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云南白药股权案尘埃落定,新华都陈发树成混改大赢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云南白药股权案尘埃落定,新华都陈发树成混改大赢家?

日前,云南白药换掌舵人,陈发树任董事长;这也宣告历时多年、波折反复的“云南白药股权案”尘埃落定,福州首富、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终成这场轰轰烈烈的“混改”大赢家。

日前,云南白药换掌舵人,陈发树任董事长;这也宣告历时多年、波折反复的“云南白药股权案”尘埃落定,福州首富、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终成这场轰轰烈烈的“混改”大赢家。

四年之前的2014年7月,历经5年陈发树向云南红塔集团“讨药”却以败诉告终。此后,云南白药的股权大战硝烟再起,云南省国资委、新华都、江苏鱼跃一度陷入“三国杀”,如今,“三国杀”如何变“桃源三结义”, 陈发树又如何成了混改大赢家呢?

云南白药股权大战的江湖厮杀

东盛集团董事长、广誉远掌门人郭家学

去年也是在这个时间,一波说发表了《最大民营国药公司的生存法则》,说的是药界资本狂人、东盛集团董事长、广誉远掌门人郭家学的传奇财富故事。人生如梦,一门心思在资本扩张路凶猛突进,创造N个千亿财富,成为世界500强,郭家学却一度走向财富幻灭;如今他一觉醒来,“此处安心是吾家”, 下半生就一件事,做好近500年历史的老字号——广誉远。

在中国近代医药史上,有很多老字号名冠四方,不过,在历史洪流中,由于各种原因,已经衰败的不说,光是完全消失更是数不胜数,而云南白药,这个中成药百年老字号,是当中存留不多的一家。也正因为如此,云南白药因股权分散,控制力不强等原因,像待嫁美人似的,很有吸引力,容易“招蜂引蝶”,迎来一群“阔少”,结果是一婚再婚、一嫁再嫁,结婚犹如过家家。

郭家学曾是资本狂人,疯狂后几令让他与死神擦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路并购、抵押、再并购,巅峰时,他拥有46家药厂,3家上市公司。可于2006年,资本大厦倾倒,站在人生巅峰的郭家学,还来不及丈量“世界五百强”顶峰的高度,一脚踏空跌落下来,摔得一脸着地。

云南白药展厅

2004年9月的某一天,力克华润、华源、复星等业内大腕,在云南昆明翠湖宾馆里,郭家学终于等到入主云南白药正式签约的那一刻。那一夜庆功宴,郭家学喝掉了两斤白酒之后,号啕大哭!他感觉这一生,就是为了那一个瞬间而活。

不知道,历经9年艰辛,当上掌舵者的陈发树,是不是也有郭家学14年前那种滋味?可郭家学当年啕哭之余,却不知道膨胀式辉煌背后,已是暗波汹涌。也许,当上云药董座的陈发树,并没有像郭家学那么狂发,可能泡上一壶老家安溪的铁观音,慢慢品味此中的滋味吧!

在资本扩张路上,摔得鼻青脸肿的郭家学,最高时整整背负48亿巨额债务,其中有16亿元是因担保、互保,辛辛苦苦抱来的美人“云南白药”,也被迫割袍脱手。(注:当初,郭家学拿到新云药集团50%的股权时,总支付金额为7.5亿元,而2016年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拿到云南白药母公司——云药控股50%股权时,单方增资近254个亿元,也就是说,13年间,云药的聘礼足足涨了34倍呀!)

郭家学退出后,一次少见的、自上而下的、小步改良的“云药混改”大幕启动,也有人把它当做“混改”样本,理由是云南白药的民企资本总持股数超过了国有资本,也意味着此举将给予民企更大的话语权。

2017年4月,云药控股混改干部大会

2017年4月17日,云南白药总部召开云南白药控股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干部大会。会上,云南省国资委负责人宣读了相关人员免职文件;其中,南白药控股高管将不再保留省属国企领导身份和职级待遇,新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将按市场化方式选聘。会议认为,这标志云南白药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按程序完成所有重大改制步骤。

此次混改,以云南白药控股整体资产作价,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由陈发树掌控的新华都集团现金资本约254亿元。改制完成后,白药控股的股权结构,从过去省国资委持有100%股权,变更为省国资委、新华都集团两方各持50%股权。

