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为跑题部分
先跑题:前天我儿时的偶像之一,评书艺术家袁阔成老先生去世,在网友纪念中,从严锋老师口中得知他还有一部我没听过的评书《李自成》,赶紧在网上找了一段听,听的是个单独的小段,蓝本是姚雪垠的《李自成》,叫《刘宗敏跳江》,讲的是刘宗敏背水一战的一段故事,有趣的是双方打了一阵之后,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遇上明军总兵贺云龙(可能是虚构人物),两人来了一番对话,贺云龙斥责刘宗敏:(大意)你们起义军到处:地主老财望风而逃,国家各级公务员被打翻在地,你们身为大明子民,不思报效却要造反,不觉得可耻吗?英雄人物刘宗敏大义凛然反驳道:(大意)如今朱明无道,百姓吃了上顿没下顿,我们起义就是为了打倒朱明,给老百姓创造一个人间天堂……
评书艺术家袁阔成(1929——2015)
说到这里,袁阔成老师话锋一转,讲了一段我们评书迷非常不熟悉的一段话:(这段基本是原话了)古代两军将领对话,主要的目的,是说给双方的士兵听,让他们想一想,谁的立场是正义的。已经去世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贺云龙是明朝的总兵,他的立场,一定顽固的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而刘宗敏是铁匠出身,他的言行思想始终站在工人阶级的一边……
听起来很像《兵临城下》里那句台词:“乌拉尔的杀狼小子,决斗拜伦的猎鹿贵族,这不仅是两国之争,更是阶级斗争!”但是我却笑不出来,首先想到的是觉得袁阔成老先生也真不容易,一大把年纪了,学相声出身,以评书为安身立命之技,却跟段小楼似的,老了老了还得学习新思想。
我不知道袁阔成讲这段的时间,推测应该是70年代末前后,不知道当时的人听了感觉如何,但以今天稍有历史常识的人眼光来看,这段话实在经不起推敲。要知道,刘宗敏是工人阶级出身不假,可是打下江山之后却第一个腐化堕落,闯王进了北京之后,不光分金银,连故宫里的宫女都分,刘宗敏就分到了几十个,然后革命成功了,几十万人马,那么多元勋也得享受享受胜利果实吧,于是曾经的悍将刘宗敏就当了李自成的财政部长,把前朝的各级官员全部抓起来,严刑拷打要求“助饷”,其中当然有不少巨贪,但以明朝的官俸之低,反贪力度之严,大部分中下层公务员其实都是赤贫阶级,结果第一天就因为交不上钱直接折磨死了近千人,饶是如此,还是搜刮出了七千万两白银,于是刘宗敏便成了大顺朝第一首富,顺便把当时的第一美女陈圆圆也给抢了,这才惹恼了本准备归降大顺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刘宗敏早已在他曾经痛恨的安乐窝中丧失了战斗力,用《水浒传》写蒋门神的话说就是“沉溺于女色淘虚了身子”,在一片石被清军打败负伤,带着掠来的财富出逃,最后在武昌被清军擒杀。
如果说每个人都一定“顽固的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那刘宗敏是开始的工人阶级呢?还是最后的富豪阶级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以现代的价值眼光来看,阶级从来都不是固定的,而是会转换的,穷人可以致富,富人也能破产。当然,以前的哲学革命家可以搞一刀切,为了一个天堂不惜有人枉死,但这显然在现代文明社会是不可能被接受的,现代无论政府还是人民,接受主张的价值,都是每一条生命都最宝贵,最值得珍视的。阶级是人类的生物特性而决定的,不可能完全消灭,而作为政府,要做的是弥合阶级,减小阶级差异,鼓励和增加中间阶级,而不是创造或者消灭。
以下为正文部分:
想到上面这些,是因为看了《12公民》一片,导演是戏剧出身,摄影剪辑技术上比较粗糙,但剧本和表演出乎意料的好,我相信这是一部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名,并且在上映时引发一个话题的作品。
电影翻拍自好莱坞的黑白经典《12怒汉》,初听到翻拍时觉得很无聊,首先中国实行的是大陆法系,没有陪审团制度,后来听说是背景设置为法律学校的英美法模仿课,也觉得无非是照猫画虎,又有何意义?
