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挞,鸡仔饼,酥皮面包,蛋黄酥,鞋底饼,鸡蛋卷,红豆酥,豆沙角,沙琪玛,牛耳仔,这些陪伴着八零后成长的传统广式糕饼,如今听起来是既熟悉又陌生。今天,我们找到这家做了三十五年的传统广式饼店,让它来讲一个传统广式糕饼的故事吧。
蛋挞、鸡仔饼、酥皮面包,这些传统糕饼全是广州人的挚爱。
- 蛋 挞 -
取出制作蛋挞的面团,用面擀将面团敲松,擀成厚片状。蛋挞皮用圆形模具刻成一片一片,依次放入蛋挞盏中,再以拇指的力量将其摁压整齐。
提前以鸡蛋、牛奶、糖、水制成蛋浆,依次倒入每个蛋挞盏中,放入烤箱中烤制十几分钟后取出,放置在一旁,待油分挥发,温度稍降后,才是蛋挞的最佳食用时间。
- 鸡 仔 饼 -
挑选新鲜肥猪肉切成小粒状,放入蒜蓉、芝麻、熟粉,再加入白糖、料酒、南乳调味,搅拌均匀,放置于冷柜中,冷藏腌制一天,这是制作鸡仔饼最重要的馅料。另取面粉,加入鸡蛋、猪油,放适量水揉搓成面团,置于阴凉处备用。
将已入味的馅料与面团以 8:2 的比例切成块状,再用手掌的力量将其压成厚片状,面团平铺于底,再放上馅料,稍作揉搓后对半切开,再切至长条形,搓匀后切成小块状,放置在烤盘中。
以手掌的力量摁压每个小面团,让其变为扁平状,最后刷上蛋浆,放入烤箱中烤制十五分钟,这是甘香惹味的广式鸡仔饼。
- 酥 皮 面 包 -
酥皮面包的制作工序同样繁复。
开粉,与水、糖、酵母揉成面团,捏成小球状等距放置在烤盘中,烤盘在阴凉通风处放置四小时,使面团自然发酵。发酵的过程正是制作酥皮最好的时候,制作酥皮的材料并不复杂,以面粉、白糖、猪油为主,揉至一起后放在一旁备用。
四小时后取出发酵完成的面包,在面包表层喷上少许水,取出酥皮,切成条状后再切成小块状,以手腕的力量带动刀背,将酥皮按压成片状,轻放于面包之上。
最后在酥皮上轻轻刷上一层蛋液,再放入烤箱中烤制,十分钟后取出,烤盘放在地上用力一摔,将其中的空气甩出,稍稍放凉后便可食用,这,是新鲜酥脆的酥皮面包。
起义路 78 号
一家地方浅窄的老字号饼店
下午两点,车子从海珠广场地铁口直行几百米到达明华饼店。
店铺是临街的,不算难找。我们把设备从车上抬下后,见到了等候在店前的华哥和冰姐,夫妻二人看到我们的第一句,便是异口同声的温馨提示:“不好意思啊,地方浅窄,见谅见谅。”
若不是亲眼所见,大概会以为这是店家的自谦,然而,十平不到的门面再加十平左右的厨房便是明华的全部,可见,地方浅窄并不是他们的刻意谦虚,而是再准确不过的表达。
华哥是明华饼店的创始人之一,三十五年前,他与大哥以传统糕饼在起义路起家创办明华,自此以后,起义路便多了一家专卖广式糕饼的传统老店,三十五年的磨练,也让明华成为了起义路上最无可取代的标识之一。
拍摄当天虽下着雨,但陆续前来买糕饼的客人并不算少。我问华哥,目前店里的客人是附近的街坊居多,还是闻名而来的人更多,华哥告诉我,其实两种情况都有,但网络的传播的确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年轻客人,一些意想不到的客人。
特别是春节前期,许多年轻人会特地跑来明华,亲眼看看传统油角,煎堆,蛋散,笑口枣的制作过程,每年一到那个时候,店外就会排起不见尾的长龙,场面可谓十分震撼。
我们随华哥从侧门那五十公分宽的走道来到半开放式的厨房,尽管当天早上已下过一场暴雨,但在厨房站了不到五分钟的我们,早已满头大汗。