随后的6月份,控股股东白药控股又以增资方式,引入江苏鱼跃,成为继陈发树之后的第二名战略合作伙伴。江苏鱼跃增资约56亿元,取得白药控股10%的股权。江苏鱼跃,其掌门人为吴光明家族,旗下直接控制两家A股医疗上市公司——鱼跃医疗和万东医疗。

江苏鱼跃董事长吴光明

交易完成后,白药控股股权结构变为“2:2:1”架构格局。(注:云南省国资委45%、新华都45%、江苏鱼跃10%,另外,协议要求各方股东须有6年股权锁定期。)云南白药的新混改方案一退出,再次引起业界(医药界也包括资本市场)极大关注,以至于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所有这一切的“混改”,云南国资,也包括股东陈发树、吴光明家族,其实就是冲着上市公司“云南白药”而做的改革。

与鱼跃吴光明相比,陈发树爱“云药”更深一点,也更传奇且波折。所有这一切,还得先从他与“打工皇帝”唐骏一段合作经历说起。

据说,现为微创(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的唐骏,正在筹拍一部所谓的励志片《我行我素》,很多70后、80后认识唐骏,可能是从他那“鸡汤式”几篇大作《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唐骏日记》、《跟唐骏学管理》、《重新出发》得来的。应该说,被一些媒体誉为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和“中国第一CEO”的唐骏,也是一个相当善于推销自己的人。

过去,唐骏最辉煌的是获得了微软公司历史上唯一的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的称号,从商业营销学角度,当年微软设置如此荣誉职务,也不得不说是“营销中国”市场的一次成功策划。后来,唐骏又做了另一件事,那就是帮助陈天桥把盛大送上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屏幕上。

“打工皇帝”唐骏

2008年,唐骏出任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陈发树送给他“十亿”身价,此举让唐骏“打工皇帝”大号实至名归,也让新华都老板陈发树也一举成名;不过,聚光灯下,往往令很多东西显露得更清晰起来,2010年7月,唐骏陷入了“学历门”风波。

2013年1月28日,唐骏通过个人微博向外界宣布卸任其在新华都的所有职务,不过,当时媒体更关注这么一个方面:陈发树唐骏“闹分手”,莫不是因为22亿投资打了水漂呀?

自从雇佣“打工皇帝”唐骏之后,一直低调的陈发树,一夜间成了舆论关注对象。当时,唐骏也表示,要让陈发树成为“中国巴菲特”,事实上,新华都总裁兼CEO唐骏,成了陈发树资本运作的军师。仅2009年,陈发树在资本市场动作频乃,大手笔连续减持“紫金矿业”,套现30亿元;又以个人名义受让百威英博持有的“青岛啤酒”,以2.35亿美元一举成为其第三大股东。5个月后再度出手,以22.07亿元受让云南红塔持有的全部云南白药股权。

应该说,09年从云南红塔手上买“云药”,时机掌握得不错,因为2010年1月,云南白药也实施“每10股转增3股”,陈发树手上的股权,获得了巨额增值;可令陈发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起股权收购,让他陷入一场和红塔的官司大战。2012年《中国经济周刊》16期封面,赫然印有“陈发树告红塔,一场赢不了的官司?”大体也是说,陈发树是“陈秋菊”,打的是一场“秋菊打官司”!

《中国经济周刊》16期封面

也许是唐骏的疏忽,也许是新华都资本运作团队的失误和草率,让陈发树进入云南白药董事会白白等了那么多年。当时,股权转让协议里,第二十六条第三项条款里罗列了一些“不批准”情况,可陈发树却毫无心理准备。因为,那份云南白药22亿元股权转让,尚需国资监管部门批准,而云南红塔的背后是央企“中国烟草”,这是“亦官亦商”的大角。大约800多天后,陈发树没有等到股权交割,反而是“中烟”一纸批复:NO!理由冠冕堂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陈发树受到云南红塔集团《通知》,是2009年1月4日,当时他是“十分震惊”!上级主管部门不批复,签订两年之久的转让协议自动解除,已支付的22亿余元股权转让金,白白存在云南白药的账上,于是,陈发树就想讨个说法,把红塔集团推上被告席。 2012年12月28日,云南高院一审判决,在确认股份转让合同合法有效的同时,也确认云南红塔已及时按约履行了就本案所涉股份转让的有关报批、信息披露等手续,并未违反协议的约定,驳回了陈发树的诉讼请求。

