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单亲妈妈的“怕与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单亲妈妈的“怕与怨”

单亲妈妈最大的困难不是物质上的缺乏,而是内心自信的重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张海南

 

前言

据相关的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离婚率高达39%。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从逐年升高的离婚率来看,中国社会的婚姻观更加成熟,普遍认为“婚姻不应该成为绑架两人的枷锁,如果缘分已尽,不如分开的好。”虽然社会对离婚这一社会现象认识更加成熟、理性,但掩盖不了这个社会对由离婚而带来的、且规模日渐庞大的一群人——单亲妈妈的“偏见”。

据新浪女性频道统计,提到“单亲妈妈,您首先会想到什么”,38%的男性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人带孩子不易”,而有31%的女性首先会想到“家庭不完整,孩子可怜”。在择偶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无婚史的单身男性中有三成男性明确表示会排斥对方是单亲妈妈,且学历越高,在择偶时越排斥对方是单亲妈妈。

社会对单亲妈妈这个群体普遍的“偏见”,成为单亲妈妈在离婚后的生活、工作以及情感方面一道似乎难以逾越的坎;即使单亲妈妈强大到可以无视到社会的“偏见”,在抚养孩子,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道路上,还会碰到无数令人“绝望”的难题。在针对单亲妈妈这个社会群体的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单亲妈妈自我认识和对孩子健康培养是这个群体所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在相关社会公益组织看来,除去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偏见”外,单亲妈妈自我觉醒和自我改变才这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

害怕外界的伤害

“大约有半年多的时间,对这个事儿不能提,不能想,心里全是仇恨和委屈,我屏蔽了和前夫有关的一切人的电话,当时体重一下子减了20多斤。”这是北西城区一位林姓的单亲妈妈在离婚后的半年内心理状态。这并不是林女士一个人这样,这是大多数单亲妈妈离婚后的主要状态。

“短的一年半载,长的可能会两三年还沉浸在这样的一个状态当中,不能自拔,而且单亲妈妈这个群体对离婚的这件事非常敏感,不光是对孩子缄口不言,甚至连身边的亲朋好友过了好长时间才知道她离婚了”,公益组织北京圆爱单亲家庭服务中心的创始人杨雅云女士这样说道。

害怕受到伤害是单亲妈妈对离婚一事缄口不言的主要原因。

“单亲妈妈对于离婚一事缄口不言主要是怕受到伤害。一是社会对单亲妈妈这个群体有偏见,认为她们偏执,性格有问题;二是单亲妈妈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孩子因此受到伤害,所以我接触到的单亲妈妈大部分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外界,她们会把自己包裹起来,无形中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只要有人触碰到这个问题圈子,她们那种出于母亲天性也好,出于自我保护也好,她们会紧紧地把自己‘保护’起来,以为这样,她们就会抵御外界的伤害。”杨女士对于单亲妈妈群体的描述有着切身的体会,因为她也曾这样一路走来,切肤之痛,感受最深。

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一起共同参加的心灵成长游戏活动。摄影:张海南

自从2011年开始成立单亲家庭公益组织以来,杨女士每次组织单亲家庭活动的时候,总会有单亲妈妈向她提出,不要在活动中暴露其单亲家庭的情况,对于这种请求,她总是尊重单亲妈妈的诉求,即使她认为这样不好,但慢慢地得有一个过程。

“那些刚离婚成为单亲妈妈参加我们活动的时候,害怕别人知道她是单亲妈妈,害怕别人歧视眼光;有些单亲妈妈没有将自己离婚的事实告诉孩子,担心孩子知道父母离婚后产生不康的影响,害怕孩子受到别的小孩欺负。每当单亲妈妈有这个请求之后,我是很理解她们的想法,会保护她们的隐私,有时候这些害怕别人知道‘隐私’实际上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并没有益处,甚至是造成单亲妈妈自身境地最大的根源所在”。

