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个人意见】《风语咒》:为这部国风动漫电影由衷打call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个人意见】《风语咒》:为这部国风动漫电影由衷打call

国漫小宇宙爆发了。

《风语咒》剧照

作者: 县豪

从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分配的变化,至少可以看出两种良性趋向。

其一,观众已逐渐将更多注意力倾注于电影剧作,而不再是单纯的视觉效果,即便对待《复仇者联盟》这类经典大片IP,电影是否设计了出人意料的情节、塑造了富有深度的人物等,这些,已经成为观众热衷品评的核心问题。

其二,观众已越来越愿意为真正的中国元素买单。所谓中国元素,并非近年在好莱坞大片中十分流行的元素硬植入(启用中国演员、在中国取景、植入中国产品广告等),而是以中国式故事为剧作根基,以中国式情感为意蕴核心,如《战狼2》表现的中国之英雄精神、《我不是药神》刻画的中国之民生疾苦。

《我不是药神》中最摧心的场面之一

而在对中国元素的开掘中,中国古代传说堪称一处取之不尽的富矿,比如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凶神(混沌、穷奇、梼杌、饕餮)、龙生九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

这些传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种,神秘之中隐约潜藏中国农耕文明的血肉肌理,无论如何怪异,实际对于中国人的审美与情感都是亲切的,如龙子之一囚牛,它常蹲在琴头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这「弹拨弦拉」,其实就蕴含中国传统音乐之于世界音乐的独特性。

囚牛赏琴

而古籍对于这些传说的记录,因语言的多义性与内容的侧重性,而为现在的影视创作留出了足够「缝隙」,只要故事的线索能找准甚至自己去凿开这些「缝隙」,必然能因此深入中国观众的神经。

比如饕餮,饕餮贪吃,甚至将自己的身体也吃光,故其形一般有首无身,这一形象曾被引用于热门网剧《灵魂摆渡》,但此剧未对其贪吃行为进行更富想象力的挖掘:饕餮爱吃什么?能吃多少?餍足之后又会如何?

传统认知中的饕餮形象

饕餮本属传说,这些自然可极尽想象,成为影视剧作的深入之处。画江湖首部动画电影《风语咒》,便是基于饕餮传说并具备全然中国风气质的动画佳作。

所谓全然中国风,是指这部电影的所有技术支持都来自中国团队,而电影内核中的审美与情感,也都以中国风味为唯一基础,饕餮的「食」,恰恰以一种轻灵并深情的想象,精准楔入了中国人最含蓄的情感意境,所以《风语咒》算是自中国古代传说寻找故事宝藏的范例之一。

凿开古代传说的「缝隙」,在这「缝隙」中汲取故事创作的营养,这不啻为艺术自觉性的体现,一部优秀作品,必然处处渗透创作自觉性,因为这种自觉性不但能某种程度提升电影品质,而且能反应导演思路是否清晰,即导演在安排电影元素时,是否具备足够强烈的掌控力,以准确传达自己独特的调度审美。

在《风语咒》中,这种珍贵的自觉性俯拾即是。

此段涉小面积剧透,可直接略过进入无剧透区

比如梅姐带郎明去赌场。两人站在街中,仰侧,从而通过视线角度营造身形伟岸的「错觉」,视觉暗示观众,两人将开始一件积极的正能量之事,恰好临街窗户传出朗朗读书声,观众的心理暗示进一步被巩固。

此时,街中风沙骤起,寓意时局弥艰,梅姐的台词又慷慨激昂,字字句句之间都鼓励郎明与过去的窝囊生活了断,观众几乎已经肯定郎明将入学堂了,岂料画面一转,原是一间新开的赌坊。

心理暗示与画面现实间的落差,使情节在短短几分钟内急转弯,而画面、台词、运镜以丰富的多角度铺垫,使这个弯转得极为自然,显示出电影创作者强烈的抛梗接梗能力。

以下进入无剧透区

这些自觉性,不只体现于情节的简单反转,而需要每个场景中所有电影元素的精密配合,情节只是其中的一个齿轮。

比如郎明手中的侠岚印为何与其它侠岚印不同、小妖孽在手镯与陀螺之间为何做出令人诧异的选择、天翻地覆之时为何要给手镯这样一个小物件「漫长的特写」……这些情节或镜头,既具有属于它们自己的独特审美价值,同时也已经作为剧作不可分割的血肉,以紧密的联系深入到其它情节与镜头中。