不服云南高院一审判决的陈发树,于2013年初又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2014年7月23日,历时三年半的云南白药股权纠纷案落幕,最高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判令云南红塔集团返还陈发树22亿元本金及利息,陈发树其他诉讼请求被驳回。

云南白药股权纠纷案,不仅引发舆论热议,也成了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一、民企收购国资,是否是国有资产流失?云药“秘方”有外露风险?二、国资、民资在资本交易上,是否可以实现平等化和对等化?事实上,这也是以后“混改”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安置社会资本?如何尊重市场规则和契约精神?三、导致红塔交易“反水”,与唐骏“轻率”不无关系。

1932年旧报纸,刊登感谢彝族名医曲焕章“华佗再现”

据时任新华都掌舵人唐骏说:“整个收购过程,我们只跟红塔方面见了一面,我花了十分钟时间读了一下股权转让协议,觉得没有问题,就让陈总签字了。”显然,十分钟读一份“协议书”,即便是专业律师,时间也是不够、不充裕,何况是非法律专业出身的唐骏啦!

从上句话分析,也许是崇拜,也许是信任,陈发树当时签字前,可能瞄上一眼,也可能只是“例行公事”地签上大名,也瞄一眼都没有。另外,通常股权转让支付时是分步骤的,比如签约时付多少比例,股权交割后如何支付剩余款项,当时为什么是22亿转让款一次性支付,足见其风险把控不严,至少说心里上就没有任何准备。

至截稿时,云南白药官方门户网站,尚未以明显位置刊载“陈发树任云南白药控股董事长”的相关资讯,更甭说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新董座,颇使人玩味。

“混改”后,陈发树如愿以偿,当上董事长,可就目前而言,引入新华都陈发树、江苏鱼跃吴光明两位股东,除了多了300亿资金外,对百年老字号“云南白药”会起什么良好作用,至少眼下是个未知数。另外,拉陈发树进来,又招揽鱼跃,是为了彰扬“混改”的多元化,还是有什么另外的意图呢?

要知道,鱼跃是从事医疗器械,与云药其实是医药行业不同的细分领域;届时,董事会上,江苏鱼跃有一名董事席位,云南国资与新华都均是两名董事席位,假如制定长期战略时,一旦有分歧,“桃园三结义”会不会演化成“三国争锋”呢?

福建前首富陈发树的发财术

83亿,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会

2009年10月,由唐骏一手操办并担任执行理事长、仿照盖茨基金会模式建立的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在北京昆仑饭店举办了成立仪式。当时基金会的资产主要来源于陈发树个人持有的紫金矿业、青岛啤酒和云南白药三家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市值在当时约为83亿元。陈发树当时说,这些钱占据了他个人总资产的45%。

大出唐骏意料、让陈发树相当“郁闷”的是,这场“超级慈善秀”不但没有掌声如潮,反而是一片质疑之声。数日后《南方周末》刊发一篇深度报道,题目是《掷83亿行善遭质疑——陈发树“冤不冤”?》 一个善举,让当时的福建首富陈发树遭来的却只是质疑声吗?当时,有人指向慈善“避税”,更多是还是关心他的发财树(术)。

陈发树,生于1961年10月25日,祖籍福建泉州的安溪县祥华乡福洋村。祥华,古代时称“华山”,因四面环山,当地人也称“华地”,解放后才改称“祥华”。 陈发树的老家福洋,是祥华乡比较偏远的地方,海拔高,村里的人多姓陈。 相传,福洋陈氏先祖曾在本地一大户人家打工,养了100只鸭,一夜之间下了200个蛋,因此认定为福地,并得名“福洋”。

陈发树家乡的福洋土楼

陈发树老家,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福洋土楼,又名“垂裕堂”, 始建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至今有250余年历史,当地也把当年修建土楼的先祖陈振贵,尊称“土楼公”。“土楼公” 育有八个儿子、一个女儿,陈发树就是其家族后裔。后来,修缮土楼时,主要是陈发树、陈晋江昆仲捐款的。另外,陈发树后来还捐资兴办福洋村新华都希望小学等慈善公益事业。

