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是一对爱侣。不过这是否意味着她们发生过性关系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薇塔喜欢女性,也喜欢性。薇塔与英国外交官兼作家哈诺德·尼科尔森(Harold Nicolson)还有过一段持久而圆满的开放式婚姻,尼克尔森也有自己的婚外情人。弗吉尼亚则嫁给了伦纳德·伍尔夫,两人的关系大多数时候都琴瑟和谐,温柔深情。按照我们所了解的一切来看,伍尔夫对于与伦纳德进行房事毫无兴趣,虽然在当时无性婚姻并不罕见,即便是到了今天,情况依然如此。在伍尔夫的世界里,激情远不止性冲动这么简单,在阅读她的小说《奥兰多》时,这一点更加值得注意。薇塔和伍尔夫到底有没有滚床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两人的遐想激起的波澜。
如果两人没有这么一段情,伍尔夫就永远不会写下《奥兰多》,这将是所有读者的一大损失。正如伍尔夫在日记里写的那样,这是“一个从1500年开始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人物传记——奥兰多。薇塔,这是一个关于性别转换的故事。”
《奥兰多》并不是第一部讲述性别转换的小说。奥维德的古罗马史诗《变形记》诙谐又不失严肃地介绍了各种可转变的人类存在形式,人可以变成草木虫鱼、飞禽走兽,众神也会化身为人去追求爱情;《一千零一夜》里,则既有性别转换,也有穿上异性服装的情节;莎士比亚喜欢性别伪装——这个女孩是男儿身,而这个男孩是个姑娘,在那个时代,女性想要站上伦敦的舞台当然是天方夜谭,所以戏剧中的所有女性角色也都是男人扮演的,也就是说,每段浪漫的爱情都是兄弟罗曼史。
伍尔夫这本小说的书名灵感来源很可能是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故事的女主角罗瑟琳女扮男装,以盖尼米德(Ganymede)的男性身份给自己深爱的奥兰多当爱情导师,指导他如何回馈她的爱。
萨克维尔-韦斯特喜欢穿男装,还给自己起了个名字,“朱利安”。而伍尔夫的这一生所经历的,和男人穿衣的自由和男性特权完全相反,她就像书中的奥兰多一样,作为一个女人,她得穿着笨重的衣服,佩戴累赘的配饰,自由也处处受限。
伍尔夫笔下的男性奥兰多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开始了他的旅程。这时的他是一个英俊贵族少年,住在肯特郡的大别墅里,要是换作萨克维尔-韦斯特,房子的继承权想都别想,就因为她是个女人。小说从一间阁楼开始,年轻的奥兰多正朝梁上悬下的一颗摩尔人的头颅劈刺过去;小说还以一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话开篇:“他的性别,没什么好质疑的……”然而接下来的整部小说中,我们所怀疑的正是这一点。
《奥兰多》是第一本关于跨性别的英语小说吗?是的,虽然它十分幽默,不大正经。奥兰多优雅地完成了自己的性别转变,同时说明了一个深刻的真理。第一次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由男人变成了女人时,她淡淡地说:“不同的性别,同一个人。”
然而男女性别的差异也有着法律和社会意义。伍尔夫身边的许多男人,包括自己的丈夫伦纳德、姐姐瓦内莎的丈夫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都曾经在剑桥读过书。弗吉尼亚和瓦内莎的教育则由父母在家指导完成,这也是上流社会的女儿们受教育的主要方式,其他阶层的女孩子则基本都没接受过教育。
伍尔夫写作《奥兰多》的时候,正值《1918年人民代表法令》通过,800万英国30岁及以上的女性赢得了下议院选举权。而对于男性公民呢,获得选举权的年龄定在了21岁。1928年,《奥兰多》出版,女性终于在这方面和男性平起平坐了,21岁及以上的女性均有下议院的选举权。但女性的受教育权依然是个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当时剑桥大学拒绝给女性授予学位,而两所为女性开设的学院,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和格顿学院虽然能出资让女性上学,却也发不出学位证明。1948年以前,女性所能奢望的最多不过是一个学士称号——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学位,因此也难免一些剑桥出来的男人要插科打诨,叫她们“奶子学士”(原文为“BA(tit)”)了。先生们,谢谢你们啊,好好笑的笑话。
《奥兰多》有时会被误以为是轻松的调侃,这就是一种误读了。这其中的身份政治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
《奥兰多》出版不到两周,伍尔夫就来到了格顿学院,给女生们发表她计划中两次演讲的第二次,题为《女性与小说》,一周前她还去了纽纳姆学院。伍尔夫将这些演讲重新整理成了《一间自己的屋子》并于1929年出版,闪耀着思辨的光彩。她在书中详细讲述了两次截然不同的经历:一次是在伦敦国王学院与几个男性朋友的饕餮午餐,接下来是在格顿学院的一餐粗茶淡饭。她在日记里写道:“食不果腹但勇敢无畏的年轻女孩哟……为什么所有这些奢侈的东西都被浪费在了朱利安们、弗朗西斯们的身上,而埃尔茜(Elsie Elizabeth Phare,英国文学学者)、玛格丽特(Margaret Thomas,诗人、游记作家、艺术家)这样的女性却一无所有?”伍尔夫心事重重,脑子里全都是两性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异——她认为,所谓差异不过是性别偏见的伪装,将其粉饰成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客观事实。《奥兰多》则为这种更为严肃而令人不安的探索铺平了道路。小说的主人公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想要收回自己的资产和金钱,但当他一觉醒来变成女人的时候,这一切倏然化为泡影,到手的财产都被没收了。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指引着读者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男人喝的是酒,而女人喝的是水?为什么一种性别可以大富大贵,而另一种却一贫如洗?贫穷对小说和诗歌意味着什么?创作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奥兰多》里,她已经问过一遍了。
