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到来促使新业态的产生,而当下正处于这样一个极速变革的阶段。就在今年,被视为百货商场这一业态宗师级玩家的西尔斯百货关闭了其在芝加哥最后一家商场,市值也从最高时的278亿美元狂跌至如今的1.4亿美元。
与资本市场对传统零售业态看衰相对应的,则是京东等代表着「零售4.0时代」企业不断被资本市场看好。在不久之前公布的京东第二季度财报中,京东营收同比增长31.2%来到185亿美元,净利润则实现了连续9个季度盈利。
一边是黯然收场,一边是欣欣向荣,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翁怡诺曾在其《新零售的未来》一书中道出过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传统零售的模式是数量型的线性增长,已越来越接近持续增长的边际」。
京东做的并非仅仅是零售,正如刘强东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说道的那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凭借京东先进的技术和零售基础设施,使其业务更上一层楼」。「零售即服务」,京东正在走出与传统零售不同的一条路,除了做好最基础的服务体验之外,也正将这种服务能力开放与赋能出去。
着眼于未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华尔街的游戏规则就是注重短期利润,每一个季度都需要发布财报,如果财报上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没有符合分析师们的预期,那资本市场就会给这些不按游戏规则玩的公司一点「颜色」看看。
但很多伟大的公司往往都能够放弃这种短期利益,而以长线思维牺牲当下的利润获取业务长期的增长。Netflix 的创始人哈斯廷斯曾直言,「一个公司账上的现金越多,说明这个公司的创新动力越不足」。
而亚马逊的贝佐斯同样也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20年不盈利的亚马逊却实现了营收和股价指数级增长,尽管贝佐斯需要不厌其烦的每年为自己的股东写信讲述自己的理念。
这不仅仅需要足够长远的眼光,因为很少有企业可以忍受长达10年以上的不盈利,只为着眼未来的布局,当然这也需要足够好的投资人愿意支持。幸运的是,京东两者都具备。
当10年前京东将重金投向自营物流建设时,很多人并不理解京东为什么做这样看上去投资回报率并不高,且回报周期很长的重生意。
但当我们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回头看去时,京东标准化、极致的自营物流服务成为了京东抢占市场,乃至用户心智的关键,当用户对商品送达的时间有需求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京东,某种意义上作为电商与客户实际发生物理接触的几乎唯一一个点,物流品质极大影响了电商平台的口碑。
不久之前分拆后的京东物流完成25亿美元的国内物流领域最大单笔融资,或许也足以说明京东物流的价值。
而如今,京东则希望将超额利润投入到技术研发当中,将像物流、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京东投入巨大的基础设施服务以模块化的方式开放出来,赋能第三方。这一点在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中也线路无疑,京东当季度用于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增加到了27.8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15.46亿元人民币大幅增长79.8%,而在过去两个季度京东这一数据的增速分别是74.5%和87.2%。
这种持续高增速的技术投入不仅仅体现在京东核心业务本身的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同时也体现在京东开放平台和开放能力的建设。以当下最热的人工智能领域为例,京东推出了开放人工智能平台NeuHub,提供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赋能。
而在云计算领域,京东云则完成了首款云计算一体机——JD System 360的开发。除此之外,京东X事业部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京东甚至基于此成立了国内首支公益性质的无人机救援队。
如同物流一样,这些技术领域也都需要持续的投入,才能够最终产生有价值的成果。未来的10年,京东选择的是再次牺牲短期利益,将超额的利润投入到技术研发当中。
当然,这种投入并不意味着京东对原有核心业务的轻视,就如同铃木敏文说过的那样,「现在是一个变化剧烈的时代,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所有焦点都放在适应变化上,但经营的原点,在于彻底地做好基本的工作,唯有确实做好基本工作,才有可能应对变化」。
京东选择的这些投入方向都是与京东实际业务有着很强协同能力的领域,其成果首先能够真真正正地提升京东自身核心业务效率的提升。如同贝佐斯的「飞轮效应「一样,京东也正在构建自己的飞轮效应,且越转越快。物流、金融、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研发资金的投入方向都与京东的零售场景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构成了京东的零售4.0生态。
京东希望的是在提升自身运营效率的同时,将这些技术领域打造成模块化产品对外开放,最终将每个技术产品都打造成为一个利润中心,而这一对外赋能的模式也将构筑起京东继现有3C、家电的现有业务和生鲜、大客户等成长业务之外的第三条增长曲线。
就像同样相信对未来投资的价值的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感慨,「竞争对手对利润率的热爱是亚马逊的机会。因为对手会受制于此,和这些公司竞争如同用热刀切黄油。」
这种着眼于未来的投资,或许将成为京东未来10年指数级增长的新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