安溪,虽是福建泉州属下的一个山区县,人口上百万,也是福建盛产“富豪”的地方。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马来西亚云顶酒店创始人林梧桐等,均是安溪籍知名巨商。另外,新华都掌门人陈发树、三安集团林秀成、恒兴集团柯希平等安溪籍老板,也是各类富豪榜上常客。不过,在安溪大山走出来的陈发树,对王永庆那些乡贤巨富,也仅是向往而已,兄弟姐妹多、小学都还没毕业的他,起初也是一穷二白。

写富豪家族,免不了会提及其起家致富“第一桶金”,对于陈发树发家,也流传二种说法。

陈发树的父亲,与先祖“土楼公”一样,也是很会“造人”, 陈发树的兄弟就有8个,他是家中老四。后来陈发树发达后,像兄弟中的陈云岚、陈志勇、陈志腾、陈晋江等,都出来与他一起打拼,在陈发树资本布局中,如新华都、紫金矿业股东公司等股权结构中,均有其兄弟身影于其中。

新华都超市

新华都企业形象logo 设计是个“井”字,中间是一颗红色的心,从立意上,也有“吃水不忘挖井人”; 当然“挖井人”也可以是家族及家族成员,也可以是老乡、政府和消费者。但不管怎么说,陈发树发迹,也造富了一家人。

关于陈发树起家第一个说法,靠贩运木材起家。1972年,16岁的陈发树跑去安溪林场,想应聘一名搬运工。据说,招聘时,林场领导问他姓名时,陈发树说自己叫“陈发树”,发财的“发”,树木的“树”,结果打动了场领导,聘用了他。后来,陈发树就跟着林场车队跑福州、厦门,帮着搬卸木头。据说,一次他联系到厦门一家木材加工厂,从林场倒手木料,发了笔1千元的小财,算是人生“第一桶金”。以后,单干的陈发树贩卖木材的生意越做越大,“先是货车运,再火车托运”,到1986年,陈发树不仅在厦门买了房,还是泉州一带有名的木材贸易商。

另一种说法,则与新华都集团有关。不过,后来的上市公司“新华都”,是以1995年1月8日福州东街口新华都百货开业那一天算起,故而,陈发树也列入福州富豪榜单之中。

位于陈发树老家的安溪新华都阳光中学(原安溪十中)

1987年,是陈发树一生的转折点。到厦门安了家后的陈发树,买了部摩托车,和弟弟一起为厦门湖里区的一些杂货店送货。当年初夏,湖里正好一家日杂店老板赌博,输钱后要把店盘出去,送货的陈发树知道后,就把店转让过来,并起名“华都百货”。这家不足10平方的小店,就是后来新华都集团的雏形。(起名“华都”,也许与陈发树老家地名“华地”有关吧!)

此后,小店规模慢慢扩大,到1989年,陈发树又开起了“华都百货”连锁,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厦门陈发树已开了几家连锁店,再后来,“华都百货”又开到了省城福州,1995年8月,在福州最繁华的东街口百货公司对面,陈发树的“华都百货”开张了。数年后,因发生严重分歧,陈发树与一道创业的弟弟陈晋江分手,华都百货也拆分为二,哥哥陈发树打出的牌子是“新华都”,弟弟用的是“大华都”;1997年,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公司在福州注册成立,当时陈发树持股比例为71%。

2001年入世后,百货业竞争更为激烈,陈发树也转入多元化投资,先是酒店、矿业,后又在资本市场“翻江倒海”,其中,最得意之作应该是“紫金矿业”。当年,投资位于福建龙岩“紫金矿业”时,与陈发树联手的还有同为安溪籍商人柯希平等。后来,紫金矿业上市,加上国际金价大涨,让陈发树赚足了大大的一桶金。

总体来看,陈发树的财富路上,也有很多闽商发家致富的共性,比如重视家族关系,创业“兄弟连”,也特别重视老乡的商业关系。创业初期,由于家族成员过多参与,免不了“家族化”裙带关系弊病,不过,陈发树后来逐渐引入职业经理人体系,管理上也多从现代企业管治入手。成长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的治理体系及模式,与时俱进,这也是家族企业优于其他形态企业的地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云南白药股权案尘埃落定,新华都陈发树成混改大赢家?