华哥说,现在这样的天气十分舒适,若是到了盛夏,厨房内就像蒸炉一般,那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候。
厨房里的高温,主要来自右边那个三层高的烤箱,营业时间内,每层烤箱的温度必须持续维持在两百度以上,里头的热气随着师傅的每次开关往外窜出,每开合一次,室内的温度便又增加了几分。
伴随着热气飘来的,是新鲜出炉的酥皮面包的香气。
师傅将烤好的面包从烤箱中取出,放在地上用力一摔,这一步能把面包里多余的空气甩出,不仅能让面包的形状维持得更好,吃起来也格外松软一些,这些细节,都是华哥多年来总结的经验。
没有精致的包装
明华有的是慢工出细活的出品
与市面上随处可见的连锁面包店相比,明华的形象显得老土许多,没有讲究的店面,没有精致的包装,没有喧宾夺主的茶饮或果蔬汁,明华有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我问华哥,明华的店面如此小,为何不将厨房设置在别处,这样不就能腾出更多地方来摆放成品了吗?
对此,华哥显得十分坚持,他们这辈人习惯了慢工出细活,或许在这个时代是有些老土了,但学徒时期师傅所教授的一切,他至今铭记于心。
明华卖出去的每一个面包,每一块糕饼,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现做现卖,这么多年以来,街坊吃的正是这口新鲜出炉的滋味。若是为了扩张店面而将厨房外搬,不仅违背了华哥做生意的原则,也流失了广式糕饼的独特风味。
谈及于此,华哥与我聊到他早年在香港看到的那些几十上百年的老店,同样没有雄厚的资本运作,靠的是几代人守着一个小小的店面,一代代传承自家的独门手艺,一样能成为流芳的经典。
有鉴于此,明华亦无需与人比较,尽管地方不大,但守在这儿,做好这道传统广式糕饼便已足矣。
这是我近期连续听到的,来自两家老字号不约而同的观点。
三十五年的风雨同舟
未来也将一起挽手度过
拍摄间隙,我与华哥、冰姐到店外的路边聊了起来,此时天空仍下着小雨,偶尔有几个住附近的街坊路过,先跟华哥打声招呼,便匆匆打包几个面包回家当下午茶了。
现在的明华已无法像当年一样二十四小时营业了,一是人手不足,二是晚上特地来买宵夜的人也不多,因此,在许多年前,华哥已将营业时间调整为早上的六点半到晚上的十二点。
店里的员工不多,但都是老实勤快的人,只是,像这样能吃苦的人已越来越少。华哥和冰姐都道,若是以前贴招工启事,每天能面试好几个人,而现在,红纸黑字的招工启事如同摆设一般,贴在墙上至褪色也乏人问津。
正当我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之际,店里的其中一个阿姨不时从厨房里取出新鲜出炉的糕饼,将其小心放置在店外的一个角落里散热,在糕饼摊凉之前,她又回到店里动作利落的为客人打包,再一边留意着外头的动静。
她估摸着时间,趁着客人少的时候就到角落里整理摊凉的糕饼,将其装入包装袋中,绕上金银扎线摆放整齐,再回到岗位上继续工作。
三十五个春秋冬夏,华哥也从十几岁的莽撞少年成长至已知天命的年纪。当初与自己共同创业的大哥早已转行,如今,与明华一并坚守在起义路的,除了太太冰姐以外,就剩这些个老员工了。
纵然不知明华在未来还将接受怎样的考验,但在华哥心中,即便是为了这些跟随多年的老员工,他也将继续坚持下去。
- END -
本期故事制作团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