直到看了电影,完全被折服,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部电影远比《12怒汉》好看,因为它是中国的背景,讲的是中国的问题,而且,我认为它是至今为止,最深入的触及了中国的“阶级”这个敏感话题的一部电影(其实之前的《亲爱的》已经触及了)。
电影表面上来看,是在讲中国能不能实行英美法系陪审团制度的问题,但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在探讨:中国人能不能实行(更深入的)民主,或者说,怎样实行(更深入的)民主制度的问题。
电影的背景是法律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一场英美法的模拟实验,而他们的父亲和一些学校的工作人员被临时组织起来充当陪审团的12名成员。故事和经典版《12怒汉》一致,同样是一个孩子被认定杀了他的父亲,但12个陪审团员中有一个认为其中有疑点,他最终说服了其他十一个人,最终宣判孩子无罪。
而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这十二个人的设定,几乎就是中国的一幅全景图。这里面有因为在学校开小卖铺,因而不得不“配合学校工作”,来充当陪审团员的小商贩,一心想早点结束这场在他看来毫无意义的闹剧回家。有陪自己的年轻小女友来上课,坚信自己追求的是爱情的房地产商,待人和气周到但内心却以胜利者自居,对穷人充满了优越感。有出租几套房生活的挺安逸,但因为自己的孩子被外地考生抢走了考上大学的机会而对外地人充满仇恨的北京土著。有一心想改变命运却没成功,头脑简单善良的河南小保安。有曾经是旧社会富二代,但被公有了产业,本人又有过被冤枉被批斗经验的老人。还有开了几十年出租,认定富人一定是坏人,而且儿子离他而去,因而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到案中那个被认为是杀了父亲的孩子身上的出租车司机。
电影好就好在,这里面没有坏人,只有被生活的荒诞和不公扭曲了心灵的人。他们有时很混蛋,但有时也不经意间说出事实,比如那个小商贩说:你们说的尊重生命我都懂,可我的生活你们懂吗?那个仇恨外地人的土著为他自己辩护时说,一个公车上,全是大学生和教授,就一个外来民工,有人丢了钱包,你们会看谁?别告诉我你会瞄那些大学生!
而影片的主人公,一个对案情认真,坚持认为不能对一个生命轻易下判决的人,要说服这些所有的人。而当他试图讲道理,分析案情中的技术问题的时候,回应他的是打断、离题万里的煽情、侮辱,暴力危胁,甚至是死亡威胁,而这些,显然比讲道理、分析技术问题,要容易的多。
所以中国版的主人公,比美国版《12怒汉》更加伟大的多,因为他面对的压力要远远大于美国版那位的,而且对方往往根本不可理喻,但他没有像我们国家的公知所流行的做法那样,来套潇洒的煽情,或者大骂对方几声傻逼蠢货,而是甚至忍住了对方的侮辱,而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性,直到以理性折服所有人。
我想起我的朋友雪风说起过,民主其实是套很复杂的科学制度,也就是个技术问题,那么就应该像对待科学那样对待它,研究它,它绝对不是口号,如果以口号来喊,那绝对不是民主,而是专制文化下催生出来的思维方式。
那么就像很多人在网上经常争论的话题,中国人能够搞民主吗?中国实行民主会不会天下大乱?往往成为两派人的攻击,一派是说中国不能搞民主,搞必乱,必然成为多数人的暴政,多数人瓜分少数人钱等等。一派则是民主万能论,说中国只要全盘西方民主制度化,立刻成为人间天堂,今天的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其实这两者,都是不负责任的言论,前者的假设,可以通过技术上的调整和制衡来避免,而后者显然不愿去面对,中国复杂而巨大的阶级差异,人群之间生长环境、文化、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的巨大不同,其实中国的民主基础很薄弱。但是,再薄弱,也终归要向那个方向走去,区别只是或迟或早,但谁也不能改变那个方向。
所以我觉得《12公民》是一部了不起的中国电影,它并没有试图给出答案,而是作了一个假设,如果在一个能代表中国生态环境的小群体里,实行民主制度,实行少数服从多数,而不是少数精英领导,那么会出现哪些问题?会不会因为普遍的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导致精英被庸众所排挤?《12公民》没有给出答案,它只是列出了种种会发生的问题,只是它设定了一个乐观的结局,让一个英雄式的人物,靠着他的理性和坚持,最后把这个民主制度给坚持到了最后,让理性和正义最终获胜,并且它提醒观众,并不一定所有的结局都这么光明,但我们必须向这个光明的未为去努力。
少一些口号和夸夸其谈,多一些哪怕是《12公民》这样的努力和探讨,都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幸事。
最后,主人公拿回了自己遗落的钱包,里面有一张法官证,这证明了“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证明了我国实行的大陆法系优于(至少不逊于)海洋法系。这个设定当然大家都理解。影片还有一些不足,除了技术的粗糙,还有比如角色设定上,虽然很全面,但没有官员,当然也不可能有,没有过多表现富人的冷漠无情,更多的表现了下层人的劣根性。这大概也有其它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说,它还是做出了这种可贵的尝试。
所以我还是觉得,《12公民》在中国电影里,是一部可以堪称伟大的电影。
作者简介:
李小飞,作家、网络视频制作人,作品有《再弹一弦江湖曲》、《电影大爆炸》《中国功夫史》《鹦鹉说》等。
版权合作:
邮箱:1030245625@qq.com
人间电影指南
有种的电影观点
有趣的电影专题
有品的电影八卦
微信:rjdy2014
微博:@人间电影指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