日前,云南白药换掌舵人,陈发树任董事长;这也宣告历时多年、波折反复的“云南白药股权案”尘埃落定,福州首富、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终成这场轰轰烈烈的“混改”大赢家。

日前,云南白药换掌舵人,陈发树任董事长;这也宣告历时多年、波折反复的“云南白药股权案”尘埃落定,福州首富、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终成这场轰轰烈烈的“混改”大赢家。

四年之前的2014年7月,历经5年陈发树向云南红塔集团“讨药”却以败诉告终。此后,云南白药的股权大战硝烟再起,云南省国资委、新华都、江苏鱼跃一度陷入“三国杀”,如今,“三国杀”如何变“桃源三结义”, 陈发树又如何成了混改大赢家呢?

云南白药股权大战的江湖厮杀

东盛集团董事长、广誉远掌门人郭家学

去年也是在这个时间,一波说发表了《最大民营国药公司的生存法则》,说的是药界资本狂人、东盛集团董事长、广誉远掌门人郭家学的传奇财富故事。人生如梦,一门心思在资本扩张路凶猛突进,创造N个千亿财富,成为世界500强,郭家学却一度走向财富幻灭;如今他一觉醒来,“此处安心是吾家”, 下半生就一件事,做好近500年历史的老字号——广誉远。

在中国近代医药史上,有很多老字号名冠四方,不过,在历史洪流中,由于各种原因,已经衰败的不说,光是完全消失更是数不胜数,而云南白药,这个中成药百年老字号,是当中存留不多的一家。也正因为如此,云南白药因股权分散,控制力不强等原因,像待嫁美人似的,很有吸引力,容易“招蜂引蝶”,迎来一群“阔少”,结果是一婚再婚、一嫁再嫁,结婚犹如过家家。

郭家学曾是资本狂人,疯狂后几令让他与死神擦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路并购、抵押、再并购,巅峰时,他拥有46家药厂,3家上市公司。可于2006年,资本大厦倾倒,站在人生巅峰的郭家学,还来不及丈量“世界五百强”顶峰的高度,一脚踏空跌落下来,摔得一脸着地。

云南白药展厅

2004年9月的某一天,力克华润、华源、复星等业内大腕,在云南昆明翠湖宾馆里,郭家学终于等到入主云南白药正式签约的那一刻。那一夜庆功宴,郭家学喝掉了两斤白酒之后,号啕大哭!他感觉这一生,就是为了那一个瞬间而活。

不知道,历经9年艰辛,当上掌舵者的陈发树,是不是也有郭家学14年前那种滋味?可郭家学当年啕哭之余,却不知道膨胀式辉煌背后,已是暗波汹涌。也许,当上云药董座的陈发树,并没有像郭家学那么狂发,可能泡上一壶老家安溪的铁观音,慢慢品味此中的滋味吧!

在资本扩张路上,摔得鼻青脸肿的郭家学,最高时整整背负48亿巨额债务,其中有16亿元是因担保、互保,辛辛苦苦抱来的美人“云南白药”,也被迫割袍脱手。(注:当初,郭家学拿到新云药集团50%的股权时,总支付金额为7.5亿元,而2016年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拿到云南白药母公司——云药控股50%股权时,单方增资近254个亿元,也就是说,13年间,云药的聘礼足足涨了34倍呀!)

郭家学退出后,一次少见的、自上而下的、小步改良的“云药混改”大幕启动,也有人把它当做“混改”样本,理由是云南白药的民企资本总持股数超过了国有资本,也意味着此举将给予民企更大的话语权。

2017年4月,云药控股混改干部大会

2017年4月17日,云南白药总部召开云南白药控股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干部大会。会上,云南省国资委负责人宣读了相关人员免职文件;其中,南白药控股高管将不再保留省属国企领导身份和职级待遇,新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将按市场化方式选聘。会议认为,这标志云南白药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按程序完成所有重大改制步骤。

此次混改,以云南白药控股整体资产作价,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由陈发树掌控的新华都集团现金资本约254亿元。改制完成后,白药控股的股权结构,从过去省国资委持有100%股权,变更为省国资委、新华都集团两方各持50%股权。