奥兰多是一个诗人——可能水平并不是那么高超——但如果他是个男人,即便是能力平平,也值得别人认真对待,但一个女人,即便技艺超群,也必须铆足了劲博得别人的注意。但我们必须继续写作。伍尔夫对剑桥大学的年轻女学生们说,因为在未来的100年里,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有着自己的金钱,女人就能摆脱性别造成的限制,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力了。
《奥兰多》有时会被误以为是轻松的调侃,就像伍尔夫其他两本作品《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一样,这就是一种误读了。这本书中的身份政治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奥兰多》不仅是第一本关于性别转换的英文小说,审视这本书时,还应该拿出同年出版的另一本书:《寂寞之井》对比着看。
《寂寞之井》的作者瑞克里芙·霍尔(Radclyffe Hall)更喜欢大家叫她“约翰”,她是个怎么都掰不直的女同性恋,认为爱上同性的女人都生在了错误的身体里。这让所有的女同性恋堕入了永恒的折磨。她这本小说是抑郁版的《奥兰多》,写作风格我可不敢恭维——我打赌你肯定不相信,那你大可自己读读看,不过得读进去,认真思考。受了性学家哈维洛克·艾利斯(Havelock Ellis)的启发,霍尔把女同性恋称为“颠倒的人”(inverts),卡罗尔·安·达菲(Carol Ann Duffy)之前还跟我说,当她一开始读到这个词的时候,还以为拉拉们性交的时候是颠倒过来的呢。
这本书在英国遭禁了,当时还打了一场官司。站在捍卫言论自由和反对审查的立场上,伍尔夫同意出庭作证。但想到要说出“《寂寞之井》是一部文学作品”这样的话,她就开始于心不安——她的焦虑没有错,这本书确实称不上是文学。
伍尔夫呢,也许是因为她风趣优雅会写作,这才携着最可怕的违禁品,逃过了“内容得体”的审查和监视
同一年,两本小说,同样的争议性话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是因为伍尔夫风趣优雅会写作,亦或许是因为她陷入了爱河,所以她的文字优美轻松,令人心旷神怡,这才让她携着最可怕的违禁品——既是男主,也是女主;既爱女人,也爱男人;这个人痛斥这这个制度,所经历的一切都反映了拥有无数同性情事的女性的现实生活,她们抹上发油梳好头,她们穿上晚礼服长裙——躲过了“内容得体”的审查和监视。而《寂寞之井》呢,这本小说则进一步固化了令人沮丧的刻板印象,有关性别,也有关性欲。所以它被禁了。与之相反,《奥兰多》打碎了所有的刻板印象,走上了畅销榜。
《奥兰多》把文学分类捣碎了。伍尔夫把这本书称作是《传记》,但事实上它就是一本小说。这本书直接打击了她已故的父亲莱斯利·史蒂芬爵士,这位维多利亚时期的男家长曾经是《英国人物传记词典》(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的首任主编,作为一个已故白人异性恋男性的事业,这本词典特点很明显,整部词典中你几乎看不到女人的名字。伍尔夫的父亲,就是把女人从历史上除名的几个大人物之一。为了喊出真相,伍尔夫回击了。她以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将历史事实和虚构故事糅杂在一起。我们现在大概已经习惯这种手法了,伍尔夫就是我们的先锋。
当伍尔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广阔的时空中追踪着奥兰多的脚步,自己也同时获得了自由,去探索各个年代的英格兰以及这个国家里女性角色的变化。
“你有没有感受过一种拖拽,好像上个礼拜六一点差五分的时候,你的脖子突然被猛的一拽拧断了……”(译注:“上个礼拜六”即1928年3月17日,这时候她正在思考怎么写《奥兰多》的结局,正是这个时间点,奥兰多死了,停止了说话。)1928年3月20日,伍尔夫写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母,立即给薇塔写了封信。当然,这部小说本身就是献给薇塔的,同年10月11日,就在这本书出版的那天,她给薇塔寄了一本。这时候,她们的感情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这段关系持续了三年,1925年的圣诞节两个人擦出了火花,萨克维尔-韦斯特像是给伍尔夫换了个脑子,这位作家充分榨干了这段感情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来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让小说的写作手法改头换面,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也提出了女性不久后将如何通过写作改变这个世界,伍尔夫把它叫作是“一本小小的书”,能有这样的影响,成绩不俗。
“奥兰多在今天”是查尔斯顿的沃夫森画廊(Wolfson Gallery)的新展览,于9月8日开幕,届时将展现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在文艺界产生的反响。
(翻译:马昕)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