单亲妈妈的至暗时刻

在离婚之后,所有的单亲妈妈都会沉浸在因离婚而带来的“情绪”之中,这种“情绪”有对自食其力的担忧,也有害怕孩子不能健康成长的担忧;有对职业前景的担忧,也有害怕社会歧视的担忧;但在杨女士看来,有一种情绪对单亲妈妈的伤害最大,这种情绪就是“抱怨”。抱怨前夫的所作所为,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抱怨社会的不公平,且很多单亲妈妈无意识之中将这种情绪带到生活当中,给孩子日后的成长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杨雅云女士演讲。摄影:张海南

今年61岁的杨女士在孩子2岁半时候就成了一个单亲妈妈,那个时候的她,年轻、自立、要强、内心强大,即使离婚她相信自己有能力独自将女儿抚养成人。即便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非常的郁闷。离婚这件事对于50年代生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她的原生家庭关系非常融洽,虽然婚前她不太满意父母的安排,但还是选择了与前夫结婚。对于婚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赌一把”,赌自己能够幸福。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两地分居加上知识、观念上的差异,婚后没多久,她便发现前夫出轨了。

那个年代,社会对离婚还是有很大的偏见,婚姻观念还没有现在开放,社会对离婚也没有现在包容。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曾努力地想挽回自己的婚姻,然而,“愿赌就得服输”,她在孩子2岁半的时候成为了单亲妈妈。

“那时候,我非常的气愤、非常的怨恨,我始终认为我没有一点错,全都是那个‘臭男人’的错,我所有的不幸全都是那个男人带来的。”杨女士在谈及刚离婚时的心理状态时说道。那时她有着与全体单亲妈妈一样的状态,郁闷、抱怨、心情极度的不愉快,加上独自一人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内心的负面情绪像一头易怒的野兽,时刻埋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随时跳出来,伤害自己和身边的人。

那个时候,她脸上、额头爆满了蝴蝶斑,连身边的人看着她那“悲催”的样子,都避而远之,而当时自己又与女儿“冰冷”的关系,曾让她一度不想“活”了,产生过“出家或者杀了那个臭男人”等非常极端的想法。

一名女士在参加的心灵成长游戏活动中。摄影:张海南

杨女士自嘲地说,以前的她就是个“怨妇”,怨气之大,甚至连女儿有如此危险倾向的日记都没能让她醒悟过来,反而让她沉沦在抱怨的漩涡里无法自拔。

“我完全生活在一种被控制的氛围中,我已经觉得喘不过气来了,总有一天,我要从她的生命中彻底消失,令她后悔莫及。”当偷看到女儿在日记本写着这样的话,杨雅云女士傻眼了,当时她觉得自己多么伟大啊,怕孩子吃苦,没有再婚;生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什么都去苛刻自己,把什么好的东西都给了女儿,在旁人看来,她就是为了女儿在活着。

女儿的想法让她“愤怒、不解、抱怨”,成为单亲妈妈后,她就把女儿看作是自己的生命,女儿是她的全部,女儿就是她活下去的力量;心想自己全心为了孩子,竟然得到孩子之样的回应,这让她实在想不通,越发地感觉到委屈。

不光杨雅云女士被“抱怨”情绪所控制,来自己北京的张女士也同样深受“抱怨”所困扰。张女士在女儿一岁半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单亲妈妈,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的婚姻是非常非常失败的,结婚后4年的时间里,她有3年半在处理前夫的债务问题。

后来她离婚了,前夫拍拍屁股走人了,给她留下一个一岁半的女儿和近30万的外债。离婚后的两年时间里,张女士一直没有走出单亲妈妈的“情绪怪圈”,她自己曾表示,那个时候她自己就是一个“怨妇”,逢人就诉说着她的不幸,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糟糕,生活是多么的不如意。

杨女士、张女士不是个案,这是单亲妈妈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在刚成为单亲妈妈的那段时间内,每个单亲妈妈都会遭遇到这样的人生“至暗时刻”。这种至暗时刻就是单亲妈妈的抱怨情绪,“焦虑、恐慌、害怕、抱怨、压力”等等像是滔天的海啸一样,无情地撕扯着深处风暴中心的孤舟母子。如果不处理好这种情绪,那将成为每个单亲妈妈恐怖的、永无止尽的黑夜,让人不寒而栗。