随后的6月份,控股股东白药控股又以增资方式,引入江苏鱼跃,成为继陈发树之后的第二名战略合作伙伴。江苏鱼跃增资约56亿元,取得白药控股10%的股权。江苏鱼跃,其掌门人为吴光明家族,旗下直接控制两家A股医疗上市公司——鱼跃医疗和万东医疗。

江苏鱼跃董事长吴光明

交易完成后,白药控股股权结构变为“2:2:1”架构格局。(注:云南省国资委45%、新华都45%、江苏鱼跃10%,另外,协议要求各方股东须有6年股权锁定期。)云南白药的新混改方案一退出,再次引起业界(医药界也包括资本市场)极大关注,以至于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所有这一切的“混改”,云南国资,也包括股东陈发树、吴光明家族,其实就是冲着上市公司“云南白药”而做的改革。

与鱼跃吴光明相比,陈发树爱“云药”更深一点,也更传奇且波折。所有这一切,还得先从他与“打工皇帝”唐骏一段合作经历说起。

据说,现为微创(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的唐骏,正在筹拍一部所谓的励志片《我行我素》,很多70后、80后认识唐骏,可能是从他那“鸡汤式”几篇大作《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唐骏日记》、《跟唐骏学管理》、《重新出发》得来的。应该说,被一些媒体誉为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和“中国第一CEO”的唐骏,也是一个相当善于推销自己的人。

过去,唐骏最辉煌的是获得了微软公司历史上唯一的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的称号,从商业营销学角度,当年微软设置如此荣誉职务,也不得不说是“营销中国”市场的一次成功策划。后来,唐骏又做了另一件事,那就是帮助陈天桥把盛大送上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屏幕上。

“打工皇帝”唐骏

2008年,唐骏出任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陈发树送给他“十亿”身价,此举让唐骏“打工皇帝”大号实至名归,也让新华都老板陈发树也一举成名;不过,聚光灯下,往往令很多东西显露得更清晰起来,2010年7月,唐骏陷入了“学历门”风波。

2013年1月28日,唐骏通过个人微博向外界宣布卸任其在新华都的所有职务,不过,当时媒体更关注这么一个方面:陈发树唐骏“闹分手”,莫不是因为22亿投资打了水漂呀?

自从雇佣“打工皇帝”唐骏之后,一直低调的陈发树,一夜间成了舆论关注对象。当时,唐骏也表示,要让陈发树成为“中国巴菲特”,事实上,新华都总裁兼CEO唐骏,成了陈发树资本运作的军师。仅2009年,陈发树在资本市场动作频乃,大手笔连续减持“紫金矿业”,套现30亿元;又以个人名义受让百威英博持有的“青岛啤酒”,以2.35亿美元一举成为其第三大股东。5个月后再度出手,以22.07亿元受让云南红塔持有的全部云南白药股权。

应该说,09年从云南红塔手上买“云药”,时机掌握得不错,因为2010年1月,云南白药也实施“每10股转增3股”,陈发树手上的股权,获得了巨额增值;可令陈发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起股权收购,让他陷入一场和红塔的官司大战。2012年《中国经济周刊》16期封面,赫然印有“陈发树告红塔,一场赢不了的官司?”大体也是说,陈发树是“陈秋菊”,打的是一场“秋菊打官司”!

《中国经济周刊》16期封面

也许是唐骏的疏忽,也许是新华都资本运作团队的失误和草率,让陈发树进入云南白药董事会白白等了那么多年。当时,股权转让协议里,第二十六条第三项条款里罗列了一些“不批准”情况,可陈发树却毫无心理准备。因为,那份云南白药22亿元股权转让,尚需国资监管部门批准,而云南红塔的背后是央企“中国烟草”,这是“亦官亦商”的大角。大约800多天后,陈发树没有等到股权交割,反而是“中烟”一纸批复:NO!理由冠冕堂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陈发树受到云南红塔集团《通知》,是2009年1月4日,当时他是“十分震惊”!上级主管部门不批复,签订两年之久的转让协议自动解除,已支付的22亿余元股权转让金,白白存在云南白药的账上,于是,陈发树就想讨个说法,把红塔集团推上被告席。 2012年12月28日,云南高院一审判决,在确认股份转让合同合法有效的同时,也确认云南红塔已及时按约履行了就本案所涉股份转让的有关报批、信息披露等手续,并未违反协议的约定,驳回了陈发树的诉讼请求。

