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伤痕》40年:回望一个时代的“伤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伤痕》40年:回望一个时代的“伤痕”

回顾《伤痕》发表前后,卢新华最感念的是复旦大学里学习、创作、讨论的浓厚气氛,再也没有人“打棍子”“抓辫子”了

作者:徐家俊

1978年8月11日,一篇名为《伤痕》的短篇小说,闯入文坛。上海《文汇报》破天荒地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全文刊登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卢新华的这部短篇小说,该小说在当时几乎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

一篇《伤痕》开启“伤痕文学”

那年的盛夏,登有《伤痕》的上海《文汇报》一度脱销,许多人竞相传阅。短短数十天里,编辑部与作者共收到一千多封读者来信。《伤痕》如同一声春雷,引发了思想界、文学界,乃至全国人民的集体反思,也标志着一个“伤痕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小说《伤痕》创作发表的第40年,笔者留意到一个以前不太清晰,后来却由当事人来再现的文学历史片段,那就是“伤痕文学”的代表性文物卢新华讲述的关于小说《伤痕》创作前后的故事。

卢新华,现为美籍华裔著名作家。在复旦大学读大一时,他就创作了短篇小说《伤痕》,毕业后在《文汇报》工作期间写了长篇小说《森林之梦》,出国后又出版了长篇小说《紫禁女》。

笔者所留意的历史片断,主要是《伤痕》这篇小说刊登前后的情况。果然,翻看一番资料,当中的内情还真不少。

据卢新华说,《伤痕》的发表,是《文汇报》文艺部集体讨论的结果。时任总编辑马达也对此文表示首肯和赞赏。那么,这篇小说如何转到报社的呢?

最初,《伤痕》在复旦校园的墙报栏引起了轰动。这引起了《文汇报》资深编辑钟锡知的兴趣。之后,报社通过熟人拿到原稿,当即打小样,并分别寄送新闻、文艺、教育领域的知名人士,征求意见。作家吴强、钟望阳均看过这篇文章。总的来讲,绝大多数持肯定意见。

一篇小说,要让那么多机构、权威专家过审,可谓是空前绝后了。审读意见出来后,总得有人拍板。其间还有这样一段插曲,马达将《伤痕》报送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洪泽审阅。正巧,洪泽的女儿回家时见父亲在看一份清样,也要看一看,没想到看着看着她竟然哭了,一下子抱住父亲说:“我好久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小说了!”也许,最终的临门一脚就是洪泽踢的:发表!

为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认为,《伤痕》的发表,洪泽是关键人物,这个人将来在文学史上是要提一笔的。

成熟思想和文学素养的积淀

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卢新华的思想怎么会比一般的同学早熟呢?原来这同他与父亲长期的争执有关。父亲看不惯他的言行,认为他一派“小资”腔调,还要他经常“斗私批修”,而他则本能地抵触、反感。

15岁那年,在山东出生长大的卢新华回到祖籍江苏如皋插队。到了农村,他见到县里一位高材生在挑粪,一问才知是因为其家庭出身是富农。高材生的这个遭遇,使他陷入沉思:怎么可以“唯成分论”呢?

1973年,19岁的卢新华当兵了。在部队当代理文书期间,他陆续看了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莫泊桑的《羊脂球》,雨果的《悲惨世界》等名著,也开始在当地的《曲阜文艺》《工农兵诗画专刊》上发表一些诗歌。

但是,真正触动卢新华表达对那个时代与社会问题的思考,是在他入学后的一堂作品分析课上。1977年,卢新华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习。

在这堂分析课上,老师谈到鲁迅好友许寿裳评《祝福》时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这话触发了卢新华对“文革”朦胧的反思。

此后一段时间,萦绕在卢新华脑际、断断续续的一个念头终于蹦出来了:写一个家庭悲剧。一个男孩因为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便断然与家庭决裂;至“文革”结束,父子重见时,其父躺在医院已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这与大家在《伤痕》中读到的主人公并不一致,卢新华说:“后来考虑到女性的感情更丰富细腻,小说才改写为一对母女。”从中可见,卢新华的成熟思想和文学素养的积淀,已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据卢新华讲,写《伤痕》用了三个晚上。第一晚写了一页,题目叫《心伤》,第二晚写了后两页,把题目改为《伤痕》,第三晚从六点左右一直写到凌晨两点多,一气呵成。及至完篇,他竟有“泪已尽”之感。

揉揉眼,笔一扔,心里就一句话:“可以死了!”