一位单亲妈妈在活动中讲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摄影:张海南

向内看的自我觉醒

杨雅云女士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用一个非常抱怨的心态在生活,以及与女儿相处。那时她认为,离婚的过错都是对方的造成的,全是“臭男人”的关系,自己一点错都没有。对于别人的帮助和劝慰,她也抱着一副“拒绝”的态度。

后来因为一个工作的机会,她被朋友“骗”过去参加了会议,其中有一个环节是以夫妻关系和谐为主题的讲座,她听了之后,才开始慢慢地意识到,成为单亲妈妈也许有自己的原因。她开始向内看,换个角度看问题;心想既然自己改变不了女儿的想法,何不站在女儿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因此,她慢慢地去回看那些年的自己,找她自己的原因。

她这一找着实吓了自己一跳,越找得深越发现,根源关键还是在她自己。通过学习她才终于明白,“我改不了任何人,这个世界上任何人也改变不了我,只有我自己能够改变我自己,我把这个道理明白了以后,然后我就开始改变我自己。”

自我觉醒的意念起的那一刻起,便成为她蜕化的一个转折点。后来她偿试着去修复与女儿的关系,不再抱怨周边的一切,不再抱怨生活难题,不再把不好的情绪转移给家人、女儿,不再强迫女儿做她不愿意做的事,后来慢慢地她发现事情正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参加圆爱与京汉共同组织的心灵净化之旅的单亲家庭、双亲家庭及志愿者合影。摄影:张海南

“其实单亲妈妈这个群体,内心都希望有一个开心、快乐、生活美满的状态,但关键是很多人很难走出那一步。”有了自我的觉醒后,她也在慢慢地改变自己,通过回看自己的婚姻,她意识到,自己婚姻出了问题不全都是前夫的错,自己在其中也有很大的关系。杨女士在后来研究单亲妈妈这个群体时发现,单亲妈妈要走出那种至暗时刻第一步很难。但在她看来,虽然自我认识自我觉醒很难,但只要单亲妈妈勇敢地跨出那一步,迈过那个坎,整个人也将发生彻底性改变。现在,杨女士跟女儿的关系非常融洽。

在经历了所有单亲妈妈痛苦的一切后,杨女士想要帮助更多的单亲妈妈走出困境,2011年开始从事单亲家庭的公益活动,并在2013年9月成立了北京圆爱单亲家庭服务中心。北京圆爱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民政局注册的专门服务单亲家庭的民非组织,是中国第一个进入联合国妇女署的NGO组织。她也欣喜的看到,虽然在国内从事公益活动非常困难,进展也很缓慢,但单亲妈妈这个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种回报。

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包容,人们的婚姻观念也更加自由,离婚已经非常普遍,越来越多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开始关注单亲妈妈这个社会群体,比如京汉单亲母亲爱心基金连续多年持续关注、支援北京市贫困单亲母亲,连续10年每年捐助70万元用于贫困单亲母亲的援助。

比如像杨雅云女士这样的个人,从自己是单亲妈妈的困惑、再到觉醒,再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去帮助更多的单亲妈妈,无论是从物质帮助还是从心灵帮助,这个群体正被更多的人认识、理解、接受。

近期圆爱单亲家庭服务中心携手京汉股份组织了一场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都参加的草愿心灵净化之旅,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许多完整的双亲家庭对单亲妈妈这个群体有了更多的识和理解,而且许多单亲妈妈通过此次活动,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勇敢地向敞开心扉,正视问题,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结语

虽然单亲妈妈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物质还是心灵上的援助,成为单亲妈妈已是不幸,单亲妈妈最大的困难不是物质上的缺乏,而是内心自信的重建。单亲妈妈内心自信重建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来自社会大众的“偏见”,这种偏见无所不在,让单亲妈妈们无所盾形。她们最需要的还是社会对单亲妈妈的理解和充满爱的“包容”,而不是偏见。单亲妈妈本应不该成为社会上特殊的群体,单亲妈妈也应像普通人一样,拥有快乐和幸福的权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单亲妈妈的“怕与怨”