电影里的每一种元素,都不是被孤立的,包括其中的喜剧包袱,都能与其它元素产生联系,共建出电影的叙事逻辑与情感逻辑。

这些逻辑要在观众这里成立,必须依靠一个重要因素,即电影画面。如今不少电影在画面或画幅上大做文章,就是希望展现独特的审美气质,高级一点的,还可能令画面(画幅)变化本身,成为叙事的有机组成,但其实,保证传统画面质量,就是对观众的尊重,正如观众在面对「怪力乱神」的叙事结构时,往往只渴望电影能认真讲清楚一个故事。

《风语咒》的画面,就简单、舒服。

作为一部3D动画,此片在画面明亮度与色彩饱和度上下足了功夫,树林青绿鲜艳,街衢明亮生动,即使是昏天黑地的战斗场景,画面仍会通过推动其中事物的层次感,而在明暗之外的意义上提升电影的隐性亮度,影片中的山水风景,则明显透出中国古代自然世界的风韵。

对景的肆意想象,大约是动画电影之于真人电影的一种优势。

这些,是影片的外部要素,《风语咒》的内部要素「对情感的表达」,则更兼具技术与艺术的双重魅力,正是这份魅力,使观众沉浸其中,抵达共鸣的观影境界。

影片一共展现了三组情感,亲情、爱情、大爱之情。大部分电影,因叙事冗赘、结构失衡等原因,要展现其中一组情感已显吃力,但《风语咒》却轻盈灵巧地将三组情感钩织于光影之中,丝毫不显混乱。

乍看,剧作在以最笨拙、最朴素的叙事手法推演每一组情感,三组情感各有分段,并不断轮替在通往结局的情节中,甚至在高潮部分,也没有令三组情感实现全然融合,仍是依序处理,但其实,编剧高明地令三组情感彼此渗透,并在此过程中,提炼出三组情感各自的气质。

这种「渗透」,就是影片情感表达的技术魅力,而「气质」,则是其艺术魅力。

亲情在片中被拆分为「郎明与母亲」、「郎明与父亲」,母亲是明线,父亲是暗线(基本存在于回忆中),母亲因为私人小爱的过于强烈,而渗透到郎明的人间大爱之中,成为这份大爱的牺牲者,父亲则在与郎明亦父亦友的明朗关系里,成为这份大爱的最初引导者。

郎明爱情的对象是小妖孽,他与小妖孽的联系,一是陀螺,一是母亲,对于小妖孽而言,看上去陀螺比母亲重要,但随着两人朝夕相处,陀螺逐渐退身为最微不足道之物,在郎明的亲情对两人关系的渗透中,爱情已经萌发,并成为联系两人最重要的情感基础。

而在对亲情与爱情的推演中,郎明的人间大爱之情,正逐渐由一种纯真的少年想象,进化为铺满胸腔可意会可言传可实实在在凝于身体每个部位的真情实感,这份情感的真实化,正是借助亲情与爱情涅槃的力量。

编剧通过寻找、牺牲、领悟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节点,层次分明地令三组情感交融着被推向高潮与结局,它们之间的界限,如山与水的界限那般清晰,而它们之间的不可分离,又如山与水彼此含住对方的分界。

这是编剧的技术。情感的艺术,则可以分别用一组词概括。

亲情,极致而温暖。郎明母亲梅姐的消失,正是基于她对儿子的无限深爱,而影片在情节设置上的前后映照,则通过细节回放强化了这一份母爱。

爱情,纯真而执着。爱情不似亲情生而便在,所以剧作花费大量篇幅构建爱情存在的基础,这种构建几乎是曲折的,它在片中经历过欲望、欺骗、诅咒、合作等各种桥段,最终才得以成功,成功之后,那一个在大灾烟尘中坠地的手镯,便唯美地物化了爱情的纯真执着。

