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桑贤明的时候,她刚送病人老张出了院。
老张是在第二次脑卒中(俗称“中风”)后来到霁达康复中心的。第一次中风后,老张还能走动,就没有太放在心上;没想到第二次中风后就失去了自理能力,所有生活起居都要靠家里人照顾,在床上躺了整整两个月。
桑贤明告诉界面记者,老张刚来康复中心的时候,连在床上翻身都做不到,想到自己晚年都要在床上度过,整个人的意志非常消沉。“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我先教了他怎么自己翻身,怎么从床上坐起来,怎么利用助行架站起来。在我的帮助下老张第一次站了起来,当时他就哭出来了。”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老张的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arthel指数)从最初的的35分提高到了90分,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行为。因为长期卧床,老张入院时的体重足有190斤,出院时减了10斤,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好多了。据桑贤明介绍,卒中患者在接受了康复治疗后,再次发病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像老张这样的病人,桑贤明自三月进入霁达以来已经接手了三十多位。每一天,桑贤明的工作开始于给患者的早交班,早交班结束后,以半小时为一单元为患者治疗。下午一点到两点,所有医生、治疗师和护理会进行日常会议,回顾病人在过去的24小时中的治疗情况,处理病人的反馈。会议后继续为患者治疗,最后以康复中心的内部培训结束一天的工作。
进入霁达康复中心之前,桑贤明曾经在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工作了九年,任康复治疗部物理治疗神经组组长。桑贤明认为,公立医院的康复科有利也有弊。公立医院可以使用医保,医保可以报销高达80%的医疗费用。“私人机构和公立医院一个月的康复费用都在3-4万元左右,但是选择公立医院只需要20%的费用就可以了。”不过,公立医院的病人较多,每个人能得到的医疗资源有限,“干什么都要靠排队,有些医院有时候做一次康复训练要排2个小时的队。”
和公立医院相比,私立康复中心能给病人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康复效果不言而喻,但是治疗价格不包含在一般保险中,费用较为昂贵。然而,由于国内患者对康复医疗的了解还不深入,很多患者会选择回家自行进行康复训练,拒绝留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更不用说是进入私立康复机构。
德国卒中康复专家、霁达康复医疗负责人保罗·舒乐博(Paul Schönle)教授告诉界面记者,缺少专业人员指导的康复训练,不仅无法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甚至还有可能对患者身体造成二次损伤。“神经损伤之后,患者无法自行使用肌肉、控制言行,康复过程就像重新学习走路和说话一样,每一步都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引。”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百分之百的恢复到生病之前的身体状态,但具有康复潜力、能在专业的康复治疗后更健康的患者数量,一定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多。“康复师给病人带来的不止是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希望,在病后重新站起来、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桑贤明说。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预防、临床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有一位康复从业者这么形容康复医学:“一个国家的康复产业完整度,常常也可以反映出该国的发达程度。”
截止2014年,中国约有396所康复专科医院,每十万人配有11张床位和0.4位康复专科医生,全中国约有20000名康复师。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康复医师占总人口比例的2.52%,康复治疗师占总人口比例为3.28/10万人,对比发达国家10%~20%和50/10万人的比例尚存在巨大差距,更不用说是全国范围的数据了。
根据统计,目前中国卒中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比例仅为11.5%,在美国这一数字达到了67%,而在作为全球康复行业先驱的德国,这一比例达到了85%。
舒乐博教授告诉界面记者,德国的医院和康复中心衔接得十分紧密,患者在手术恢复后将会自动从医院转入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早在2005年,德国36.5万名卒中康复者(约占康复总人数的45%)已经重新就业,而这一数字预计将在2020年达到41.7万。
教授还向记者介绍道,德国的康复中心有严格的监管机制。患者从康复中心出院的两个月后,会收到养老基金会发来的一份调查问卷,询问他们在康复中心的治疗体验,从医生、治疗师、护士的专业水平,到康复中心的环境、食物和设备。“调查结果将会影响康复中心的财政补助,在这样的质量监管机制下,康复中心能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治疗和服务。”
不过,舒乐博教授很欣喜地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大众对医疗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中国的康复领域发展非常迅速。2016年上海市康复治疗师的比例为每十万人口4个,这一数字据桑贤明估计已经上升到每十万人口6个。床位数量也已由2007年的5.45万张增加到2014年的13.88万张。政府也正越来越重视国民的健康指数和医疗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康复医疗作为新型产业的未来走向,公开数据显示北京市的一项最新政策《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在2020年达到国际标准,实现每千常住人口0.5张康复护理床位。
另外,康复领域成为各资本的投资热点,像霁达康复中心这样的私立康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另外,康复领域成为各资本的投资热点,私人康复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根据动脉网2017年收集的数据,国内专注康复医疗的42家公司中,有一半创立于2015年后,并且有75%的公司在2016年后获得了最新一轮融资,可以看出康复医疗行业近年来的活跃程度高涨。
就拿桑贤明的亲身经历来说,2003年桑贤明考大学时,国内的康复行业才刚刚起步,开设康复专业的学校只有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一流医科大学。桑贤明是南通医学院开设康复专业后的第一批学生,全班共26人。毕业前,桑贤明进入华山医院实习,当时只有这样的大型医院里有康复科,全班同学的实习点都是三甲医院。现在的康复专业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全国开设康复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超过30所,另外还有众多专科院校。从教学质量、专业技术、硬件设备,到康复理念全民推广,都有非常大的进步。“没有人能想到它在十几年里发展得如此迅速。”桑贤明感叹道。
上个月桑贤明刚参加了上海市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她告诉记者,前几年康复师还是一个小圈子,参加年会的康复师们都是老熟人。这几年与会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加入进来。
据桑贤明介绍,在美国如果要成为康复治疗师,必须有康复治疗研究生及以上的学位。中国暂时还没有入职门槛,大专院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从事康复行业,并且在积累了足够的工作经验后,就有资格和本科毕业生考取相同的康复治疗师认证。“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以及大家对医疗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康复师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现在中国康复治疗相关的人才稀缺,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可以加入进来。”桑贤明说。
桑贤明也提到,未来康复师的担子也会更重。目前国内大部分康复中心的培养机制是借鉴发达国家的,例如霁达康复中心采用的就是德国的康复模式,另外还有日本和美国的康复模式。“如何在西方国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出适合中国人的康复模式,也是康复治疗师未来所要做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