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上周六的降息,既是三个月内的第二次,又紧跟着春节前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可能表明,随着中国经济放缓、通胀压力减轻、央行经历人事调整,中国货币政策的轨迹可能悄悄地发生变化。
上周六(2月28日)晚间,中国央行在网站发布公告称,自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下调0.25个百分点,分别至2.5%和5.35%。与此同时,央行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2倍上调至1.3倍。
央行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说,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仍是保持实际利率水平适应经济增长、物价、就业等基本面变动趋势,并不代表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
但低调的言论背后,降息的时间点耐人寻味。宣布降息一天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了2月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当月制造业PMI为49.9%,较1月份回升0.1个百分点,但仍位于50%的荣枯分界线下方。今年1月份,官方制造业PMI 28个月以来首次跌至萎缩区域。
另一方面,2015年“两会”将于3月初召开,届时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讨论包括经济、民生、改革在内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而春节前(2月5日),央行刚刚宣布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通过降息的方式在“两会”前再度释放货币宽松信号,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和揣摩。
同时,中国经济的通缩风险已经浮现。1月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升0.8%,升幅跌至1%以下,创出逾五年新低。过去四个月,CPI同比升幅也一直徘徊在1.5%左右的低位。
一些经济学家称,1月份CPI升幅的大幅回落意味着中国通缩风险加剧。上周四,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秘书长詹向阳在中国央行旗下报纸《金融时报》撰文,提到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弹性加大的可能。詹向阳在文章中称:
监管层要直面经济进入通缩的可能……要针对新情况,从宏观层面研究并实施应对通缩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
詹向阳认为,松紧适度意味着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和弹性较大,应在稳健基础上向宽松方向适度调整。詹向阳发表此番言论的时间就在央行降息两天前。
据新华社援引《北京商报》的消息报道,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央行在官网首页低调更改了行领导的职位,原中投公司副总经理和上海银行董事长范一飞正式出任央行副行长,原央行行长助理郭庆平升任央行副行长。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郭庆平和范一飞很有可能接替胡晓炼和李东荣的副行长职务。
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过了65岁的退休年龄。此前外界有传闻称,周小川可能很快卸任,现任山东省长郭树清或将接替,但这一消息很快被央行否认。不过,央行的人事变动仍可能导致今后的货币政策轨迹发生变化,因为不同施政者对政策细节的看法或有不同。
高盛经济学家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央行可能进一步推出宽松举措,下一步行动可能是在第二季度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第一季度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也不能被排除。高盛称,中国政府可能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温和贬值,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刺激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网站发表的工作论文显示,今年1月末,央行系统工作人员发表了题为《核心通货膨胀测度与应用》的研究成果,给中国核心CPI的测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这种研究是学术上的、不代表央行看法,但这仍可能表明,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将补充核心CPI这种新的参照,届时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也可能很难避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