不服云南高院一审判决的陈发树,于2013年初又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2014年7月23日,历时三年半的云南白药股权纠纷案落幕,最高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判令云南红塔集团返还陈发树22亿元本金及利息,陈发树其他诉讼请求被驳回。

云南白药股权纠纷案,不仅引发舆论热议,也成了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一、民企收购国资,是否是国有资产流失?云药“秘方”有外露风险?二、国资、民资在资本交易上,是否可以实现平等化和对等化?事实上,这也是以后“混改”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安置社会资本?如何尊重市场规则和契约精神?三、导致红塔交易“反水”,与唐骏“轻率”不无关系。

1932年旧报纸,刊登感谢彝族名医曲焕章“华佗再现”

据时任新华都掌舵人唐骏说:“整个收购过程,我们只跟红塔方面见了一面,我花了十分钟时间读了一下股权转让协议,觉得没有问题,就让陈总签字了。”显然,十分钟读一份“协议书”,即便是专业律师,时间也是不够、不充裕,何况是非法律专业出身的唐骏啦!

从上句话分析,也许是崇拜,也许是信任,陈发树当时签字前,可能瞄上一眼,也可能只是“例行公事”地签上大名,也瞄一眼都没有。另外,通常股权转让支付时是分步骤的,比如签约时付多少比例,股权交割后如何支付剩余款项,当时为什么是22亿转让款一次性支付,足见其风险把控不严,至少说心里上就没有任何准备。

至截稿时,云南白药官方门户网站,尚未以明显位置刊载“陈发树任云南白药控股董事长”的相关资讯,更甭说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新董座,颇使人玩味。

“混改”后,陈发树如愿以偿,当上董事长,可就目前而言,引入新华都陈发树、江苏鱼跃吴光明两位股东,除了多了300亿资金外,对百年老字号“云南白药”会起什么良好作用,至少眼下是个未知数。另外,拉陈发树进来,又招揽鱼跃,是为了彰扬“混改”的多元化,还是有什么另外的意图呢?

要知道,鱼跃是从事医疗器械,与云药其实是医药行业不同的细分领域;届时,董事会上,江苏鱼跃有一名董事席位,云南国资与新华都均是两名董事席位,假如制定长期战略时,一旦有分歧,“桃园三结义”会不会演化成“三国争锋”呢?

福建前首富陈发树的发财术

83亿,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会

2009年10月,由唐骏一手操办并担任执行理事长、仿照盖茨基金会模式建立的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在北京昆仑饭店举办了成立仪式。当时基金会的资产主要来源于陈发树个人持有的紫金矿业、青岛啤酒和云南白药三家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市值在当时约为83亿元。陈发树当时说,这些钱占据了他个人总资产的45%。

大出唐骏意料、让陈发树相当“郁闷”的是,这场“超级慈善秀”不但没有掌声如潮,反而是一片质疑之声。数日后《南方周末》刊发一篇深度报道,题目是《掷83亿行善遭质疑——陈发树“冤不冤”?》 一个善举,让当时的福建首富陈发树遭来的却只是质疑声吗?当时,有人指向慈善“避税”,更多是还是关心他的发财树(术)。

陈发树,生于1961年10月25日,祖籍福建泉州的安溪县祥华乡福洋村。祥华,古代时称“华山”,因四面环山,当地人也称“华地”,解放后才改称“祥华”。 陈发树的老家福洋,是祥华乡比较偏远的地方,海拔高,村里的人多姓陈。 相传,福洋陈氏先祖曾在本地一大户人家打工,养了100只鸭,一夜之间下了200个蛋,因此认定为福地,并得名“福洋”。

陈发树家乡的福洋土楼

陈发树老家,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福洋土楼,又名“垂裕堂”, 始建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至今有250余年历史,当地也把当年修建土楼的先祖陈振贵,尊称“土楼公”。“土楼公” 育有八个儿子、一个女儿,陈发树就是其家族后裔。后来,修缮土楼时,主要是陈发树、陈晋江昆仲捐款的。另外,陈发树后来还捐资兴办福洋村新华都希望小学等慈善公益事业。