单亲妈妈最大的困难不是物质上的缺乏,而是内心自信的重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张海南

 

前言

据相关的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离婚率高达39%。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从逐年升高的离婚率来看,中国社会的婚姻观更加成熟,普遍认为“婚姻不应该成为绑架两人的枷锁,如果缘分已尽,不如分开的好。”虽然社会对离婚这一社会现象认识更加成熟、理性,但掩盖不了这个社会对由离婚而带来的、且规模日渐庞大的一群人——单亲妈妈的“偏见”。

据新浪女性频道统计,提到“单亲妈妈,您首先会想到什么”,38%的男性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人带孩子不易”,而有31%的女性首先会想到“家庭不完整,孩子可怜”。在择偶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无婚史的单身男性中有三成男性明确表示会排斥对方是单亲妈妈,且学历越高,在择偶时越排斥对方是单亲妈妈。

社会对单亲妈妈这个群体普遍的“偏见”,成为单亲妈妈在离婚后的生活、工作以及情感方面一道似乎难以逾越的坎;即使单亲妈妈强大到可以无视到社会的“偏见”,在抚养孩子,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道路上,还会碰到无数令人“绝望”的难题。在针对单亲妈妈这个社会群体的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单亲妈妈自我认识和对孩子健康培养是这个群体所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在相关社会公益组织看来,除去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偏见”外,单亲妈妈自我觉醒和自我改变才这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

害怕外界的伤害

“大约有半年多的时间,对这个事儿不能提,不能想,心里全是仇恨和委屈,我屏蔽了和前夫有关的一切人的电话,当时体重一下子减了20多斤。”这是北西城区一位林姓的单亲妈妈在离婚后的半年内心理状态。这并不是林女士一个人这样,这是大多数单亲妈妈离婚后的主要状态。

“短的一年半载,长的可能会两三年还沉浸在这样的一个状态当中,不能自拔,而且单亲妈妈这个群体对离婚的这件事非常敏感,不光是对孩子缄口不言,甚至连身边的亲朋好友过了好长时间才知道她离婚了”,公益组织北京圆爱单亲家庭服务中心的创始人杨雅云女士这样说道。

害怕受到伤害是单亲妈妈对离婚一事缄口不言的主要原因。

“单亲妈妈对于离婚一事缄口不言主要是怕受到伤害。一是社会对单亲妈妈这个群体有偏见,认为她们偏执,性格有问题;二是单亲妈妈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孩子因此受到伤害,所以我接触到的单亲妈妈大部分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外界,她们会把自己包裹起来,无形中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只要有人触碰到这个问题圈子,她们那种出于母亲天性也好,出于自我保护也好,她们会紧紧地把自己‘保护’起来,以为这样,她们就会抵御外界的伤害。”杨女士对于单亲妈妈群体的描述有着切身的体会,因为她也曾这样一路走来,切肤之痛,感受最深。

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一起共同参加的心灵成长游戏活动。摄影:张海南

自从2011年开始成立单亲家庭公益组织以来,杨女士每次组织单亲家庭活动的时候,总会有单亲妈妈向她提出,不要在活动中暴露其单亲家庭的情况,对于这种请求,她总是尊重单亲妈妈的诉求,即使她认为这样不好,但慢慢地得有一个过程。

“那些刚离婚成为单亲妈妈参加我们活动的时候,害怕别人知道她是单亲妈妈,害怕别人歧视眼光;有些单亲妈妈没有将自己离婚的事实告诉孩子,担心孩子知道父母离婚后产生不康的影响,害怕孩子受到别的小孩欺负。每当单亲妈妈有这个请求之后,我是很理解她们的想法,会保护她们的隐私,有时候这些害怕别人知道‘隐私’实际上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并没有益处,甚至是造成单亲妈妈自身境地最大的根源所在”。

