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秋婷
7月28日,一篇题为“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20万”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传播并发酵。文中称,今年有45%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新生,将无法依照惯例入住北京大学万柳公寓。且学校未能提供其他安排,需由学生自行解决住宿。
这场风波始于7月27日的北大住宿通知。7月27日下午,2018级北京大学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新生刘毅然收到学院通知短信:“全校2018级专业硕士研究生住宿床位资源发生重大变动,对于申请在万柳公寓住宿的2018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校无法满足全部住宿要求,且差额较大。”而在往年,依照惯例,北大专硕生会被协调在各学区安排居住。近两年,专硕生主要被安置于北大万柳学区。
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北大公寓服务中心了解到,学校招生简章明确表示专硕生不提供宿舍,但往年仍然尽可能帮助专硕生协调安排宿舍。今年无法完全安排专硕生宿舍是由于宿舍资源紧缺,床位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研究生扩招与博士生延迟毕业。
北大的床位风波并非个例。同一个月,北京师范大学也因为住宿问题掀起波澜。7月中旬,由于主校区空间资源有限,北师大校方未提前征求学生意见,通知将北师大2018级博士新生搬到位于北京昌平区的沙河新校区,这一决定在博士新生群体中引起争议。
学校扩招、博士生延迟毕业等多重因素叠加下,住宿资源紧缺是如今诸多高校面临的客观现实。对于扩招中的高校而言,传统的住宿管理方式如何变革以适应发展新需求,成为高校管理中的一道难题。
床位缺口
在北大床位风波中,学生的质疑主要有几点:为什么今年专硕生无法和往年一样全员住进万柳公寓,而让部分专硕生自主租房、承担昂贵的住宿开销?在招生录取时,学院为何对不分配宿舍的情况没有清晰说明,而是在开学前一个月临时通知?以及临时少掉的45%床位去了哪里?
7月28日晚,北京大学公寓服务中心对学生的质疑给予了回应:《北京大学2018年硕土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第六条“住宿安排”中已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的学术型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考虑到全日制专业硕士同学学业生活实际,多年来相关院系通过各种途径,在万柳学区和校园周边帮助联系,协调住宿事宜。
记者查阅2009年以来历届北大研究生招生简章时看到,每年的北大校本部招生简章中,对于“专业研究生不安排宿舍”都有明确说明,只是招生简章的具体表述方式略有不同。
8月1日,北大特殊用房管理中心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解释,万柳公寓的学生区域,在2016年之前曾主要安排学术硕士居住,近两年才开始协调安排大量专硕生居住。但不论学校或学院的招生简章上,从未明确表示“专硕生安排到万柳公寓居住”,之所以出现误解,在于学院老师与学生是依据往年经验做出判断。
北大共有五个住宿区:燕园、畅春园、中关新园、圆明园学区、万柳公寓。燕园主要居住本科生、学术硕士生,畅春园主要是博士生,中关新园以留学生为主,万柳公寓则以专硕生居住为主。
2002年9月,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缓解校内学生住宿紧张的矛盾,万柳大学生公寓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2003年1月15日,北京大学资源集团用5.35亿元的资金回购万柳公寓的产权和使用权。
对于私人外租房屋,万柳公寓管理方明确表示禁止。但既面向学校又面向市场的一园两制是万柳公寓的一个特点,管理中心作为主体,一度将公寓大规模对外经营、收租还贷。2011年,北大特殊用房管理中心在一篇介绍万柳公寓创新机制的文章提及:“万柳公寓在优先满足学校住房需求的前提下,积极面向市场开拓客源。特房中心要依靠对万柳公寓的经营收入,逐步清偿万柳公寓银行贷款的本息。”
北大特殊用房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期北大校内宿舍资源充足,万柳公寓的房源一度主要面向市场出租,承租方以临近的高校为主,包括人民大学、北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目前万柳公寓仅剩400个床位外租给人大出国留学项目的学生,明年租期到期后将全部收回,作为北大内部的宿舍资源进行使用。特殊用房管理中心也将由商住和学校物业兼具的身份完全转变为学校物业。
即使如此,不断扩大的床位缺口依然难以填补。上述北大特殊用房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7月底,管理中心接到通知,由于今年畅春园宿舍不足,需将部分博士新生安排进入万柳公寓,为专硕生预留床位的原定计划也不得不发生改变。他推测,之所以床位不足,主要与学校扩招相关。
北京大学公寓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今年博士生住房紧张,只能是将一些博士新生安排到了万柳公寓。北大这几年本科生规模基本稳定,但硕士博士人数每年都在小幅增加,虽然没有大的分水岭,但积少成多。”
扩招和后勤社会化
研究生扩招是近几年高校中的普遍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第十章“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数据显示,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0.5万人,在学研究生263.9万人。按照教育部的计划,2020年在学研究生数量将继续增加至290万人。
无锡太湖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阙明坤认为:“研究生扩招现象在985、211一类重点大学中比较明显。北大一类的重点大学研究生比例已经超过了本科生,一些高校甚至达到了研究生60%,本科生40%。在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导的研究型大学中,硕博占比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博士生延迟毕业在近几年成为普遍的现象。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北大研究生院了解到,今年有600余名博士生延期毕业。“现在这种现象很普遍,最主要原因是高校对博士生培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3—4年的基础学制没有办法满足要求。”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认为。“未来宿舍紧缺的情况可能还会更加明显。一方面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北大的宿舍资源有限,如果要在学校周围新盖宿舍楼至少需要3-5年的周期,况且海淀现在的土地资源很有限。”上述北大公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住宿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高校面临着住宿管理方式变革的难题。部分剥离高校的住宿提供职能被视为一个改革的方向。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当前中国高校的学生住宿还是由学校提供,普遍实行寄宿制。而这种寄宿制管理方式,已明显不适应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不应由大学承担的责任,该剥离的迟早要剥离。
实际上,这种以社会化为导向的高校后勤改革早在二十年前便已提出。1999年,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出台,高等教育进入快速扩招阶段。学生公寓和生活配套设施的供需不协调等一系列连带问题逐步凸显,使高校面临许多压力。
为了解决这种困境,从1999年开始,一系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相继出台。1999年11月,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正式拉开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序幕。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2000年后,一度出现投资商承建及管理校外公寓的潮流。
但高校住宿领域的社会化改革并不顺利。企业投资方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教育具有公益性质,两者间不可避免产生矛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完全依靠公共财政支撑并不现实,市场化又存在管理风险。需要思考如何在高校宿舍资源提供的公共性和市场化之间寻找到一个稳妥的解决方案。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熊庆年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