥睨众生的样子,而是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

当时在朝廷中,除了吕端,另外还有一名大臣,参知政事(副宰相)寇准,其声望不在吕端之下,且也具备了做宰相的实力和资格。吕端担任宰相后,担心寇准心中不服,就请太宗下诏,请寇准到政事堂议事。也就是说,虽然寇准不是宰相,但是给他宰相的政治待遇。

太宗同意了。这件事让吕端在朝中的威信更高了。他也获得了太宗的信赖。一次,太宗亲自下诏:“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看起来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很不得了。这就意味着,朝廷中的大大小小事情,都必须由吕端把守第一道关。他说了算。

6、有一年,太宗将枢密使李惟清调任御史中丞。这是一次很平常的平调,因为枢密使和御史中丞的级别是一样的,都是正部级。不过,由于枢密使是掌管全国军事,而御史中丞是监察百官,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李惟清心中不平,以为是宰相吕端在暗中搞鬼,就趁吕端一次有病请假在家休息,上朝告了吕端一状。此事传到吕端那里。吕端不以为然。他既没有找机会向太宗表白,也没有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

7、按《宋史》等记载,宋代宰相等高官的俸禄是相当优厚的,至今很多人犹称羡不已。从历史记录看,吕端俸禄虽多,却没有存下多少家底。吕端的俸禄去了哪里?

前朝宰相冯道是吕端的老乡,关系一向较好。冯道为官清廉节俭,其死后家道中落,儿子冯正因病瘫卧在床,丧失了生活能力。吕端便每月将自己的俸银分一部分给他。

吕端还有一个同乡叫赵玉,对吕家有恩。赵玉的后代落难,吕端将其视如己子,抚养他长大成人,还推荐他做官。

由于吕端“轻财好施”(《宋史》语),常常是薪奉刚发下来,转眼便口袋空空了。这样,吕端去世后,他两个儿子居然连结婚的钱都没有,不得不将房产抵押给别人。宋真宗知道后,大为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拿出500万钱赎回房产,又赏赐不少金银和丝绸,总算替吕家还清了债务。

8、真正考验吕端“大事不糊涂”的,是宋太宗的权力交替。众所周知,宋太宗的皇位来得有些蹊跷——他是以弟弟的身份,从哥哥赵匡胤手中获得权力。期间发生的“烛影斧声”,更是一桩千古疑案。因此,太宗临死,一场诡谲的宫廷政变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宦官王继恩暗中勾结皇后以及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意图拥立楚王赵元佐(太宗的长子)为君。

对于王继恩等人的密谋,吕端已经有所耳闻。太宗病危之际,吕端每天带着太子赵恒到太宗榻前请安,探望病情。

太宗一死,皇后马上派王继恩召见吕端,计划逼他同意立楚王为君。当王继恩来宣吕端进宫时,他当机立断,将王继恩锁在自家的书房里,才入宫晋见皇后。皇后向他提出改立楚王为君的问题,吕端不客气地说:“先帝在的时候已经明确了太子,我们怎么能不听他的话呢?”皇后无话可说,王继恩又不在场,一时没了主意。

吕端见此,马上率领大臣拥立太子赵恒为君。这就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宋真宗登基后,坐在大殿的垂帘后面接受大臣朝拜。吕端再次表现出谨慎的风格。他担心里面有诈,让人把卷帘打开,自己走上前去,确认坐在后面的是赵恒本人无误后,他才走下台阶,率领群臣拜见皇帝。

随后,吕端将王继恩等人贬谪到外地,彻底平息了这场宫廷政变,确保了北宋王朝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