单亲妈妈的至暗时刻

在离婚之后,所有的单亲妈妈都会沉浸在因离婚而带来的“情绪”之中,这种“情绪”有对自食其力的担忧,也有害怕孩子不能健康成长的担忧;有对职业前景的担忧,也有害怕社会歧视的担忧;但在杨女士看来,有一种情绪对单亲妈妈的伤害最大,这种情绪就是“抱怨”。抱怨前夫的所作所为,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抱怨社会的不公平,且很多单亲妈妈无意识之中将这种情绪带到生活当中,给孩子日后的成长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杨雅云女士演讲。摄影:张海南

今年61岁的杨女士在孩子2岁半时候就成了一个单亲妈妈,那个时候的她,年轻、自立、要强、内心强大,即使离婚她相信自己有能力独自将女儿抚养成人。即便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非常的郁闷。离婚这件事对于50年代生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她的原生家庭关系非常融洽,虽然婚前她不太满意父母的安排,但还是选择了与前夫结婚。对于婚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赌一把”,赌自己能够幸福。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两地分居加上知识、观念上的差异,婚后没多久,她便发现前夫出轨了。

那个年代,社会对离婚还是有很大的偏见,婚姻观念还没有现在开放,社会对离婚也没有现在包容。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曾努力地想挽回自己的婚姻,然而,“愿赌就得服输”,她在孩子2岁半的时候成为了单亲妈妈。

“那时候,我非常的气愤、非常的怨恨,我始终认为我没有一点错,全都是那个‘臭男人’的错,我所有的不幸全都是那个男人带来的。”杨女士在谈及刚离婚时的心理状态时说道。那时她有着与全体单亲妈妈一样的状态,郁闷、抱怨、心情极度的不愉快,加上独自一人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内心的负面情绪像一头易怒的野兽,时刻埋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随时跳出来,伤害自己和身边的人。

那个时候,她脸上、额头爆满了蝴蝶斑,连身边的人看着她那“悲催”的样子,都避而远之,而当时自己又与女儿“冰冷”的关系,曾让她一度不想“活”了,产生过“出家或者杀了那个臭男人”等非常极端的想法。

一名女士在参加的心灵成长游戏活动中。摄影:张海南

杨女士自嘲地说,以前的她就是个“怨妇”,怨气之大,甚至连女儿有如此危险倾向的日记都没能让她醒悟过来,反而让她沉沦在抱怨的漩涡里无法自拔。

“我完全生活在一种被控制的氛围中,我已经觉得喘不过气来了,总有一天,我要从她的生命中彻底消失,令她后悔莫及。”当偷看到女儿在日记本写着这样的话,杨雅云女士傻眼了,当时她觉得自己多么伟大啊,怕孩子吃苦,没有再婚;生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什么都去苛刻自己,把什么好的东西都给了女儿,在旁人看来,她就是为了女儿在活着。

女儿的想法让她“愤怒、不解、抱怨”,成为单亲妈妈后,她就把女儿看作是自己的生命,女儿是她的全部,女儿就是她活下去的力量;心想自己全心为了孩子,竟然得到孩子之样的回应,这让她实在想不通,越发地感觉到委屈。

不光杨雅云女士被“抱怨”情绪所控制,来自己北京的张女士也同样深受“抱怨”所困扰。张女士在女儿一岁半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单亲妈妈,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的婚姻是非常非常失败的,结婚后4年的时间里,她有3年半在处理前夫的债务问题。

后来她离婚了,前夫拍拍屁股走人了,给她留下一个一岁半的女儿和近30万的外债。离婚后的两年时间里,张女士一直没有走出单亲妈妈的“情绪怪圈”,她自己曾表示,那个时候她自己就是一个“怨妇”,逢人就诉说着她的不幸,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糟糕,生活是多么的不如意。

杨女士、张女士不是个案,这是单亲妈妈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在刚成为单亲妈妈的那段时间内,每个单亲妈妈都会遭遇到这样的人生“至暗时刻”。这种至暗时刻就是单亲妈妈的抱怨情绪,“焦虑、恐慌、害怕、抱怨、压力”等等像是滔天的海啸一样,无情地撕扯着深处风暴中心的孤舟母子。如果不处理好这种情绪,那将成为每个单亲妈妈恐怖的、永无止尽的黑夜,让人不寒而栗。