那一年卢新华24岁。

进一步透视人性中的仇恨

然而,当卢新华把小说给一位大学教写作的老师看时,老师否定了这篇小说;给班上几个文艺理论水平较强的同学看,反响亦一般。

受到打击的他,不再奢求发表,将手稿锁进抽屉里,心想:10年后再说吧。

那时候,卢新华所在的中文系,要定期出版墙报。一天,系小说组组长找到他说:“过两天要出墙报了,你的小说稿还没交呢。”卢新华想,《伤痕》既然发表不了,出墙报总可以吧!就这样,他把《伤痕》誊写好后交了出去。

没过几天,这篇让人耳目一新的小说在校园里引起了轰动;后来的故事便是如何在《文汇报》发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了。

对于这段历程,陈思和教授认为,复旦大学在当时的思想解放中是走在很前面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原来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的杨西光,在后来到《光明日报》主持工作期间才刊发的。

尔后夏征农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他也曾在复旦学报上发表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因此,《伤痕》诞生在复旦大学,其实并非偶然。

卢新华对此也有同感,回顾《伤痕》发表前后,他最感念的是复旦大学里学习、创作、讨论的浓厚气氛,再也没有人“打棍子”“抓辫子”了。

临毕业时,人民日报社点名要卢新华去做团委书记,当时这可与地委书记级别是一样的。

但卢新华心里明白:一个聪明、智慧的人,是一个能最迅速、最准确、最及时找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的人。他坦诚: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挂在脸上,不适合从政。他最终对那个“位置”说了“不”。

此后,他就走上了当记者、“下海”经商、出国留学、海外打工、读书写小说之路。

卢新华当时选择出国,用他的话来说:“不识中国真面目,只缘身在中国中。”他想通过“行万里路”,换个视角观察中国。

尽管《伤痕》发表了,但毕竟展现的是“旧伤痕“,他想进一步透视:人性中仇恨的魔鬼是怎样被激发出来的。

他看到了过去“文革”的旧伤痕,经过几十年的变化,他又关注着中国当今的“新乱象”。

责任编辑:马蓉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伤痕》40年:回望一个时代的“伤痕”

回顾《伤痕》发表前后,卢新华最感念的是复旦大学里学习、创作、讨论的浓厚气氛,再也没有人“打棍子”“抓辫子”了

作者:徐家俊

1978年8月11日,一篇名为《伤痕》的短篇小说,闯入文坛。上海《文汇报》破天荒地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全文刊登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卢新华的这部短篇小说,该小说在当时几乎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

一篇《伤痕》开启“伤痕文学”

那年的盛夏,登有《伤痕》的上海《文汇报》一度脱销,许多人竞相传阅。短短数十天里,编辑部与作者共收到一千多封读者来信。《伤痕》如同一声春雷,引发了思想界、文学界,乃至全国人民的集体反思,也标志着一个“伤痕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小说《伤痕》创作发表的第40年,笔者留意到一个以前不太清晰,后来却由当事人来再现的文学历史片段,那就是“伤痕文学”的代表性文物卢新华讲述的关于小说《伤痕》创作前后的故事。

卢新华,现为美籍华裔著名作家。在复旦大学读大一时,他就创作了短篇小说《伤痕》,毕业后在《文汇报》工作期间写了长篇小说《森林之梦》,出国后又出版了长篇小说《紫禁女》。

笔者所留意的历史片断,主要是《伤痕》这篇小说刊登前后的情况。果然,翻看一番资料,当中的内情还真不少。

据卢新华说,《伤痕》的发表,是《文汇报》文艺部集体讨论的结果。时任总编辑马达也对此文表示首肯和赞赏。那么,这篇小说如何转到报社的呢?

最初,《伤痕》在复旦校园的墙报栏引起了轰动。这引起了《文汇报》资深编辑钟锡知的兴趣。之后,报社通过熟人拿到原稿,当即打小样,并分别寄送新闻、文艺、教育领域的知名人士,征求意见。作家吴强、钟望阳均看过这篇文章。总的来讲,绝大多数持肯定意见。

一篇小说,要让那么多机构、权威专家过审,可谓是空前绝后了。审读意见出来后,总得有人拍板。其间还有这样一段插曲,马达将《伤痕》报送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洪泽审阅。正巧,洪泽的女儿回家时见父亲在看一份清样,也要看一看,没想到看着看着她竟然哭了,一下子抱住父亲说:“我好久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小说了!”也许,最终的临门一脚就是洪泽踢的:发表!