大爱之情,轻盈而坚韧。《风语咒》中的饕餮不似张艺谋《长城》里那般灵活,这里的饕餮笨重、凶残,意象更接近《倩女幽魂》中的黑山老妖,当饕餮将巨掌执向天地万物之时,影片中的大爱,就如同接住此掌的秘术「风语咒」,虽是极薄、透明,却力承万钧,不可摧,不可破。

编剧技术与艺术质感的生动交织,使这部电影的煽情轻重适宜,有效有度,既未流于滥情,也避免了冷漠。

大部分电影创造共鸣的方式,都是煽情,因为它是最易让观众理解的共鸣手段,但煽情本身却是一门艺术。煽情程度的轻重,必须适应于恰当的电影技术水准与剧作逻辑基础。

比如韩国电影《与神同行》,技术诚然达标,但编剧构建庞大地狱世界的目的,只为烘托人间一个小家庭的悲欢离合,这种失衡,使其煽情显得用力过猛,同是用力猛烈,韩影灾难大片《潘多拉》中的煽情却与其舍小家顾大家的格局吻合,故而能令观众诚心接受。

《潘多拉》中的核弹级催泪场景

《风语咒》中的煽情,本身并不用力,而且在此之前的情节中,已经对情感酝酿、人物形象等进行过大量铺垫,所以其煽情看似无甚新意、手法传统,但却属于自然而然的生发,是电影情绪的必然出口,更何况,影片用一种意境上的升华,对这些煽情场景进行了理智的收束。

这种升华,便是电影最后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之境。

随着郎明在千钧一发之际做出至痛抉择,这一主角形象,已经脱离其简洁而普通的外貌,内化为富有神性的纯质意象,仿佛天地万物与人神魂魄凝于一体,成为一道魅力无穷的精瘦光芒。

其实,这种升华并不具有独创性,几乎任何超级英雄初章,都会试图将成长升华于高潮之中,编剧将这些英雄摔下深渊的同时,令他们双肩生出翅膀,而《风语咒》,则极为成熟地完成了这一「涅槃」。

它所刻画的中国式情感,都深入骨髓地浸润在它的中国风气质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个人意见】《风语咒》:为这部国风动漫电影由衷打call

国漫小宇宙爆发了。

《风语咒》剧照

作者: 县豪

从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分配的变化,至少可以看出两种良性趋向。

其一,观众已逐渐将更多注意力倾注于电影剧作,而不再是单纯的视觉效果,即便对待《复仇者联盟》这类经典大片IP,电影是否设计了出人意料的情节、塑造了富有深度的人物等,这些,已经成为观众热衷品评的核心问题。

其二,观众已越来越愿意为真正的中国元素买单。所谓中国元素,并非近年在好莱坞大片中十分流行的元素硬植入(启用中国演员、在中国取景、植入中国产品广告等),而是以中国式故事为剧作根基,以中国式情感为意蕴核心,如《战狼2》表现的中国之英雄精神、《我不是药神》刻画的中国之民生疾苦。

《我不是药神》中最摧心的场面之一

而在对中国元素的开掘中,中国古代传说堪称一处取之不尽的富矿,比如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凶神(混沌、穷奇、梼杌、饕餮)、龙生九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

这些传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种,神秘之中隐约潜藏中国农耕文明的血肉肌理,无论如何怪异,实际对于中国人的审美与情感都是亲切的,如龙子之一囚牛,它常蹲在琴头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这「弹拨弦拉」,其实就蕴含中国传统音乐之于世界音乐的独特性。

囚牛赏琴

而古籍对于这些传说的记录,因语言的多义性与内容的侧重性,而为现在的影视创作留出了足够「缝隙」,只要故事的线索能找准甚至自己去凿开这些「缝隙」,必然能因此深入中国观众的神经。

比如饕餮,饕餮贪吃,甚至将自己的身体也吃光,故其形一般有首无身,这一形象曾被引用于热门网剧《灵魂摆渡》,但此剧未对其贪吃行为进行更富想象力的挖掘:饕餮爱吃什么?能吃多少?餍足之后又会如何?

