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嘉
编辑|杨杨
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各类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纷纷成立。而面对获客难、成本高的贷款中介渠道,消费金融机构开始寻找拥有上亿粉丝的手机厂商合作,加上手机厂商做C端金融业务,消费金融也是重要的入口,在你情我愿下,二者携手吞掉消费金融市场中最大的一块蛋糕。
手机厂商掘金消费金融
关于手机厂商与消费金融公司的服务模式,大体包括:手机厂商通过在手机APP中预装合作的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产品,以引流的方式为消费公司提供导流服务。另外一种是购买手机使用分期时,很自然的将各大消费金融公司带入其中,使消费者完成分期付款。合作的初衷,无疑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后为各自的获客与利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此前,捷信内部人士曾向媒体透露,以消费需求为出发点,捷信一直与国内外各大手机厂商建立合作,因此,手机产品占据了捷信消费贷款的很大比例”。作为以场景化为依托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捷信为满足消费者升级更加先进和优质3C产品的需求,已经与OPPO,VIVO,华为、三星等品牌手机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2017年,OPPO有20%以上的手机销售通过和捷信合作达成。VIVO在进入菲律宾的三个多月后,在和捷信合作之下,销售额也达到了20%以上”。捷信相关工作人员向新金融头条表示。
2015年开始,小米向部分用户内测开放分期服务。两年后,小米金融开始全面内测小米分期服务,3期2.2%,6期3.9%,12期7.2%的费率了高于”花呗”。小米招股书显示,小米金融去年的总资产已达126.76亿,净利润占集团的不足0.2%,但招股书透露,为精简金融相关业务的各经营实体,并在未来可将小米金融完全自本集团分拆。可以肯定的是,BATJ均在大力发展金融业务的同时,小米未来必将在金融业务上发力。
之后,华为、Oppo、Vivo也凭借消费市场的庞大用户群,建立了消费场景。在手机消费金融战场,除了捷信、马上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公司,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会出现小米与Oppo、Vivo的两大阵营。
前一段时间,消息称OPPO正在组建金融事业部准备开展金融业务,同时也在华南地区申请消费金融牌照。事实上,早在2018年3月,OPPO就宣布与招商银行信用卡合作,推出招商银行OPPO联名信用卡,把手机与金融紧密相连,也为移动支付、手机金融等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知情人士称,vivo目前已经拿下相关网络小贷牌照。未来发展模式或将参考小米。而VIVO的线下门店与OPPO数量相当,二者几乎在消费金融业务拓展中基本形成了默契。种种迹象表明,手里拥有巨大用户的手机厂商正进一步进军消费金融行业,目前来看,只是时间问题。
据悉,手机行业为消费金融业务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电商也纷纷开发消费金融产品,提供分期服务和小额贷款来扩大销售。在此情况下,手握流量与用户的手机厂商自然不会错过。
导流广告业务“躺着赚钱”
手机厂商入局消费金融贷款导流业务,不得不提小米手机。目前,小米手机通常会预装小米商城、小米钱包等APP。此类APP的广告包括弹窗广告、banner广告、开屏广告等,广告类型涵盖游戏、居家购物、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关于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导流业务,有媒体此前曾在小米浏览器输入关键字“借钱”,便会出现至少三种借钱APP,并提醒用户安装。
此外,在小米推荐的APP专栏,除了推荐用户下载热门APP,还有借款APP。据了解,在小米应用商店的,借贷APP占满推荐栏的醒目位置。无孔不入的广告,小米助推这些广告在全渠道流量贩卖,最终进行变现。
除了为一些现金贷公司提供导流服务外,小米金融还和其他消费金融平台有更深入的导流合作方式,具有网络小贷牌照的重庆小米小贷直接与银行合作提供借款资金。
小编下载小米金融APP进行注册、身份验证、银行卡、信用评分等一系列借款前的基本操作,日息按0.05%收取,年化利率18.25%,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保持一致。
小米继续在消费金融赛道狂奔,不仅在导流业务上如鱼得水,背靠小贷牌照的小米金融也为小米集团的利润做了不少贡献。
根据小米财报公布的核心数据显示,2018年Q2季度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63.6%,达到40亿元。这主要由于广告收入贡献所得,即小米在MIUI系统内置的各式广告,这部分收入达到了25亿元,除去游戏收入7.03亿元,小米的金融等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接近8亿元。
“头号玩家”深陷信誉危机
不过,近几个月的P2P爆雷潮也给小米的导流业务蒙上一层阴影。据新金融头条初步统计,小米手机、小米运动、小米APP、小米手环等渠道推荐的18家网贷平台从6月1日起出现了连环炸雷。
经小米线上平台导流而投资这些P2P平台的“米粉”开始找上小米,问责小米并想要小米负责。而理由则很简单――“就是因为小米推荐我才买的”。
据米粉根据qq和微信等第三方渠道统计,小米去年至今推荐过上百家P2P平台,而通过小米投资P2P并踩雷的至少上万人,涉及金额高达几十亿。小米官方回应称,公司已经下线所有P2P推广广告,目前投诉的用户429人,涉及金额4000多万。不过,小米官方并未说明自身在此次事件中的角色,也没给出任何解决方案,仅仅表示会提供相关资料,协助投资人报案追偿。
有法律界人士告诉新金融头条,根据广告法,小米作为一个广告发布商,法律上至少要承担对广告主的审核责任,这里面包括广告主的合法合规的资质、广告内容的真实性等,此外,在推广过程中有无夸大、虚假宣传,或者对产品的安全性和收益进行承诺或担保,如果有,则小米要承担相应责任;此外,小米在推广过程中,有没有使用误导性话语,让用户误以为这不是第三方的产品,而是小米自己的产品。
可以预见,当手机巨头都开始纷纷试水贷款导流业务,都尝试与为P2P平台推广,背后也带来更深层的问题,一号玩家小米金融又将会迎来什么样的对手?此外,已经占据消费金融市场半壁江山的持牌机构,未来手机厂商的涌入又将面临怎样的门槛?这些是后来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