为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认为,《伤痕》的发表,洪泽是关键人物,这个人将来在文学史上是要提一笔的。

成熟思想和文学素养的积淀

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卢新华的思想怎么会比一般的同学早熟呢?原来这同他与父亲长期的争执有关。父亲看不惯他的言行,认为他一派“小资”腔调,还要他经常“斗私批修”,而他则本能地抵触、反感。

15岁那年,在山东出生长大的卢新华回到祖籍江苏如皋插队。到了农村,他见到县里一位高材生在挑粪,一问才知是因为其家庭出身是富农。高材生的这个遭遇,使他陷入沉思:怎么可以“唯成分论”呢?

1973年,19岁的卢新华当兵了。在部队当代理文书期间,他陆续看了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莫泊桑的《羊脂球》,雨果的《悲惨世界》等名著,也开始在当地的《曲阜文艺》《工农兵诗画专刊》上发表一些诗歌。

但是,真正触动卢新华表达对那个时代与社会问题的思考,是在他入学后的一堂作品分析课上。1977年,卢新华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习。

在这堂分析课上,老师谈到鲁迅好友许寿裳评《祝福》时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这话触发了卢新华对“文革”朦胧的反思。

此后一段时间,萦绕在卢新华脑际、断断续续的一个念头终于蹦出来了:写一个家庭悲剧。一个男孩因为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便断然与家庭决裂;至“文革”结束,父子重见时,其父躺在医院已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这与大家在《伤痕》中读到的主人公并不一致,卢新华说:“后来考虑到女性的感情更丰富细腻,小说才改写为一对母女。”从中可见,卢新华的成熟思想和文学素养的积淀,已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据卢新华讲,写《伤痕》用了三个晚上。第一晚写了一页,题目叫《心伤》,第二晚写了后两页,把题目改为《伤痕》,第三晚从六点左右一直写到凌晨两点多,一气呵成。及至完篇,他竟有“泪已尽”之感。

揉揉眼,笔一扔,心里就一句话:“可以死了!”

那一年卢新华24岁。

进一步透视人性中的仇恨

然而,当卢新华把小说给一位大学教写作的老师看时,老师否定了这篇小说;给班上几个文艺理论水平较强的同学看,反响亦一般。

受到打击的他,不再奢求发表,将手稿锁进抽屉里,心想:10年后再说吧。

那时候,卢新华所在的中文系,要定期出版墙报。一天,系小说组组长找到他说:“过两天要出墙报了,你的小说稿还没交呢。”卢新华想,《伤痕》既然发表不了,出墙报总可以吧!就这样,他把《伤痕》誊写好后交了出去。

没过几天,这篇让人耳目一新的小说在校园里引起了轰动;后来的故事便是如何在《文汇报》发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了。

对于这段历程,陈思和教授认为,复旦大学在当时的思想解放中是走在很前面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原来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的杨西光,在后来到《光明日报》主持工作期间才刊发的。

尔后夏征农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他也曾在复旦学报上发表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因此,《伤痕》诞生在复旦大学,其实并非偶然。

卢新华对此也有同感,回顾《伤痕》发表前后,他最感念的是复旦大学里学习、创作、讨论的浓厚气氛,再也没有人“打棍子”“抓辫子”了。

临毕业时,人民日报社点名要卢新华去做团委书记,当时这可与地委书记级别是一样的。

但卢新华心里明白:一个聪明、智慧的人,是一个能最迅速、最准确、最及时找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的人。他坦诚: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挂在脸上,不适合从政。他最终对那个“位置”说了“不”。

此后,他就走上了当记者、“下海”经商、出国留学、海外打工、读书写小说之路。

卢新华当时选择出国,用他的话来说:“不识中国真面目,只缘身在中国中。”他想通过“行万里路”,换个视角观察中国。

尽管《伤痕》发表了,但毕竟展现的是“旧伤痕“,他想进一步透视:人性中仇恨的魔鬼是怎样被激发出来的。

他看到了过去“文革”的旧伤痕,经过几十年的变化,他又关注着中国当今的“新乱象”。

责任编辑:马蓉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