传统认知中的饕餮形象

饕餮本属传说,这些自然可极尽想象,成为影视剧作的深入之处。画江湖首部动画电影《风语咒》,便是基于饕餮传说并具备全然中国风气质的动画佳作。

所谓全然中国风,是指这部电影的所有技术支持都来自中国团队,而电影内核中的审美与情感,也都以中国风味为唯一基础,饕餮的「食」,恰恰以一种轻灵并深情的想象,精准楔入了中国人最含蓄的情感意境,所以《风语咒》算是自中国古代传说寻找故事宝藏的范例之一。

凿开古代传说的「缝隙」,在这「缝隙」中汲取故事创作的营养,这不啻为艺术自觉性的体现,一部优秀作品,必然处处渗透创作自觉性,因为这种自觉性不但能某种程度提升电影品质,而且能反应导演思路是否清晰,即导演在安排电影元素时,是否具备足够强烈的掌控力,以准确传达自己独特的调度审美。

在《风语咒》中,这种珍贵的自觉性俯拾即是。

此段涉小面积剧透,可直接略过进入无剧透区

比如梅姐带郎明去赌场。两人站在街中,仰侧,从而通过视线角度营造身形伟岸的「错觉」,视觉暗示观众,两人将开始一件积极的正能量之事,恰好临街窗户传出朗朗读书声,观众的心理暗示进一步被巩固。

此时,街中风沙骤起,寓意时局弥艰,梅姐的台词又慷慨激昂,字字句句之间都鼓励郎明与过去的窝囊生活了断,观众几乎已经肯定郎明将入学堂了,岂料画面一转,原是一间新开的赌坊。

心理暗示与画面现实间的落差,使情节在短短几分钟内急转弯,而画面、台词、运镜以丰富的多角度铺垫,使这个弯转得极为自然,显示出电影创作者强烈的抛梗接梗能力。

以下进入无剧透区

这些自觉性,不只体现于情节的简单反转,而需要每个场景中所有电影元素的精密配合,情节只是其中的一个齿轮。

比如郎明手中的侠岚印为何与其它侠岚印不同、小妖孽在手镯与陀螺之间为何做出令人诧异的选择、天翻地覆之时为何要给手镯这样一个小物件「漫长的特写」……这些情节或镜头,既具有属于它们自己的独特审美价值,同时也已经作为剧作不可分割的血肉,以紧密的联系深入到其它情节与镜头中。

电影里的每一种元素,都不是被孤立的,包括其中的喜剧包袱,都能与其它元素产生联系,共建出电影的叙事逻辑与情感逻辑。

这些逻辑要在观众这里成立,必须依靠一个重要因素,即电影画面。如今不少电影在画面或画幅上大做文章,就是希望展现独特的审美气质,高级一点的,还可能令画面(画幅)变化本身,成为叙事的有机组成,但其实,保证传统画面质量,就是对观众的尊重,正如观众在面对「怪力乱神」的叙事结构时,往往只渴望电影能认真讲清楚一个故事。

《风语咒》的画面,就简单、舒服。

作为一部3D动画,此片在画面明亮度与色彩饱和度上下足了功夫,树林青绿鲜艳,街衢明亮生动,即使是昏天黑地的战斗场景,画面仍会通过推动其中事物的层次感,而在明暗之外的意义上提升电影的隐性亮度,影片中的山水风景,则明显透出中国古代自然世界的风韵。

对景的肆意想象,大约是动画电影之于真人电影的一种优势。

这些,是影片的外部要素,《风语咒》的内部要素「对情感的表达」,则更兼具技术与艺术的双重魅力,正是这份魅力,使观众沉浸其中,抵达共鸣的观影境界。

影片一共展现了三组情感,亲情、爱情、大爱之情。大部分电影,因叙事冗赘、结构失衡等原因,要展现其中一组情感已显吃力,但《风语咒》却轻盈灵巧地将三组情感钩织于光影之中,丝毫不显混乱。

乍看,剧作在以最笨拙、最朴素的叙事手法推演每一组情感,三组情感各有分段,并不断轮替在通往结局的情节中,甚至在高潮部分,也没有令三组情感实现全然融合,仍是依序处理,但其实,编剧高明地令三组情感彼此渗透,并在此过程中,提炼出三组情感各自的气质。

