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关注一个有意思的维度,即城市建成区面积。
按照住建部的定义,建成区面积是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它是除了中心城区人口之外另一个衡量城市大小的重要指标。在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研发的“鬼城指数”排行榜中,也是一个重要数据。
这个说法比较学术,不如直接看下图,直观的理解一下什么是建成区面积。以Google地球的卫星地图来看,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其实就是有大量建筑物附着的连片区域。
对于分核心城市和分散区的城市来说,建成区包括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典型的比如重庆,除了主城区还包括万州区等;这也是重庆建成区面积可以超过千万平方公里的重要原因。
而对一城多镇的城市来说,它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组成。典型的主要是那些不设区的地级市,比如东莞和中山等城市。这也是东莞的建成区面积可以超越深圳的重要原因。
根据住建部公布的《2016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结合国家统计局等公开资料的数据统计梳理发现,目前我国有51个城市的建成区面积超过了200平方公里,这些城市囊括了我国目前主要的一二线城市和部分城市规模较大的三线城市。其中,北京、重庆、广州、天津和上海的建成区面积均接近或超过了1000平方公里。
由于数据是截止到2016年底的,部分城市可能出现现实的偏差。比如青岛,2016年的数据是599.32平方公里,但由于下辖县级市撤市设区,被新算入城市建成区面积的范畴,数据变化相对较大,最新的数据显示,青岛的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638.4平方公里。
再比如上海。各类公开数据都显示,上海的建成区面积约为999平方公里。但其实在国家统计局的历年数据中,早在2010年,上海的建成区面积就已达到了约999平方公里,若按照过去几年的发展情况估算,上海的建成区面积应该早已突破1000平方公里。
不妨以北京的六环图同比例对照上海,会发现,北京的六环不如上海的外环大,而北京的建成区面积主要集中在五环内,五环和六环之间其实还有很多未开发之地,但上海外环内几乎都是开发地,应该算入建成区面积。
北京之大,不少人都深有体会。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北京的通勤路程最长,达到13.2公里,上下班通勤时间也最多,达56分钟。这不是一个适合恋爱的城市,因为可能会比异地恋还痛苦。
同比例的北京放在珠三角的北端。你会发现广佛一体化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整个广州和佛山几乎全部被北京的六环包含在内。资料显示,广州、佛山两市面积之和达11232平方公里(两市建成区面积合计1408.02,与北京几乎相当),常住人口超过2200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1053亿元,超越京沪。
尤其珠三角地区正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州与佛山未来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城市,在整个大湾区中起到核心作用,而且在城市发展中,广佛之间几乎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在产业上,两市之间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广州可以是“创新大脑”,佛山可以是“转化中心”。
同比例的北京放在珠三角的中段。你会发现北京六环完全覆盖了深圳大部分和香港一半。深港经济一体化谈了很久,但深港城市的一体化不太现实,毕竟深圳主城区和香港主城区中间隔了了大半个新界,这里几乎是香港未开发的区域。
同比例的北京放在四川盆地。你会发现北京六环几乎和成都重叠。成都的城市扩张路线和北京很像,都是一环一环的摊大饼似的。成都的绕城高速几乎与北京五环重叠,而成都的第二绕城高速则与北京六环几近套圈。难怪有网友对成都的建成区面积进行了实测,结果显示为1090平方公里,和北京已然相差不大。
把目光放在国外,同比例的北京放在东京都市圈。你会发现东京和北京比起来还是小了不少,六环就到横滨了。这也牵扯到另一个话题,为什么东京圈的建成区面积小于北京,人口4200万,几乎是北京的两倍,却没有那么多的大城市病呢。
同比例地图来源:头条号/地理看世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