安溪,虽是福建泉州属下的一个山区县,人口上百万,也是福建盛产“富豪”的地方。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马来西亚云顶酒店创始人林梧桐等,均是安溪籍知名巨商。另外,新华都掌门人陈发树、三安集团林秀成、恒兴集团柯希平等安溪籍老板,也是各类富豪榜上常客。不过,在安溪大山走出来的陈发树,对王永庆那些乡贤巨富,也仅是向往而已,兄弟姐妹多、小学都还没毕业的他,起初也是一穷二白。

写富豪家族,免不了会提及其起家致富“第一桶金”,对于陈发树发家,也流传二种说法。

陈发树的父亲,与先祖“土楼公”一样,也是很会“造人”, 陈发树的兄弟就有8个,他是家中老四。后来陈发树发达后,像兄弟中的陈云岚、陈志勇、陈志腾、陈晋江等,都出来与他一起打拼,在陈发树资本布局中,如新华都、紫金矿业股东公司等股权结构中,均有其兄弟身影于其中。

新华都超市

新华都企业形象logo 设计是个“井”字,中间是一颗红色的心,从立意上,也有“吃水不忘挖井人”; 当然“挖井人”也可以是家族及家族成员,也可以是老乡、政府和消费者。但不管怎么说,陈发树发迹,也造富了一家人。

关于陈发树起家第一个说法,靠贩运木材起家。1972年,16岁的陈发树跑去安溪林场,想应聘一名搬运工。据说,招聘时,林场领导问他姓名时,陈发树说自己叫“陈发树”,发财的“发”,树木的“树”,结果打动了场领导,聘用了他。后来,陈发树就跟着林场车队跑福州、厦门,帮着搬卸木头。据说,一次他联系到厦门一家木材加工厂,从林场倒手木料,发了笔1千元的小财,算是人生“第一桶金”。以后,单干的陈发树贩卖木材的生意越做越大,“先是货车运,再火车托运”,到1986年,陈发树不仅在厦门买了房,还是泉州一带有名的木材贸易商。

另一种说法,则与新华都集团有关。不过,后来的上市公司“新华都”,是以1995年1月8日福州东街口新华都百货开业那一天算起,故而,陈发树也列入福州富豪榜单之中。

位于陈发树老家的安溪新华都阳光中学(原安溪十中)

1987年,是陈发树一生的转折点。到厦门安了家后的陈发树,买了部摩托车,和弟弟一起为厦门湖里区的一些杂货店送货。当年初夏,湖里正好一家日杂店老板赌博,输钱后要把店盘出去,送货的陈发树知道后,就把店转让过来,并起名“华都百货”。这家不足10平方的小店,就是后来新华都集团的雏形。(起名“华都”,也许与陈发树老家地名“华地”有关吧!)

此后,小店规模慢慢扩大,到1989年,陈发树又开起了“华都百货”连锁,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厦门陈发树已开了几家连锁店,再后来,“华都百货”又开到了省城福州,1995年8月,在福州最繁华的东街口百货公司对面,陈发树的“华都百货”开张了。数年后,因发生严重分歧,陈发树与一道创业的弟弟陈晋江分手,华都百货也拆分为二,哥哥陈发树打出的牌子是“新华都”,弟弟用的是“大华都”;1997年,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公司在福州注册成立,当时陈发树持股比例为71%。

2001年入世后,百货业竞争更为激烈,陈发树也转入多元化投资,先是酒店、矿业,后又在资本市场“翻江倒海”,其中,最得意之作应该是“紫金矿业”。当年,投资位于福建龙岩“紫金矿业”时,与陈发树联手的还有同为安溪籍商人柯希平等。后来,紫金矿业上市,加上国际金价大涨,让陈发树赚足了大大的一桶金。

总体来看,陈发树的财富路上,也有很多闽商发家致富的共性,比如重视家族关系,创业“兄弟连”,也特别重视老乡的商业关系。创业初期,由于家族成员过多参与,免不了“家族化”裙带关系弊病,不过,陈发树后来逐渐引入职业经理人体系,管理上也多从现代企业管治入手。成长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的治理体系及模式,与时俱进,这也是家族企业优于其他形态企业的地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