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跃森《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
作为当代生活的直观再现,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各种思想意识和文艺思潮的汇合点,也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实题材电视剧应该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这是一个基本共识。但是,如何把握现实主义精神?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尽相同的见解。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衡量一部作品是否“现实主义”,主要是看它与现实的相似程度。然而,艺术真实是一种相对真实,受创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达力制约。在这个意义上,如何书写现实比现实本身更为重要。
应该看到,现实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如果还用十九世纪的观念要求今天的作品,无异于削足适履。毕竟,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化,现实主义也需要新的内涵、新的形态、新的手法。从近年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实践来看,艺术家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以往更为灵活、开放,更加注重回应时代的需求,反映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例如,《人民的名义》从人性出发,真实而理性地反映了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鸡毛飞上天》以小见大,从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折射出时代变革的大趋势;《情满四合院》由一个院子、几户人家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写出了生活重压下普通百姓的美好情操;《那些年,我们正年轻》聚焦一代航天人“成长史”,把“三线建设”的精神风貌让当代人充分感知;《最美的青春》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用历史化了的诗意想象传达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话题性、辨识度和代入感已然成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新追求,这为作品注入了活力,使得故事更加生动,也给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增添了新的维度。
在一个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求新求变自然会成为创作者首选的应对策略,但无论潮流和风尚如何变化,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应当始终如一,这就是对真实性的终极追求。不过,从近年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来看,确有部分作品存在脱离生活、背离现实主义精神的倾向。这些作品或没有现实,或过度解构生活,完成的是一段想象性的叙事,并假借现实主义之名,让文艺创作丧失最本真的感染力。
其中,过度理想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现实主义当然不排斥“理想”,好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果缺乏理想的光华,就容易流于粗鄙和刻板,但理想应该溶于生活之中,不应成为阻隔生活与艺术的鸿沟。过度理想化让形象失真,让生活失重。比如一些英模剧,为了突出英模的高尚,人为地贬低其他人物的价值观,制造英模与周围人物的对立,这就使得英模与社会环境脱节、崇高精神与日常生活脱节。再如部分都市情感剧,热衷于展示生活的光鲜浮华,刻意追求画面的唯美,明显偏离生活的自然状态。应该说,追求精致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对精致的追求过于刻意,就成为一种精致的庸俗,成为一种缺陷,而物质的过分膨胀,最终必然会挤压人物的精神空间。此类作品中,往往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越充分,对生活本质的偏离度就越大。
标签化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些作品热衷于给故事、人物设置议程,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不去深入挖掘故事产生的原因、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这些作品满足于蜻蜓点水式地反映生活的浮光掠影,用套路代替艺术,用话题代替深层次问题,看似个性鲜明,实则风格浮夸。这是一种新的公式化、概念化现象,其结果无助于观众理解生活,只会加深他们对生活的曲解和误解。
当然,现实主义不是跟在现实后面亦步亦趋。现实中总会有一些喧哗和噪音,也会有一些难以把握甚至难以理解的东西,这就需要艺术家们敏锐地观察生活,睿智地分析生活,写出自己独特而深切的生命体验,从而深化现实主义精神。紧随而来的问题是,现实题材创作究竟又要如何入手?
第一,要勇于抓住生活中的痛点。观众真正喜欢的,是具有社会普适性的作品。有没有积极介入生活的态度,检验着作品中现实主义的成色。现实题材电视剧只有真正发掘出那些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在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并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提炼,用艺术的方式加以呈现,才能恰切地把握住公众的兴奋点。回避苦难导致虚假,展览幸福迹近平庸,而能够深刻揭示人们面对苦难时向善向上的力量、追求幸福的艰难曲折过程,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第二,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盲点。一方面,要不断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寻找那些别人没有表现过的东西。例如,《马向阳下乡记》以一种富有生活意趣的方式,描写“第一书记”下乡给农村带来的变化;《猎场》通过猎头公司经理人充满戏剧性的职业生涯,表现人性的沉沦与复归;《归去来》描写留学的富二代、官二代如何从父母的罪恶中走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作品的触角都伸向一些以往没有表现过或很少表现的领域,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另一方面,要从大家“忽略”的题材中发现新意、开掘价值。例如,《初心》没有表现甘祖昌从将军到农民的落差,而着力表现人物与环境、人物生活与内心的高度统一,由此塑造了一个富有光彩的将军农民形象。同样以表现人物的性格魅力见长,《阳光下的法庭》描绘了一个温柔、知性的女法官,让一部严肃的法制题材作品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
第三,要敢于面对艺术上的难点。当前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最大的难点,是如何用民族化的方式打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的作品,让这些作品走向世界。换言之,就是让中国人关心的问题成为全世界人民都关心的问题,让中国人喜欢的作品成为全世界人民都喜欢的作品。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将中华美学精神、中华审美风范与国际通行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宗白华先生曾概括说,中华美学有两种境界,一种是空灵之美,一种是充实之美。如果创作者表现的内容过于空灵,难以吸引观众怎么办?中华美学讲究意境,而意境在电视剧中应该怎样表现?还有,中华美学讲究天人合一、含蓄蕴藉,而电视剧要追求戏剧冲突的极致化,怎样把这两种因素在作品中和谐地统一起来?这些课题不仅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概括,也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归根结底,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美学理想,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因为现实不完美,所以才需要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价值立场,不仅体现为情境和人物的真实,而且应该体现为一种有意味的讲述方式:既能感染观众,又能触动观众;既能产生娱乐,又能激发思考,既能揭示价值和理念,又能展现多样化的生命状态。
评论