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庆迎来了难得的凉爽,部分推迟开学时间的学校也迎来了暑假结束的学生。但是,不少上班族发现,上班路上的堵塞之势并没有随之降温,而是更加“火热”。
城市如一支狂想曲,写满了喧嚣与孤独,人们在这里追寻梦想,但也被现实的种种打败,而漫长的通勤时间就是多数在城市为梦想狂奔中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随着城市外沿不断扩张,功能分区,职住分离,通勤状况成了观测城市的重要指标。对于诗人来说,“在路上”是一种浪漫的享受状态,而对于大多数工作的人来说,在路上的时间太久,就变成了压迫。资料显示,在一线城市尤其是在北京、上海,通勤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痛苦指数的重要来源。
《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北京的平均通勤距离和时间最长,平均通勤距离为13.2公里,平均通勤时间为56分钟。排在其后的城市为上海、重庆、天津和成都。而重庆的平均通勤距离达12.2公里,平均通勤时间为54分钟,通勤距离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通勤时间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二。
江北嘴财经/摄
焦虑的上班高峰
范先生的正式上班时间是8点,因为车程要一个多小时,他唯有在6点半左右就坐上轻轨,而此时的他意外的发现,与他有类似命运的人不在少数,此时的轻轨站的人群虽没有高峰期那样“惨烈”,但也是黑压压的一片。
早上8点到9点半,重庆轨道交通正式迎来早高峰,穿过人山人海,被人潮推动着前进的钟女士终于挤下了车,毕业两年的钟女士目前在红旗河沟的一家物流公司工作,考虑租房成本,她将房子租住在较为偏僻的九龙坡区跃进路附近,钟女士向江北嘴财经介绍到,每天上班的过程为先坐几站公交车,然后到杨家坪轻轨站乘坐2号线,再到牛角沱换乘3号线到红旗河沟站下车,通常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约为50分钟左右,“相比多次的换乘,也考虑过公交车,但公交车在时间上无法保障,早高峰时间容易堵车,一不小心上班就会迟到,还是轻轨更能保障上班时间”,她如是说。
GDP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发展情况,资料显示,2017年,GDP十强排序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成都、武汉、杭州。《报告》显示,2017年GDP前十的城市,平均通勤距离排名依次为: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成都、苏州、广州、深圳、杭州、武汉,重庆以12.2公里的通勤距离成为排名第三的城市,而在通勤时间上,北京以56分钟位列十大城市首位,上海与重庆以54分钟位列第二,在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上,重庆与北京、上海的差距较小。
2017年GDP十强城市平均通勤时间一览
根据高德地图《2017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2017年全国26%的城市通勤处于拥堵状态,55%的城市处于缓行状态,其中,济南、北京、哈尔滨、重庆、呼和浩特、广州、合肥、上海、大连、长春成为2017年全国“十大堵城”。此外,滴滴今年年初发布的相关报告专门设置了通勤可靠性指标,即为保证准时到达上下班目的地,而需要为每公里行程所预留的时间。在通勤焦虑度的排行中,重庆意外的超过北京,居全国之首,北京、成都、武汉和上海紧随其后。
许多上班族的感受是,每天早早的起床,奔波在上班的路上,有时候有重要工作,恨不得在午夜梦回中每小时惊醒一次,害怕赶上早高峰而错过了重要事情。甚至有许多年轻人为节省生活成本,在半梦半醒间,在拥挤的轻轨、缓慢前进的公交上摇晃近两个小时。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窘境?车太多,是所有人的第一直觉。
数据显示,2017年重庆汽车保有量达371万,位于全国汽车保有量城市排名的第三位,这一数据高于上海,理论的逻辑是,车辆多,加剧拥堵,最终延长了通勤时间。
还有一个密不可分的因素是人口。重庆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重庆市总人口为3,048.43万人,而中心城区的人口为850万左右。
江北嘴成重庆职住比较高的区域之一
《报告》的数据显示,重庆市平均通勤路程是12.2公里。其中,接近半数重庆通勤人群通勤路程小于5公里,占比约48%;5到15公里之间通勤路程的人群占比27%;15到25公里之间通勤路程的人群占比为10.3%;超过25公里通勤路程的人群达14.7%。
江北嘴财经了解到,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数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态。报告显示,在职住比分布上,在重庆主城区中,渝中区的职住比最高,达1.17;渝北区职住比为1.02;江北区职住比为1;同属于重庆中央商务区“金三角”的江北嘴和弹子石是重庆职住比较高的区域,另外,位于两江新区的光电园也是重庆职住比较高的区域。
而在重庆主城区中,北碚区的通勤路程最长,达15.3公里,巴南区的通勤路程达14.7公里,渝北区的通勤路程达13.1公里,3个区域位列主城区通勤路程前三名。
冰火两重天?
在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监测报告》中的,重庆以6.49公里/平方公里的路网密度在全国排名靠前,而乘坐公交车或开车上班的上班族并没有感受到这较高路网密度给上班带来的便利。
究其原因,江北嘴财经认为,重庆受地形条件影响,江河密布,主城区结构比较分散,桥梁较多,导致公路无法像方正的北京那样,道路网呈环状和放射状。且桥梁本身能够承载的车流量有限,上下桥车辆降速或堵车,会提升通勤时间。如嘉陵江大桥施工以来,邻近的黄花园大桥、渝澳大桥限行,这对必须经过该区域的上班族来说,通勤时间有所延长。同时,重庆的城市半径不大,两地之间的实际行车距离可能是直线距离的几倍。
江北嘴财经/摄
此外,江北嘴财经查询资料发现,以轨道交通的地均密度来看,截至2016年,重庆为0.0049,在全国城市中排名29位,人均密度0.07303,在全国城市中排名19位。即使住在核心城区,也经常面临这样的尴尬:周围有地铁站,但距离都在1公里以上。除密度外,轨道交通的运营时间也较短,香港地铁停运的时间都在午夜1时左右,而重庆的始发站收班时间多为22:30分,这对于“加班狗”来说实在不够友好。
打造便捷之城,重庆还需加大力度
近期,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公布了2018年全球宜居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深圳等位居2017年GDP十强的城市出现在排行榜之中,而在名单中没有出现重庆的名字。
江北嘴财经认为,排名靠前的城市之所以宜居,是由于他们在卫生、文化、生态、教育和基础设施等综合表现突出。而重庆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明显不足。
交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重庆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以重庆市民出行首选的轨道交通为例,截至2017年底,重庆轨道交通已开通6条线路,运营里程已达264公里,居中西部城市首位,中国第六位,日均载客量超过200万人次。但随着重庆城市化和开放度的加快,对交通设施的配套建设也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重庆市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重庆路网总规模达到5805公里,其中高铁里程2032公里,形成以重庆枢纽为中心,米字型高速铁路通道为骨架。另一方面,《重庆市交通建设“三年会战”工作方案》提出,用三年时间实施全市交通建设大会战,补齐交通短板,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干出“好成绩”,全力以赴打赢全市交通建设“三年会战”,为推动重庆改革发展、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种种迹象表明,对于交通建设的决心,重庆已经按下了“快进键”。蓝图已经绘就,在完善交通建设之路上,时不我待,重庆必须砥砺前行,不断提高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更加快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