这种「渗透」,就是影片情感表达的技术魅力,而「气质」,则是其艺术魅力。

亲情在片中被拆分为「郎明与母亲」、「郎明与父亲」,母亲是明线,父亲是暗线(基本存在于回忆中),母亲因为私人小爱的过于强烈,而渗透到郎明的人间大爱之中,成为这份大爱的牺牲者,父亲则在与郎明亦父亦友的明朗关系里,成为这份大爱的最初引导者。

郎明爱情的对象是小妖孽,他与小妖孽的联系,一是陀螺,一是母亲,对于小妖孽而言,看上去陀螺比母亲重要,但随着两人朝夕相处,陀螺逐渐退身为最微不足道之物,在郎明的亲情对两人关系的渗透中,爱情已经萌发,并成为联系两人最重要的情感基础。

而在对亲情与爱情的推演中,郎明的人间大爱之情,正逐渐由一种纯真的少年想象,进化为铺满胸腔可意会可言传可实实在在凝于身体每个部位的真情实感,这份情感的真实化,正是借助亲情与爱情涅槃的力量。

编剧通过寻找、牺牲、领悟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节点,层次分明地令三组情感交融着被推向高潮与结局,它们之间的界限,如山与水的界限那般清晰,而它们之间的不可分离,又如山与水彼此含住对方的分界。

这是编剧的技术。情感的艺术,则可以分别用一组词概括。

亲情,极致而温暖。郎明母亲梅姐的消失,正是基于她对儿子的无限深爱,而影片在情节设置上的前后映照,则通过细节回放强化了这一份母爱。

爱情,纯真而执着。爱情不似亲情生而便在,所以剧作花费大量篇幅构建爱情存在的基础,这种构建几乎是曲折的,它在片中经历过欲望、欺骗、诅咒、合作等各种桥段,最终才得以成功,成功之后,那一个在大灾烟尘中坠地的手镯,便唯美地物化了爱情的纯真执着。

大爱之情,轻盈而坚韧。《风语咒》中的饕餮不似张艺谋《长城》里那般灵活,这里的饕餮笨重、凶残,意象更接近《倩女幽魂》中的黑山老妖,当饕餮将巨掌执向天地万物之时,影片中的大爱,就如同接住此掌的秘术「风语咒」,虽是极薄、透明,却力承万钧,不可摧,不可破。

编剧技术与艺术质感的生动交织,使这部电影的煽情轻重适宜,有效有度,既未流于滥情,也避免了冷漠。

大部分电影创造共鸣的方式,都是煽情,因为它是最易让观众理解的共鸣手段,但煽情本身却是一门艺术。煽情程度的轻重,必须适应于恰当的电影技术水准与剧作逻辑基础。

比如韩国电影《与神同行》,技术诚然达标,但编剧构建庞大地狱世界的目的,只为烘托人间一个小家庭的悲欢离合,这种失衡,使其煽情显得用力过猛,同是用力猛烈,韩影灾难大片《潘多拉》中的煽情却与其舍小家顾大家的格局吻合,故而能令观众诚心接受。

《潘多拉》中的核弹级催泪场景

《风语咒》中的煽情,本身并不用力,而且在此之前的情节中,已经对情感酝酿、人物形象等进行过大量铺垫,所以其煽情看似无甚新意、手法传统,但却属于自然而然的生发,是电影情绪的必然出口,更何况,影片用一种意境上的升华,对这些煽情场景进行了理智的收束。

这种升华,便是电影最后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之境。

随着郎明在千钧一发之际做出至痛抉择,这一主角形象,已经脱离其简洁而普通的外貌,内化为富有神性的纯质意象,仿佛天地万物与人神魂魄凝于一体,成为一道魅力无穷的精瘦光芒。

其实,这种升华并不具有独创性,几乎任何超级英雄初章,都会试图将成长升华于高潮之中,编剧将这些英雄摔下深渊的同时,令他们双肩生出翅膀,而《风语咒》,则极为成熟地完成了这一「涅槃」。

它所刻画的中国式情感,都深入骨髓地浸润在它的中国风气质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