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g Shing-Fan是美都餐室的老板。这家门庭若市的餐厅开业于1950年,位于香港市中心。几十年来,她每天都会简单重复着相同的事情:这家店的霓虹灯灯牌位于一楼餐厅的正旁边,红绿相间,上面写着这家餐厅的名字。每天晚上,她都会打开霓虹灯,走到大街上,目光扫过空中的这四个大字。
“它们被镌刻在了黑夜当中,它们会让我想起,这个地方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和我在这里的时间一样长。这是我为之骄傲的东西,”70岁的她说道。
几十年以来,霓虹灯已经成为了香港夜色风景线中的重要部分,这座城市的每个边边角角都闪耀着霓虹灯那温柔的灯光。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经济开始增长,消费主义社会快速形成,霓虹灯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新型广告方式。
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这里的街道熙熙攘攘。每家店铺的老板都竖起了更高、更大的霓虹灯广告牌,试图盖过其他店铺的霓虹灯标志,以此争夺人们的注意力。很快,闪耀的文字、飞腾的龙,以及具有含义的标志开始在香港的夜空中盛行起来,向游客们展示这座“东方之珠”的各种娱乐活动。
Brian Kwok是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的一名助理教授。他说:“霓虹灯牌都是店主按个人喜好弄的,当时一片混乱,街上全是霓虹灯。”
但是,LED灯的到来——这种灯光更为高效持久——老店铺的关闭,以及政府对室外装修的严管,使得霓虹灯逐渐淡出了街道。如今,香港人正在努力想办法保存城市风景线中这独一无二的光芒。
据香港旅游杂志《CityLife》介绍,在过去的20年间,这座城市的霓虹灯减少了90%。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霓虹灯是这座城市的灯光,你无法避开霓虹灯。透过霓虹灯,你看到了香港,因为霓虹灯,你认识了香港,”Aric Chen说道。他是M+博物馆设计及建筑展览的策展人。这家博物馆主要关注香港的视觉文化。
在这家博物馆开业之前,Aric Chen曾在2014年组织过M+的第一次网上展览。网站的点击量颇高,它的目的是纪念香港的霓虹灯,为复兴霓虹灯的怀旧运动添砖加瓦。
“在大众的想象当中,霓虹灯与这座城市的样貌密不可分。我们的展览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Aric Chen说道。
这种共鸣成为了动力,成为了“香港霓虹承光”等项目的起点。这些项目都在试图收集更多信息,找到还在街上亮起的霓虹灯标牌,唤醒人们的意识。“我们想看的不是博物馆里的霓虹灯标本,我们想看到它们在街上光影流动,”Cardin Chan说道。“香港霓虹承光”于2017年1月启动,举办了多场参观活动和霓虹制作工作坊。Cardin Chan是成员之一。
图片设计师和艺术家受此启发,创造出新型的室内霓虹灯标牌,推动霓虹灯这一香港标志的复兴。“许多文化都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香港,”Kwok说道。“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香港文化正在消失,并想要将其保留下来,”他说道。
制造和安装霓虹灯广告牌的公司曾经历了许多年的亏损。随着霓虹灯的复兴,这些公司又找到了一种继续存活的新方式。Frank Sin从事这行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五月末,他决定建立自己的公司“Frank Sin霓虹灯公司”,专门制造霓虹灯,为霓虹灯提供维修服务。不到一个月,他就接到了六个订单。Frank Sin说,2012年的时候,市场对于霓虹灯的需求又开始增加,当时,当地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有些从海外归来,逐渐意识到,霓虹灯是香港的历史和标志。“在那之前,我都会说服一些顾客使用霓虹灯,而非LED灯,”他说道。
但是,其他人却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Wu Chi-Kai是香港最后一批制作霓虹灯的人,他说,他的工厂无法“通过小型的项目”来维持,他说,与25年前相比,工厂的收入下降了80%。同时,店家也在抱怨,霓虹灯管比较脆弱,和以前相比,现在很难找到有能力修理的技术人员,即使找得到,要价也很高。因此,哪怕是街上最显眼的霓虹灯标牌,基本都有两三根烧掉的灯管,亮度明暗不均。
2011年末,香港特区政府实行了室外装修的最新管理规定。
自那以后,许多店家都收到了通知,要求其按照当地规定,调整广告牌的大小。据2014年M+博物馆网上展览介绍,2006年开始,政府平均每年移走了3000块不合规定的广告牌。冠南华婚纱店是一家制作刺绣婚纱的传统店铺。店主说,他们的霓虹灯标牌刚刚修好,但是,它们可能也用不了多久了。
“我们正在等(政府的)最后通知,将霓虹灯换为LED灯,” 婚纱店老板Lam Chok-Yi说。这家店位于油麻地,是这个地区最后一批使用霓虹灯的店铺。“社会变了,我们得按规则走了,”她说道。
翻译:尉艳华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