一位单亲妈妈在活动中讲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摄影:张海南

向内看的自我觉醒

杨雅云女士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用一个非常抱怨的心态在生活,以及与女儿相处。那时她认为,离婚的过错都是对方的造成的,全是“臭男人”的关系,自己一点错都没有。对于别人的帮助和劝慰,她也抱着一副“拒绝”的态度。

后来因为一个工作的机会,她被朋友“骗”过去参加了会议,其中有一个环节是以夫妻关系和谐为主题的讲座,她听了之后,才开始慢慢地意识到,成为单亲妈妈也许有自己的原因。她开始向内看,换个角度看问题;心想既然自己改变不了女儿的想法,何不站在女儿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因此,她慢慢地去回看那些年的自己,找她自己的原因。

她这一找着实吓了自己一跳,越找得深越发现,根源关键还是在她自己。通过学习她才终于明白,“我改不了任何人,这个世界上任何人也改变不了我,只有我自己能够改变我自己,我把这个道理明白了以后,然后我就开始改变我自己。”

自我觉醒的意念起的那一刻起,便成为她蜕化的一个转折点。后来她偿试着去修复与女儿的关系,不再抱怨周边的一切,不再抱怨生活难题,不再把不好的情绪转移给家人、女儿,不再强迫女儿做她不愿意做的事,后来慢慢地她发现事情正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参加圆爱与京汉共同组织的心灵净化之旅的单亲家庭、双亲家庭及志愿者合影。摄影:张海南

“其实单亲妈妈这个群体,内心都希望有一个开心、快乐、生活美满的状态,但关键是很多人很难走出那一步。”有了自我的觉醒后,她也在慢慢地改变自己,通过回看自己的婚姻,她意识到,自己婚姻出了问题不全都是前夫的错,自己在其中也有很大的关系。杨女士在后来研究单亲妈妈这个群体时发现,单亲妈妈要走出那种至暗时刻第一步很难。但在她看来,虽然自我认识自我觉醒很难,但只要单亲妈妈勇敢地跨出那一步,迈过那个坎,整个人也将发生彻底性改变。现在,杨女士跟女儿的关系非常融洽。

在经历了所有单亲妈妈痛苦的一切后,杨女士想要帮助更多的单亲妈妈走出困境,2011年开始从事单亲家庭的公益活动,并在2013年9月成立了北京圆爱单亲家庭服务中心。北京圆爱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民政局注册的专门服务单亲家庭的民非组织,是中国第一个进入联合国妇女署的NGO组织。她也欣喜的看到,虽然在国内从事公益活动非常困难,进展也很缓慢,但单亲妈妈这个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种回报。

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包容,人们的婚姻观念也更加自由,离婚已经非常普遍,越来越多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开始关注单亲妈妈这个社会群体,比如京汉单亲母亲爱心基金连续多年持续关注、支援北京市贫困单亲母亲,连续10年每年捐助70万元用于贫困单亲母亲的援助。

比如像杨雅云女士这样的个人,从自己是单亲妈妈的困惑、再到觉醒,再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去帮助更多的单亲妈妈,无论是从物质帮助还是从心灵帮助,这个群体正被更多的人认识、理解、接受。

近期圆爱单亲家庭服务中心携手京汉股份组织了一场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都参加的草愿心灵净化之旅,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许多完整的双亲家庭对单亲妈妈这个群体有了更多的识和理解,而且许多单亲妈妈通过此次活动,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勇敢地向敞开心扉,正视问题,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结语

虽然单亲妈妈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物质还是心灵上的援助,成为单亲妈妈已是不幸,单亲妈妈最大的困难不是物质上的缺乏,而是内心自信的重建。单亲妈妈内心自信重建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来自社会大众的“偏见”,这种偏见无所不在,让单亲妈妈们无所盾形。她们最需要的还是社会对单亲妈妈的理解和充满爱的“包容”,而不是偏见。单亲妈妈本应不该成为社会上特殊的群体,单亲妈妈也应像普通人一样,拥有快乐和幸福的权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